金融数据库:《读书时间》的大众化谜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1:52:36
    近期,央视《读书时间》节目成为“记忆”,因收视率不高而终被“末位淘汰”。在其谢幕之前终于引起了一些关注。谢幕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书业现实太过残酷,也许是读书类电视节目有其自身的规律。

    电视作为一种所谓引导时尚潮流的媒体,它的介入不可能提升读书行为的品位和价值。电视读书有电视的读法,但它与真正的读书仍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而像《读书时间》这样一个关于一本书的电视访谈节目,仅仅是在以书的名义讨论一个话题,和书的实质没有什么关系。这种节目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在“惜时如金”的时代,好不容易静下心来读一本书,谁舍得再让浮华的电视节目打破这份宁静呢?读书人毕竟不是追星族。

    除了电视节目的自身规律之外,《读书时间》的所谓“大众化”之路也缩短了它的生命。

    如果说央视《读书时间》是被媚俗文化淹没了,您可千万别误以为它的文化品位有多高,由于不肯流俗才失去立足之地。事实恰恰相反,之前的《读书时间》经历过两次改版,每一次改版都是在“大众化”即媚俗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然而这个电视节目的"大众化"改革非但未能赢得广大受众,反而最终连生存的空间都丧失了。

    据说央视改版后的文化节目将继续向“大众”靠拢,也等于是说将以媚俗的标准去衡量文化,去“末位淘汰”。只是不知这样“大众化”之后,还能剩余多少文化价值。有些东西可以由它去追随潮流,迎合时尚,但是文化不能。所谓的媚俗文化是一种伪文化,是没有文化。比如读书,懂得读书的人贵在有自我的立场和主张,不会随波逐流,读书是一种纯粹个人化的行为,媚俗从一开始就已经背离了书的灵魂和实质,注定会是自取末路。这是《读书时间》之所以消失的一种解读。    可以说,《读书时间》早已陷入了一种“大众化”谜局,这种对“大众化”的误读,可能毁掉有价值的文化,毁掉一个读书节目就更是轻而易举。这提醒我们,大众化绝不是媚俗,更不是“人多势众”,在贴近大众的同时不能失掉自我;每一种作品和文化面向的“大众”,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和标准,不能因为表象化的数字而抹杀其自身的价值。(潘凤亮 北京)2004年09月22日 10:07:16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