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异端高达天蜜娜mg:敦煌文化: 敦煌壁画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36:17
  

敦煌壁画故事

敦煌彩塑一绝,让人留恋忘返

敦煌彩塑独具魅力,古色古香,一经上市即成名品,所到之处,备受关注。  交易会上流光溢彩  2001年4月,在天津交易会5000余家参展厂商中,敦煌彩塑厂参展的敦煌彩塑、敦煌陶埙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交易会开幕仅两天时间,所带产品销售一空,省委领导对敦煌彩塑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代表甘肃向天津市赠送了敦煌彩塑和敦煌陶埙。《酒泉日报》以“埙声悠悠迎客来”为题,报道了天交会上敦煌彩塑厂产品展销的盛况。随后,《经济日报》、《市场报》,《北京晚报》、《甘肃日报》、《兰州晨报》等众多新闻媒体报道了敦煌彩塑厂及其产品的生产情况,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使敦煌彩塑逐渐为世人所认识。  艰苦创业 孜孜以求  说敦煌彩塑,就不能不说鲁勤学。鲁勤学生于敦煌,长于敦煌。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就去过莫高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敦煌艺术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徐迟的《祁连山下》曾使他大受震动,常书鸿等老一代敦煌艺术家的感人事迹使他获益匪浅,他总觉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敦煌人,更应该为弘扬敦煌艺术尽一点绵薄之力。  1987年,鲁勤学在敦煌工艺美术厂搞敦煌彩塑时,有一位日本客人带走了一尊敦煌彩塑。这尊彩塑在路途中被断为三截,日本客人很遗憾地寄来了破碎彩塑的照片。看到破碎彩塑的照片,鲁勤学内心很不安,他马上无偿地邮寄了一尊新的彩塑给日本客人。从此,他常惦记着如何才能研制出质地更坚硬的彩塑艺术品。  1995年,鲁勤学自筹资金搞起了自己的彩塑厂,他大胆设想,想用敦煌的土、敦煌的泥,烧制出原汁原味的敦煌彩塑。他跑遍了全市11个乡镇,选取各地的优质红土精心烧制,最终发现阿克塞、玉门关的红土和敦煌本地土掺和在一起的泥土烧制陶器成功率较高。为了烧制彩陶,鲁勤学借亲戚家一块地建了一个一米多高的小土窑,专门从琉璃厂请了一个烧窑师傅,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烧制出了附着力强、着色好、表现感优越的敦煌彩塑。不久,鲁勤学把这个项目报送甘肃省科委后,科委组织了20多位著名雕塑家,敦煌学专家进行了论证。之后,该项目又被上报到国家科委,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8年后,该项目的策划者鲁勤学经过不懈的努力,自筹资金搞起了彩塑厂,并成功地烧制出了陶制敦煌彩塑,填补了敦煌旅游产品的空白。  鲁勤学通过几年的实践,不仅开发了莫高窟的维那斯、卧佛、思维菩萨等经典艺术品的仿制品,而且还参照莫高窟220窟隋唐壁画中的桃形陶埙,精选了阳关,玉门关一带特有的陶土原料,烧制出了音色饱满浑厚的陶埙。  敦煌彩塑出路何在  近几年,经过鲁勤学的不懈努力,敦煌彩塑厂共开发60余个品种,每年可生产5000余件作品。  敦煌彩塑虽然工艺成熟,产品种类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目前敦煌彩塑厂还存在规模小,设备简陋,没有自己的固定厂址,没有固定的销售网点等许多现实问题,因此,生产出的敦煌彩塑数量少,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研制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筹资困难。另外敦煌的旅游市场不规范,存在着厂家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敦煌彩塑的市场价被抬得过高,销售上不去,制约了敦煌彩塑的生产、销售。有许多大型产品展销会、订货会特邀鲁厂长参加,但因缺乏必要的经济担保而多次痛失展示敦煌彩塑艺术的大好机遇。  敦煌彩塑厂要发展壮大,使敦煌彩塑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并形成敦煌旅游产品中比较成熟的知名品牌,首要的问题是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并得到资金上的援助;其次是扩大规模,更新技术,实现规模生产;同时,要加大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力度和产品的技术含量。眼下,敦煌彩塑厂所在的敦煌地毯厂马上就要面临拆迁了,而鲁勤学的敦煌彩塑厂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新厂址,要重新建厂并扩大生产规模还面临着很多很多困难……

毗沙门天王决海的故事

于阗国有条大河,叫于阗河。古时候,河的上游居住着一条妖龙。常常呼风唤雨,兴妖作怪,为非作歹,使这个国家灾害泛滥,人畜不安,老百姓的日子比黄连还苦。一天,也不知道从哪儿来了一位道人,因皮肤漆黑,人称涂炭道人。他到处游说,扬言能治伏妖龙,消病除灾。众人信了他的话,跟着他来到于阗河的源头,摆好香案,念动咒语,治住了妖龙。并对妖龙说:“你只要能及时行云布雨,保证本国无有灾害,我便饶你一命。并让百姓年年奉献五谷姓畜”妖龙一听有人献供,便答应改邪归正,听从道人的语,再不作恶。从此,于阗国年年风高雨顺,岁岁五谷丰登,百姓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每到年终。家家纳粮献畜,为河龙和涂炭道人敬献作品。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从印度来了个和尚,到于阗国语经说法。他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理说服了国王信奉佛教。又用救灾求难的说难使百姓改变了原来的信爷,也信了佛教。又用救灾救难的说教使百姓改变了原来的信仰,也信了佛教。她从我出家当了和尚,靠育经过日子,倒也清闲。由于不信外道,几年后,也不向河龙和涂炭道人敬献供品了。

年终,涂炭道人见人献供,饥饿难忍,怒火冲天!心想,“没有我制伏妖龙,你们于阗国臣民能过上太平日子吗?现丰竟把我忘在脑后,相信秃驴和尚的胡说八道,真是忘恩负义,不识好歹!”于是,他放河龙继续让它作恶不说,自己跳河而死,变作一条毒龙,立即呼风唤雨,该国地势低洼,农田人畜被水淹没,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逃在高山坡上的人们哭天喊地,性命危在旦夕。


四大天王中,北方毗沙门天王最为出名,在莫高窟的画像也最多。多画在经变画、史迹故事画和四大天王组合画中。也有不少单独画像。他在中国神话故事中。演变为托塔李天王。第237窟描绘了毗沙门天王在于阗决海的故事。

莫高窟佛像故事图双头佛像

这个故事绘于第237窟西龛顶西披上的瑞像图部分.不同瑞像之间用条带图案分隔.正中为"双头佛像",画中佛像双头四臂,造型奇特,脚下两角各有一人胡跪供养.此画构思巧妙,想象丰富.仅用双头四臂就表现了故事的主题,是莫斯科高窟题记最清楚的一幅佛像故事图.

遥远的古印度犍驮罗国有两个穷人,靠卖力气打短工过日子。他们虽然贫穷,但都笃信佛教。他们看到有钱人家凿窟塑像画金佛,供养菩萨,心里寻思:我们虽然一贫如洗,但敬佛的虔诚心意一点也不比那些有钱人差,我们没钱凿窟,但愿有一天,能自己出钱请画工在寺庙里面一身佛祖的妙相。为了早日实现这个愿望,他们起早摸黑,餐风饮露,节衣缩食,拼命干活,辛辛苦苦地做了十几年,终于各自积攒下一枚小小的银币。他们就想用这枚银币请画工画佛像,以实现自己的夙愿。

  这一天,一个穷人怀揣着钱兴冲冲地寻到画工家里,请求画工为他画一幅佛像。他说:“好心的画工兄弟,我早年在佛面前许下誓愿,要为他画一幅金像真容,为此我苦苦积攒了十多年,总算有了这一枚银币,”穷人从怀中摸出带着体温的钱币放在画工手上,诚恳地请求说,“富人有钱凿窟易,穷人无钱画像也难,也许我这一生再也无能力攒到更多的钱了,画工兄弟,我只好来求您了。”画工被感动了,他知道凭这枚小钱画一尊佛祖金容,恐怕连买材料都不够,但他答应了穷人的请求。

  没过几天,另一个穷人也找到画工家里。他双手捧着一枚银币,拜倒在画工面前说:“聪明善良的画工兄弟,这一枚小钱是我多年血汗挣来的,请您用它替我画一身佛祖真容吧。作为酬金,我知道不够,但我无法再挣到更多的钱了,为了了却我的心愿,我只有来求您了,佛祖会保佑您的,我也会永远感激您的大恩大德的。”画工听了这个穷人的衷心倾诉,盛情难却,也就应允了下来。

  画工是位丹青妙手,他就用这两枚小钱买来石青、赭沙等颜料,施展他出神入化的彩笔,匠心独运地构图,把两个穷人和他自己的虔心笃诚凝聚融入一幅小小的画像中,他感到运笔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圆润流畅,构图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潇洒俊逸。他静心涤虑,挥舞手中的画笔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一会儿,一幅鲜丽逼真的佛像出现在寺庙的白壁上,画工看着自己刚刚完成的杰作,简直不相信是自己的手笔,因为过去画的神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幅这样庄重慈祥。

  第二天,画工请两位穷人来寺拜佛看像,正巧,两个穷人同时来到寺庙。画工得意地指着他的新作说:“这就是你们要我画的佛像,怎么样,还满意吧?”两个穷人看到墙上只有一幅佛像,他们互相看了一眼,心里起了疑惑。两个人心里都在想:“是我花钱请画工为我画一身佛像,这身像怎么能说是两个人的呢?”画工从他们的表情眼神里知道他俩心里犯嘀咕,便对他俩说:“你们那么楞着干什么?坦率地说,你俩给我的钱都不够这身像的材料钱,我们都是穷兄弟,理应相帮。我把你们的钱连同你们的虔诚都画到像上了,把我的技艺和心意也溶化到佛像上了。如果我说的不是谎话,这像一定会变。”话音未了,佛像就显了灵异,奇迹出现了,佛像身后真的煜煜闪烁,放射出千万道金光,形成一轮很亮很亮的光环,隐隐约约地看到神像身子在徐徐分开,分成两个一模一样的佛像,影子却联结在一起,光彩夺目,金碧辉煌。过了一会儿,身子又渐渐地合二为一,形成两个佛首共处一身的奇妙佛像。

  两个穷人亲眼看到了佛祖的神力,急忙五体投地,顶礼膜拜,更加虔心情佛。他们非常高兴,因为佛祖感应到了他们真诚纯洁的心,哪怕只是花了一枚小银钱。他们感激画工兄弟的情谊,赞叹画工高深莫测的神奇技艺。从此,三人结成了好朋友。

小沙弥守戒自杀

从前,有一位虔诚信佛,钦敬僧尼的老人,他有一个正值年少的独生儿子,他寻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善修身,莫如佛门,于是一心想让儿子皈依佛门。

老人四出寻访,精诚所至,终于被他寻访到一位佛法深广、持戒严律,道行高卓的和尚,老人领着儿子去见和尚,请求收留他的儿子为徒。和尚见少年眉清目秀,鼻直口方,既憨厚又聪灵,是一个能出家修行,静心悟禅的好胚于,内心十分喜爱,便一口应允了下来。和尚亲自为少年削发剃度,讲经授课。不久,老人的儿子就正式成为沙弥。在和尚的悉心教诲下,小沙弥渐渐领会了佛教真谛,造诣渐深,尤其在修持戒律方面,能超脱红尘,摒弃七情六欲,心如枯井,一心念佛。

和尚所在庙宇的饮食之需,由城里一个有钱的施主供给,一日三餐施主派人按时送来,阴晴寒暑,年年月月从不耽搁。有一天,施主的一个朋友请其全家老少、奴仆侍妾作客。施主推辞不过,只好答应了。但是,全家去赴宴,留谁看家护院呢,留童仆婢女又不放心。正在忧虑为难之中,施主的女儿问道:“父亲去作客,难道还有什么为难的事吗?”??

“我们都去作客,留谁看家呢?”父亲忧心仲仲地说。

“这有何难,父母尽可率全家放心前去,我在家看守即是。”女儿爽快地答应说。

于是,施主十分高兴,带了全家到朋友家去了。施主女儿独自一人在家。

施主临走时一高兴,竟忘了嘱咐女儿给寺庙里送饭。夕阳西坠,晚饭时刻已过,和尚肚子空空,耐不住饥饿,便吩咐小沙弥去施主家取食。和尚再三告诫小沙弥要弃绝一切俗念,入人家乞食,切勿贪图声色,要严守佛家戒规,以免败坏佛门声誉,坠入地狱。小沙弥恭耳聆听,诺诺而退。

施主女儿独自一人倚窗而思,情窦初开的少女隐隐感到春心的萌动,脸上腮边的潮红。庭院里花花草草,姹紫嫣红地开遍,蝴蝶双双翻飞,云雀对对啁啾着向蓝天飞去。她却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寂寞,十六岁了,她渴望着生活中美好的未来,她哀怨自己的父母亲,不体谅女儿心思,偌大一所庭院,到处声息悄然,只有子然一身,她憧憬着朦胧的神秘迷人的爱情。

忽然,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宁静。

“是谁啊!”她怯生生地问。

“是我,小沙弥,来取施主布施的饭食。”

闺房寂寞中的少女突然听到一位青年男子的声音,一种不可言喻的感情涌上心头,她迅速地开了门,一个文雅、俊秀的小沙弥站在她面前,她温柔地低下了头,怀中像揣着头小鹿,突突地欢跳不停。小沙弥也想不到施主竟是一位漂亮的姑娘,一下子手足无措,脸红耳赤起来。

“施主”,小沙弥彬彬有礼地说,“师父见天晚仍没有人送饭,派我来求取。”他像背书似的嗫嚅着,心里默默告诫自己不要忘了戒律和师父的嘱咐,眼神呆呆地盯住脚尖,头也不敢抬。

“快请进来呀!”少女的心像欢快的春风,她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欣喜和对这个英俊小沙弥的爱恋,“啊,一定是神灵的旨意,怜悯我孤孤单单,好不寂寞,安排个这么可爱的小沙弥来到我面前。”盎然的春意使少女忘情,她用纤纤五指拉住小沙弥的手:“沙弥哥哥,一定饿坏了吧?我们俗人家事情多,家父去作客,竞忘了给你们送饭,恕罪、恕罪!”小沙弥被少女的率真勇敢弄得耳热心跳,不由自主地跟着少女走进门里。少女一阵风似地去了,一会又轻捷地飘回来,端来满钵香饭,满钵菜肴,拂动的空气中弥漫着少女芬芳的气息,沙弥心里一阵悸动。少女用充满柔情的双眸细细打量着小沙弥,呀,多么漂亮的小和尚,面孔白净,前额宽宽,浓眉漆黑,嘴鼻有棱有角,透出一股阳刚之气。她白皙的脸上透出一阵阵红晕,浅浅的笑靥在顾盼间显得更加娇媚醉人,她感到自己青春的美丽,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谁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她感到自己憧憬的幸福就在眼前,她深深爱慕面前这个稚气、可爱的小沙弥。

“小沙弥哥哥,青春多么美好,春宵多么短暂,我们来到了这人世间,难道就是为了遁入空门,在青灯古佛旁忍受孤寂的长久的折磨?人间有这许多恩恩爱爱,大自然又多么绚丽多彩,你这么年轻漂亮为什么一定要在佛门中悄悄逝去这难得的人生和宝贵的青春?我的父母出外作客,家中只有我和你,难道我们不能……少女说到这里打住了,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小沙弥被少女的纯真感动了,他觉得,浑身躁热,他缓缓抬起头来,眼睛里闪烁着热情的光辉。少女情不自禁地紧紧抓住小沙弥的双手说:“我爱你,你也爱我,一定的,让我们永远在一起吧。”

突然,小沙弥看到厅堂的佛龛上身披金光的佛祖妙相,似一股清泉从心头流过,他清醒了,他想起了佛门戒律,想起了师父的教诲,想起了自己立下的誓愿,恪守戒律,决不被色相所惑。但是,这姑娘那样纯真,那样圣洁,我岂能伤害她,我只能以一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想到这里,小沙弥内心万念皆消,他平静地对少女说:“你的情意我知道了,但你必须先为我打扫好一间静室,允许我向佛祖忏悔后再和你相亲。”

“你答应了!太好了。”少女兴奋得声音都发颤了,她迅速地打扫好一间静室,对小沙弥说:“你赶快进去仟悔吧,我在门外等你。”

小沙弥走进静室,面对西方,焚香祝祷:“大慈大悲的佛祖啊,我立志修行,立誓不违戒律,但我也不忍伤害少女,唯有一死,舍身求法,请佛祖恕罪。”说罢,他刎颈而死。

少女在静室外耐心地等待,总不见小沙弥出来,她忍不住呼唤了几声,但室内一片死寂,她心中害怕,慌忙推门进去,一副惨不忍睹的情景把她惊呆了;小沙弥自己割断了喉管,鲜血还在汩汩地流。她既怕又羞,晕倒在地上。

晚上,施主携全家人从朋友家回来,他叫了半天门,不见女儿出来开门,心中疑惑,急忙令仆人翻墙进去,打开大门。全家进得院门,分头寻找姑娘,发现她披头散发、满面泪痕地倒在小沙弥的尸身旁,众人大吃一惊,忙将她唤醒。施主担心女儿受凌辱,赶紧询问。少女一时难以启齿,若说沙弥越轨,诬陷清白,天理难容,事情到了这般地步,瞒是瞒不住了,小沙弥献出了生命,我还怕什么羞呢。想到这里,她抽泣着说出了事情始末,并表示为了小沙弥的坚贞守戒,她情愿接受任何严厉的惩罚。施主听了感叹唏嘘不已,他对女儿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小沙弥修成正果,归天去了,你不必惊恐忧伤。国家有法度;若有沙门殆在俗人家,俗人出金钱一千。我们拿一千金钱去赎罪吧。”

国王听了跪在殿前的施主父女的陈述,深深为小沙弥的洁身持戒的事迹感动,国王亲率大臣到施主家礼拜小沙弥的尸身,并告谕全国为小沙弥举行国葬。全城百姓拥上街头,争相观看,广场上华丽的七宝香车载着小沙弥的尸身,侍臣们鸣锣击鼓,僧侣们围随香车前后,少女站在高台上。国王指着少女对全体臣民和僧侣们说:“这姑娘年方二八,国色天姿,沉鱼落雁,世人谁不动情?而此小沙弥年纪轻轻,却能超凡脱俗,不为色迷,严守戒律,以身殉教,世人谁不钦敬,”人们听了,无不感叹,敬仰小沙弥的虔心笃诚。

须达拿布施济众

古时候,叶波国有个太子名叫须达拿,立个暂言;金银珍宝、衣物用品等,只要他有的全布施世人。因此,美名传遍天下。

国王有头白象,力大无穷,能顶过六十头普通白象。每与敌国交战,都大获全胜,视为镇国之宝。敌国屡遭遇惨败,总不甘心。闻知太子乐善好施,乘机用用重赏招募了八个婆罗门,给足了钱财,前往叶波国向须达拿太子讨要白象。

须达拿见八个婆罗门异口同声要求施舍白象,暗想:白象是父王的心爱之物,镇国之宝,若施舍给别人,自己就会失去了太子的地位,成为国家的罪人。但又一想:自己不能违背誓言,失信于民。于是毫不犹豫地把白象施舍给婆罗门。八个婆罗门得到白象,高兴得手舞足蹈,怕国王反悔,骑上白象火速回去了。

失去白象,大臣们心急如焚,忧心忡忡,便向国王奏报说:“太子施舍无度,国度已空。现在又把宝象送给了敌国,若起战争,如何是好?”

按本国刑律,太子送象与人,应挖掉眼睛,砍掉手脚。国王虽然生气,但对太子也难施酷刑。便下命将太子一家驱逐出王城,到远离王城六千里的檀特山去悔过自新。须达拿无话可说,带着妻子曼坻和一双儿女辞别父母,将所有财物又施于世人,才赶着马车,出了王城。

人们听说太子要离开王宫,纷纷前来相送。太子与众人依依惜别,酒泪而行,走了半天,停在树下休息。这里,来了几个婆罗门讨马,太子立即把马送给他们,自己拉车继续前行。走了不远,来了几个婆罗门讨车,太子又把车送了人。就这样,一路上他把全家人穿的衣服,随身带的钱财,全部施舍给了婆罗门,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帝释天见太子如此广行布施,想再次试探他的诚意,也变成了一个奇丑无比的婆罗门,来到太子面前说,“常听人说你乐善好施,有求必应,请把你的妻子施舍给我吧,我是个光棍。”

“可以.”太子满口应承,并让曼坻立即跟上这个奇丑无比的婆罗门走。帝释天领着曼坻走了不远,又转回来,把她交给太子,显出真身,说:“你信守誓言,广行布施,品德至高无上,连我也自叹不如!你一心修炼吧,你儿女会回到王宫的,到时候国王会派人来接你回去。”说完,忽然不见了。

后来,丑婆罗门夫妇百般折磨须达拿的儿女,但还不顺心,便牵到王城的集市上去卖。帝释天引导婆罗门把两个孩子卖进了王宫。国王见两个

孙子吃尽了苦头,并得知太子夫妇的下落,派大臣进山,迎太子回国。全国臣民拥戴太子为国王。敌国被太子的善施行为所感动,主动送白象

以示悔过。从此两国和好,永无战事。须达拿布施不休,直至成佛。

这个故事绘于莫高窟第419窟人字形窟顶东面。通过太子施象,被逐、行前布施、途中施马、施车、施衣物、人山修行、山中施子、施妻等连环画面,细致入微地表现了须达拿太子乐善好施精神。这幅连环画,情节生动,构图巧妙,绘画精细,主题突出,是莫高窟同一题材内容最丰富的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恐怕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是和张骞的名字分不开的。
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
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三十六国”: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蕃)、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额和东西且弥等。它们面积不大,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或盆地。人口不多,一般两三万人,最大的龟兹是八万人,小的只有一二千人,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除生产谷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产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饲草苜蓿。畜牧业有驴、马、骆驼。此外,还有玉石、铜、铁等矿产,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铜铁铸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国,虽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国国王以下设有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军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国设有幢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赋税诸国,取畜给焉”,对这些小国进行奴役和剥削。
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万人口。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因此,大月氏与匈奴是“世敌”。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又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
张骞,汉中成国人。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十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人作妻,已经生了儿子,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一天,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由大宛介绍,又通过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乌孙,63万人,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汉书·西域传》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江都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做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行赏赐于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冯夫人。由于她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人降汉,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汉宣帝任命卫司马郑吉为西域都护,驻守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这是汉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
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是极其残酷的。西汉的封建制度,较之匈奴的奴隶制度要先进得多。因此,新疆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接受西汉的统治。西汉政府在那里设置常驻的官员,派去土卒屯田,并设校尉统领,保护屯田,使汉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阿修罗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大海边上住着一户人家,只有老两口儿,靠打鱼捞虾过着清贫的日子。眼看他们老了,可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再老了靠谁养活呢?老两口为这事儿成天发愁。老婆婆每天早晚烧香上供,乞求神灵赐一个儿子。一天,老头子驾船出海捕鱼去了,老婆婆在海滩上补鱼网。到了中午,天气闷热,老婆婆跳进海里洗澡,海水太凉快了,她在水中愉快地游着,心里畅快极了,好像变成了个年轻姑娘。正玩得高兴,突然,觉得一股精气进入了她的腹部。她感到奇怪,就上岸回家了。到了晚上一摸肚子,里面好像长了一个肉瘤。把这事告诉了老头子,老头子非常高兴,说:“这可能是天神显灵,给我们送来儿子!”老婆婆果然怀孕了。八十天后生下一个儿子,出世就会说话。别的孩子一年一长,这孩子一天一长,一年就长成了一个身材高大、魁梧英俊的小伙子,取名阿修罗。过了几年,老头子出海打鱼遇上暴风雨再也没有回来。老婆婆说啥也不让阿修罗出海打鱼,怕有个闪失,见不到儿子。可两张嘴要吃饭呀,靠什么糊口呢?阿修罗有的是力气,便去山上打柴,挑到市上去卖,换几个小钱度日。为了打柴方便,阿修罗就在山坡上盖了间草房,把穷家从海边搬来,和老妈一块过着贫穷的日子。
  他们住的山坡下有一条大河。平常河水清澈见底,阿修罗淌水过河,去城里卖柴,倒也无事。一到雨季,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难以淌过。三天不卖柴,家里就揭不开锅了。阿修罗十分孝顺,那怕自己挨饿,也要把干粮省下来给母亲吃,那怕自己挨冻,也要把棉衣给母亲穿。河中若发洪水,阿修罗只好拼着命,抓牢柴捆,游到对岸去市上卖柴换钱。这样又过去了好多年。
  一天,阿修罗到市上去卖柴,没有人要,一担柴只换回两块饼子。老母亲煮了些野莱,二人正在吃饭,来了一个化缘和尚,饿得身瘦如柴,有气无力他说:“施主呀,快给我一点吃的东西吧!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
  阿修罗二话没说,将自己的饼给了他。老和尚三下五除二把饼吃了,又乞求说:“好心人呀,这块饼我吃下去,好像没起作用。救人救到底,把那一块饼也给我吃吧!”老母亲也是个大善人,把送到嘴边的饼没舍得咬一口,便给了他。老和尚吃完两块饼,又把煮的菜汤喝光,一抹嘴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就走了。母子二人毫无怨言,只好又煮了一锅野莱充饥。
  第二天,阿修罗忍饥挨饿打了一担柴去市上叫卖。眼看太阳落山了还卖不掉,只好又换了两个烧饼回家。谁知一进屋门,老和尚正和母亲说话呢。阿修罗说:“老师父,你来我家,没什么好吃的招待你。只有这两个烧饼,你吃一个,让我娘吃一个吧。”
  老和尚不客气他说:“你既然请我吃烧饼,为啥只给一个?我一个吃不饱,两个正好。”
  “孩子,”老母亲笑着说,“把那个烧饼也给老人家吧。我不吃可以,不能慢待客人。”
两个烧饼又让老和尚吃了。
  第三天,阿修罗用一担柴换来的两个烧饼还是让等在家中的老和尚吃了。老和尚吃完问:“阿修罗,你母子一连三天用野菜充饥,把烧饼给我吃了,难道一点都不怨恨吗?”
  “穷帮穷,邻帮邻,你能到我家化缘,是看得起我母子,还怨恨什么哟?”
  “如果我长期住下,让你供吃供喝呢?”
  “非常欢迎。如果你真能长期住下,我宁可不吃,也不能让你饿着。”
  “你真是个好心肠的小伙子。”老和尚说,“你待人心最诚,为了报答你的救命之恩,小伙子,你说吧,有什么要求?什么金银财宝、美女仆人、豪门大院、牛羊骏马等等,让你片刻成为此地的大富户。”
  “尊敬的老师父,谢谢你的好意。”阿修罗施礼说,“我并不需要你的报答。钱财乃身外之物,我更加不要。只是我的身材太小,力气太少,打不了多少柴。我要靠自己的双手来生活。你如果让我长一双长腿,我卖柴过河时,就不怕洪水暴发了;你如果让我长四只长长的胳膊,我就能打很多很多的柴了;你如果让我长四只眼睛,我就看得更加远了。今后,我母子吃穿就不用发愁了。”
  “好,我满足你的要求。”老和尚拿起水钵,喝了口清水,向阿修罗喷了几口,说声“变”,只见木钵变成了木盆,老和尚站在盆中施礼道:“后会有期!”说了声“起”,木盆腾空而起,升天而去。原来老和尚是辟支佛。
  再说,阿修罗自老和尚走后,浑身关节乱响,一时三刻,长成了一个头顶天、脚踩地的巨人。他过河,水漫不过脚面,下到海里,最深处的海水也才到他的膝盖下。他长出四只眼睛和四条臂,伸手可摘到太阳和月亮。这样,他母子都修成了罗汉正果,升入佛国。阿修罗被释迎牟尼佛封为天龙八部护法神之一。
  阿修罗和老母亲住进佛国天堂须弥山后,再也不愁吃穿了,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快乐生活。又过了好多年,阿修罗才真正长大成神。他看着天上美丽的仙女来来往往,有的散花,有的奏乐,欢乐无比,无忧无虑。他却闷闷不乐,想着自己的心事。一天,母亲见他双眉紧锁,问:“儿呀,你我来到天堂,还有啥发愁的事呢?”
  “母亲,儿大当婚,女大当嫁。别的神都成双成对,我也该找媳妇了。”
  “儿呀,妈把你的婚事早就放在心里呢。我打听到香山神有个女儿名叫乾闼婆,头发比清水还柔软,容貌比桃花还好看,皮肤比羊脂玉还白嫩,身材比杨柳还苗条,笑声比银铃还清脆,唱歌比百灵鸟还好听。我说了不算,你先偷偷地看看她,若合你意,我亲自去提亲。”
  阿修罗高兴了,他施展神力,睁开四只眼朝香山看去。只看见乾闼婆和好多仙女在唱歌跳舞,就是看不清她的容貌。原来太阳光刺眼。他想,白天看不清就晚上看吧。可晚上月光如银,还是看不清。他又想,于脆乘太阳落下,月亮还末升起时看,定能
看清。可是,到黄昏太阳和月亮同时射出万道光芒,使他什么也看不见了。阿修罗很生气,一怒之下,伸出手臂,一手抓住太阳,一手抓住月亮,把它们从头顶上拨开,这才看清了香山的乾闼婆,果然美貌无比,一见钟情,让母亲快去求婚。
  阿修罗的母亲带着礼品来见香山神。说明来意后,香山神大喜。他早闻阿修罗神通广大,心地善良,便同意了这门亲事。乾闼婆本人也十分乐意。二神结婚这天,鲜花铺道,鼓乐齐鸣,各路佛仙前来祝贺。二神结为夫妻后,你恩我爱,亲密无比。乾闼婆不久便怀孕了。生下一个女儿名叫悦意,长得如花似玉,天上人间无与伦比。帝释天见了,非常喜爱,便取悦意为妻。从此,帝释天成了阿修罗的女婿。
这个故事中的阿修罗绘于莫高窟第249窟顶西披。其身形高大,赤身四目四臂。二臂上举,手托日月,足立大海,水不过膝。身后耸立着须弥山,表现了阿修罗形体高大“身过须弥。”须弥山上有城堞,表现了三十三天帝释天所居住的“忄刀利天宫”。

尸毗王割肉救鸽 

  印度大国阎浮提的国王名叫尸毗,是个心地善良、治国有方的贤德君主。一无,他理完朝政,坐在凉亭休息。突然,飞来一只雪白的鸽子惊慌失措地大叫:“救命呀!救命呀!’’一只凶狠的老鹰在后面紧紧追赶。
  尸毗王忙将飞来的白鸽放进怀中,眨眼工夫,老鹰也飞到了眼前,瞪着血红的双眼说:“快把鸽子交出来,我现在饥饿难忍!”
  “那不行。”尸毗王说,“我曾发过誓愿,要普度一切生灵。鸽子求救于我,岂能让你活活吃掉?“说得好听!”老鹰恶狠狠他说:“你既爱惜一切生灵,为啥只救鸽子不管我的死活?要知道不哈它,我就得饿死!”
  “这好办。”尸毗王对待者说:“快去端一盘上好的生肉来,让老鹰饱餐一顿。”
  “且慢,大王。我只吃刚杀的、带血的新鲜肉。”
  这下尸毗王左右为难,救了白鸽,老鹰饿死,这不是救了一命又害一命吗?怎么办呢?一拍大腿,有了主意,自己腿上是鲜肉,割下来既救了白鸽,也救了老鹰,不是两全其芙吗?便下令让侍从拿刀端盘,立即割肉。
  “还有一件。”老鹰阴险他说,“既然大王愿代鸽子割肉,请拿秤来称吧。割下的肉必须和鸽子一样重。
  “好,我答应你的要求。”尸毗王令仆人拿来一杆天平秤,将白鸽放在秤盘内。但奇怪的是国王割尽了腿上的肉,不够鸽子重,割尽了身上所有的肉,还不够鸽子重。怎么办呢?为了救鸽喂鹰,履行诺言,他忍着巨痛站了起来,想坐于盘中,献出全身。但体力难支,昏了过去。
  王后和大臣们的哭声惊醒了尸毗王,他挣扎着站起身,强忍疼痛,坐进称盘,刚好和白鸽一样重。
  这时,奇迹出现了——大地震动,宫殿摇摆,飞天洒下五彩缤纷的鲜花,老鹰和白鸽眨眼都不见了。尸毗王割下的肉全部长在身上了,完好如初,不觉疼痛。
  原来,白鸽是帝释天变的,老鹰是毗首翔摩变的。他们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尸毗王对佛、对普度众生的坚定至诚。
  这个本生故事画最早见于北凉275窟北壁中层,只画了割肉和过秤两个情节,属莫高窟最早的连环故事画之一。最精彩的当属北魏第254窟北壁前部的“尸毗王本生”。此画增加了鹰追鸽、鸽向尸毗王求救、眷属痛哭等情节,增大了内容和时空跨度。正中的尸毗王形体高大,把画面一分为二。被割肉的小腿抬起,尸毗王目视血淋淋的伤口,使割肉主题一目了然。由此可见,这幅画的构图表现出高超的结构才能,把不同时空范围内发生的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到一个画面上,使画面中心突出,容量增大,有条不紊。
  这是莫高窟最完美的组合式本生故事画之一。

五百强盗成佛

在很久以前,在古印度南部,有个侨萨罗王国。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做,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

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人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这座山谷林木葱笼,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地嚎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沸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这个故事画绘在第285窟南壁,是莫高窟西魏时期最大的一幅故事画,也是最早的因缘故事画。其手法采用横卷式直线型构图,以八个并列画面,表现了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全部内容。一开始就是激烈的战争场面,以五人代表五百强盗。官兵乘骑铠马、戴盔披甲,手握长枪,与穿布裤麻鞋的强盗撕杀。这个画面是研究古代军史的宝贵资料。然后画面层层展开,结构紧凑,情节连贯,情景交融,使故事环环人扣,引人人胜。许多细节刻画显示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如五百强盗受刑于山林中,个个毛发直立,骨瘦如柴,悲天嚎地,表现了不幸的遭遇。而周围的黄羊、野兔却无动于衷,并不惊怕。

九色鹿舍已救人

 古时候,在一座景色秀丽的山中,有一只鹿,双角洁白如雪,浑身是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称九色鹿。
  这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一个人抱着根木头顺流而下,在汹涌的波浪中奋力挣扎,高呼:“救命啊,救命!”美丽善良的九色鹿不顾自己安危,跳进河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落水人救上岸来。惊魂未定的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频频向九色鹿叩头,感激他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对天起誓,永做你的奴仆,为你寻草觅食,终身受你的驱使……”
  九色鹿打断调达的话头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我救你并不是让你来做我的奴仆。快回家与亲人团聚吧。你只要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调达又起誓说:“恩人请放心,如果背信弃义,就让我浑身长疮,嘴里流脓!”说完,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个国家的王妃,妩媚动人。有一天梦到了毛色九种、头角银白的九色鹿。心发奇想:如果用此鹿的皮毛做件衣服穿上,我定会显得更加漂亮!于是,她娇嗔地对国王诉说了美梦,要国王立即捕捉九色鹿。不然,就死在他面前。
  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悬重赏捕鹿,有知九色鹿行踪或捕获着,赠国土一半,并用银碗装满金豆,金碗装满银豆作为重赏。调达看了皇榜,心中暗喜:我当国王、发大财的机会到了。虽然我对鹿立下誓言,但它毕竟是个畜牲,怕什么?于是揭了榜文,进宫告密,说自己知道九色鹿居住的地方。国王闻言大喜,调集了军队,由调达带路,浩浩荡荡地前来捕捉九色鹿。
  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红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突然,好友乌鸦高声叫喊道:“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九色鹿从梦中惊醒,起身一看,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仔细一看,调达站在国王旁边,便明白了。心想:即使死也要把他的丑恶嘴脸公布于众。于是,毫无俱色地走到国王面前,问:“大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住处的?”
  “是他告诉我的。”国王指着调达说。
  “你知道吗?”九色鹿说,“正是这个人在河中快要淹死时,是我救了他,并发誓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道他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圣明的陛下,你竟然同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岂不辱没了你的英名?”
  此时,调达无地自容,身上长满了烂疮,嘴里流出了脓血,臭不可闻,遭到了报应。
  明白了事实真相,国王非常惭愧,责斥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传令收兵回宫。并下令全国臣民不许伤害九色鹿。
  王后没有得到九色鹿的皮毛,又羞又恨,最后活活气死了。
  此故事绘于257窟的西壁,是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画面从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线索清晰,中心突出,全次分明,构图严谨,是北魏的经典作品之一.

月光王以头示人

  古阎浮提国有一个国王名叫月光。他的国家疆域辽阔,境内有数不尽的高山大川,诸侯属国八万四千。他治国有方,广施仁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所以有八十亿个部落。他有一万文臣武将,第一大臣名叫大月;他有二万夫人和后宫佳丽,第一夫人叫花施,他有五百太子,第一太子叫戒贤。月光王居住的都城叫贤寿,贤寿城东西南北纵横四百余里,城里宫殿巍峨,亭台井然,都用黄金、白银,玛瑙、玉石筑成,四面共有一百二十座城门,通衢大道开阔整洁。大道两旁有四行大树,枝干挺拔,根探叶茂,有的是金枝银叶,有的是银枝金叶,有的是玛瑙枝玉石叶,有的是玉石枝玛瑙叶,璀璨辉煌。城里还有许多宝池,也都以黄金、白银、珍珠、玛瑙砌就,池底铺的细沙也都是七宝碾成。月光王居住的王宫,周围长四十里许,纯以金银珠宝镶嵌装饰,熠熠生辉,灿烂无比。

  这一天。月光王坐在宫殿里,忽然寻思道:“我在人世间,位至帝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呼百应,天下敬仰,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都是行善积德所致。就好像农夫种地,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粟,若不锄草施肥,岂能奢望秋收五谷丰登。现在我如果不继续行善积德,岂能奢望将来水享荣华富贵。”

  月光王想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他召集群臣,对大家说:“我现在要把库藏的金银珠宝全都拿出来,放在全城一百二十个城门口以及繁华闹市口,广设布施,随天下百姓恣意领取。”说完,他又命令侍臣:“体们传我的旨意给八万四千个诸侯王,令他们也打开仓库,布施给全国百姓。”大臣们奉了月光王的旨令,在全城竖起金幢,敲起金鼓,广贴布告,晓谕天下。四海之内,八方上下的黎民百姓得到消息,无不欢呼雀跃,额手相庆。沙门、婆罗门、鳏寡孤独,贫苦穷困的人们,扶老携幼,长途跋涉,云集城下。人们缺衣的取衣,缺食的取食,缺医少药的取医药,金银财宝随意领取,人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他们感恩戴德,无不称颂王思浩荡,赞美之辞,溢于衢巷,月光王英名传遍天下。

  那时候,边远地方有一个小国,国王毗摩斯那是个阴险狡诈的小人,非常忌恨月光王。他寻思道:“月光王不除,我何时才能出人头地,各闻天下。”他邀请国内的旁门左道出谋划策,招募勇士,想伺机杀掉月光王。他请众梵志入宫,每天摆下珍馐佳肴,百味饮食,热情款待。三个月之后,毗摩斯那王开了口:“养士千日,用在一时,我请诸位来,有要事相求。我有一桩心事,深深的忧虑扰得我心神疲惫,寝食不安。只有你们才能解除我的痛苦,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我的厚望,为我解忧释难!”众梵志纷纷问道:“陛下有什么难事,要我们出力,只管吩咐即是。”毗摩斯那王说:“那阎浮提国的月光王,名扬四海,德服五洲,八方来附。我却地处边远,位卑名陋,没有丝毫声威,不除月光王,我难以出人头地,希望你们为我想条妙计。”众梵志听了,心中吃了一惊,都暗自思量:“那月光王仁慈善良,赈贫济困,天下谁不敬仰,我们岂能残害圣人,干那千夫所指的缺德事。”想到这里,众梵志纷纷拂袖而去。

  毗摩斯那王又羞又恼,破口大骂众梵志无情无义。又下令广贴布告,悬重赏聘募能人。告示中说:“谁能为我取来月光王的头颅,将与他平分天下,还把公主送他为妻。”

  深山丛林里,住着一个名叫劳度叉的婆罗门,听说国王悬重货聘能人,便高兴地出山应聘。毗摩斯那王兴奋地对劳度叉重申:“假若贵道办妥这事,寡人决不失信。”劳度叉说:“大王快快替我预备路上所需之物,七天之后,我就启程。”到了第七天,劳度叉向贤寿城进发了。

  不知何故,阎浮提国的都城内,这几天连续出现了不祥的兆头:街道开裂,星辰陨落,白昼阴雾,昏暗沉沉,狂风四起,冰雹霹雳,电闪雷鸣。各种鸣禽飞鸟,在半空中徘徊悲鸣,自啄羽毛;狮虎熊豹,惊慌乱跑,自撞自咬。八万四千属国的诸侯王夜里都梦见月光王的金幢突然折断,金鼓突然开裂。大月大臣梦见恶鬼掠去了月光王的王冠。全国臣民,面临这种种不祥之兆,忧心仲仲,惶惶不可终日。

  劳度叉晓行夜宿,饥餐渴饮,这一天抵达了贤寿城。门神知道劳度叉居心不良来取月光王头颅,心中愤愤不平,挡住劳度叉的去路。劳度叉无奈,绕城三匝,无计进得城去。天神想帮助月光王,使他布施圆满,便托梦给月光王,对月光王说:“陛下曾发誓愿,广设布施,任人求赐,决不违入所愿。今天有一个求赐者,在城门口被门神所阻,大王既然立下誓愿,就不该阻拦求赐者进城。”月光王恍然醒来,十分惊愕,急忙派大月大臣奔赴城门口传旨:“不能阻拦任何人进城。”门神见大月到来,现出真形说:“被阻拦的人是劳度叉,受毗摩斯那王差遣,来求月光王的头颅,所以我才没有让他进城。”大月听了,忧虑地说:“若有此事,是国家的灾难。但国有国法,王命难违,这该怎么办呢?”大月想,劳度叉求乞月光王的头颅有什么用,我用珍奇七宝制作头颅,各样五百颗,用七宝头颅同劳度叉换取月光王的头颅,他一定不会再要月光王的头颅了。想到这里,大月对门神说:“让劳度叉进城吧。”他急急赶回去令工匠连夜赶制了一颗七宝头颅。

  劳度叉获准进得城来,直奔王宫门前,高声减道:“陛下功德无量,喜好布施,英名传遍天下,所以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而来,只为求取大王的布施。”月光王听说劳度叉到来,非常欢喜,急忙亲自出宫迎接,施礼问道:“道士长途跋涉而来,十分辛苦,快快进宫歇息。你要求我布施,随你所愿,国家、城市、妻妾、儿女、金银、珠宝、车马、骑象、奴婢、仆使,等等,只要你想得到,一切我都可以施给你。”劳度叉冷冷一笑说:“陛下所说都是身外之物,用来布施,虽然也可得到福德之报,但不会弘广;陛下若肯用自身肉体布施,所得福报才会弘广无比。我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岂为区区财物,我别无所求,只求陛下头颅,陛下若真心施舍,请把您的头颅赐给贫道吧。”月光王听了这些话,毫不犹豫地应允了劳度叉的要求。劳度叉急不可待地追问:“陛下既然已答应把头颅施舍给我,请定个时辰吧!”月光王回答:“再过七天,我一定把头颅施舍给你。”正在这时候,大月大臣令随从挑着用七种各五百颗珍宝制作的头颅,找到劳度叉面前。大月哀求劳度叉说:“请道士收下这七宝头颅吧,这上面的金灿灿、明晃晃的珍宝每一颗都价值连城,你把它变卖,终生受用不尽,何必偏要求乞陛下的血肉头颅呢。”劳度叉冷冷地回答:“我不要这珍宝,只要陛下的头颅,这才合我的心志。陛下已答应施舍给我,你再阻拦也没用。”大月大臣一再苦苦哀求,劳度叉终不为其所动。大月悔恨交加,悔不该放劳度叉进城,恨只恨劳度叉太残忍无情,一时心碎气绝,倒地而亡,死在月光王面前。

  月光王很伤心,下令厚葬大月大臣,但并没有改变把头颅施给劳度叉的决心。他命令立即派出八万四千名使臣骑上八万四千头大象,火速赶往各诸侯国传他的旨令:“七天后,我要把头颅施舍给劳度叉,诸侯王若想与我告别,务请在七天之内赶到贤寿城。”

  几天内,八万四千名诸侯齐集京城。他们一起向月光王劝谏说:“江山社稷,赖陛下恩泽,才兴盛水固;天下百姓,蒙陛下福荫,才衣食无虞,陶然自乐。今天,陛下何故为一奸刁道士而弃国家社稷、黎民百姓于不顾、毫无怜惜之心呢?恳求大王千万不要误听奸言,把头颅施舍给劳度叉。”

  一万大臣也五体投地,苦苦乞求月光王:“陛下一向怜悯臣民,何故一旦弃绝,以头颅相赠外道?请陛下三思。”二万夫人跪在阶下,掩面抽泣着劝道:“我们妻妾女流辈,仰仗夫君,终身相托,夫君一旦弃我们而去,置我们于何地呢?”五百太子也跪在月光王脚下,拉着他的衣襟说:“我们尚未成年,还赖父王教诲、哺育成才,父王舍我们而去,教孩儿们如何自立于世呢?”

  月光王听了,对大家说:“你们不必多说了,你们虽言之有理,我岂能违背誓愿。我自投生以来,已不知经历过多少生生死死了。在地狱里,一日之中,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生生死死,不知其数。历经灰河、铁床、沸尿、火车、炭坑等等牢狱囚禁,又遭受火烧、刀劈、汤煮、炭炙等种种酷刑,死去活来,活来死去,水无福报。若投生在畜牲中,争食相斗,角力而亡,或被人宰杀,剥皮煎炒,供众口食用,骨肉支离,碎尸万段,也不知有多少次,结果也无福报。若堕落在饿鬼之中,烈火烧身,仅剩白骨,有时飞轮袭来,裁断头颅,断而复长,长而又截,也不知有多少次。如此杀身,也无福报。若投生人间,为钱财女色,诉讼械斗,互相杀戮;有时两军对垒,冲锋陷阵,互相砍杀,填身沟壑,有时因贪婪、暴怒,痴情而被屠杀。这种生生死死,也不知多少次,结果还是没有福报。现在我这污秽不洁的身体有什么不舍得舍弃呢?舍弃污秽的头颅,而获得大利,何乐而不为呢?我把头颅施舍给劳度叉,可以获取功镕,求得佛道。我若得道成佛,一定普济你们超脱苦海。今天我的布施将圆满功成,请大家不要再阻拦!”大家听了默默无言。

  这时,月光王对劳度叉说:“你要我的头颅,乘这时候动手吧。”劳度叉回答说:“现在怎么行呢,陛下的臣民们虎视眈耽地围着我,我孤身一人,势单体弱,无法在大众面前砍下陛下的头。陛下如果诚心诚意想把头施舍给我,请随同我一起到后花园去。”月光王嘱咐臣民们说:“你们如果真诚尊敬我,爱护我,请答应我,千万不要难为了这位道士。”说完,和劳度叉一起步入后花园。劳度叉又对月光王说:“陛下身强力壮,若道刀杀,受痛反悔,贫道岂不死无葬身之地。因此,我要把陛下的头发系在树上,然后才好砍取。”月光王说:“既然我已把头颅施舍给你,随你方便吧。”

  于是劳度叉在花园里挑选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让月光王跪下,把他的头发牢牢系在树上,月光王说:“你砍我头颅时,要让头颅落在我的手里,你再把它从我手中拿走,这才算是我施舍给你的。”

  劳度叉举起大刀,正欲砍下,树神见了,于心不忍:如此仁慈贤明的国王,岂能眼睁睁看他遭人屠杀。于是树神作法,使劳度叉颈脖被扭向背后,手脚被捆缚,钢刀掷于地,丝毫动弹不得。月光王见状,仰头向树神说:“树神啊树神!你若真心保护我,请成全我。我从过去到现在,已在这棵树下施舍了九百九十九颗头颅,今天再施舍一颗,就满一千了,我的布施就圆满了,请树神您不要再阻拦!”树神无奈,只得解去法术。劳度叉恢复如故,便举起大刀,寒光一闪,月光王头颅离身,正好落在他自己手中。霎时间,天昏地暗,地动山摇,反复六次,天宫欲倾,琼楼欲倒,上界天神闻讯纷纷下降,唏嘘感叹,悲伤不已,同声赞颂:“月光大王,以头布施,功德道行,今已圆满。”这声音响遏行云,传遍四海八洲。

  毗摩斯那王听到赞颂,知道劳度叉大功告成,便欢呼雀跃,一会儿惊愕不定起来,最后心裂而亡。劳度叉挑着月光王的头颅出城而去,众诸侯王、大臣、夫人、太子、黎民百姓,无不若丧考妣,嚎啕大哭。有的精神失常,不识人面;有的悲痛过度,吐血而亡;有的撕碎衣衫,自拔头发;有的两手剜脸,血流如注;有的跌爬翻滚,哭昏于地。劳度叉在路上走了几天,嫌月光王的头颅恶臭难闻,便扔在地上,脚踏而去。劳度叉饥渴难忍,求施饭食,人们不但不给还责骂怒斥。劳度叉精疲力尽,气息奄奄,又听说毗摩斯那王早已死了,便更加绝望,懊恼羞惭不已。最后心脏开裂,吐血而死。

释迦牟尼传记故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为种族名,牟尼为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敦煌彩塑中有大量释迦牟尼“说法像”,壁画中有大量“说法图”和“佛传图”,佛传图详细描绘了释迦牟尼生平事迹,是一个长篇传记故事。由于篇幅所限,全部故事太长,只选主要情节讲述。
一、乘象人胎
  古时候,波罗奈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国王净饭王贤德善良,王后摩耶夫人性情温和,深受百姓尊重。只是国王夫妇老迈年高,膝下无有儿子,不免忧心忡忡。
  盛夏的一个中午,骄阳似火,天气闷热。王后摩耶夫人燥热不安,来到后花园菩提树下的凉亭内乘凉,躺在床上不知不觉睡着了,进入甜蜜的梦乡。她梦见一头白象脚踏白云,飘然而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坐在象背上笑着。白象从天空徐徐而降,落在床前。小男孩突然从象背上跳下来,从右肋下钻进夫人的胎中。这时,白象大吼一声,踏着白云上了天,王后猛然惊醒了,把梦中之事告诉了净饭王。国王不知吉凶,请来一位相师圆梦。相师说:“小孩乘象人胎,是瑞祥之兆。恭喜王后身怀喜孕,恭喜国王有了太子!”国王听后大喜,重赏了相师。 

二、树下诞生
  王后真的怀孕了,自觉心情舒畅,食欲大增。净饭王愁眉换上了笑容,对王后更加关心。
  这一年四月初八,怀胎十月的王后挺着肚子即将分娩了。她为了解闷,信步来到后花园散心。她站在枝繁叶茂、树冠如伞的菩提树下,只见园中各种鲜花争奇斗妍,花间蝴蝶飞舞,树上百鸟鸣唱,池中碧波荡漾,荷花含苞欲放……
  “啊,真是太美了!”王后右手抬起,抓住树枝。谁知一抬手,胎儿从她的右腋下呱呱出生了。王后高兴极了,只见婴儿生得眉清目秀,体态丰满,十分惹人喜爱。她张开双手想抱一抱刚生下的小宝宝,可那孩子眨巴着水旺旺的大眼睛,笑嘻嘻地站了起来,走了七步,生出七朵美丽的莲花,并一手指天,一手指他说:“天上天下,唯有我尊!”这时,天上飘下一位仙女把小太子轻轻抱起,放在凉亭的象牙床上。天上飞来九条龙喷吐香水为太子洗浴,称之为“九龙灌顶”。王后抱着儿子,坐着蚊龙拉的车回到王宫。飞天仙女从空中撒下美丽的鲜花,伎乐天奏起悦耳动听的乐曲,诸神护送。早有人将喜讯报知净饭王。国王自觉喜不自禁,与文武百官、各界人士列队出迎。国王亲手抱着儿子走进神庙,跪拜天神先祖。相师为其子取名悉达多。从此,四月初八为释迎牟尼诞辰,俗称“浴佛节”。从神庙回宫,一路上百姓载歌载舞,隆重欢庆。国中出现了枯树生枝、浊流澄清、羊生双羔、马下双驹、地生莲花、刑狱废弛、树神出现等三十三种祥瑞。国王欢喜无比,选了吉日,正式册立悉达多为太子。
三、树下观耕
  谁知乐极生悲,在一片欢庆声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七天以后,王后身患暴病去世了。国王只好把太子委托给性善心细的姨母抚育。悉达多太子在姨母的精心照料下,转眼长大成人。国王特意挑选了一位满腹经纶的老师教太子读书识礼,选了五百仆人陪太子读书,又请了一位武功高超的老师教太子学习武艺。太子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经过多年刻苦努力,他知识渊博,武艺超群,力大无穷。
  阳光温暖,春回大地。一天,太子出城游玩,来到田野,看见两头老牛喘着粗气拉犁耕地,农夫还不时地用鞭子抽打,只嫌老牛走得慢。犁铧翻起黝黑的泥土,好多蚯蚓、虫子被翻出蠕动着。一群鸟儿觅食,将蚯蚓、虫子饱餐口顿飞走了。太子触景生情,心中难受,站在树下苦苦思索着:老牛辛劳耕作,为啥还受皮鞭之苦?蚯蚓为何无故葬身鸟腹……他回到宫中,心事重重,闷闷不乐。
四、比武娶妻
  太子愁眉苦脸,整日想着众生皆苦的问题,不得其解。为了让太子快乐,国王挑选了数百名如花似玉的美女,每天弹奏出动听的音乐,跳起优美的舞蹈,供太子娱乐。可太子还是不高兴,常在僻静处独坐沉思。国王怕他闷出病来,在太子十七岁的这一年,决定向邻国花容月貌的裘夷公主求婚。裘夷公主提出,要用比武的方式选择佳婿,因为各国求婚的王子太多了。
  这天,公主坐于宫门楼上观看比武。悉达多应约前来参加。他和同来比武的王子们来到城门口,见一头高大肥胖的白象,横在城门中间,阻碍人们出进,且性情粗暴,谁也不敢靠近它。太子走过去,双手举起大象,扔到城外的空地上。人们掌声齐鸣,赞声不绝。
  比武开始。先比相扑。众王子见悉达多太子能举起几千斤重的大象,谁还敢上前比试?接着又比射箭。靶场设地山谷里,每隔一里悬挂着一面大铁鼓,直排共挂七面铁鼓;有个王子首先张弓发箭,只听嗖的一声,射穿了三面铁鼓,得意地站在一旁。还有个五大三粗的王子,一箭射穿了四面铁鼓,更是自命不凡。太子不慌不忙走了过去,搭箭在弦,运足气力,对准铁鼓,开弓射去,只听轰、轰、轰……七声巨响,一箭穿透了七面铁鼓。靶场内外暴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太子获胜,将珠璎掷与裘夷,娶她为妻。太子又用猜指环的方法纳了耶输为妃子。裘夷和耶输聪明美丽,温存贤惠,常给太子宽心,劝慰他不要愁眉苦脸,应高兴欢乐才对。可是太子仍然痴呆如醉,对美女爱妃全然不理不睬,晚上单独入睡,好像根本没有夫妻这回事。国王见太子娶妻纳妃后还是不高兴,更加焦虑不安起来。
五、出游四门
  太子在深宫住腻了,要出去游玩。这一天,他乘上七宝彩车,前呼后拥出东门而去。太子一路上观看田野美景,感到新鲜。正走着,看见一位面容憔悻、脊背佝偻、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根木棍,颤颤抖抖地在路旁走着。
  “这是位什么人?”太子问侍从。
  “这是老年人。”
  “什么叫老年人?”太子不解地问。
  “禀太子,婴儿长大后成为青年,随着岁月的流逝,会变成中年。到了老年以后,力单体弱,两鬓如霜,像太阳落山一样,生命就要终止了。”
  太子听后,心情沉重,无心游玩,便令驱车回宫了。
  过了几天,太子又要出游。国王心想,前次出东门,太子回来心事重重,这次叫他出南门看看,也许能解心中烦闷。于是,太子在侍从的护卫下出了南门。七彩宝车走了不远,看见路边躺着一个面黄肌瘦、身穿破烂衣衫的人在痛苦地呻吟着,问:“这是什么人?”
  “这是一个病人。”侍从回答。
  “生的什么病?”
  “看样子得了伤寒,又像是经常吃不饱,冻饿而病的。”
  “病人在此无人照管,太可怜了!”太子心想。他又郁郁不乐地回宫了。多少天来,病人痛苦的呻吟声,萦绕在他的心头。
  过了几个月,太子又想出游了。国王怕儿子再遇上什么伤感之事,就让他出西门去玩。
  太子乘车出了西门,心情十分轻松,一路上和侍从说说笑笑。倒也快活。正走着,太子发现路边的土坡上躺着一具尸体,脓血流淌,恶臭扑鼻,使人恶心呕吐。太子捂着鼻子问:“这也是病人吗?”
  “不是,是一具尸体。”
  “因何而死?”
  “说不清楚。也许是病死、饿死、老死,反正人生一世,难免一死,谁知他竟死得这样惨!”
  太子从未见过尸体,不免心中有些恐惧,无心再游,返回宫中,常默默地沉思:“人一生经历的灾难病苦大多了,若能脱离这些病苦该多好!”
  国王见太子三次出城去游,都碰到了不愉快的事情,使太子愁上添愁。如果出北门能看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他肯定会高兴的。
  时隔不久,太子又想出游。国王让他出北门,看沿途早已布置好的太平景象。
  太子这次骑马出了北门,见沿途绿树成荫,房舍齐整,来往行人穿戴一新,面带笑容,不觉疑虑重重,为什么北门外的风光这样美?百姓这样欢乐呢?他边走边看边想,不觉来到一片浓荫蔽天的树林边。他下马走进林中乘凉。
六、树下问道
  太子在树下乘凉,林木深处走来一位童颜鹤发的长者,一手托金钵,一手持锡杖,目不斜视,脚下生风,转眼来到面前。太子见此人相貌不凡,便肃然起敬,忙上前施礼,问:“长者请留步。请问你是何人?”
  “我是比丘。”长者回答。
  “请问比丘是什么人?”太子奇怪地问。
  长者打量着太子,慢条斯理他说:“念你诚心实意请教,便开导于你。世上之法,皆是无常,我能以真道破除生死之根本。只要苦修守戒,息灭贪欲,不触色、声、香,脱离老、病、死、苦,就能达到彼岸,故名比丘。”话音刚落飘然而去。
  太子望着长者的背影,高兴他说:“这是天神来为我指点迷途。只要能脱离老、病、死、苦,我就修道。”他回宫后,日夜思想长老的妙言玄语,时刻念着脱欲为僧,长修正果。
七、逾城出家
  光阴如梭,转眼太子三十岁了。一天,太子请求国王说:“父王,我思索多年,还是入山修行才是正道,请答应我的要求吧。”
  国王伤心他说:“孩子啊,宫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荣华富贵,享受不尽。修行风吹日晒,食不饱腹,苦不堪言,你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呢?再说,你走了,谁来继承王位呢?”
  太子见父王不答应,闷闷不乐地走开了。
  净饭王知道太子任性,认定的事非干不可。怕他偷偷进山,命令五百将士严守王城四门,不许太子出城。又让二位妻妃寸步不离太子,劝解他回心转意。
  这一年二月初八的深夜,王宫里所有的人都昏昏人睡。二位妻妃也进入了梦乡。太子俏悄起来,穿好衣服,轻手轻脚地牵出一匹红毛骏马,骑上往城门口奔去。城门紧闭,若唤士兵开门就会惊动全城。太子正在为难之际,突然四大天王从空而降,各自抬起一只马蹄,腾空而起,迅速逾出王城。
  太子夜半逾出王城,来到仙人苦修的山林中,东奔西跑,踏遍了山山水水,终于选定伽阉山的鹿野苑密林,苦行修炼真道。
  再说王宫中,自从太子夜半逾城出家之后,城内乱作一团。国王令将士寻找太子,可是找遍山林寺院也未见踪影。
八、得道成佛
  正当王城如一团乱麻的时候,太子在伽阉山一心修道。他结跏而坐,沉静不语,饿了吃口麻麦粉,渴了喝口山泉水。鸟儿在他头上筑巢,野花在他身旁开落,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雨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在天神的暗中保护下,他度过了好多年,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瘦得皮包骨头,在泉水中一照,自己认不出自己。他思忖道:“如果忍饥挨饿,将身体累垮,今后怎么继续修道呢?要想修行成佛,就得多吃点东西,保养好身体。”于是,走兽献来的乳汁,他开始喝了;飞禽献来的鲜果,他也吃了。这样,身体才强壮起来。
  也不知过了多少个寒冬酷暑,悉达多太子经过苦修苦炼,终于修成了正果。这天,他在河里洗浴完毕,天神就给他送来了金光袈裟,太子穿在身上,顿觉心情舒畅,神采焕发。他慢步来到菩提树下,只见乐土上面,长满了吉祥草,草丛中设有菩提座,八万诸天在这里各自设有金刚狮子座。太子结跏趺坐在菩提座上,金光万迢,照耀着大地。
  谁知金光照进了魔鬼窟。魔王做了三十二种恶梦,梦见悉达多菩萨要成佛了。他又惊又怕,又气又恨,咬牙切齿地派出所有魔鬼去千方百计地阻止他成佛。
  这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的菩提座上端身静坐,潜心默颂佛经。魔王先让魔鬼变成千姿百态的美女,在他面前卖弄风骚,百般献媚。可悉达多双目紧闭,口念真经,岿然不动。
  妖女难以诱惑悉达多,魔王恼羞成怒,亲自率领魔鬼张牙舞爪,杀气腾腾地想把他置于死地。谁知悉达多的莲花宝座有佛光罩护,魔色难以近前,只得扫兴而归。
  悉达多降伏了魔鬼之后,又默默地坐在菩提树下继续苦修苦炼。
  在十二月初八这天,只听大地震响,天鼓自鸣,飞天仙女洒下鲜花,奏起仙乐……悉达多终于得道成佛了,他的心不受善恶之情所移动,彻底抛弃了淫、怒、痴、迷等念头,再也没有生死忧患了。
  此故事绘于第290窟窟顶前部人字披东、西两披,各分三层连续描绘了佛传中八十七个情节,组成长达27.5米的长卷连环画。是莫高窟最早、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故事画。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早期石窟壁画中最完好的一幅佛传故事画。

菩提树的故事

  佛门弟子把菩提树奉为圣树。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又在菩提树下涅磐升天。莫高窟壁画中的菩提树随处可见,不计其数。最为高大的是第17窟(藏经洞)北壁两棵,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身苍劲多节,藤蔓缠绕,形似当地常见的胡杨树。佛门为什么崇拜菩提树呢?

  很久以前,恒河岸边有一棵高约百丈、技村粗壮、叶片嫩绿、冬夏长青的毕波罗树。此树夏能遮日,冬能挡风,阴能避雨。东来西往的行人常在树下歇息。释迦牟尼出家后,在毕波罗树下的菩提金刚莲花宝座上苦修苦炼,终于得道成怫。此树便更名“菩提树”。这棵大树虽然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但有灵气如人的情意。每年到如来佛涅磐的这天,树上的叶子就全部落了,枝条上还浙淅沥沥地掉着水珠,如泪水一般。各国的君子、各地的比丘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祭祀,成千上万的人在树下奏乐,跳舞,献花上供,焚香叩首,诵经念卷,日夜不停。好多人用香水清洗树身,用乳汁浇灌树根。到了第二天,树叶又长出来了,更加鲜嫩碧绿。

  阿育王刚继位时,横行霸道,广施暴政,不信佛法。下令全国毁掉佛祖的各种遗迹。最受佛门崇拜的菩提树首当其冲。阿育王心想:要灭佛门,必须砍倒有灵瑞气的菩提树。于是,他亲自带领王公大臣,兵马将士,浩浩荡荡地前来砍伐。土兵们手持利斧,轮流上阵,足足砍了半天,才将树砍倒。晚上,他们燃起大火,跳舞唱歌,饮酒庆贺。谁知第二天清早,光秃秃的树墩上又长出了两棵大树。清风一吹,树叶啪啪发响。阿育王恼羞成怒,认为菩提树在嘲笑他。即令士兵将树再次砍倒,连根挖出。又把根。杆、枝、叶剁得粉碎,堆在一起,点火焚烧。倾刻之间,烟雾滚滚,火光冲天。火乘风势,碑僻啪啪,越烧越旺。佛门弟子哪敢近前,只在远处观望,个个心如刀绞,泪如雨下。过了一时三刻,火势渐弱,突然火堆中长出两颗菩提树,树杆像玉石一样洁白,叶子像翡翠一样碧绿,散发出醉人的香气。香气扑鼻而来,沁人肺腑。阿育王和将士都觉得心旷神恰,精力充沛。

  大火渐渐熄灭了,菩提树节节长高了。阿育王亲眼看到了树的神奇,恍然大悟——佛的神力是奇异的,佛迹是万难摧毁的。他心中非常内疚,悔恨不该听信外道和王妃的谗言来砍菩提树。决心痛改前非,今后一心供奉佛祖。他命人抬来一百桶香甜的牛奶饶在树根上,使那两棵菩提树长得更加高大挺拔,郁郁葱葱。人们只要在树下转上一圈,就会病痛消除,轻松愉快。阿育王弃恶从善,在树下摆上香案,亲自焚香供奉神树。还请了好多沙门高僧在树下击鼓敲磬,作法会道场,讲说佛经。他听得人了迷,一连半月没有回王宫。

  再说王妃从小信奉外道。这次阿育王毁灭佛门遗迹,就是她再三煽动的。可是,大王出官半月有余,左等右盼不见回来,心中十分着急。她怕大王信了佛法,自己就会失宠。忙差人去请阿育王回宫。差人飞马返回,禀告王妃:大王砍树,神树死而复活,大王便皈依佛门,在树下供奉佛法,三个月不回王宫。王妃听言,气得昏了过去。仆人唤醒后,心想,大王三月不回,都是这棵菩提树作祟。不除掉妖树,难解我心头之根!带了十名壮汉,于夜深人静时,偷偷地又砍倒了菩提树。

  这天清早,阿有王来到树下供奉,见树又被人砍倒,不禁怒火中烧,正欲下令追查凶手,但转念一想;自己不也砍过这棵树吗?我虽信了佛,但还有人不信佛。他们还没有觉悟,才做出了这样的蠢事。这不能责怪他们,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佛的神力。只有让菩提树再次复活,才能启发他们悔悟。于是,阿有王和众比丘怀着虔诚的心意,跪在树前祈祷,请树神再次显灵。又令人抬来一百桶乳汁浇灌在树根上。不久,树墩上抽出了新芽。到了太阳落山时,又长成了两棵参天大树。

  阿育王对普提树越发崇敬了。他怕有人再来偷砍圣树,让工匠建造了一道高约丈五的石墙,把菩提树保护起来。从此,菩提树虽经受了无数次狂风暴雨、严寒酷暑,依然枝叶婆娑,树影斑驳,受佛门敬拜。大唐高僧玄类在印度取经时,还亲自拜谒了这两棵菩提树。  

敦煌壁画萨锤那舍身饲虎

  在古代,大车国王有三价太子,最小的太子叫萨锤那。

  一天,风和日丽,三位太子进山打猎,来到深山谷,见一只母虎因产后体弱,捕不到食物,饥饿难忍,想吃身旁的幼子保命,但又难以下口,正犹豫不决。

  “老虎母子太可怜了,我不能让它们活活饿死在这里。”三太子萨锤那心想,“老虎虽然恶名在外,但也是几条生命,应该想办法救活它们!”决心已定,他怕二位兄长阻拦,谎称自己有件小事要办,让兄长先走。

  兄长走远以后,他来到老虎前,脱了衣服,躺在虎口边。但是,母虎的身体大虚弱了,连吃肉的力气也没有了。此时,萨锤那救虎之心更加迫切了。心想,若再耽误时间,老虎母子就性命难保。他折了一根竹刺,登上山崖,刺破喉咙,纵身跳下落在虎口前。母虎闻着血味,用舌头舐食,身体才有了点力气,挣扎起来,将萨锤那的血肉吃完,领着小虎走了。

  二位兄长在山谷口等了半天,不见弟弟赶来,又返回寻找。人和虎都不见了,只见山崖下一堆白骨。他们从衣服上认出这是萨锤那的尸骨,放声大哭,十分悔恨,不该留下弟弟喂虎。最后一想,人已死了,哭也无用,拿起萨运那的衣服,回宫报信。父母一听这个不幸的消息,悲痛欲绝,来到山谷,抱尸痛哭,昏到在地。众人急忙呼唤,才逐渐醒了过来。将三太子的尸骨运回王城,建造了座舍利塔,将太子遗骨供入塔中,香火四时不断,使萨锤那早日功德圆满成佛。

  这幅画绘在第254窟南壁,是佛教壁画中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也是莫高窟最完美的组合式本生故事画之一。此画中间最大的场面是“饲虎”,是全画的主体,突出描绘萨锤那被咬食的身躯和张牙舞瓜的饿虎正在啖食人肉,用细节来深化悲剧主题。然后沿一条旋形结构线依次画萨锤那刺颈、投崖、饲虎,兄长收骨、报信,父王痛哭、建塔等八个场面。全图结构严谨,穿插合理,浑然一体,笼罩着强烈的悲剧气氛。

毗椤竭梨王钉千钉

  古时候,有个名叫毗椤竭梨的国王,统管四州,疆土富饶辽阔,政通人和,威望极高。他笃信佛教。为了广学佛法,勤修佛道,下令全国,不管是谁,只要能讲会说佛理,要啥给啥,随其所取,决不反悔。

    有一婆罗门叫牢度叉,听到这个消息,认为这是个报仇的机会。他想好了骗人的鬼话,来到王宫门前,把腰一叉说:“我懂佛理,会讲经说法,快去告知国王!”卫士忙去通报。

   毗椤竭梨国王闻报,喜上眉梢,奏起鼓乐,摆开仪仗,亲自把牢度叉迎进皇宫。并搬来宝座,和自己并排坐定,恭请说法。

    牢度叉眼珠子一转,傲慢地说:“大王别急,我这佛法是屁股上压疤、肘子上结痂,读了万卷佛典才学成的。不知大王听后,怎样酬谢?”

   “我有言在先,要啥给啥,决不吝惜!”

   “此话当真?”牢度叉恶意试探。

   “绝无戏言!”国王坚定地回答。

   “我什么也不要,只给你身上钉一千颗钉子,可以吗?”

   “完全可以。”国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约定牢度叉七天以后动手。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全国。成千上万的百姓云集宫门,劝阻国王不要听信谗言,别让牢度叉在身上钉钉。

    两万夫人,五百太子,一万大臣也哭天喊地地哀求国王不要上坏蛋牢度叉的当。

    国王深受感动,说;“感谢大家一片真情。但为了寻求佛道真言,我主意已定.决不更改!”

    七天到了。人们把皇宫围得水泄不通。牢度叉提着钉盒,拿着锤子,早早地来到宫中。

    国王让喧闹的人群安静下来,对牢度叉说:“请大师先说法,后钉钉。不然,先将我钉死,就听不到佛法真言了。”

   “那当然。”牢度叉用沙哑的嗓子大声说:“大王请听,世上一切事物都非永恒,如穷人会变富,富人会变穷,凡有生命的动物都会有痛苦,就像铁钉钉进肉里一样。”他说完至理名言,就在国王身上钉钉。咬牙切齿地将一千颗铁钉钉完,偷偷地溜走了。

   围观的大臣、亲属、百姓们手捂双眼,惨不忍睹,嚎啕大哭,声如雷鸣,泪如雨下。

    哭声惊动了上界天神,向下界一看,才知道毗椤竭梨王为佛法献身。帝释天化作人身,问国王:“大王不惧疼痛,身钉千钉,如此献身,是想做魔王呢,还是想当梵王?”

   “不求享乐,只求佛道。”

  “身体钉坏,血如泉涌,难道不后悔?”

  “绝不后悔!”

  “何以证明?”

  “让钉坏了的身体恢复健康!”国王发誓。

  话音刚落,奇迹出现了,国王身上的铁钉全部掉在地上,鲜血立止,皮肉完好如初。顿时天神、王公、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欢庆的鼓乐响彻京都。

   这个故事绘于北凉第275窟中层的最西端,是莫高窟最早的本生故事画之一。画师选择了钉钉这一惨不忍睹的场面来表现整个故事。画面中的国王盘腿而坐,以超人的忍耐力承受着肉体的极大痛苦。表情镇定自若,表现出矢志求佛道的坚定信念。旁边赤身的牢度叉仅穿件裤衩,两眼瞪圆,左手持钉,右手高举铁锤,欲用力狠砸。两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对比强烈,十分传神。国王膝下恸哭的眷属,增加了画面的悲剧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