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男和摩羯女区别: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思想品德课和谐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45:02

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思想品德课和谐教学

(2009-08-25 11:54:28)

 

本文发表于《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学政治》(2008年第二期,双月刊国家级电子期刊,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出版)

摘 要:深入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构建思想品德课和谐教学。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实施思想品德课和谐教学的前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思想品德课和谐教学的核心。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和谐关系,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⑴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思想品德课和谐教学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报告的精神上来,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上去,为深入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结合自身实际,笔者体会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构建思想品德课和谐教学。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构建思想品德课和谐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实施思想品德课和谐教学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传统文化的“权威”和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看作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接受和服从教师的权威,无条件地听从教师的指令。学生被调教成被动吸收知识的机器,就像养鸡厂里接受配给饲料的鸡一样。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饰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⑶这种不平等的教育关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和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走下“神圣”的讲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看作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领路人、疑难问题的共同探索者、课堂讨论的平等的参与者,才能创造良好的民主参与气氛,营造成一个良好的使学生大脑积极运思的氛围,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主动参与、发表看法、提出疑问提供广阔的空间;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实施思想品德课和谐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思想品德课和谐教学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运用到教育教学上应是“育人为本”⑷,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教育教学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启发、培养和发展出发。即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活动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实现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共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首先, 教师必须克服旧的教学思想观念,树立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思想观念。思想品德课的中心目标就是以品德教育为核心,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因此,教材不是教学的惟一蓝本,要用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眼光来看待课程资源,并将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⑸课程资源主要有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教师、同学,来自广播、电视,日常生活;不仅来自课堂、学校;也来自家庭、社会。一句话,生活处处皆学问。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载体与渠道,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资源。所以,现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社会为中心”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⑹。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考虑的应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精心设计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然后再设计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的学习。

  其次,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⑺战略的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活生生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我意识,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有自主性、能动性,而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因此,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合作互动的动态过程,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惟一组织者,而是与学生一道成为教学活动的共同主人。在这个“学习的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同时聆听他人的观点,言无禁忌,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猜测、想象,热烈讨论,充分交流,共同研究,使讨论的问题不断得到修改、补充或纠正。在这种和谐、融洽、平等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成为同台演出的合作伙伴,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愉悦的和不受压抑的,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潜能和个性,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师生之间互相支持、彼此帮助、通力合作的精神。

  第三,通过体验、探究学习,感受成功与快乐,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知识教育,强调知识,强调理性,走进了科学主义、工具主义的泥潭,丢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远离了学生生活和实践,冷漠了情感,闭锁了心智。新课程改革倡导体验、探究,通过老师指导下的体验和探究来经历学习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习方式和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经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品德价值要求,让学生在研究中、在独立的思考中获取知识,树立对人、对社会的看法,把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主选择。让学生在体验中、在探究中感受发现真理、体现成功与快乐,学会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⑻。

  三、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和谐关系。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⑼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实施思想品德和谐教学的必要延伸和补充。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但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着误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这有利于家长与子女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⑽, 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思想品德课的和谐教学如果离开了家庭、社会的参与和配合,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想象。总之,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开放的思想品德教学体系,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高。也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共振”,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思想品德课的和谐教学。

  参考文献

  ⑴⑵⑷⑹⑺⑻⑼⑽均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⑶解思忠著,《国民素质忧思录》作家出版社出版,1997,2(第236页)

  ⑸《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