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毛狮王谢逊的眼睛:对《老子》版本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4:50:49

    《老子》虽只五千余言,但其版本确有百种之多。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学者研究《老子》,多以韩非子、河上公、王弼的本子为据,着重于版本的校雠,文字的训诂方面。1973年在马王堆出土了帛书《老子》,1993年又在郭店出土了简书《老子》,学者们又把目光集中在简、帛版上,而且仍未跳出校勘、正字的圈子,甚至连一个“墨钉”、“墨横”都很关注。我觉得这些做法均属专家的研究行为,这对让人认识《老子》的实质,尤其是让当代的年轻人认识、了解《老子》,并没有什么帮助。www.findart.com.cn

  《老子》行文俭约,艰涩难读,当代人很难解读。为了便于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子》,应当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用接近老子原意的译文,来注老解老,而不能让年轻人也去考老正老。考证《老子》版本和解读《老子》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对于简帛本的研究,应是个别专家研究的课题,而不是所有研究、学习《老子》者都需研究的。

  我觉得研究《老子》的人,必须弄清楚《老子》的成书过程。我以为《老子》成书之前应是老子口述,有人记录(不排除也有老子的笔录)在竹简上。受竹片大小的限制,一片竹简不可能写下整句、整段的话。而老子也不是在一天或数天之内完成全部《老子》,是随想、随说、随记(也不排除有追记)在竹简上。这样时间长了难免有丢失简片的可能,这就有了把若干竹简抄写在帛上的帛本。可见帛本绝不是老子的手记,而是在竹简的基础上整理之作。在这整理、编辑、抄写的过程中,属抄写失误、属简片不全、属辗转篡改都是有可能的。而且马王堆的帛书只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唯一,并不见得在当时也是唯一的,不能就此视其为《老子》的正版,所以,以简帛本作为研老的依据,是会不全面的。www.findart.com.cn

  帛本与韩非子、河上公等流于世间通行本之差异,专家们是肯定的,郭店竹简和通行本比,仅在数量上就相差甚远,这些都可证明帛书和简书都是《老子》问世后个别人之所为,都不是正版的《老子》。当然,原版的《老子》世上是没有的,这是受时代条件(物理方面)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人为因素主要是老子学说不合时宜,即不受当时统治者和儒家的欢迎,老子也不像孔孟那样四处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所以《老子》流传的范围很小,这就造成了《老子》和其人一样的神秘感,令后人研究《老子》缺少第一手资料。但我觉得通行本还是比较可靠的,可以作为研老的第一手资料。www.findart.com.cn

  最后在谈一下研究《老子》的方法问题。我和我的老师(搞图书馆的杜定友)早在1993年就认为历来的解老注老,在方法上有问题,致使谬误孔多,所解之老仍令人难以卒读,更不便于年轻人认识《老子》。为了通俗易懂的解读《老子》,必须调整《老子》的章次,厘定其注解,明确其主题,才能真实地反映老子哲学思想的原貌。我们即着手拆解《老子》,大体分为八个专题,以便人们系统的解读《老子》。因为老子的同一命题的论述,在通行本中被分散在若干个章节中,使人难以了解其对同一主题的全面看法。此工作因文化大革命而搁浅,近几年我退休后才又拾了起来。现在看来我们的做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也不是我们的首创,而是早在战国时就有人这样做了,郭店的竹简就是例证。www.findart.com.cn

  由此看来,《老子》至今并没有一个足本的正本,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经他人改编的本子。相信今后还会在什么地方出土另一个版本。对于这些出土文物,我想还是让专家们去进行校雠工作为好。而对于要帮助人们学习老子哲学思想的人来说,还是以通行本为依据,做些注老解老工作好。

  以上所言,实为一家之孔见,错谬之处还望阅者明示!

  说实话,我连老子是谁都不清楚。(史记有四种说法,也不知哪个是真的)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道家的无为思想。www.findart.com.cn

  我觉得,如果真的对老子感兴趣,还是应该读原文。译文往往失真。

  不过想要通读原文,没有现代注解恐怕不成

  现代注解?我要么看古代注解.要么就自行领悟.现代注解,还是少看的好.尤其是初始阶段

  这个当然.

  嘿嘿,那不就得了?我们的看法还是基本一致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