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x1.0射雕:[第119期·广州旧闻篇] 【卢观恒家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3:01:30
2007-05-21 10:25:04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7年5月12日,200多年前广利行所在位置不远处,
一位戴着头巾的宁夏姑娘在街头小贩处挑选水果。


  家族故事名人传奇 第四期(总第119期)

  家族大视野

  师道如何尊严

  知堂老人周作人曾述及宁波“马家列传”,即马鉴先生一家兄弟之事。马家兄弟九人,后留存五人。马大先生不在了,只留有一子;马二先生即北大的马幼渔,名裕藻;马四名衡,字叔平;马五名鉴,字季明;马七名准,字绳甫;马九名廉,字隅卿。这“宁波群马”不仅是名教授,而且是立德立言的学人。

  像这样的“群马”现象,在很多世家大族都存在。中国的世家大族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所谓诗书传家,既是出于一种自我期许的门第观念,也是一种血脉传承。关键是,世家大族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让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以新会梁氏为例,梁启超子女九个,竟有三个成为院士。其中,梁思成(建筑专家)、梁思永(考古学家)兄弟俩同时于1948年3月当选为第一届院士(人文组),梁思忠是火箭专家。义宁陈家也是如此,家族兄弟几人皆有成。

  陈寅恪曾留学海外十八年,足迹遍及欧美,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就去哪里拜师,对学位一概不感兴趣。他一生在二十多所大学读过书,却从来没有得过“博士”、“硕士”学位,“连大学的文凭也没听说他拿过。”后来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的时候,校长认为陈既没学位又没著作,就觉得“这就难了”。梁启超很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氏游学能如此优游,与家族期待和支持不无关系。

  世家大族当然也出了不少纨绔子弟,所谓“三世而竭”,败家子永远都存在。但世家之所以是世家,全在于“传承”二字。事实上,世家大族对子弟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对其学养的期许也很高。张恨水年轻时雨后读《随园诗话》,见咏苔诗“连朝细雨刚三月,小院无人又一年”,吟哦再三。父亲骂他没出息,“读袁枚诗,闭院赏苔,尚有何胸襟乎?”这是一种典型的贵族式教育,将自己放置在群氓之上,自视甚高。这种教育,使很多世家子弟在学识、眼界、姿态、信仰等方面都有超然表现,对传统精神与礼仪的规范与传承起着重要作用。据说陈寅恪在清华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时,课堂上用的参考书一定是用一块黄布包裹,而其他课程则用黑布包裹。且一个人抱进抱出,绝不假手他人。

  师道尊严与世家大族有关系吗?看似无关,但说绝无关系也不尽然。世家大族对传统习俗的传承、存续至为重要,礼仪正是贵族的精义所在。陈寅恪便是一个非常讲究师道尊严的人,他率先垂范,“非如此者皆非我弟子。”

  据说陈门弟子刘节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时,每年春节都要去老师陈寅恪家里叩头行礼。在“文革”初起时,学生要斗争陈寅恪,刘节拦住,大呼:“我是他的学生,他身上有的毒,我身上都有,斗我就行了!千万别斗他!”陈寅恪以身后著作相托的学生蒋天枢,到广州看望老师时,每天与老师晤谈,笔录。有一天,蒋天枢去,陈氏忘记让坐,蒋生就一直站在一旁说话,不敢坐,而陈氏目盲,竟不知。

  如此风范,让人唏嘘。

  □ 朵渔(诗人)

  历史的枢纽

  从乡野走出又消失在乡间的富翁家族

  广州地方志的研究专家胡文中先生曾说过,对珠三角的一些家族而言,广州西关只是他们向海外发展的一个“跳板”,他们中不少家族从珠三角的乡村而来,在广州西关从事商贸经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子孙后代陆续踏上一条海外迁徙路。

  可是,也有些家族,从珠三角的农村出来,在广州西关一带经历了很短暂的辉煌灿烂,然后重回乡间销声匿迹,连后代也踪影全无。十三行的大富卢观恒家族在广州便经历过这样一种“来如夏花之绚烂、去如秋叶之静美”的传奇故事。

  任何家族的兴起,都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对十三行的卢氏家族来说,卢观恒的诞生,是这个家族从寂寂无名到声名赫赫的“枢纽”。

  大器晚成的卢观恒家境贫寒,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为了摆脱贫困,乾隆年间,只身远走广州打拼谋生。估计连自己也没想到,这一走,使其命运逆转、家财万贯、声名鹊起。

  闭关锁国的王朝、一口通商的广州,必然滋生权力寻租的土壤,这也为爱冒险的人提供了发迹和暴富的机遇。从乡间出来的卢观恒,运用他的勤力和才智抓住了天朝特权贸易政策所带来的际遇,创办了广利行,并把公司对外业务量做到当时行业老二的水准。卢本人也与当时“天下第一大富翁”伍氏家族中的伍秉鉴共同坐上了十三行商总的位置。

  不过,卢观恒40多岁发家、40多岁娶妻、40多岁生子,也为皇朝土壤下的家族企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最终难逃“富不过三代,贵不过两代”定数。

  卢观恒死后,广利行开始走向衰落。原因除了当时贸易制度让商人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外,另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就是卢观恒的后人从商经验不足。到卢观恒去世时,卢氏家族事业的继承者均是少不更事的20岁左右青年人,加上儿子卢文锦在经营思路上深受“多买田地”传统思想的影响,将大量钱财投资在地产上,致使卢家商业资本大为减少,生意日益式微。卢文锦死后,广利行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基本走到了尽头。

  从一贫如洗到“名门望府”再到隐居故乡,只是短短的三四十年时间,甚至第三代还没来得及享受“望族”的礼遇时,这个盛极一时的家族就已土崩瓦解了。个中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一个曾经在广州西关辉煌一时的家族褪去了光环,归于平静。有人说,是鸦片战争后,卢家欠下了30多万巨款无法偿还,所以躲回了新会老家,也有人说,鸦片战争后卢家有个叫卢薛昌的后人在广州留下来了,并卖过凉茶。

  站在今天十三行路原来广利行所在的位置,看着十三行的潘家、伍家的后辈都在重修族谱,我突然想问,卢家还有后人吗?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还记得先辈的那些事迹吗?

  专家访谈·血缘和秩序

  被访者:黄启臣,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广东明清社会经济史方面有独到研究。

  1968年,为研究十三行的卢观恒家族,中山大学的黄启臣曾去新会寻访卢氏后人,一无所获。有资料显示,当年十三行商总之一的卢观恒在广州还留下来了个孙子卢薛昌,且曾经营过凉茶生意,广州以前也有种凉茶品牌叫“卢薛昌”,后该品牌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被“王老吉”兼并。记者欲通过“王老吉”这条线索搭上卢氏家族的后人,几经周折,依然一无所获。

  卢家后代“基本上找不到了”

  记者(以下简成“记”):生意失败后,卢家后代去了哪里?

  黄启臣(以下简称“黄”):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和十三行公行解散后,广利行总共欠债35万多元。卢氏家族显然已很难在广州居住下去了,所以大部分家族成员回了老家新会县乡居。只有卢观恒的孙子卢薛昌留在广州经营午时茶店的小生意。

  记:卢家还有后人吗?

  黄: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了。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我在1968年曾特意去新会调查卢家后人的下落,问了当时几位卢姓的八旬老人,他们只听说过卢熙茂,至于他的后人就完全不知了。

  记:像卢家这种“富不过三代”的家族在十三行商人家族中属于普遍现象吗?

  黄:非常普遍,几乎80%的行商都是如此。家庭衰落,既有后代好逸恶劳的原因,也有当时的社会原因。像潘家、伍家,他们的后代也基本上弃商从文了。在那个时代,商人在社会中依然被视为很低贱的职业,既要被政府剥削,又要被外国人剥削,在这双重枷锁下想生存并获得发展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大器晚成的商业巨子

  记:卢观恒也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十三行行商,他是怎么发迹的?

  黄:卢观恒在新会时家境很窘迫,为了生计,他跑到广州谋生,为一些商人看管歇业的店铺。西方工业革命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常有外国商人用船运输商品到广州销售,但这些外商受到了广州行商的垄断压价,而这些外商又不愿意压价出售货品。于是,他们租了卢观恒看管的歇业商铺暂存货物,并与卢签了合同,委托卢代为出售。卢观恒获得了这个贸易机会,加上经营有方,往往能将外商暂存的货物出售清光,从中获取利润和佣金,所以得到了外商的信任,不断地运来洋货,委托卢出售。这么一来,卢观恒变成了商人,并且积累起一定的资本,进入十三行。

  记:在当时的十三行中,广利行处于一个怎么样的位置?

  黄:由卢观恒的地位就能看出,作为行商的首领之一,广利行自然也处于领导地位。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几年的时间,就和伍氏的怡和行一并成为“行商的中坚力量”。

  替友还债50万两白银

  记:卢氏家族在经营上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黄:其实卢观恒生意成功的秘诀跟今天做生意成功没什么两样。首先他很讲诚信,有一次,英国商船特里顿号装载从广利行购入的一批生丝,上船后发现部分生丝较为粗糙,于是交回重验。经检验后证实有些生丝质量确实有问题。当时正赶上中国传统的春节,卢观恒仍安排人手,绞练了七八日,使特里顿号能依时起航,这样做增加了广利行的信誉。

  二是卢观恒很注重友情。同为十三行之一的万和行蔡世文与卢观恒的关系很密切,1796年蔡世文自杀身亡后,行务由其兄弟蔡思官主持,英国公司委员会想撤销与蔡世文所签茶叶合约,这会让蔡家破产。卢观恒就出面调停,使得蔡家的合约得以保留。

  第二年,蔡世文的儿子和亲属逃匿,海关监督迫令卢偿还蔡世文所欠50万两白银以及履行文官遗下合约,卢观恒一力承担。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卢观恒通过对有困难行商的帮助,与行商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获得行商的好感和称赞,树立自己在十三行中的威信和地位。

  高明的经营策略与伍氏联姻

  记:广利行有什么特别的经营策略吗?

  黄:在卢观恒和他的次子卢文锦一起承商时期,广利行达到了发展的最高点。从它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上可看出,无论纺织品还是茶叶都是排在行商的最前列。

  应该说卢观恒采取了一个高明的策略,他让卢文锦与行商首富之一的伍秉鉴的侄女结为伉俪,与伍家的联姻,大大巩固了他在行商中的地位。所以,十三行后期,广州的外贸业务很大程度上是由伍家和卢家操纵的。

  记:这是一种经济婚姻联盟?

  黄:当然,十三行中联婚的行商还是挺多的,就是解放前国民党官僚之间也有很多“政治联婚”,这种联婚对他们以及整个家族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像广利行衰弱的时候,伍家的怡和行就给予了很多帮助,不过最后还是无力回天,但毕竟延缓了它倒闭的过程。

  记:广利行为什么会衰败呢?它似乎昙花一现,成功得快,失败得也快。

  黄:二世祖、三世祖们不懂得经营,并且小农思想严重,投资大量资金在购买田地上为自己“养老”,从而让生意中流动资金急剧减少,影响了生意发展。另外,清政府对行商征收巨额的苛捐杂税也让他们不堪重负。像万和行的蔡世文因欠政府50万的税款而自杀身亡,还有的行商因交不出税款被流放新疆,这些都让广利行的后继者感到害怕,所以当经营状况奇差时,就早早地结束生意告老还乡了。

  □ 清十三行风貌图

  十三行商馆一角。  资料图片

  十三行街头景象。  资料图片

  粤海关。    资料图片

  1822年的十三行大火。 资料图片

  □ 族谱词典
  
  第一代 卢观恒 大器晚成的富豪

  字熙茂,1746年出生于新会县棠下乡石头村蓬莱里(现属江门市蓬江区),1812年12月20日在广州病逝,享年66岁。

  十三行商人中,排行第二的广利行的老板卢观恒是一个“大器晚成的超级富豪”。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40岁时仍无妻室。也许是时来运转,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帮人看店的小伙计卢观恒成了外商的贸易中介,十数年后,他又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广利行的老板,拥有千万家财,是新会历史上最大的富翁,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富翁之一。
  
  第二代 卢文锦 广利行走向衰败

  卢观恒次子。卢观恒逝世后由卢文锦承充行商,掌管行务,商名卢隶荣,外国人称为茂官第二,以别卢观恒的茂官。因卢观恒年逾不惑之年才娶妻,故去世时,卢文锦还是少不更事的20岁左右青年人,所以首席行商的位置只好让给怡和行的伍秉鉴。卢文锦小农思想严重,将大量财产冻结在地产上,因而投入商业贸易的资金大量减少,广利行生意自此日益式微。
  
  第二代 卢文翰 离开广州回新会

  卢观恒第四子。卢文锦英年早逝后,由卢文翰执掌广利行行务,商名卢继光,西人称茂官第三,以示与卢文锦茂官第二之别。卢继光承商时期,广利行商务进一步衰落,到鸦片战争结束后,广利行已欠债354692元。之后回老家新会县乡居。
  
  第三代 卢薛昌 不做外贸做凉茶

  卢观恒长子卢文举之子。因为广利行过早地衰败,没有参与到家族生意中。当生意结束后,卢薛昌没有像大部分家人一样回到老家,而是选择留在广州经营午时茶店小生意。

  □ 家族秩闻

  卢家入祀乡贤祠一案

  卢观恒死后,其次子卢文锦继承行商,但实际权力掌握在长子卢文举手中。卢文锦为了炫耀自己,硬把父亲入祀乡贤祠。

  明清时期,凡有品学德行的人,死后由大吏提请,祀于其乡,这叫“入乡贤祠”。乡贤祠设于学宫内,每年春秋二祭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行礼。因此,能成为乡贤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卢文锦以其父办义学义田,有功桑梓为由,要求将其父入祀乡贤祠,并重金贿赂广东各级地方官吏。因此,新会知县和一些乡绅牵头,要求将卢观恒入祀乡贤祠。

  1815年5月10日奉旨入祀,卢文锦在明伦堂大宴宾客,设饮唱戏,极为豪奢。此事引起另一些士绅的强烈不满:卢观恒既未曾读书,又同堂兄争田产,拔兄发辫,用300金买其案,这样的人怎么能入乡贤祠呢?

  越华书院诸生香山黄培芳、东莞邓湻和番禺陈昙认为只要向上告发,肯定成功,只是自己生员身份不适合上呈。于是,由举人刘华东介入此事。对簿出堂十数次,艰险备尝,而华东却毫不气馁,从容力辩。最终,朝廷降下圣旨:将卢观恒滥祀乡贤祠的“木主”撤出,摘去卢文锦顶戴,结保之巡抚、藩司等各级官员、士绅分别降级罚俸。

  调停中外纠纷

  □1802年英国为侵占澳门,集结在广东海面的英国兵船多达6艘,兵千员,满载兵械炮具,随时准备登陆澳门。卢观恒、潘有度等行商多次代粤海关监督传谕英国大班。经卢观恒等反复交涉,1802年7月4日,英国兵船全部离开中国海域,英军第一次图谋攻占澳门被化解。

  □1807年2月,停泊在广州的英国商船海王星号一班喝醉了酒的水手在岸上与当地群众斗殴,一名中国人被打死,一海关关员受伤。南海知县下令要保商和英国在华代表交出肇事者。卢观恒是保商,愿意悬赏2万银元缉拿凶手,又交涉英国大班剌佛。数日后,涉案的52名英国水手在南海县衙受审,庭审结果认定藏匿在澳门的希思为凶手。后卢观恒与另两行商赴澳门,将希思押回广州。

  捐资社会公益事业

  □用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是1805年由英国传入广州的。

  1808年,卢观恒、伍敦元、潘有度合捐数千金于洋行会馆,又由英公司大班剌佛自小吕宋载十小儿传牛痘种至广州,聘邱熹、谭国两人免费为市民接种,开了中国群众性接种牛痘之先河。

  □1808年,西关绅士何太清、钟启韶等发起修浚西关各濠渠,向卢观恒、潘有度等行商集资,卢等各捐出大笔款项,成立“清濠公所”,主持西濠涌等河渠的疏浚、整修工程,后又用余款兴建了有名的文澜书院。

  □ 遗址寻访

  广利行位于今东方国际时装商贸城处

  卢家的广利行位于源昌街(今广州十三行路南),后又迁至普安街上。当我想试着在十三行路附近找这两个路名,却怎么也找不到。问了周边许多小商铺老板,竟无人知晓。最后从一位坐在树荫下乘凉的70多岁阿伯口中得知,原来,10多年前,这两条街都已经拆了,现在的东方国际商贸城正是广利行以前的位置。

  时光荏苒,两百年后物是人非,昔日盛极一时的广利行变成了大型服装批发市场。虽然仍就是人头涌涌,每天进出货物上千吨,但一个商业时代的传奇已离我们远去。

  □ 坊间一语

  19世纪初期中国资本主义虽有一定发展,但封建势力还根深蒂固,传统的重儒轻商思想还未变革。卢家虽然富有,且捐有官衔,但其身份主要还是一个普通商人。

  广州中山大学 黄景听
  
  如果要去挖掘的话,西关每一栋商厦的后面都能找到一个动人的家族故事。

  广州 林泽敏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方蓓蓓 实习生 肖海明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邹卫

广利行创办者卢观恒。资料图片

广利行所在位置就是现东方国际时装商贸城。

  
 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