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无双2霸者篇地图:虚无与和谐[学术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17:51
虚无与和谐
(2011-07-08 05:53)

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我的生命
------虚无与和谐

宇宙是浩瀚无边的,同时其发展变化又是永无止境的。在这浩瀚、无休无止的茫茫宇宙之中,我们------“人类”,看起来既非常渺小,同时又非常伟大!说其渺小,是因为我们人类在这浩瀚的宇宙中实在犹如沧海一粟一般微不足道;说其伟大,是因为就我们目前的认知范围、认知能力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人类可谓是世界的中心,万物的主宰!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人类-----一个原本在很多方面跟其他的一些物种相比大为逊色的生物,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当中脱颖而出从而成为目前看来最终的胜利者,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人类具有一件其他万物都不具备或者说某些生物即使有但却很不完备的东西------那就是我们人类的“思维”和“意识”!这一精神力量实在是上天赐予我们人类战胜外物最重要的一件宝物,它帮助我们人类在应对外来刺激时既能首先像其他的事物那样按照自己的“本能”、按照运动“惯性”来加以应对,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对我们即将要采取的对策进行适当的、合理的调整,从而最终使我们在竞争中如虎添翼,更胜一筹。因此,可以说,实际上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万物的最重要的规定性、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思维和意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即人,人即思想”!
人的精神世界实际上是非常丰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它是世间最为宏大的东西。因为在我们的思想里面,既有可能包括了茫茫宇宙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同时宇宙间并不真实存在的东西也能通过我们的头脑产生出来从而使我们的“头脑”最终大于整个宇宙。
在人类浩瀚的思想海洋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部分:其一是我们人类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世界观”;其二是人类对自身、对人生的看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人生观”;其三是人类对自己的思想、意识的再认识、再思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认识论”。这三方面的思想,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思想系统,而这一系统可以说构成了一个人整个精神世界的基础和最重要的架构,其他的众多的某一方面的具体思想、认识全都是依附在这一基础和架构之上的,这些具体的思想、学说等给三大思想提供了砖石或血肉,从而使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得以最终趋向完满和成型。可见,这众多的所谓具体思想较之上述三大思想,实在犹如树叶之与树枝、树干,有形血肉之与无形灵魂一般,二者孰重孰轻,不言自明。实际上,无论多么伟大的具体思想、具体科学,在上述三方面思想-----也就是通常所说“哲学”这一巨人面前,都是相形见绌、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某一时刻、某一领域似乎其作用看起来还十分显著、甚至无可替代。
俗话说的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同一个事物可能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看法和观点,别的事物上是这样,在哲学问题上情况同样如此。应该说,思想上的分歧和争论是很正常的,同时分歧和争论也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情。实际上真正可怕的反而是“一言堂”,反而是没有分歧,因为这种表面上的统一和一致实际上意味着----僵化和强权。真理不害怕分歧,真理欢迎不同意见,实际上真理恰恰是在分歧中、在相互辩驳中才逐渐显现出来其揭示事物真相的光辉的。
下面,我简要把我在哲学方面的一些思考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目的是抛砖引玉、结识志同道合之士,通过交流以使我们能共同提高,希望各位朋友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一、关于世界观
如前所述,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它是人类思想的基石。它的正确与否、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哲学大厦的稳固和持久。因此,世界观在我们人类的思想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我看来,整个世界在最初的时候,实际上其间什么东西都没有,空无一物,万籁俱寂,整个世界处于一种“绝对虚无”的奇妙状态之中;后来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宇宙间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勾画出以后整个世界的实际构成及其运行方式,并同时给予了世间万物运行所需的“原动力”。
在这种状态下,万物依照神的旨意依次产生,并在神意的操纵下不断运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再逐渐走向消亡从而重新回归到虚无”,最终完成某一具体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
在某一事物灭亡、回归虚无的同时,会有很多的其他事物继续存在或有新的事物依神意又产生出来,并在神给予的原动力的推动下,重复上述的“由无到有,再由有回归无”的演变过程。
待某一特定神意完全实施完毕后,整个世界也会再次回归“虚无”,并且会在虚无中再次产生、出现另一个新的“神秘的力量”,从而再次进行一次神意的轮回。整个世界就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下去的。
当无数个“神意”相继实施完毕后,整个世界将重归虚无,重归万籁俱寂的本原状态。这就是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
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世界确实是-----“无中生有”的;另外,世界、人生确实是有“轮回”之变的。
(一)世界最初的状态-----“绝对虚无”
世界最初的时候是个什么状态,世界的起源如何,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哲学界及思想者的问题。长期以来,围绕这个问题,人们一直在争论不休,并且据此有些人将哲学还划分出很多派别,诸如所谓“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及“唯物主义”等等。应该指出的是,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整个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前提,对于这一问题,任何想在哲学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思想者都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否则的话,他所建立的哲学大厦将因缺乏坚实的根基而无法傲然挺立起来。在这个问题上,回避是没有出路的。每个哲学爱好者最终都必须就其做出自己比较明确的、比较合理的回答,否则他在哲学的海洋中必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我的观点非常明确,那就是-----世界源于“绝对虚无”。
要证明我的这个观点其实非常简单。
因为只要我们反对这一观点,那么不管我们具体的答复是什么,我们实际上都预先为整个世界设定了一个作为世界起源的某种“存在”。不管这一我们为世界预设的“存在”是物质的、有形的,还是精神的、无形的,这时候人们都会顺理成章地、自然地向我们提出质疑-----“那么,请问您所谓的作为世界最初状态、世界源头的这一所谓“存在”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它又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呢?”,对于人们这一非常“正常”的诘问,无论我们怎样回答,我们都不免陷入武断、强词夺理的泥潭之中,我们将始终无法真正说服对方,我们将使自己陷入进退维谷、十分尴尬的境地;如果我们认定世界源于虚无,那么从虚无中产生出任何形式的“存在”这一点几乎任何人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有什么障碍。
世界确实是“无中生有”的。
(二)世界的造物主-----所谓“神秘力量”是如何从世界的本原----“绝对虚无”中产生出来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也是一个让人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实际上,应该指出的是,目前我还无法证明神产生于虚无这一基本事实。不过,尽管如此,尽管我目前还不能就此问题作出一个明确的令人信服的解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别人或者说以后我们肯定仍然无法做出满意的回答;另外,目前无法证明它的存在、它的正确,也并不等同于它真的肯定不存在,这就如同某些目前我们尚未知晓、尚未看到的东西我们断然认定它们不存在一样是有失武断和偏颇的。或许神从虚无中产生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一个永远无法揭开的迷,是一个天生的“不可知论”。要知道,不可知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说实话,我明白,这一所谓的“不可知论”实际上很可能会成为某些并不认同我、急于驳倒我的朋友们最先或者说最容易开始对我进行进攻和展开批驳的地方和目标,它是我思想大厦的一个“软肋”。不过对此状况,应该讲我的态度是------无可奈何。但是尽管如此,对神产生于世界的本原----虚无这一基本事实,我仍然是深信不疑的。
(三)我的“有神论”与宗教“有神论”的异同
我承认世界万物是某一神秘力量创造出来的,并且万物的运行自始至终一直是在神力的操纵之下进行的,从这个角度讲,毫无疑问,我应该是一个典型的“有神论”者。在这一点上,毫无疑问我和宗教是有共同之处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双方的“有神论”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和差异。
首先,在我的思想里,“神”并不是整个世界的“本原”,实际上它同其所创造的世间万物一样也是产生于世界真正的本原----“绝对虚无”的;但在这个问题上,宗教却认为,它们所推崇的“神”就是整个世界的本原,神是万能的,神就是一切。
其次,我所谓“神”,虽然是极其有力的,但它却是无形的,是纯精神性的东西,实际上它更接近于我们现在所谓电脑“程序”、电脑“指令”。在这套程序、这一指令的指导下,整个世界得以产生和不断发展;但是,在这一点上,宗教实际上把造物主加以“拟人化”、“世俗化”了,而这种拟人化、世俗化的做法,我认为实际上是很愚蠢、很可悲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做其实也是对神的一种污辱,是一种“堕落”,因为这样做实际上反而会给神披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从而给某些所谓的“无神论”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兴风作浪、口诛笔伐的口实和机会。
需要指出的是,我是“有神论”者,但我却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并且我相信将来我也不会信什么拟人化、世俗化的宗教的。
(四)世间万物的发展过程
世间万物都是神所创造的,并且自始至终一直处在神的操纵之下。实际上,每个事物来到世间都肩负着神所赋予的某一特定的“使命”,这一“使命”其实也就是该事物发生、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之所在;神在赋予事物以使命的同时,还赋予了该事物完成该使命所需要的“原动力”,并为该事物完成该使命制定好了程序、指明了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事物在神的面前都是绝对消极而被动的,在神意面前,它们除了顺从之外还是顺从。每个事物都只不过是神根据自己意愿任意摆放的一枚棋子而已。在这一点上,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所有的事物都一样。实际上,我们人类的有限的所谓“主观能动性”其实也是神无限法力的一种体现,它实际上也是神意的安排,也是神意的再现。讲到这儿,我感觉我很可能会被某些朋友归到所谓“宿命论”者的圈子里了,不过对此我也并不会在意什么的。
事物在神所给予的“原动力”的推动下,朝着神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在这一过程中,事物的发展有一个所谓“纵向发展过程”和“横向发展过程”相互作用、交相辉映的关系。
所谓事物的“纵向发展过程”,主要是指世间万物都是在一个“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回归虚无”的发展过程,所谓“无中来,无中去”。这一纵向发展过程,我称之为“自然序”。
所谓“横向发展过程”,主要是指在纵向发展的同时,事物和周围的其他事物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碰撞、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事物与它所处的环境及其中其他所有事物最终达到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和谐与统一”。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谐、静止是相对的、处于从属地位的。运动与和谐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基本形态,这个环节的无限往复汇成了整个世界的全部发展过程。

二、关于人生观
如前所述,人生观是我们人类对自身发展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它以相应的世界观为基础和来源,是我们从事人生活动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它所占的地位也相当重要。
在人生观问题上,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比较重要:
其一,既然世间万物都是神所创造的,其发展、变化也是受神所操纵的,那么作为其中一员,毫无疑问,我们人类也是“神”的一个创造物,神在创造我们的时候赋予了我们每个人某一特定的“使命”,并且给予了我们完成这一使命所需的原动力,并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途径,并且不管我们有无意识到,不管我们在完成神所赋予的使命时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实际上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最终我们都会圆满地完成神赋予我们的这一使命的。从这个角度讲,在命运面前,我们每个人实际上 都是完全、绝对----“无能为力”的。因此,实际上唯一正确的人生态度恰恰应该是我们以往常常加以批判、予以摒弃的态度和选择------即凡事都“听之任之”、“随遇而安”。
讲到这儿,我相信肯定会有不少朋友对我的这个观点提出批评的,因为很显然表面上看我的生活态度是比较消极、比较低沉的。对于某些崇信我们人类所谓“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推崇所谓“人定胜天”的朋友们来讲,我的这种人生态度甚至简直是难以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有必要对我上述人生态度做一简要的说明和解释。
首先,我承认我们人类是有一定的所谓“主观能动性”的,并且有时候我们人类思想、精神上的创造性似乎看起来还十分壮观、十分伟大,毫无疑问我们这种精神上的力量实际上也正是我们人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最终胜于其他外物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观能动性”对我们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但是,在承认上述事实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实际上我们人类的这种“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功效是极其有限的,它是相对的、表面上的。实际上这种似乎游离于神的创造性之外的力量同样也是神的产物,同样也是神的意愿的体现。
简单的说,我们人类较之其他事物之所以能如此“能”、如此“狂”,实际上也是神所决定的,是神所安排的。我们敬神,是神的意思;我们骂神、亵渎神、怀疑神的存在和伟大等,同样是神意使然。实际上,我们亵渎神就如同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在父母面前胡言乱语一般,我相信这种时候,作为“大人”----神,是绝对不会介意的。相反我觉得神反而会笑着看我们-----他手中的一些小木偶们这种猖狂的、可笑的表演的。“主观能动性”就如同“孙悟空”,虽然他本事很大,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但是他翻得再远,最终还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因此,实际上任何蔑视神的力量、任何过分强调我们人的所谓“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其实都是非常愚蠢而可笑的。
讲到这儿,可能会有朋友说:“既然我们所有的反应皆出于神的意志,那么实际上我们有意、无意对神的所谓"冒犯"、所谓"不敬"其实也是神的意思的体现,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没有理由对我们有意、无意的对神的冒犯而耿耿于怀、心存芥蒂了。换句话说,在人生态度问题上,似乎我们有理由采取一种和你宣扬的----所谓"听之任之"、"随遇而安"截然相反的态度和选择,那就是----"我行我素"、"任意而为"!”
对于这样的质疑,应该说,从理论上讲,这种言论似乎是合乎逻辑的,这种选择也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就此深究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完全对立、截然相反的态度和选择“本质”上却是一致的,换句话说表面上让我们人类“主观能动性”恣意膨胀的人生态度-----所谓“我行我素”、“任意而为”实际上也是我们所推崇的“听之任之”、“随遇而安”,只不过前者是后者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形式罢了,实际上两者是一回事、并不矛盾。
我们所谓的“听之任之”、“随遇而安”其实质含义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在面对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我们最先应该做的是-----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的行为应该首先在我们真实心声的指导下进行,我们最终的选择应该是我们内心感受的“自然”、“顺畅”流露,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所推崇的这种人生态度跟“自由”、“自然”等意思比较接近。换句话说,我们反对的是在这种时候“刻意”地给我们自己预先设定一个目标、一个先决条件。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刻意”的行为实际上都是有害的,都是有违常理的。我们所推崇的是“顺其自然”。
人的心声的自然、顺畅流露是个原则,而它的表现形式却因人的内心感受、内心素质的多样性也呈现出相应的多样性来。简言之,如果在这种时候,我们内心感受是消沉的、懦弱的,那么这种状态下“听之任之”自然就会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消极和怯懦;相反,如果这时候我们的精神状态是“意气风发”、“叱咤风云”等积极向上的东西,那么这时候“听之任之”自然就会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积极进取、雷厉风行等通常人们比较赞赏的状态。可见,表面上的狂放不羁实际上还是“听之任之”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在“听之任之”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把其形式和实质相混淆。认识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注意透过表面现象看事物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听之任之”仅仅是一个“原则”,它是一个“共性”的东西;而其表现形式却因不同人、不同时候精神状态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奇百怪、丰富的个性来。
在人生态度问题上,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一生中,“生”,我们无法选择;“死”,我们无可避免;难道这生死之间的一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能真的“为所欲为”了吗?
其二、既然世间万物的发展和运行都有个“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相互作用、交相辉映的问题,那么显然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努力处理好人生过程中的这两种方向上的变化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问题。
谈到所谓人生的“纵向发展”问题,应该讲这其实是一个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的问题,它主要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要先后经历“出生---成长---盛年---衰老---死亡回归虚无”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任何人都不会例外。需要指出的是,这实际上是人生当中难得的几个天生平等中的一个,当然同时它也是人生感到悲哀、感到伤痛、感到无奈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现代科学已经相当发达,但是科学最多也只能帮助我们尽量延长我们命中应有的寿命,而不会真正做到我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科学等具体思想的局限性和从属性地位。
人不可能永生,人迟早都会死去的,那么人死后会不会有“轮回”?世间到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呢?
对于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它们显然也是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很多人很感兴趣的问题。应该承认,我在这方面思考得还很不够,换句话讲,在这一方面我的思想还很不全面、很不成熟。在此,我只能说,人生应该是有“轮回”的,如同世界有轮回一样。只不过这轮回很可能并不一定是“前世”的简单、完全的“复制”,轮回或许在形式上是会有差别的,但在精神上、灵魂上却可完全保留原样、原质。从这个角度讲,似乎真的是-----“人的肉体可以消亡,但人的灵魂会永生”。“今世”的某个生物“来世”可能托生成另一种生物;至于有没有“天堂”、“地狱”我就不得而知了,以后我会对这方面加以更多的思考和研究的,现在我只能说-----我希望有。
对于人生的“横向联系”,需要指出的是,人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与自己所处环境不断进行斗争、不断调整、由冲突、碰撞到不断修复、不断走向和谐与稳定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另一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
所谓不自觉、无意识的应对过程,主要是指在人与环境的斗争中,人的反应、人的回复基本上都是完全凭自己的“本能感觉”、消极被动地进行的。应该讲,这是一种比较低等的反应,实际上它跟其它普通事物回应外界刺激的方式是没什么两样。显然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智慧生物所应选择的方式。
所谓自觉、有意识的应对过程,主要是指,我们人类毕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生物,我们优越于其它事物的最大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思想和头脑。因此,在对外界给予回应的时候,我们不能满足于停留在无意识、被动的状态,因为这显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相反,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长处,我们应该利用我们的头脑和思想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外界刺激。显然这种方式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
实际上上述这种所谓积极应对的方式运用起来也并不难,它的主要方法是:
首先,我们利用我们的思维优势,在每一个需要对我们某个时刻我们应该采取的人生对策做出判断、做出决定时,我们都可以、并且都应该用以后我在“认识论”中要讲的内容-----也就是所谓“自然序”思维方式,把我们此时所处的状况完整地、通过合理而严密的想象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我们的思维主要还是停留在、或者说主要还是依靠“形象思维”而不是所谓高深的“抽象思维”。这是人生思维判断的第一步。
其次,人生思维判断的第二步是在上述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身体内、精神中自然潜存的“价值判断”体系从而最终就自己此时的人生抉择做出合理的、自然的、明智的选择。
以上两步合起来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做任何人生选择时理智判断、理智选择的基本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强调的是我们思维的“完整性”、“形象性”及“直觉性”等原则。这是一个思维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就是思维,思维就是人生”,人生和思维是统一的。这一所谓人生思维方法对帮助我们更好地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意义重大。我们应该仔细揣摩并尽快熟练掌握这一方法和工具。这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帮助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谓积极主动的应对人生难题的方式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我们自身与我们所处的环境达到自然的顺畅的-----“和谐与统一”。这种和谐的状态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同时它也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最大追求。实际上人生所有的幸福、价值全都包含在我们精神上的“虚无与和谐”之中了。这种状态,客观上是一种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主观上是人心灵上的平和与恬静。实际上,人生就是、或者说就应该是追求这种“虚无与和谐”的美好状态,它是快乐和自由的真正源泉。我们应该在“虚无与和谐”中生,也应该在“虚无与和谐”中平静地离去,它是我们人生的最大追求和至爱。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幸福不是用金钱、物质衡量的。实际上,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生的实质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它的内在实质就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实际上,如果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能达到这种状态,那么这个人,在这一时刻,就是做了一件最正确的事情,同时毫无疑问他也是这个时候真正幸福的人。
纵观整个人生,我们有时会发现确实------“人生如戏”。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扮演着某一特定的角色。尽管戏中有喜有悲,但是总的来说人生这场戏还是一场悲剧,实际上其间参杂的些许欢喜反而更加增强了其悲凉的一面。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实际上,我们芸芸众生,无一不是在----“苦中作乐”。

三、关于认识论
人是有认知能力的,这种能力也是人作为世间众多生物当中一种原本极其普通、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比不上其它某些生物的物种最终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能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赢家的最大功臣。思维和意识如同一把利刃,帮助人类在应对外来刺激的过程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在人际交往和竞争中,谁善于更好地利用这把利刃,谁就能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因此,毫无疑问我们应该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人的认识活动有主动和被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作为一个乐于思考、善于思考者,应该努力开发自己主动的思维、积极的认识。人和普通动物的区别是有无意识,但智者和庸人的区别是思维是否具有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合理性。
认识的对象是世间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是由“纵向发展过程”和“横向发展过程”组成的。认识事物时,我们自然应该首先把它放到这两个系统中加以认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思维才有可能全面、合理而有序,此即我所谓的思维活动当中的“自然序”原则和方法。
首先,我们认识事物时当然应该首先把它放到其“纵向发展过程”中加以理解。这样我们一步一步看下来、想下来,我们的思维活动就比较有条理、比较系统、比较完整。
其次,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思维的“横向发展过程”。这样做会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完整、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
“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其中,“纵向思维”是第一位的、最主要的。它构成了整个思维过程的基础;“横向思维”是补充和完善。两者的有机统一就是完美的思维活动。
上述“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有机结合实际上仅仅完成了整个思维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仅仅是将认识对象的“全貌”完整地、清晰地展现在我们认识者的面前、脑海中,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的“客观”材料。思维活动的第二步是对这些认识的客观材料加以“价值评估和判断”,这是认识活动中“主观”性的东西,它具有因人而异性,不同的人之所以对同一个认识对象最后会产生不尽相同的认识,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第二步----所谓“主观评估和判断”环节上的差异。因此,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协调好认识活动这两步之间的辩证关系-----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
认识还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认识是服务于我们的人生实践的。我们并不是为了思维而思维,为了认识而认识。相反,人生实践是我们思维活动的指向标,它告诉了我们要认识什么以及认识多少、深度如何等内容,帮助我们在对上述所谓“客观认识材料”做“取舍”时能做出明智的、合乎我们自己利益的选择。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谓的“直觉”主要就是来源于人生实践的需要。脱离实践的思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除了以上讲的一些有关我们人类认识方面的问题以外,在这一方面,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所谓“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统一的问题。在我看来,形象思维是基础,抽象思维仅仅是形象思维快速的熟练的顺延和直觉。脱离形象思维,过分看重所谓“抽象思维”,会使人的认识活动误入歧途、走火入魔的。
其二、所谓思维的“流畅性”问题。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当然要注意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但光注意到这一点还不够,我们还要注意所谓认识的“流畅性”。
所谓思维的“流畅性”,简单的来说就是指,我们的思维是符合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这种流畅性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思维活动清晰和流畅,其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在思维、说话、写东西过程中的“一气呵成”。
思维的流畅性是判断一个思维是否健康、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说,凡是健康的顺利的思维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思维的流畅性;反过来说,凡是在思维的过程中一直感到混乱不堪、磕磕绊绊,那么显然这种思维活动就是有问题的、不健康进而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的。
对于思维的流畅性问题,我认为似乎以前我们关注的还不太够,甚至可以说以前我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因此,以后我们应该加强对它的研究和关注,从而能使我们对思维活动的认识更趋全面和深入。
认识作为世间一个比较特殊的事物,它同样具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一个人最终能成为一个比较完善、比较成功的思想者,当然应该首先具有一定的“天赋”,这一点应该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另一方面,光有天赋,而没有后天的积累和刻苦探索,也不会在思想的大海中最终驶向成功的彼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