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女孩什么牙膏:道家的十三虚无与佛家的十四无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33:10
十四无畏,佛家用语,据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


具体内容
  (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不自观音,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使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
  (二)知见旋复,在心谓‘知’,在眼谓‘见’;‘知’、‘见’之性热,则属于火。谓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使众生,设入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
  (三)观听旋复,‘观’、‘听’之性动,则属于水。谓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使众生,设为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
  (四)断灭妄想心无杀害,谓菩萨证悟实性,断灭妄想,发大慈心,无杀害念,能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五)熏闻成闻六根消复同于声听,谓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与兵刃无异。菩萨六根既皆消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使众生之当被害者,
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六)闻熏精明明遍法界,谓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众生虽被药叉■宣暗者来近其侧,然菩萨之精明能使药叉之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
  (七)音性圆消观听返入,谓受虚妄声尘系缚,无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使众生禁系等事不能着身,是为无畏。
  (八)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谓菩萨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能以大力令彼得乐,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
  (九)熏闻离尘色不能劫,谓菩萨以思慧熏闻成性,离诸尘妄,不被色尘所劫,能使一切性多淫之人不生贪欲,是为无畏。
  (十)纯音无尘根境圆融,谓菩萨音性纯净,离诸妄尘,根境相入,圆融无碍,能使怀忿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十一)消尘旋明,谓菩萨除暗消尘,旋复性明,能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
  (十二)融形复闻,谓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能遍十方,供养微尘数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十三)六根圆通明照无二,谓菩萨六根圆融,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明照无二,由此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十四)我一名与六十二恒河沙名等无有异,谓菩萨得真圆通,能使求福众生,但持我之名号,与彼俱持无数菩萨名号之人,较量所得福德,等同而无异,是为无畏。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出楞严经] 谓观世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无作妙力者。谓不作意之力用也。
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不自观音者。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也。以观观者。
谓返照自性也。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令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 [三藏法数 - 明·一如等 撰]







十三虚无


  十三虚无,道教养生术语。系道教倡奉的十三个养生要点,即虚、无、清、静、微、寡、柔、
 

 
弱、卑、损、时、和、啬。其含意,如虚指遗形忘体,恬淡若无;无指损心遣情,废伪去欲;清指专精积神,不为物扰;静指反神宁息,安然不动;微指隐遁闲处,功名不露;寡指去妻离子,
独得道游;弱指缓形舒体,以奉百事等。
编辑本段十三虚无
总结
  老君曰:生从十三: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
分述
  一曰遗形忘体,恬然若无,谓之虚。(虚也者,忘其外也。不以外乱内,不以形滑神,故谓之虚。)
  二曰损心弃意,废伪去欲,谓之无。(无也者,空其内也。却私摈欲,忘我而不滞于忘我,为而日损,损至无损,可以通乎无矣。)
  三曰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斯清者,所以持虚无者也。入于虚无,而不能持之,犹若未入者也。,是故持以清者,成之之要也。)
  四曰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虚无者,无之谓也;清静者,有之谓也。自有而之无,阶无而返有,神明章,道德成矣。)
  五曰深居闲处,功名不显,谓之微。(微也者,微天下也。夫至人,大己而小天下,微于外,然后能大于内也,是故深居闲处,功名不显。)
  六曰去妻离子,独与道游,谓之寡。(至人孤于天下,独于道德,无逐众之事。)
  七曰呼吸中和,滑泽细微,谓之柔。(柔神以体,不强其志。)
  八曰绥形从体,以奉百事,谓之弱。(物来而应,顺乎自然之间,不逆不干,谓之弱。)
  九曰憎恶尊荣,安贫乐辱,谓之卑。(不犯高之谓也。故庄子不欲为牺牲也。)
  十曰遁盈逃满,衣食尘悚,谓之损。(天地易简,道亦如之,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盛大强壮,有道者所不处也。)
  十一曰静坐随阳,应变却邪,谓之时。(静坐者,抱阴也,随阳者,体阳也,明于阴阳,斯可以应变却邪、不失其时矣。)
  十二曰不饥不渴,不寒不暑,不喜不怒,不哀不乐,不疾不迟,谓之和。(不饥不渴,不寒不暑,不喜不怒,不哀不乐,不疾不迟,精神和谐之谓。何以故?以其明于天地阴阳之大体也。)
  十三曰爱视爱听,爱言爱虑,坚固不费,精神内守,谓之啬。(此总论也。总上十二,谓之十三,大成于是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