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祖陵:新华网:台湾健保制度蜚声国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34:38
港刊:台湾健保制度蜚声国际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3月27日 14:49:51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09-03/27/content_11083511.htm

新华网消息: 最新一期亚洲周刊发表童清峰的文章指出,台湾健保制度被认为是全球典范,从医疗需求、医疗供给等项目,都获称赞,在国际排名第二,仅次于瑞典,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医生卖力、医护人员薪水低、医疗纠纷少及赔偿有限,还有医疗事业大部分公营,便于政府控制。

报道说,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曼(Paul Krugman),曾于《纽约时报》专栏大赞台湾健保制度,要美国人效法。

    克鲁曼认为,台湾健保制度可“提供美国全民在经济上纳保的范例”。强调短短的六年间,台湾人民的健保纳保率快速成长,从不到六成冲到九成七。而且“台湾全民纳保的成本很低,考量人口增加和收入成长,就算整体医疗费用有任何成长,也不多”。

    台湾健保制度于1995年3月1日正式实施,是国民党时代连战担任“阁揆”时最亮丽的政绩,它以被保险人口投保率高、投保费率低、给付范围广及就医方便而闻名于国际。台湾健保统合工劳农保医疗给付,建立单一体制的全民健康保险,采行单一支付管道,实施总额支付制度。

    全民健保具有社会保险的精神,即所谓风险分摊,在自助互助的基本理念下,年轻人赚钱分担老幼的医疗风险,达到年龄族群和世代互助,而且形成庞大健康资料库,便利卫生研究工作;而行政费用维持在百分之二以下,因而极受国际推崇。

    《经济学人信息部》(EIU)在2000年就医疗需求、医疗供给等项目,将台湾医疗保健评为世界第二,仅次瑞典。美国广播公司在2003年制作节目盛赞台湾的健保,指出每人每月平均付20美元的保费,每次看诊平均付挂号费4到10美元,就可以到特约医院找任何医师看病。近年来,来台湾取经的国家不下50个。

    台湾健保堪称价廉物美,民众根据薪资多寡,每月只要付少少的钱,即可享受到各样的医疗服务,不论贫富贵贱,去大医院或小诊所,所受到的医疗服务全都一样,一视同仁,有钱人纵使想多付钱获取额外服务,也不被允许;而且就医便利,医院、诊所到处都是,自己可以选择要在哪里就诊,无须医师指定。

    健保不是被保险者付费而已,企业和政府也都要分摊,台湾公司行号有替员工加劳保就一定要替员工加健保,因为两者的加保金额都是以劳保加保金额为依据,且健保是跟着劳保走。现行法令规定雇主每月为员工负担之健保费为六成,员工与眷属自付三成,政府负担一成。

    台湾健保投保金额采取分级制,根据薪资等级分为十组,例如月薪最低在1万7280元(约合500美元)以下者,每月缴纳600元(台幣);月薪最高13万1700者,每月缴5400元(台幣)。

   外劳也被纳入健保

由于全民健保是强制性保险,无论何人都必须参加健保,包括留学生、移民者,甚至外劳等都纳入。它主要的精神是“大病看大医院,小病看诊所”,任何人看病,除了支付挂号费外,病人还须分摊部分的医疗费用。

    前民进党“立委”沈富雄前年在台大医院动了心导管手术,住院四天,装了一枝血管支架,他只付了新台币近2万元,健保帮他付了几十万,若无健保,同样的手术得花费一百多万元。

    台湾健保“太便宜了”

    医师出身的沈富雄,是当年“立法院”中少数被公认对健保下过工夫研究者,他指出,台湾每个人所缴的健保费大概是美国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太便宜了”。

    台湾健保是哈佛教授萧庆伦的构想,这个构想是参考加拿大单一保险人制度,但加拿大的健保基本上是失败的,为什么台湾能成功?沈富雄分析指出,第一、台湾的医师太卖力了,不少医师一天至少看120个病人(美国平均约30个),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其次,台湾医事辅助人员,医师除外,如护理人员、物理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复建师、药剂师等,用的人数相对少,薪水偏低,以护士为例,台湾护士薪水约美国的五分之一。第三、台湾医疗纠纷频率不高,医病关系很少诉讼,即便打官司,医师若败诉,赔偿金额也不高,误诊致死者,顶多赔一百到二百万台币,甚至一百万以下。第四、在美国医疗事业都是上市公司,盈亏压力大,台湾医疗事业不准上市,绝大部分是公营,有政府补贴。

    相较之下,加拿大健保就没有这些优点。沈富雄指出,主要是加拿大没有效率,病人如要开一个不紧急的刀,如大腿髋关节手术,至少要排六个月以上;台湾如要开同样手术,一个礼拜就搞定。

    沈富雄透露,几年前香港一度考虑采用台湾的健保制度,萧庆伦曾赴港解说,他也受到咨询实地赴港考察,最后他建议不要,港府也接受他的说法,“我觉得不要是对的。”因为这个制度只有在台湾才会成功,搬到全世界都会失败,“这是台湾特殊情况下产生开花结果的东西”。

    香港制度介于台美之间

沈富雄表示,香港不适合效法台湾健保的原因,包括“香港医生没有台湾卖力、辅助医事人员比台湾多、薪水比台湾高、医疗纠纷比台湾多。”他说,香港制度介乎台湾与美国之间,美国的坏处它都有,没有美国严重,台湾的优点香港没有,例如台湾的医生勤苦耐劳、台湾医疗纠纷赔的不多,医疗事业没有上市等。

    沈富雄并批评克鲁曼是个外行人,克鲁曼虽然是自由派,但心中有社会主义的色彩,所以他不完全排除政府的干预,但台湾健保是单一的提供者,比较听从单一的政府体系,而不是众多保险,而是单一保险,单一保险就是政府的角色。他只看到台湾健保的美,却没有看到内在的隐忧,因为台湾健保奠基在会崩盘的架构上,这就是要改革的原因。

    政府每年健保支出近四千亿台币,但医疗专家批评每年医疗浪费达百亿元,导致健保年年亏损。沈富雄指出,健保的隐忧在于“我们收的钱的成长率不如开销的成长率”,所以每次拉成平衡,三年后就不平衡了。换言之,支出永远大于收入,因为没有节制,“没有自由市场的精神在里头。”台湾人喜欢逛医院,一个小感冒也要到大医院;有的妈妈早上带小孩看内科,如果病情未明显改善,下午再去看耳鼻喉科,在美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健保开销之所以居高不下有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台湾人有吃药的习惯。去年一年健保药费支出达1250亿台币,较前年成长6.9%,其中台湾人吃最多的是治疗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药物,去年吃掉323亿台币;十大健保药物排名第一的是具有降血压与保护心脏功效的“脉优”,已蝉联八年冠军宝座,一年就吃掉44亿862万元。

    台湾健保肩负着全民健康的使命,虽然官方宣称民众的满意度高达七成,却无法摆脱亏损的隐忧,如医疗资源有限、健保支出已超过保费收入等,不禁令识者忧心台湾健保究竟还可以撑多久。

    台湾健保有可取之处,但不能光看它外表的花朵美丽而全盘移植,必须深入研究其特殊性,截长补短,方能避免亏损,促进全民健康。

=================================

中华民国行政院卫生署前副署长张鸿仁3月10日晚间应罗德岛州普维敦斯市外交关系委员会 (The Providenc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之邀,在该市的Hope Club大厅介绍台湾现行的全民健保制度,与会的外交关系委员会会员中有当地学、政、经界及主要媒体人士,演讲后听众发问踊跃。

张鸿仁教授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是台湾全民健保制度的草创者之一,他首先介绍台湾全民健保的特性是强制性的保险,属于编制内的医疗体系,病人可自由选择医师、医院,医院通常经营大量的门诊部门,且每3年要接受评鉴一次,以保持它的医疗水准。平均每人每月健保费20美元,每次看诊费2美元最高不超过10美元,它采取的单一付费、 100% 电子处理系统、智能卡设计、完整的配药设施而且重要的是台湾医师愿以相对低酬而辛苦工作使病人无冗长的等待。

台湾从1950开始实施劳工保险。当时的保险率是40.12% 然后1958年推行到政府公职人员、1985年的农民、1990年的低收入者直到1995才实施全民健保,短短地十年间,健保率已达到 99% ,“台湾有机会研究并提出一个在经济先进的社会中可实施的、全方面照顾和有经济保障且可负担的健保系统,这成就真让世界刮目相看且足以让其它国家借鉴。”与会的普维敦斯纪事报资深社论主笔希尔顿会后对此表达高度的赞扬。
 该给连战一声喝采

连战行政院长任内推动成功的健保制度,不但造福台湾直到现在,甚至成为美国参考的范例

在过去10年里台湾政坛无情的打击下

我们该给连战一个喝采一个肯定

台湾健保制度成为美国取经对象

==============================

更新日期:2008/04/17 12:37

(中央社记者刘坤原华盛顿十六日专电)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昨晚播放介绍台湾、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五国健保制度的影片「世界各地的疾病」,今天获得「华盛顿邮报」网友的热烈回响,台湾实施健保的经验,成为美国网友讨论的重点。

  美国总统大选开打以来,健保制度已成为选民最关心的议题之一。PBS搜集台、英、日、德、瑞士五国的健保制度,制作成长达五十六分钟的影片「世界各地的疾病」,并于昨晚首次播放。

其中有关台湾健保部份占八分钟,强调台湾先用心检讨十几个国家健保制度的优劣,再研拟出一套人人皆可获得医疗服务、高效率的健保制度,台湾在健保方面所支出的行政费用可谓全世界最低。

  今天华盛顿邮报网站在「线上对谈」节目,邀请网友针对PBS的影片进行讨论。在一个小时对谈期间,节目主持人瑞德共回答二十四个提问,其中有五个问到台湾,而且第一题即讨论台湾。

  瑞德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台湾是一个快速由贫转富的国家,并计划采用富庶国家的健保制度,但为了公平原则,台湾选择接近加拿大制度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

  瑞德说,台湾的健保是经详细参考十几个国家健保制度之优缺点后所研拟出来的,美国可以藉由检视台湾,避免重蹈许多国家的覆辙。

  瑞德并赞扬台湾利用高科技制作之健保IC卡,其中记载病史可大幅降低误诊机率,且减少医疗文书作业时间,成本亦相对降低。

  美国将台湾与英、日、德、瑞士等先进国家并列,做为建立健保制度的取经对象,值得台湾骄傲。

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放介绍台湾健保制度的影片
 
台湾健保这个构想是参考加拿大单一保险人制度

但加拿大的健保基本上是失败的

为什幺台湾能成功?


亚洲周刊原文

十三期 (2009-04-05)

台湾健保制度蜚声国际 

.童清峰

台湾健保制度被认为是全球典范,从医疗需求、医疗供给等项目,都获称赞,在国际排名第二,仅次于瑞典,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医生卖力、医护人员薪水低、医疗纠纷少及赔偿有限,还有医疗事业大部分公营,便于政府控制。

--------------------------------------------------------------------------------

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曼(Paul Krugman),曾于《纽约时报》专栏大赞台湾健保制度,要美国人效法。

克鲁曼认为,台湾健保制度可「提供美国全民在经济上纳保的范例」。强调短短的六年间,台湾人民的健保纳保率快速成长,从不到六成冲到九成七。而且「台湾全民纳保的成本很低,考量人口增加和收入成长,就算整体医疗费用有任何成长,也不多」。

台湾健保制度于一九九五年三月一日正式实施,是国民党时代连战担任阁揆时最亮丽的政绩,它以被保险人口投保率高、投保费率低、给付范围广及就医方便而闻名于国际。台湾健保统合工劳农保医疗给付,建立单一体制的全民健康保险,采行单一支付管道,实施总额支付制度。

全民健保具有社会保险的精神,即所谓风险分摊,在自助互助的基本理念下,年轻人赚钱分担老幼的医疗风险,达到年龄族群和世代互助,而且形成庞大健康数据库,便利卫生研究工作;而行政费用维持在百分之二以下,因而极受国际推崇。

《经济学人信息部》(EIU)在二千年就医疗需求、医疗供给等项目,将台湾医疗保健评为世界第二,仅次瑞典。美国广播公司在二零零三年制作节目盛赞台湾的健保,指出每人每月平均付二十美元的保费,每次看诊平均付挂号费四到十美元,就可以到特约医院找任何医师看病。近年来,来台湾取经的国家不下五十个。

台湾健保堪称价廉物美,民众根据薪资多寡,每月只要付少少的钱,即可享受到各样的医疗服务,不论贫富贵贱,去大医院或小诊所,所受到的医疗服务全都一样,一视同仁,有钱人纵使想多付钱获取额外服务,也不被允许;而且就医便利,医院、诊所到处都是,自己可以选择要在哪里就诊,无须医师指定。

健保不是被保险者付费而已,企业和政府也都要分摊,台湾公司行号有替员工加劳保就一定要替员工加健保,因为两者的加保金额都是以劳保加保金额为依据,且健保是跟着劳保走。现行法令规定雇主每月为员工负担之健保费为六成,员工与眷属自付三成,政府负担一成。

台湾健保投保金额采取分级制,根据薪资等级分为十组,例如月薪最低在一万七千二百八十元(约合五百美元)以下者,每月缴纳六百元;月薪最高十三万一千七百者,每月缴五千四百元。

外劳也被纳入健保

由于全民健保是强制性保险,所以只要有中华民国国籍且在台设有户籍,无论何人都必须参加健保,包括留学生、移民者,甚至外劳等都纳入。它主要的精神是「大病看大医院,小病看诊所」,任何人看病,除了支付挂号费外,病人还须分摊部分的医疗费用。

前民进党立委沈富雄前年在台大医院动了心导管手术,住院四天,装了一枝血管支架,他只付了新台币近二万元,健保帮他付了几十万,若无健保,同样的手术得花费一百多万元。

台湾健保「太便宜了」

医师出身的沈富雄,是当年国会中少数被公认对健保下过工夫研究者,他指出,台湾每个人所缴的健保费大概是美国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太便宜了」。「如果以品质来讲,我们在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排前十名;如果也把费用列入考虑,物美价廉,我认为台湾是全世界第一。」

台湾健保是哈佛教授萧庆伦的构想,这个构想是参考加拿大单一保险人制度,但加拿大的健保基本上是失败的,为什幺台湾能成功?沈富雄分析指出,第一、台湾的医师太卖力了,不少医师一天至少看一百二十个病人(美国平均约三十个),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其次,台湾医事辅助人员,医师除外,如护理人员、物理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复建师、药剂师等,用的人数相对少,薪水偏低,以护士为例,台湾护士薪水约美国的五分之一。第三、台湾医疗纠纷频率不高,医病关系很少诉讼,即便打官司,医师若败诉,赔偿金额也不高,误诊致死者,顶多赔一百到二百万台币,甚至一百万以下。第四、在美国医疗事业都是上市公司,盈亏压力大,台湾医疗事业不准上市,绝大部分是公营,有政府补贴。

相较之下,加拿大健保就没有这些优点。沈富雄指出,主要是加拿大没有效率,病人如要开一个不紧急的刀,如大腿髋关节手术,至少要排六个月以上;台湾如要开同样手术,一个礼拜就搞定。

沈富雄透露,几年前香港一度考虑采用台湾的健保制度,萧庆伦曾赴港解说,他也受到咨询实地赴港考察,最后他建议不要,港府也接受他的说法,「我觉得不要是对的。」因为这个制度只有在台湾才会成功,搬到全世界都会失败,「这是台湾特殊情况下产生开花结果的东西」。

香港制度介于台美之间

沈富雄表示,香港不适合效法台湾健保的原因,包括「香港医生没有台湾卖力、辅助医事人员比台湾多、薪水比台湾高、医疗纠纷比台湾多。」他说,香港制度介乎台湾与美国之间,美国的坏处它都有,没有美国严重,台湾的优点香港没有,例如台湾的医生勤苦耐劳、台湾医疗纠纷赔的不多,医疗事业没有上市等。

沈富雄并批评克鲁曼是个外行人,克鲁曼虽然是自由派,但心中有社会主义的色彩,所以他不完全排除政府的干预,但台湾健保是单一的提供者,比较听从单一的政府体系,而不是众多保险,而是单一保险,单一保险就是政府的角色。他只看到台湾健保的美,却没有看到内在的隐忧,因为台湾健保奠基在会崩盘的架构上,这就是要改革的原因。

政府每年健保支出近四千亿台币,但医疗专家批评每年医疗浪费达百亿元,导致健保年年亏损。沈富雄指出,健保的隐忧在于「我们收的钱的成长率不如开销的成长率」,所以每次拉成平衡,三年后就不平衡了。换言之,支出永远大于收入,因为没有节制,「没有自由市场的精神在里头。」台湾人喜欢逛医院,一个小感冒也要到大医院;有的妈妈早上带小孩看内科,如果病情未明显改善,下午再去看耳鼻喉科,在美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健保开销之所以居高不下有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台湾人有吃药的习惯。去年一年健保药费支出达一千二百五十亿台币,较前年成长百分之六点九,其中台湾人吃最多的是治疗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药物,去年吃掉三百二十三亿台币;十大健保药物排名第一的是具有降血压与保护心脏功效的「脉优」,已蝉联八年冠军宝座,一年就吃掉四十四亿八百六十二万元。

台湾健保肩负着全民健康的使命,虽然官方宣称民众的满意度高达七成,却无法摆脱亏损的隐忧,如医疗资源有限、健保支出已超过保费收入等,不禁令识者忧心台湾健保究竟还可以撑多久。

台湾健保有可取之处,但不能光看它外表的花朵美丽而全盘移植,必须深入研究其特殊性,截长补短,方能避免亏损,促进全民健康。■


《经济学人信息部》(EIU)在二千年就医疗需求、医疗供给等项目,将台湾医疗保健评为世界第二,仅次瑞典。

美国广播公司在二零零三年制作节目盛赞台湾的健保,指出每人每月平均付二十美元的保费,每次看诊平均付挂号费四到十美元,就可以到特约医院找任何医师看病。近年来,来台湾取经的国家不下五十个。
————————————————————————————  过去的台湾经验

以台湾为三民主义的试验区,三民主义至上,民生主义至上。民生主义成为台湾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台湾经验的思想基础。

台湾经验是三民主义的光辉典范,是三民主义富有说服力的伟大见证。所谓台湾经验,就是致力于实践民生主义主张,实现经济民生化的经验体系。台湾经验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均富政策,即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最终实现民生化的目标。

台湾经验有10项主要的措施,第一是土地改革。50年代初,国民党人遵照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思想,进行了土地改革,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农业体系,全省自耕农及半自耕农在总农户数中所占的比例,由1949年的61%增加到1953年的92%,基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土地问题。通过耕者有其田,实现了农业的强劲增长和经济基础的稳定。台湾土地法第十三条规定“农地所有权转移时,其承受人以能自耕者为必要条件”,在土地私有的基础上保证了自耕农制度。
  
  由于存在有效的土地流转市场,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台湾农业人口逐年递减,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50年代为54%,60年代为42.9%,70年代为26%,1988年为13.8%。通过都市平均地权,按照孙中山先生的“规定地价,照价征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的原则,防止了地价高涨和土地投机,在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了2000多万人居者有其屋,住宅自有率高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住房质量也不断得到改善。
  
第二是经济增长,台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生为首要,致力于把经济这块蛋糕做大,保持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从1953年到1992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长,平均国民收入由50年代的100多美元提高到90年代的1万多美元,在一个资源短缺、人口激增和国防费用负担沉重(郑竹园)的孤岛上创造了惊人的成绩,实现了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裕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是均富政策,台湾坚持走三民主义路线,坚持推行民生主义经济政策,始终根据“民生第一”的原则,制定经济计划,发展经济。民生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是,在稳定中求成长,在成长中求均富,在均富中求和谐。所谓均富,就是在努力增进财富的同时,采取预防财富集中的措施以求财富的平均分配,建立民生主义经济制度。台湾收入最高的2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收入差距,由1952年的20.47倍,缩小到1980年的4.21倍;基尼系数由1961年的0.46,下降到1980年的0.30。台湾成为继北欧国家之后收入分配最平均的地区之一,实现了均富目标。
  
  
第四是物价稳定,台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保持了物价的长期稳定,维护了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台湾指导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是“稳定中求成长,成长中求稳定”,始终注意“稳定”与“成长”的关系,并随时加以调整。台湾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一切施政均以维持物价稳定为首要任务”(徐育珠)。每当经济出现困难,首先采取措施平抑物价,消除不稳定因素后再求经济增长,最终以经济增长摆脱危机。中央银行不仅控制货币的发行额,同时控制货币的供给额,按照国民生产值增长1%,货币供给额增长1.5%,最高不超过2%的标准掌握。1953—1992年物价指数年均上涨率只有5.6%,如果扣除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物价指数年均上涨率只有3.4%。
  
  
第五是均衡发展,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促进了农工商配合及均衡发展,并以工业力量支持农业现代化。台湾经济由发展农业开始,以农业培养轻工业,以轻工业推动重工业,发展基础稳固,保证了经济的健康成长。在工业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及时支持农业增长,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台湾农业总产出持续增长,农业劳动生产力和土地生产力在亚洲保持领先。通过均衡发展,实现了经济结构现代化,1994年,台湾GDP总额比例农业占3.6%,工业占37.3%,服务业占59.1%,进入了成熟的工业化阶段。
  
  
第六是中小企业,台湾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号称中小企业的王国,到80年代末,中小企业占台湾企业总数的98%以上,产值占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的50—60%,就业人数占台湾总就业人数的70%,中小企业始终是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台湾建立了中小企业8大辅导体系,包括财务融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研究发展、资讯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和市场行销,以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台湾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使台湾经济经受住了使亚洲遭受重创的97金融风暴。
  
  
第七是义务教育,从50年代初开始,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台湾即从法律上保证6—11岁儿童必须接受六年国小免费义务教育,就学所需学费、杂费由政府提供。1960年适龄儿童就学率已高达96%,1968年又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台湾为了保证教育经费,在法律上明文规定,教育支出在政府的年度总预算中不得低于15%,省不得低于25%,县不得低于35%,实际支出中,各级政府的支出比率通常要高于这一数字。教育的普及,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开发,为经济增长、工业升级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
  
  
第八是充分就业,60—70年代台湾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充分就业,长时期保持低失业率,为世界失业率最低的地区之一。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及时调整政策,促进工业升级,发展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初级的、简单的、低层次的、附加价值小、能源消耗大的加工装配工业,升级到高级复杂的、多层次的、附加值大的、能源消耗小的高级加工装配业,促进了工业结构的变化,加强了国际竞争力。
  
  
第九是对外贸易,50年代初,台湾建立外销推广基金和外销品退还税捐办法,积极扶持对外贸易,并努力到海外设立各种商情网和据点,增强外销能力,开拓外销市场,目前出口已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贸易总额为2442亿美元,以一岛之力占世界第14位。2003年4月底外汇储备170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第十是文官制度,台湾经济的起飞,与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密切相关。由于考试权分立,实行开放的文官考试制度,政府部门集中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负责任的文职官员谨慎决策、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维持了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这是在台湾创造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的制度保证。台湾能在政治专制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崛起与腾飞,实现民生和均富,无不依赖于良好的文官制度体系。
  
  
台湾经验不是几句口号就可以叫出来的,它既要有卓越的思想,又要靠切实的奋斗。因为有孙中山先生的深谋远虑,才有台湾经验的丰硕成果,三民主义不再是一套纸上理论,而成为了航行中的巨轮。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中最富成效的经济体系,靠的就是民生主义。
  
  
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民主化改革,使台湾经验增添了新的内容。稳定的政局,成熟的民主,台湾经验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不仅有能力建设一个发达的公正的民生社会,也有能力建立一个巩固的民主国家。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为中国量身打造的思想理论体系, 最主要的特色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然而毕竟只是个思想理论体系,是蒋将孙中山遗训与三民主义落到实处,清晰有序、脚踏实地,不断总结方法、颁行条令,订立可执行的政策, 始终如一的坚定执行!民族、民权、民生都在台湾一一实现!蒋在大陆时期就着手开始实践三民主义,但是被日本人给打断破坏了!!

蒋依照三民主义在发展台湾经济的同时,对「均富」特别关注。据台湾张果为教授的《台湾省家庭收支调查》显示,一九五三年台湾最高与最低家庭收入比率为1/16,一九六○年下降到1/9,一九七二年再降至1/4。

台湾人自有房屋拥有率更是超越许多欧美发达国家,达到平均88%,有些县市更高达95.18%(新竹县),经济越发达,贫富差距越小。

蒋从解放农民、农业自给自足开始,沿着「以农业培养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然后再重点由农转工,“加工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向经济腾飞。

一九六三年,台湾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一九六八年增长率达到223%,居世界首位。一九七五年蒋介石逝世时,台湾人均年收入己达到697美元,在整个亚洲中仅次于日本。

「一次国民党中常会的经济政策争执,党国大老谷正纲对当时的经济部长赵耀东说: 『部长,你别忘了你是中华民国的部长。中华民国行三民主义,不要做了资本主义及外国人的部长。』


台湾住宅自有率 逾八成八


台湾住宅自有率(homeownership),根据行政院主计处调查,现在全国住宅自有率已达88.14%,也就是说100个家庭当中,已有88户拥有自己的房子,在全台23县市当中,有10个县市的住宅自有率已超过九成,其中尤以新竹县的自有率最高,达95.18%。

根据主计处历年的调查,民国70年全国住宅自有率就已达73.33%,到79年更正式站上八成大关,其后除二、三年有小幅衰退外(如91、92年房市不景气),住宅自有率到2007年达86.8%。

在各县市当中,有10个县市的住宅自有率超过九成,包括新竹县、云林县、嘉义县等,其中以新竹县的住宅自有率最高,高达95.18%,至于自有率最低的县市则是嘉义市,只有80.5%,最高与最低的住宅自有率差距近一成五。

就各县市住宅自有率的高低来看,可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个现象与大家一般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异,那就是自有率偏高的县市反而是属家户所得较低、都市化程度较低、农业活动的地区;自有率较低的县市却是所得较高、都市都市化程度较高、工商业活动的地区(澎湖县除外)。

最近几个月房市不振,政府释出新优惠房贷来振兴房市,市场普遍认为实际成效可能有限,张欣民指出,除了房价偏高的因素,民众实质无力购屋之外,目前国人住宅自有率已高达八成八历史新高,真的再有购屋需求的民众也不多了,都是让此救市措施可能打折扣的原因。

民国96年各县市住宅建筑楼层占比及住宅自有率

县市住宅自有率(%)

新竹县95.18  云林县94.96  嘉义县93.73   宜兰县93.13  彰化县93.12

苗栗县92.61  台南县92.01  南投县91.10   屏东县90.50   桃园县90.35

高雄市89.09  高雄县88.91  基隆市88.75   花莲县87.92   台中县87.82

台东县87.59  新竹市86.78  台南市86.64   台北县85.56   台中市84.86

澎湖县83.46 台北市82.58   嘉义市80.50

总平均 88.14

资料来源:行政院主计处

==============================

大陆学者呼吁 借镜台湾土改经验


* 2009-02-12
    * 中国时报
    * 【亓乐义/综合报导】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昨在大陆具影响力杂志《南风窗》撰文指出,台湾历经三次和平土地改革的经验教训,对当前正在推行土地流转的大陆而言,具重要参考价值。

     广州《南风窗》双周刊,为大陆知识界公认最有批判力的杂志之一。去年十月,中共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土改问题深受瞩目,此后各种建言多如星斗,但以台湾土改作为借镜,公开赞扬台湾农会者并不多见。李非率先发难,预料将引起学界注意。

     李非在文章中指出,一九五○年代台湾实施第一次土地改革,主要是针对农村中的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第二次土改发生于一九七○至八○年代,主要是摆脱以小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实现农业专业化、企业化和机械化;第三次土改是在一九九○年代,主要是解决台湾农地市场化的问题,以因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台湾的三次土改,均以和平方式完成,成效显著。李非认为,台湾的土地制度成为世界公认的学习典范。

     台湾土改的经验教训,对大陆究竟有何启发?李非指出下列三点。

     一、土地产权的变迁,需要真正的法治,需要实行宪政,「土地私有权」只要在政治权利保护下才能真正实现。显然,台湾土改做到这一点。

     二、台湾法律规定结社自由与农民成立农会的权利,因此形成强大的农会组织,九九%的农户都加入农会,且农会机构完善、自治性强,实行民主选举和管理,总干事由理事会聘任。农会以农民为主体,强调农民素质的提高和技能的增强,还包括农民政治地位和权益的保护等。

     三、农会和政府有效结合。台湾的农会是组织农民的核心,同时也是政府实施农村、农业政策的重要助手,在协调、沟通政府和农民的关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时,农会接受政府委托,宣传推广政府的政策计画,办理各项教育和生产培训,及时收集基层建议与意见,向政府反映农民的愿望,为政府决策作参考。李非认为,台湾如果没有农会,台湾农民的地位不会像今天这般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