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奇侠传土豆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细节曝光 设计深度为7000米 – 铁血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01:04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细节曝光 设计深度为7000米

  • 2011-7-3 2:34:55
  • 关刀八法
  • 发帖于:海军论坛

  


  7月1日上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苏江阴启航。未来47天,它将驶向东北太平洋,进行5000米级海试。新华社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此次“蛟龙号”发起5000米海试,由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组织。


  “向阳红9号”共搭载来自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13家研制参试单位的96名队员。临行前,“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次我们信心百倍,这是一次中国载人深潜“创纪录之旅”。


  自从2010年,“蛟龙号”成功下潜到3759米后,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蛟龙号设计最大下潜深度是7000米,这次下潜5000米,将全面考核潜水器的设计功能和性能,锻炼和培养中国载人深潜技术能力,也是为了最终实现最大下潜作准备。”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载人海试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建才说。



  昨天上午9点40分,“向阳红9号”拉响了汽笛,缓缓地驶离江苏江阴苏南码头,奔赴东太平洋。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海试(中国大洋第25航次)起航仪式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起航仪式上,“蛟龙号”海试队员代表面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宣誓,队员代表们一一报出自己的姓名:唐嘉陵、付文韬、叶聪、刘峰……并齐声高喊:“牢记祖国人民重托,坚决完成海试任务!”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向海试总指挥刘峰授旗,随后海试队员代表纷纷登船,在一首“热血颂”中,参加起航仪式的嘉宾、各界代表与海试人员挥手道别。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数字“蛟龙”


   240公斤


  出发时,“蛟龙号”三位潜航员一字排开,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叶聪在其中特别突出——因为特别胖。据他自己说,刚测的体重已经102公斤了。潜航员要求体重一般不超过80公斤,因为深潜器的荷载有限。“蛟龙号”的最大荷载是240公斤,于是要求3位潜航员的总体重不能超过240公斤。而叶聪一个人占了大头,留给另两个潜航员唐嘉陵和付文韬的体重“配额”只剩138公斤了。这两个今年刚刚成为正式潜航员的80后,本来就瘦,站在叶聪旁边就显得更瘦了。


    0个扣子


  这次随“蛟龙号”轮流下潜的一共有9人,除3名潜航员之外,还有6名专家、学者。他们的衣服都是定制的。潜航服的面料要求必须是纯棉防静电材质,连体和分体的款式都有,去年潜航员露面时穿的潜航服是连体式,中间系带,其实他们更喜欢穿分体式。但是无论是连体式,还是分体式,潜航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扣子数量,0个,因为不能有硬物装饰。钮扣,有可能不小心破坏舱内的精密仪器。个人服装,在满足纯棉防静电、无硬物装饰的前提下,若舱内空间允许,经检查后也可以带入。在深潜过程中,舱内温度会不断变化,差不多春夏秋冬都要走一遍,所以潜航员们需要随时增减衣物。


    10年前圆梦,带领研制深海蛟龙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6月29日下午,刘峰在江苏江阴驻地宾馆主持召开“蛟龙号”各小组工作人员的协调会,为了不打扰他,记者一直在门外等候。“实在不好意思,起航前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让你们久等了。”


  或许是最近太忙了,刘峰的眉目间显出一些疲惫。然而,当记者一提起“蛟龙号”时,他的眼睛一下子就睁大了,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可以这么说,这次5000米深潜的准备比之前1000米和3000米都更加充分,所以我非常有信心。”


  谈起自己和蛟龙号的故事,刘峰表示,还要从上个世纪说起。20世纪末,刘峰还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大洋协会)项目处处长,但已经意识到我国自主研制载人潜水器刻不容缓。“当时,国际上对深海开发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结合我国深海资源研究开发的重大需求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发展方向,我提出了发展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建议。” 刘峰回忆说。


  2001年12月1日,对于刘峰来说,是人生中一个特殊的日子,从此他的生活工作中多了一个关键词——“载人潜水器”。“我记得当天,北京下了雪,气温也很低,但我心里很暖和,因为我正式被聘为‘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总体组组长。”


  次年,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正式获得批复,刘峰的工作进入了快速轨道。


    初次试潜50米,曾让刘峰冒冷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项目获批了,值得庆祝,但对于刘峰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因为一切都将从零开始。“最大的难题在于缺少经验,立项之初,到国外参观都困难,更何况了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2002年3月,刘峰与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办公室签订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研发合同。“由于牵涉到多个领域,所以载人潜水器的研究,从一开始就集结了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701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等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


  作为技术决策和组织实施的专项总体组负责人,刘峰的责任就是实现潜水器本体系统、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和应用系统之间技术上的无缝对接、研制进度上的步调一致。


  6年后,载人潜水器开始下水了。而此时,刘峰的身份是海试现场总指挥。第一次的50米潜水,就让刘峰捏了一把冷汗。“当时,潜水器放进海洋后,突然失去联系了,因为无线电传播根本接收不到,而且因为海洋表面的环境很吵,过了好长时间才发现潜水器。作为总指挥,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很着急。”


  从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又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一年时间,在南海就进行了20次的海试。


  2010年8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海洋局在北京联合宣布,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出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纪录。“当我们的潜水器把五星红旗插在海底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伴都激动地站了起来,我们成功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完成5000米,适时冲击7000米


  正当全国上下为此而骄傲庆祝的时候,刘峰又把目标定向了5000米、7000米……“今年进行5000米级海试,7000米海试也会在合适的时候进行。一旦达到7000米深度,蛟龙号深海探测范围可以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


  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峰透露,今年除了“海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海实”。“根据我们的准备来看,深潜5000米一方面是试验潜水器的各项性能,但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海洋实验,也是实际应用。”


  据刘峰介绍,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分配,从2001年,中国就拥有太平洋中部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面积有七万五千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渤海那么大。


  “那里藏有丰富的矿产和稀有金属,这次‘蛟龙’号潜水器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助科学家开发这个矿区,并直接到深海进行科学研究。这次,来自浙江杭州的海洋二所也有科学家一起出海。”


  通过努力,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这也让刘峰感到很欣慰,但在他心中,始终绷着一根弦——不是为了挑战深海,而是为了开发深海。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按照目前的设计,我们的蛟龙号可以达到7000米深海,算是全球载人潜水器最深的了,它足以显示我国在载人深潜技术上的国际领先,但我们也深知,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深海资源,服务科学研究。”


  在刘峰看来,完成7000米深潜后,我国会开发出更多的可以深潜4500至2000米的载人潜水器。“相比较而言,这类载人潜水器的成本要低些,而且这个深度的海洋也有非常丰富的资源,综合来说,可以降低深潜成本,更加实惠。”


    “蛟龙号”就像我的孩子


  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在空气中重量不超过22吨,外形像一条鲨鱼,有着白色圆圆的“身体”、橙色的“头顶”,身后装有一个X形稳定翼,在X的四个方向各有1个导管推力器……


  说起蛟龙号潜水器,老人如数家珍,用徐芑南自己的话来说,“他就像是我的孩子,我看着他一天天成长起来的。”


  其实,当初刚接到研究任务的时候,徐芑南已近古稀之年,而当时他也是临危受命。“因为我所在的单位中船重工702研究所,这方面的人才有的退休,有的转岗,后来领导找我谈话,问我是否愿意挑起这个担子,我当时没多想就答应了。因为我做了一辈子的深潜技术研究,大都是深潜机器人,载人深潜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就这样,徐芑南被任命为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对于67岁的他,这是机遇,也更是挑战。


  经过多年的努力,徐芑南所带领的设计小组终于实现了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2007年8月底,载人潜水器成型“出炉”了。


  “图纸上画了无数遍、脑海里想了无数遍、做梦里见到过无数遍,这次终于成真了,我们国家终于有了自己的载人深潜器了。”回忆那一刻,这位老人脸上洋溢着童真般的喜悦和自豪。


    设计标准与“神六”相当


  在设计过程中,让徐芑南记忆深刻的海试潜水器的生命支持系统,设计标准不亚于“神六”宇航员安全保障系统。“在大洋深处,舱内必须保持氧气、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同时也要保持舱内拥有正常的舱压、温度、湿度,还要保证不能有异味。所以,我们在‘蛟龙号’潜水器中装配了生命支持系统和两套氧气供给系统,力求万无一失。” 徐芑南说。


  众所周知,水下压力很大,载人潜水器要想自由上下,常规来说就必须得有能量来源,但这无疑会要求增加潜水器的重量,而增加重量必然会影响整个潜水器的安全,怎么办?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徐芑南最后把宝押在了“深潜器无动力下潜上浮技术”上。“我们在潜水器两侧配备4块压载铁,重量可以根据不同深度与要求调整。在下潜过程中,压载铁使潜水器具备负浮力,按照一定速度下潜;当潜水器到达设定深度时,可操作抛载其中两块压载铁,使潜水器处于零浮力悬停状态,保持在这个深度上实现作业,包括航行、拍照、取样等;当任务完成,再抛弃另外2块压铁,使潜水器具备正浮力,按照一定的速度上浮,到达水面。”


  按照这样的设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快下潜上浮速度是42米每分钟,也就是说到达7000米海底大约需要3个小时。


  根据计算,如果到达7000米深度,潜水器手掌大小的面积将承受70多吨的压力,而这对潜水器抗压也是一种考验。“潜水器大部分结构由钛合金构成,在潜水器外表加装的是70多毫米的钛合金壁,能够抵挡住超高压。海试前,我们还模拟了一个压力桶装置里,相当于7000米深处海水压力,对每个部件进行了考验。”徐芑南说。


  徐芑南说,“蛟龙号”上配备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确保它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中国龙”三大技术领先


  交流中,徐芑南不忘“提醒”记者,“要告诉读者,蛟龙号,可是咱地地道道的中国龙!”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国家海洋局对外介绍上,“蛟龙号”是被这样定义的:我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详细设计,全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完成。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也由我国独立完成。


  “整整7年时间,载人潜水器上的几个关键核心技术,像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都是我们自己突破的。” 徐芑南说。


  不过,徐芑南也没有否认,蛟龙号身上也有些零部件来自于国外进口,但他特别强调这些都不是核心零部件,而且绝大部分零部件正在实现国产化。


  相比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徐芑南认为中国龙“蛟龙号”在技术上有三个领先优势。


  首先,“蛟龙号”具有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和定位,可以在海底自由前后航行。其次,它具有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以将潜水器在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母船的指令也可以实时地传给潜水器,专家可以现场进行指挥。 最后,相比较,蛟龙号上的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是最大的,从而保证了在水下的作业时间。


  “什么都好奇却什么也不敢碰,生怕给碰坏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一次深潜就像个乖学生


  叶聪说自己是“深海的哥”,因为他觉得,潜航员就像出租车司机,把搭乘的科学家送到深海区。不过这位如今的五星级“深海的哥”,生平第一次深潜的时候,可不像今天这么活泼。


  那是2005年,叶聪和其他4位科学家、工程师组成了一支小分队去美国的亚特兰蒂斯号科研船上学习。亚特兰蒂斯号是“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的母船,后者目前仍是世界上下潜次数最多、最著名的深潜器,1986年就是它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


  “那回阿尔文号一共进行了21次深潜,我参加了第1次和第20次。”叶聪仍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踏进那艘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深潜器时的感受,“就像一个乖学生,什么都好奇却什么也不敢碰,生怕给(人家)碰坏了。”第二次进舱感觉就没那么束手束脚了,碰巧阿尔文号出现了故障,是他与美国专家一起解决的问题,这也让叶聪有了更多信心。


  正是那次亚特兰蒂斯号之行让叶聪成为“蛟龙号”的首席潜航员。


  “最后一次海试时刚好发现一个深两米的坑,深度就多了两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巧遇深坑造就3759米纪录


  “蛟龙号”目前的最大下潜深度是3759米,那是去年在中国南海进行海试时创造的纪录。


  事实上,在那次为期19天的海试中,“蛟龙号”在南海3000米深海区一共完成17次下潜。有趣的是在突破3000米深度以后,几次深潜传回的数据都在3755~3757米之间徘徊。“我们进行海试的地方刚好是一块非常平整的海底,我下潜了两次,最大深度都是3757米。”叶聪说着,忍不住自己笑起来,“结果就在最后一次下潜完成,正在巡航准备兜一圈就上来的时候,两位试航员发现了一个坑,那个坑刚好深两米,最大深度变成了3759米,打破了我的纪录,哈哈。”


  今年叶聪和他的团队的目标是突破5000米深度,海试的地点在东太平洋,那里又是一块非常平整的海底,今年的纪录会是多少呢?“还真不好说,这个地方的深度在5200米到5400米之间。”换句话说,除非这次再幸运的发现另一个“坑”,否则今年的深潜纪录会在5400米左右。


  “海底世界并非想象中的五光十色,200米下就是一片黑暗。”


    潜航员“眼睛”直径20厘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阳光折射进海水,荡出斑斓的波纹,有彩色的小鱼游来游去……这大概是多数人想象中深潜入海的景象,事实如何,叶聪应该最有发言权了。


  “海底世界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五光十色,以我个人的经验,差不多海平面以下200米就是一片黑暗,当我们到达3000多米的深海时,只有零星的生物,偶尔能看到海葵和鱼,还没看到过大型海底生物。”叶聪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两眼一抹黑”,事实上,他们有很多双眼睛。“我们有声纳,勘测距离超过200米,可以传回勘测数据,告诉我们哪里有洞、哪里是坑、哪里有障碍物需要避开。我们还有更直观的观察方法,‘蛟龙号’配有很强的照明系统和先进的摄影、摄像仪器,拍下图像回传,今年我们还更换了LED灯,和更高像素、更清晰的照相机、摄像机,拍回图像会更细致。”


  在“蛟龙号”的前端,有3个观察窗,这是潜航员们观察海底最方便的“眼睛”。为了对抗深海的压强,观察窗非常厚,有点像“猫眼”,外直径大内直径小。叶聪的观察窗最大,直径有20厘米,观察窗保证了潜航员在强光照明下可观察到前方20米范围内的海底坏境。


  “浮在海底会非常活灵活现,具体是什么,先保密。”


    今年海底留念会用东阳木雕


  在“蛟龙号”的前端有两只机械手,潜航员可以操纵这两只手进行作业。去年海试后,留在南海海底的某个角落的纪念品是一面中国国旗和寓意中国载人深潜成功的标志物“龙宫”,今年会是什么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其实这只是机械手的一项训练科目,目的在于提高潜航员操作机械手的熟悉度。”叶聪说,由于海底的特殊环境,国旗和“龙宫”都是采用抗腐蚀性很强的钛合金材料制成的,表面经过颜色处理,“龙宫”表面刻有试验的文字描述和工作人员签名。至于今年的纪念品是什么,他一脸神秘,只透露说是来自浙江东阳的木雕,“浮在海底会非常活灵活现,具体是什么,先保密。”


  去年是“龙宫”,今年的会浮在海底,活灵活现,我猜是“龙”,你呢?


    我们为什么要深潜


  深深的海洋,你藏着多少奥秘


  海洋,占地球70%的面积,是生命的起源。


  幽暗的大海深处究竟是什么样子?那里到底有什么?开始,我们只能想象和假设,为那未知的海底世界勾画出或绚丽、或神秘、或恐怖的形象,直到某一天,我们不再满足于想象,我们更希望能亲眼见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人类开始用各种方式潜入大海,一次次潜入更深的海底,从此,世界有了更多可能。


    载人深潜:海底资源开发的主攻手


  1855年,有一个德国人建造了一个大钢球,用绳子系着沉入海里,人坐在钢球里可以潜入75米深的海底去捞取沉船上的财宝。是的,财宝或许是最初促使人们探索深海的直接动力,但,不仅仅如此——海洋本身就是财宝,在那片宁静的海底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就看你知不知道,能不能发现,有没有能力获取。


  各个国家对海洋的兴趣由来已久。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曾参与过深潜器的设计,虽然他的方案最终未被采用;1975年日本裕仁天皇参观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了解深潜技术;2009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搭乘过载人深潜器……以载人深潜器为依托,那场资源争夺赛早已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浅海进入深海。


  事实上,深海技术被认为是与航天技术、核能利用技术并列的高新领域,而载人深潜器则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和制高点。


  在“蛟龙”号诞生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四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这些国家的深潜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而“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蛟龙”号的诞生和启用,让中国终于有了参与这场争夺战的能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蛟龙号潜航员叶聪说,如果没有载人深潜器,就只能看不能得,那才真叫“入宝山却空手而回”。


    改变视角:探索深海生命的秘密


  1977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了美国地质学家的一个惊人发现。他们乘坐“阿尔文”号在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裂谷航行时,发现了一个充满生命的热泉口。这些奇怪的热泉温度竟然高达350℃。更奇怪的是,在热泉口附近浮游着各式各样、前所未见的生物:大得出奇的红蛤和海蟹、血红色的管状蠕虫……这个在没有阳光的大洋深处、在超过沸点的海水里、在高压的深海环境下的生命系统被发现后,便成为生命形成和演化方面“无法解答的复杂谜题”。


  1996年9月,美国科学家破译了这种特殊生物的基因图谱,这种微生物可以在温度极高的海水中以二氧化碳为生。这项研究确定了自然界中除了细菌和包括人在内的真核生物以外,还有第三种生命形式。


  2002年,浙江大学教授陈鹰曾搭乘“阿尔文”号,下潜到东太平洋海底2500米这处神奇的热泉口,亲眼看过这个海底奇观。他说,让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死寂般的深海中,突然冒出一大片生机勃勃景象的那一瞬间。


  目前,中国已经向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提交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申请,这是国际上首份对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的申请。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登上舞台:告诉世界我们可以


  无论是海洋科学研究还是资源开发、利用,其基础都是设施、设备的研发、建造、使用和管理,这是一个国家科研综合能力的展现。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海洋意识长期游离于社会主流意识之外。但,竞赛已经开始,比的不仅是经济也是科技实力。


  目前“蛟龙”号仍是中国唯一一艘载人深潜器。“下一步的计划可能是研发潜深在4500米左右的载人深潜器。”刘峰没有讲更多细节,只说用潜深7000米的“蛟龙”号做两三千米深度的海底勘探,“就像拿着大炮打蚊子”,太浪费。他透露,他们接下去的目标是研发不同潜深能力的深潜器,形成一个系列,并提高载人深潜器的国产化比例,降低使用成本。


  中国起步晚了,但中国正在努力。


  为何“舍近求远”海试?如何保证潜水器安全?


  为何不能直接下潜7000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八问深潜 权威解读


  一问:中国海域面积这么广阔,为什么要舍近取远,跑到离祖国很远的东太平洋海域进行试验?


  答:当然,我国的海域具备海试的条件。


  之所以选择东太平洋,主要鉴于两点,一是这个海域的深度在5000米至6000米之间,具备进行5000米海试的深度条件;二是这片海域的特殊性。早在2001年,中国大洋协会就和国际海洋管理局签订了协议,我国在位于东太平洋的国际海底获得7.8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拥有对这一区域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至目前,我国已在这一国际海域相继开展了前期战略性探查工作,对这个海域也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这个海域试验,不仅是对深海资源的勘探,也是有效履行国际公约的相关职责。


  二问:夏季海面上季风频繁,风浪也会影响正常科考,为什么要选在7月启航?选择在7月1日,是否是为了向党的生日献礼?


  答:选择在7月,也是多年海洋科考经验的积累,这个季节海矿资源比较好,利于勘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海洋局曾先后建造了13艘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舶,但至今为止,唯一在航的只有“向阳红9号”,所以母船本身就是一艘远洋科考船,能够应付一般的风浪,如果真的遇到多年一遇的飓风巨浪,我们也会规避的。


  至于为什么选在7月1日,我们一开始就强调实事求是,不搞献礼工程,不带病出海,准备启航也是基于之前的各项准备,正好碰上建党节,也算一举两得。


  三问:海底环境复杂,潜水器可能会被海草缠住,也可能陷入海底淤泥,遇到类似情况,如何保证潜水器和潜水员的安全?怎么逃生?


  答:这一点在设计中已经考虑到。其实,在海底保证安全的关键就是,处理好重量与浮力的关系,只要在不同环境下,潜水器都有足够的浮力,就可以很快浮上来,母船就可以马上进行施救。所以,在紧急情况下,潜水器可以把携带的铁块抛弃,不行的话还有很重的蓄电池箱也可以抛弃,采样篮也可以抛弃,如果机械手被缠住了,我们还可以“断臂”,也可以抛弃。潜水器陷入海底淤泥的可能性非常小,我们有报警系统,即使真的陷进去了,我们也有准备,潜水器可以发射浮标到海面,我们可以很快确定潜水器的位置,然后进行施救。


  四问:蛟龙号设计下潜深度为7000米,而且所有零部件都已经经过了压力测试,为什么海试不能一下子直接下潜到7000?


  答:这个也是根据国际上载人潜水器下潜工作的一个惯例,不会立即达到设计深度的极限,而是按照20%的递增幅度慢慢下潜,所以蛟龙号从1000到3000,从3000到5000,最后才是7000,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在一次次的下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万无一失。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五问:即将开始的5000米海试和已经完成的3000米海试,有什么区别?3000米海试后,潜水器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答:3000米和5000米相比,难度就反映在深度上,多出了2000米,而这意味着水压增加,对潜体结构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同时还考验着潜水器的密封情况。


  每一次海试都是为下一次更深海试提供了帮助,找到了新问题。3000米海试同样不例外,通过3000米海试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蛟龙号的作业性能不足,包括机械手、视频、定位等功能不理想,目前已经全部进行了改进。


  六问:如果“蛟龙号”下潜5000米,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过程是匀速的吗?


  答:此次海试,我们计划下潜4次,要达到5000米,大约需要2个小时不到一点,但下潜过程不是匀速的,而是在不停变化的,因为随着深度增加,密度也会增加,浮力也将增加,潜水器本身也会发生变形,所以我们会适时控制下潜速度。


  七问:为什么每次海试都选择在江苏江阴码头启航?大约多长时间能够返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答:虽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由多个研究院所参与研制,但最后的总装工作由中船重工七〇二所承担,而七〇二所所址就在无锡,在这里上船当然更方便。


  根据计划,整个航期在47至50天之间。


  八问:如果这次5000米海试成功,意味着我国的载人深潜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答:自从“蛟龙号”潜入3759米深海后,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后第五个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国,虽然前四个国家都已经拥有了可下潜6000米甚至6500米的载人潜水器,但是目前经常下潜的深度主要在5000米以内,因为大量科考工作只需要5000米以下,所以如果这次海试成功,意味着我国载人深潜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