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女子校生放课后:第三章 厚黑学活用之口才篇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15:53
第三章 厚黑学活用之口才篇
“厚黑”是一门学问,“说话”是一门艺术。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也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交往过程中,有的人善于用说话来表达情意,一席话就使人心情舒畅,有的人不善于以语言来表达,一讲话就使人误解,俗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了避免“话难说,说话难”的困扰,我们就要探求学习说话的艺术。其实,只要我们懂得“厚黑”的说话技巧,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会说话的人,能够掌握“厚黑”的说话技巧,便能在生活中无往而不胜。
第一节 投其所好,左右逢源
1.言谈适度,把握分寸
古人讲“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道理,讲得即是“分寸”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听到过“为人处世和说话办事要讲分寸”的劝勉,但何为“分寸”大多数人却说不清。能说清这二字的人都是聪明、练达和城府极深的人,也只有这些人才能跻身于世上少有的成功者行列。可以说与人处事,与人交谈处处蕴含着“分寸”的玄机。
人生短短几十年,回首数十载风风雨雨,思量为人处世之得失,与之成败关系颇大。而“言谈有分寸”近乎为人处世之锁钥关键。卡耐基说:“好口才是社交的需要,是事业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它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你赢得事业成功常变常新的资本。”只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你就掌握了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语言可以说是人类的武器,使用得当便可在生活中无往不胜,那么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适度、得当。我们都知道,能说话不等于会说话,会说话不等于懂得说话的分寸。只有把握言谈的适度、把话说的有分寸,才能把话说到人的心坎儿上,才能达到“一语惊起千层浪”的效果。而言词不当,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影响,甚至引来一些祸端,这就应了“祸从口出”这句古训。
语言——它是传达感情的工具,它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交往过程中,有的人善于用言词来表达情意,一席话就使人心情舒畅,甚至心服口服,有的人不善于用言语来表达,开口讲话就往往被人误解,或者说话不懂分寸,从而引起吩争的人也比比皆是。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困扰,我们就要学习说话的艺术——言谈适度,把握分寸。
“分寸”本是长度单位,这里引申为说话的适当限度。分寸,就是我们常说的“度”,正所谓言谈适度,就是掌握了说话的分寸。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他的为人处世就有一定界限,无论从哪个方向突破了它,事物的性质或形态就会变。因此,掌握好“度”,就成为做人与做事成败的关键。
做人、做事任性而为,不管不顾,用句俗话说也就是“哪里打滑哪里住犁”,这样的人有,然而很少!生活在的大多数人为人、做事希冀恰如其分,只苦于“分寸”难把握。为何难以把握,难就难在分寸并非绝对不变之数,它是因条件而异。比如说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同一件事,在相知的亲人、朋友间可以谈得深,而与一面之交的人就谈之苦甚浅。为什么会是这样?就是因为相知深浅不同,言谈之分寸也就有的变化!古语“勿知深言浅,勿知浅言深”,讲得正是这一道理。
一个人在社会上若把握不好分寸,为人处事,没有一点儿分寸感,话也说不好,不懂得说话的技巧,说出口的话不适度,这样就很难与人愉快地交往,那么,这个人就很难在这个社会中立足,又如何步入成功之列?这一点由不得你不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言谈适度,能够很好的把握分寸的人。
社会活动中,每个人都免不了要与人交往,而言谈适度,分寸有度方可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说话不懂分寸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不该说时又滔滔不绝,该止时不止,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长辈面前乐不可支地大谈“马路新闻”等等。这些都是言谈不适度的表现。不要说是留下好印象了,反而会引起他人的反感。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你遇到了这样的人,对他会有好印象吗?
西汉时期刘邦称帝。就在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说起论功行赏,群臣们自然是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很长时间尚未平定。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更封其为侯,封地最多。但群臣心中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引起争议,许多人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刘邦在封赏时就已偏袒萧何,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他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就在此时,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刘邦听了这番话,自然高兴无比,连连道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而鄂君也因此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近一倍。
鄂君为什么能够得到汉高祖的加赏?就是因为他懂得厚黑之道,懂得察言观色,而且能够掌握好说话的适度。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不烂之舌,在该说的时候说了一些该说的话,因此为自己带来的一生荣华富贵。
那么,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之中更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懂得如何说话、说些什么话、怎么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地方。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却是很多人都需要学习的一门技术,如果你能够掌握好这一门技术,如果你能把这门技术运用的恰到好处,那么,就有可能因此扭转你的一生。
1988年美国总统竞选,民主党在选民中造成了布什是毫无独立主张的这一印象,他们甚至称“布什是里根的影子”。在交谈时,民主党人用挖苦的口气问:“布什在哪里?”像是这样问题,明显是在挖苦,如果你的回答不适度难免会更加尴尬,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呢?布什的竞选顾问、老资格政治公关专家艾尔斯,为布什设计了一个回答:“布什在家里,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这有错吗?”这样一回答,体现了强烈的针对性和恰如其分的分寸感的结合,可以说是有很高的艺术性。
像是这样巧妙的回答一般人是想不到的,假如艾尔斯不是这么回答的,肯定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也势必会带来影响。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看,如果你在社交场上遭到别人挖苦,如果你马上抓住对方弱点,给以迎头痛击,那样对方可能会很难堪,那时也许你自认为是胜利者,可在别人眼里,你却是一个心胸狭窄不善言辞的人。而艾尔斯为布什设计的回答,却为布什的政治家风度增添了不少光彩。这不失为言谈的适度,分寸的掌握恰到好处。
说话不但要有尺度,而且尺度一定要拿捏到位,这样看似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给人感觉深思熟虑。而说话的尺度决定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需要。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有度的反面则是“失度”,对人出言不逊,或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这些都是“失度”的表现。
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也要掌握这些厚黑之学,把握说话的分寸,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当然,说出来的放一定要有尺度,尺度要拿捏到位。需知,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社会口才的适度主要是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谈的分寸度。可以说只要一个人把这些厚黑的说话技巧把握好,并加以利用,那么,这个人便能在生活中无往而不胜。
2.练好绝活,投其所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喜财者众,而无一所好者甚少。所见,怎一个“好”字了得。这个“好”,对己是优点,是个性,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来说,则是攻破你防线的突破口,是你致命的弱点。因此,金钱敲不开的“铁门”,投其所好者往往能乘“好”而入。
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觅求同类或知音的倾向,只要能使对方将你纳入知音的行列,你就已经有了良好的交流氛围。为此,与人交往时必须投其所好,而不能惹人反感、叫人生厌。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看似口才很好,与人交流,滔滔不绝,但他只是一味地谈一些无味的话题,更另人反感的是,这些话题根本引不起交谈者的兴趣。结果,只能使对方感到万分厌恶、不耐烦。这就像是对一个老农讲文学论;对一个文学爱好者谈怎样种植农作物更好;对一个狂热的球迷谈某场音乐盛会;更像似喂兔子吃肉。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只有一种,他们会接受不了,他们消化不了。所以说,谈话内容应该视对方的情形而定。再好内容,若不能符合对方的需要,就无法引起对方的兴趣。对方相来是吃素食,而你却要对方吃荤,你想一下,他会吃吗?
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最好的办法是引出彼此共通的话题来,才能聊得投机,投其所好,才能让对方吃得津津有味。毕竟上什么山就得唱什么歌,对牛弹琴始终难以营造轻松的气氛,一切也都是惘然。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们说人与人之间的投缘,其实也就是因为各自投对方所好。朋友与朋友相处,这个人能够让你喜欢,并且成为你的朋友,一定是因为他投其所好,你投其所好!反过来,你想与某人交朋友,或者想让其对你有好感,甚至想让人帮你,你首先就要知道对方之喜好。
如果要问与人交往,求人办事有什么捷径可言?答案无它,与人交谈求人办事的惟一捷径,就是要投其所好。如果你能投其所好,说的话就能深入其心。就像鲁迅先生说过,贾府的焦大是不会喜欢林妹妹的。当然,林妹妹也绝对不会喜欢焦大的。至于为什么,这还用问吗?林妹妹喜欢吟诗作赋,而焦大肯定不会为林妹妹去做这些事情的。他们都不会投其所好。这就像是现代的商家卖东西一样,现在的大部分人都喜欢穿着大方,朴素一点的牛仔裤,如果你偏要卖几十年前的旗袍,试想一下,你能卖出几件?除非你卖给那些拍戏的人。所以说,作为一个商家,不能总是以自己的想法来做,而更应当从自身的顾客入手,把握消费者的倾向,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与所爱,这样你的商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你才能从中获利,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曾经有位汽车推销员,为了手上的进口高级车,专程拜访了一位经理。而刚开始,这位经理推说自己很忙,并没有接见他。然后,这位汽车推销员就预约两天后再见。果然,两天后,他们准时约见。可是见面的开始他并不谈买车的事,反而先拿出儿子的集邮册,原来他儿子与经理的儿子是同班同学,他知道经理为了替儿子搜集邮票,总是不辞辛劳,乐此不疲。他是由这件事展开了话题,想当然,两人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并且谈得很投机,最后在快要告辞时他很好巧妙的稍微提一下进口跑车的事,就顺利的将车子销售了出去。
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如果不能善用机会,投其所好地找出话题,必然不能取得沟通的成功。试想,如果双方连最基本的沟通都不能进行的话,又哪里来的友好。就像上述事例中的销售员,如果他没有了解到这个经理人有收集邮票之喜好,如果他不能够投其所好,见面就谈售车的问题,那么事情很有可能就不是现在的这种结果。
就像从前的一个年轻人,自己明明知道“万俟”这个姓的读音,是来自《说岳传》中的那个奸臣万俟乔。但是为了能投对方所好,于是他揣着明白装糊涂,耐心地听着对方去吹嘘他姓氏中那些光荣的历史,并适时的给予赞同。这样他就为未来的生意,奠定了一个成功的基础。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美国大思想家爱默生与独生子想把牛牵回牛栏,两人一前一后,一个人前面拉,一个人后边赶,使尽所有力气,可是牛就是不进去。家中女佣见他们累得满头大汗,也没能将牛赶进牛棚,于是便上前帮忙。她拿来一些牛平时最爱吃的草,让牛悠闲的嚼食,并牵着牛一路喂着它,很顺利就将牛引进了牛栏里,而爱默生与儿子站在那里看得目瞪口呆。这并非是牛脾气发作,非要女佣来牵,只是那女佣更懂得“投牛所好”而已。这就像是一个钓鱼者,如果你想钓到鱼的话,就必须准备好鱼儿最喜欢的诱耳,唯有这样你才能诱鱼儿上钩不是吗?不要说什么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那是行不通的,世上又有哪些鱼愿上钩?愿上钩的鱼无非是你能够给予其所需,投其所好。
人们常说“精”商经商,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但唯一可以确定是:以利诱之,投其所好是糊涂经商中的绝招;亦是精明的处事之道。做销售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在与别人交谈的过程中,如果想说服对方,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对方不是在听我们说,而是忙着做其它事情,或只是应付你,或转移话题……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放弃现在的话题,寻找他的“兴趣点”。毕竟人们都是想听自己想听的话,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更是人的一种意识。
事实上,有谁不愿意去自己想去的环境,见到自己想见的人,听到自己想听的话,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一个人想实现一个目标,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实现了,当然是幸事,也是再好不过的事。然而,巧妙的投其所好,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不失为一种成功之道。或许有人认为投其所好,似乎有一种投机的成分。其实,仔细想一想,却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至理名言,它并不等同于投机取巧。它本意是指迎合别人的喜好做事情。实际上,它还是一种劝说艺术,使对方按照自己所希望的去做。
在商业推销中,我们都知道,顾客就是上帝。那么如何打动顾客这个“上帝”,是一门艺术,它更需要量的“计”术。为什么说是“计”术?因为打动人心的最佳方式就是要使用厚黑学其中之一——投其所好。就是跟他谈论他最感兴趣的、最喜爱的事物,唯有这样做顾客才有可能光顾你的公司,“说别人喜欢听的话,双方都会有收获”。它是推销员的成功推销法之一。“投其所好”不是狡诈,不是坑蒙拐骗,它是真诚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种沟通法则,是一种练达,它需要动一动脑筋,讲一点“权术”,它是一种智慧……
总之,要使别人与我们在任何事情上合作,最重要的,必须使他们自己情愿。而我们要达到让他们情愿这个目的,就只要去迎合他的兴趣,投其所好。惟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打动他的希望,使进行中的事情达到我们的期望。
3.送高帽子,平步青云
我们游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人生大舞台之上,要想一步登天,青云直上,或者想成就大事,就必须有一技之长,或人际关系好,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否则那真是太难了。世上之难事何其多,然而求人办事最难。先人早就说过:登山易,求人难。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呢?当属厚黑学中的送高帽子。给你所求的人送一顶“高帽”,这是一种求人办事易达目的的策略,也是为了生存而必需的一种手段和技巧。
人们通常把当面奉承的人叫做给人“戴高帽”。如果让大家都站出来对爱奉承的人表态,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会不尽一致。那就是,我们态度明确的反对奉承,高举远离奉承的旗帜。但事实表明,这种态度并不能决定一切。真实的情况是几乎无人能躲过奉承这一悠久而现代的“糖衣炮弹”的攻击。奉承、吹捧是知识经济,既体现知识,又非常经济,你得到想要的尊严,我得到我所需要的。
拿破仑说:“人类本来就是如此,要靠美名和虚荣来点缀!”人人都爱听奉承话,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关羽是出了名的为人正直。但在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话说三国时的关羽为人正直,最受不得人奉承他,最厌恶奉承之人。当他得知有个特会说奉承话、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吃香喝辣的人后,便怒气冲冲地扛着他那把大刀,找到此人,满脸杀气地说:“听说你特别会奉承,今天就奉承奉承我吧!”那人满脸堆笑说:“小民会奉承人不假,可我奉承的尽是些小人。天下谁人不知关爷为人正直,有谁不知道您老人家最不爱听奉承话,最讨厌溜须拍马的小人,我怎么敢奉承您呢?”关羽道:“量你也不敢,我今天要宰了你这个巧嘴的小人!”那人一听要杀他,慌忙地“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小民谢恩!”关羽听他说谢恩,抡起的大刀又放了下来,问他:“我要斩你,你还要谢恩?”那人说:“关爷过五关斩六将,杀的都是天下赫赫有名的将军。小民这种比狗屎还臭的人,能挨上您老一刀,烧高香也求之不得呀!关爷不怕脏了您的宝刀,就快快成全草民吧!”关羽听后,没再说话,“哼”了一声,便扭头走开。那个人站起身,指着关羽的背影说:“原来他也爱听奉承话!”
人们通常把当面奉承的人叫做给人“戴高帽”。给人“送高帽子”之所以可以屡试不爽,是因为人总是喜欢别人奉承的。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在奉承发展中,它的正面作用越来越大于它的负面效应,这其中的原因是不得而知。
“虚荣和骄傲在人类本性中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埋藏于人类最低级的目的中,我们经常发现人类在攫取赞扬。”于是,奉承这种没有牺牲的犯罪、经常使给予者和接受者都感觉良好的没有代价的罪过无害有益。我们的虚荣心对奉承有需求,有了需求市场,产生供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双赢;这就是交互利他主义。“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吹捧别人,就等于是侮辱而不是善意的中立。”就比如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实:你外出几年,当朋友见到你时,肯定会说:“哟!变啦!变得是越来越漂亮啦!”不管是否变得漂亮了,但我们听到这样的话心里还是比较舒服的。假如朋友们见到你就说:“哟!变啦!人怎么变成这样了呀?人老珠黄的,一副病态!”这样听来,心里肯定极不舒服。
世上谁人不喜欢听好听的话,如果你就说你不喜欢,那你就是不真实,可以说是更加虚伪。有时候,说一些奉承话是非常有必要。新娘一定是漂亮的,小孩前途一定是远大的,这时,你不说好听的话,你不说好听的话就是对他人的一种侮辱。这时的奉承又何尝不是一种慷慨呢?所以说,不要吝啬你的“帽子”,多送几顶帽子,有时还可以为自己遮风雨,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清朝有个才子名叫袁枚。他年轻有学,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被任命去某地当知县,在离乡就任之前,他去向老师辞行,他的老师做过地方官,便叮嘱他说:“官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今后为师不在你身边,凡事都要谨慎哪!你年纪轻轻就做了知县,有什么准备吗?”袁枚说:“并未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只是准备好了一百顶高帽,只要逢人送上一顶,办起事来就会容易很多了。”老师听后,脸色大变,厉声指责:“为官要正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书,怎么也使用这种低劣之术?”袁枚接着说道:“老师的话很对,可是老师想想看,天下乌鸦一般黑。大家都爱戴高帽,只有老师您是高风高节之士,不吃这一套,但是社会上像老师您一样的人还有几个,我的高帽正是为一般人准备的。”老师听后,面露悦色,点头默认。袁枚辞别老师后感叹道:“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子,还没到任就剩下九十九顶了。”
人们通常称巴结、献媚人为“戴高帽”。给人戴“高帽子”就是恭维他人、赞美他人。人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赞美与欣赏,因为这能满足一个人的自尊心。常言说得好“礼多人不怪”。世人办事“帽子”是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古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当官的、有钱的常常戴着一顶漂漂亮亮的帽子,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自尊心。一般说来,一个人可以拒绝你给的金钱,可能拒收你送来的高档礼品,但对于他人赠送的“帽子”总是来者不拒、并且乐于接收。这样你不乱纪,他不违法,既满足了他人的自尊心,也得到了你想要的结果。
话说包拯要选一名师爷,想当然面试者是踏破了门槛。最后剩下十余人,他对十个面试者说:“你看我长得怎么样?”面试者一个个开始对其大加赞赏。一个个恭维他眼如明星,眉似弯月,面色白里透红,天庭饱满,一看就知是福相。如此一些不着边际的谎话,自然不能让人相信,气得包拯将他们一个个赶走。
只有最后一个面试者是这样回答的:“大人相貌虽不俊美,但心如明镜,忠君爱国,天下谁人不知道包青天的美名?”这一席话说得包拯心中大喜,当然那人也得到了包拯的信任与重用。
“帽子”虽然不要钱,而且人人喜欢。但是帽子不是乱戴的,帽子一定要戴得合适,太小的话戴不上,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如果太大,就遮住了整张脸也不合适。怎样给人戴一顶漂亮、合适的高帽子,是有讲究的,不是随随便便只要把帽子送出去就可以的。我们要明白,高帽子送得好就是“赞美”、“称颂”、“欣赏”,送得不好,则就是“阿谀”、“献媚”等等。
给他人戴好“高帽子”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有口无心,或是轻率的说话态度,是非常不适当的,这样会让人产生不快。就算是奉承别人,也不可以讲出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话。就如上述之例:包拯本人面黑如炭,而偏偏就有人说什么眉似弯月,面白泛红。这些就不是恰当不恰当的问题,而是根本不着边际。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送高帽子的时候,要从对方的优点入手,令人乐于信服;富有新意,而非陈词滥调;要尺寸恰当,分量适中,正中下怀,唯有此法,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好听的话人人爱听,高帽子人人爱戴,如果能给对方送的高帽子恰如其分,适合其人,那么他一定十分高兴,对你也就有好感。从而,办起事来也容易多了。所以,学会给人戴高帽子,是扩大、增强自己人际关系网络的一个好办法。
俗话说:“对别人微笑,别人就会对你微笑”、“你给我抓背,我给你搔痒”。既然好听的话人人爱听,既然漂亮的高帽子人人爱戴,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送别人一顶高帽子呢?何况这样做,对你并没有什么损失不是吗?利用厚黑学,利用你的送“高帽”之道。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送出你的高帽子(但不是绿帽子),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