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疼痛科招聘:课堂教学细节无需举手,自由发言(3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35:50
金洲随笔:课堂的N个细节(32)2007-07-11 23:00, 郑金洲等, 3844 字, 2/230, 原创 | 引用“这个问题谁能回答?”教师的话音刚落,一些或许多学生便举起手,然后教师点名,学生回答,这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场景。而在一所学校,虽然老师们仍然这样问:“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但学生已不必再由教师“钦点”,常常是教师一发问,便有十多个学生同时站起来抢着发言。而且现在教师也不用为评判学生回答的“对”或“错”而大费周章,学生们大多会在相互讨论、争论中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受到气氛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发表意见。这就是一所中学实行“无需举手,自由发言”后的课堂教学情景,学生们将此举称为“思维的解放”。

无需举手,自由发言(32)

 

“这个问题谁能回答?”教师的话音刚落,一些或许多学生便举起手,然后教师点名,学生回答,这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场景。而在一所学校,虽然老师们仍然这样问:“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但学生已不必再由教师“钦点”,常常是教师一发问,便有十多个学生同时站起来抢着发言。而且现在教师也不用为评判学生回答的“对”或“错”而大费周章,学生们大多会在相互讨论、争论中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受到气氛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发表意见。这就是一所中学实行“无需举手,自由发言”后的课堂教学情景,学生们将此举称为“思维的解放”。
  这所学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调查发现,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少,进入高中后几乎没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加重了学生对回答问题的逆反心理。一些学生也承认自己有心理障碍,手就是举不起来。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围绕这一问题,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通过讨论形成了一个共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享有一定的权利。首先,他们应该有犯错误的权利。在以前的课堂提问中,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纠正学生的错误,忽视了学生所应享有的犯错误的权利。其次,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即有选择回答教师提问的权利,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问题他可以不回答或拒绝回答。而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是没有这样的选择权的。再次,学生应该有评价权。过去学生回答问题主要是由教师进行评价,而作为主体的学生是没有评价权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亟待改变。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们采取了许多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举措,“无需举手,自由发言”就是其中之一。

在具体实施中,“无需举手,自由发言”提倡三条基本原则:女生优先,男同学要谦让女同学;前排优先,当前、后排同学同时站起来时,后排同学应该谦让前排同学(因为前排同学往往看不到后排同学与他同时站起来了。但是,后面一个机会就应让给后排同学,如果他愿意发言的话);经常发言的谦让较少发言的同学,课堂秩序力求做到活而不乱。
   此外,这项措施也提倡发言时的文明礼仪。学校提出课堂上如果有争论,必须先肯定他人的意见,即使是肯定他人发言声音响亮也是可以的。然后再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或者对其进行补充。
   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垄断“发言权”,让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勇敢地“站起来”,学校还为学生的发言提供了学分保障。学校规定,每门学科设一个“学习习惯”学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就有可能失去这个学分。
   为了使教师提出的问题真正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回答,一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二是对于一些引起争议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地进行引导,使同学之间注意到观念上的差异,以便将讨论引向深入;三是提出问题的难度要适中,真正做到“跳一跳,摘桃子”,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学生自由发言时对教师控制班级能力是个巨大考验。老师需要用平等、民主的心态对待学生,提倡对学生发言的保护,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时,教师通常是以一种商榷的口吻提出来。比如:“有没有同学对这一点还有所补充?”在教学中,提倡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每一个学生的表情,对那些已经有所准备的学生来说,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或一个鼓励的手势,学生就会站起来。当学生没有勇气站起来的时候,或者正处于犹豫状态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问他:“你是不是已经想好了,能不能请你回答一下?”当学生在课上提出一些跨越了学科范围的问题,或者回答和讨论跑题的时候,教师要有应变和组织的能力,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走上“正途”。
   这所学校的教师也清醒地认识到,“无需举手,自由发言”这一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堂都适用,要因人、因时而异。并且这一方法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不是唯一的选择。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结合点名来进行。虽然学生没有举手,老师也可以要求他来回答问题。

教师和学生对在课堂上试行“无需举手,自由发言”这一新的举措有着深切的体验,也有着不同的认识。
   一位教师认为,实施了“无需举手,自由发言”之后,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一改往日的拘谨,大胆地抒发己见,整个课堂气氛活泼而又有序。另一位教师谈到,很多学生都主动站起来发言,学生和学生、小组和小组彼此之间有一种带动作用,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这点也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认可。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这种课堂形式不拘一格,气氛活跃,激发了思维,培养了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了新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高一的一位女学生认为,这项措施使得课堂讨论更加激烈,可以将课堂内容拓展开去,从而使大家学到很多课外的知识,比如做人的道理等,而且同学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了。
   一些学生认为,这种发言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敢于挑战自我。一位高一的男同学表示,他以前是不太爱发言的,他认为自己受这项措施的影响很大。他说:“现在一节课我最多可能站起来10次,有的时候还会坐在座位上讲,感觉很自然,没有心理负担。”一位女教师说:“通过这一举措,可以尝试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以适应现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
   几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项措施在他们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其中一位不太爱发言的男同学说:“现在我也已经习惯起来发言了,第一次站起来时比较胆怯。但感觉这是个很激励人的措施,因为班上很多同学都站起来了,而你没有站起来,很说不过去。”另一位男同学说:“以前大家都不发言,就你一个人站起来发言,感觉很傻;现在大家都发言了,就你一个人不发言,又觉得很傻。”还有一位同学认为这项措施能够增加同学间的友谊:“我们有三条谦让原则。我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位同学坐在我后面,他不经常发言,有一次上课回答问题我让了他,他下课来向我道谢。这就能促进两个人之间的友谊。”高二的一位男同学则认为这项措施还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我觉得同学之间不但友谊加强,而且还使同学彼此之间有一种竞争的感觉。我可以在课上反驳他人的观点,在你来我往中增强竞争意识。”一些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无需举手,自由发言”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的意识。
   有些同学也认为这项措施能够加深师生间的感情。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认为,“通过这项措施,我们与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密切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有一次奚老师在课上说了她自己遇到的一个困惑,我们同学帮助她一起出主意,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她也很感谢我们。”
   老师和同学们也都谈到,在课堂实践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课堂发言的“恶性循环”。高一的一位女同学认为,这项措施对大多数人是有好处的,但还有一些同学不受其影响,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想回答问题,有一种害怕的感觉。对不爱发言的同学来说,可能会认为:既然有这么多的同学发言,我又何必站起来呢?有位男同学补充说,除了害怕外,有些人觉得站起来回答问题很傻,这也是这种形式所不能改变的。一位高二的语文老师也认为,这一举措在课堂上容易造成发言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可能会造成两极分化,爱发言的越来越爱发言,不愿发言的学生可能会更加不发言。有些学生认为反正老师不会点到自己,上课时思想往往不集中,影响了听课效率。
   部分教师和学生也表示,新举措给学生带来的新鲜感是短暂的。如高二的同学认为,他们现在觉得这种形式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了,所以现在上课经常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感觉又像回到了以前刚开始的时候。一位高二的语文教师也有同样的感受,学生开始有新鲜感,现在有点淡漠,教师提出问题,下面的反应不强烈。
   学生也在日记中反映了“无需举手,自由发言”带来的问题:有时过分强调讨论,容易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造成重点、难点被忽视;有时课堂秩序有些混乱;师生之间必须默契才能避免冷场的情况。
   一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已开始透过这一课堂中的新现象,寻求其中更为本质的东西。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固然离不开形式的变革,但更为关键的恐怕还是内容,或者说是实质的变革。高二一位语文教师说,现在,学生年龄越大,举手发言的人越少,很多学生只有胸有成竹时才举手。这项举措可以打破学生的心理障碍,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但这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科教学的现状。这项举措的倡导者奚晓晶副校长就此谈的比较透彻:“事实上,这项新的举措只不过是一个抓手而已,并不是说只要你在课堂教学上实施‘无需举手,自由发言’,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这不过是给学生一个新的刺激而已。可能到以后,我们还会想出另外的刺激。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创造,给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去寻求新的、好的方法。------怎样才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怎样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怎样做才是好的?对于这些问题,前人都没有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去创造。这才是非常重要的。”
[节选自林存华 俞海燕 杨海燕 程胜所撰写的案例《无需举手,自由发言》,这个案例是我在一所学校注意到,然后请四位研究生去该校深入调研写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