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区到双龙洞:壶公:国之殇:林彪与中国。(《林彪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05:46
国之殇:林彪与中国(《林彪学》)                                          --有谁读懂中国近代史?  前言:读陈亮词《念奴娇-登多景楼》引发了对林彪的思考,此类问题已经有高层的定论,在现代中国,在法律和文件并没有截然而分的现代,解析此类问题无疑于桃下瓜蹊,最好是讳莫如深,深则隐。不过中国近年情势的发展似乎摆脱了“《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传》)的困境。谈林彪虽然还是有点“恐犯忌而干讳”(《楚辞》)的感觉,不过笔者只是就一篇词而言,其它的则有待思考。此文只是与方兴未艾的“林彪学”的共鸣。 “林彪学”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至少可以从战争,政治,价值观,这样的三个角度来思考林彪。在中国五千年历史大变革的枢纽时期出现了三个杰出的人物毛泽东、林彪和周恩来,中国未来五百年,或者是更久远的时间,大约很难脱离这三大伟人思维的范畴。 其实,不仅仅是林彪,对其他二人的研究也远远没有展开。准确地说,经院式的研究对于社会――大自然形态的人群模式,至多只能具有资料保存的意义――人们当然有权力要求社科院的先生们不要效仿满清国史馆的手法。真正的价值观、历史、文化的研究在社会自身,是种种学说自然形成、争辩、交融的过程,并以之形成共识,形成文化。在中国尚且无法构建社会学说形成的大环境的现代,定名三大伟人未免太早了。从三个角度来看林彪:其一,近代中国战争学无出林彪之右者,毛泽东以哲史学驾驭战争,林彪以战略、战术驾驭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文革中,笔者是一个中学生,但是期间支左的军人对林彪的敬佩,至今记忆尤新;文革之后,曾经听过一个军分区司令(参加了辽沈战役的军人)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报告,其对林彪的动情与霍然打住的神态,具有刻骨铭心的特点。当然还有后来的《雪白血红》,以生命的颂歌映照了所有的苍白。近代人类代表性的战争形态可分为美国模式和苏联模式,或者说是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战争模式和大陆文化背景下的战争模式。林彪集中国传统战争谋略与苏联大兵团战争理论于一身,先得到朱德的赏识,再得到斯大林的赏识,完成了一个战神的形象。实际上林彪的战争学是苏联战争模式的巔峰,是大陆战争模式的巔峰。处于人类丛林状态的中国,弃自己的战争之神而非之,殊为不智!听任“文人墨客”的骚动,殊为不智!其二,林彪的失败在政治,林彪关注宫廷政变学,显然是因为面临宦官群体制造的困境。林彪扬言要“毙了她!”,这个她指的是江青;林彪等人提出“清君侧”、“除三蛇”,他把江青叫做“白花蛇”,张春桥为“眼镜蛇”,姚文元为“响尾蛇”。其时,刚刚走出封建的中国仍然存留浓重的封建特性,不幸的林彪无法摆脱汉唐二朝之大将军死于宦官、外戚的命运。林彪在政治上的另一个失败是所谓的叛逃出国,这一指控仍然属于政治上的指控。所谓“叛逃”正确的称谓应该是“出走”,在中国宫廷政治学中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行为,孙子兵法将其归纳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而最为典范的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其时晋国遭骊姬之乱,太子申生与公子重耳都受到死亡威胁,申生留而亡,重耳出而存,终于令晋国称霸的则是重耳。史评,无论是对重耳个人的命运,还是对晋国的国家命运,都赞叹重耳的行为。可惜的是林彪命丧温都尔汗,不能效仿重耳故事,于个人,于中国都是一叹。其三,林彪的行为具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或说林彪勤读乐思,一个把“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作为居室条幅的人,在中国近代官场中绝无仅有。难怪林彪之后,四人邦有批林批孔批周公的举动,这里的周公在当时暗指的是周恩来。如果把葆有深厚中国文化积淀的毛泽东与之同列,可谓三位一体了。肤浅的文人,只是关注一己之利的政客们,常常把文革作为一个整体否定,实质上这种以权力和私利为立足点的论断对于社会和历史而言毫无意义。文革是一个过程,是种种思潮表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了社会大众的启蒙,毛泽东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为社会大众所认识,也就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立国基础――民意,任何企图改变中国社会主义进程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文革是矛盾对立转化的过程,种种政治势力的斗争是极其冷酷的。把林彪集团混同四人邦是无聊的;因毛泽东选定林彪作为接班人而诽议,只是封建夺嫡情结;把毛泽东和林彪之间的冲突扩大化也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把林彪事件作为中国文化传续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来考虑是值得的,重要的是理解毛泽东为什么选择林彪,思考的是中国的生命之路。http://bbs.cnhan.com/viewthread.php?tid=726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