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凤凰男征婚照片:另类语文之二: 苏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3:35:37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另类语文”人物是——苏静。她是朱永新的弟子,诗词教学非常有特色,在教育在线上曾刮过猛烈的“苏静风”。她的班本课程相当有意义,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时,我热血沸腾了很久,我们在学校里也曾经尝试过,并且从诗词拓展到更宽的领域,可惜因种种原因,未能开花结果,是为憾事。推荐此文给大家,愿大邑的教育理想主义者们能从中看到希望,学到方法,悟出教育真谛。

班本课程:诗意让教育如此美丽(1)

——我与孩子们的“经典”情缘

 

             苏 静

 

 题记:柏拉图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用诗意的教育感化生灵时,那温情而遥远的生命之光便悄然明亮了追索者的眼睛。

  “水,微波荡漾光映翠。浆轻划,碧玉无声碎。”(《十六字令·桂林水》)

“不比花香,不比树高。苍天之下,青青小草。”(《古风·草》)

……

你能想象,这一首首词工句整的诗词,竟出自五年级孩子之手且为当场命题的两分钟即兴之作么?这不是传说,这是2001年5月的青岛市新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真实的一幕。孩子们诵诗时的自信洒脱,赏诗时的纵横捭阖,作诗时的神思飞扬,无不令场下评委及数百位观众叹为观止。“诗界神童”的横空出世使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教师,也在那次高手如云的比赛中轻松夺冠,同时因为创立以古典文化为基点,诗词为特色、构建诗化生活为目标的“班本课程”而被赋予长久关注的目光。回想近三年来与孩子们共同走过的与经典为伴的日子,心中不禁欣欣然,于是尝试着打理记忆的点滴,收拢成下面的文字,以纪念那段无悔的人生岁月。

 

【背景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曾经有人把中国的教育比做“精心塑造的一条巨龙,但点睛之笔尚缺,那就是创新、个性。”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中明确提出“教育即解放”的口号,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如何让孩子们享受真正的教育,如何让关心人的成长幻化为教育的一种情怀,是每个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理想。而我,一个生存在教育深刻反思时代的幸运儿,以一种奇妙的存在的激情,和孩子们共同分享了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一) 新课改下的激情碰撞

我是一个对古典文化尤其是诗词曲赋情有独钟的人,在我看来,中国人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情怀与经典风尚,正所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而优秀的古诗文恰恰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性情趣和审美追求,彼此形成一种天然维系与内在联系。所以在校园读书时,我就幻想着有一天踏上讲台,能够延续这份“古典情缘”,与孩子们既做朋友又做诗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品诗论词,率意驰骋,让童心内蕴的想象力激情迸发,让孩子们感受到比卡丘、樱桃小丸子之外的另一方神奇时空——那就是与之心魄相系的古诗文的独特美质,一个完完全全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毕业后,我怀揣着一个梦想踏进了以创新教育蜚声全国的青岛嘉峪关学校,而此时,新课改正在全国上下进行地如火如荼。更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当我翻开《新课程标准》,看到其中对学习“经典”的相关论述及要求时,竟有了一种久违的感动与激情。“(附相关论述及要求)”“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几曾何时,被誉为“精神之盐”的中国经典文化风光不再。古典的心情,心性的修养,精神的价值,人文的关怀,渐渐地变得陌生而遥远。学习也就在心浮气燥、急功近利的主导下成为了外在的包装、利益的算计、轻巧的复制。古老的经典文化如断剑的英雄,如此寂寞地伫立风中,任江湖风生水起,任世事红尘变迁。古老文明的传承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华夏大地一时间竟成了沉重的话题。

反复研读着《新课标》,我的心再一度激荡。我想起了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存在,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趣味和美的存在的生存。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一本薄薄的《新课标》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在科技挂帅的今天,以前所未有的斩钉截铁宣布了“伪素质教育”的终结,开始了漫漫的精神回归。

“我要让自己和孩子们都成为诗意的存在者。”我在心底对自己说。

(二) 呼之欲出的班本课程

对于我的想法,校领导全力支持,郭青伟校长更对我的发展倍加关注,他语重心长地说:“小学教育一路坎坷,终于走到今天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真正回复到了语文的本位,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承应了现代社会的要求。作为年轻人,你就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个性,大胆的干吧!”“强将手下无弱兵”,面对这样高瞻远瞩,大家风范的校领导,我顿时多了一份沉沉而神圣的使命感。

也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在第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学生家长很郑重的送给我一本新出版的《小学生古诗文诵读》,其中包括大纲要求背诵的80首篇目在内的一百多首优秀诗文。她真诚地说:“苏老师,我听孩子说你是个爱诗之人,太难得了。这本书是我送给全班孩子的,希望能让孩子们一生受益。”家长的信任让我踌躇满志,于是,第二天清晨,班里的黑板一角就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栏目——《每日古诗》,要求孩子们每天背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任何一样新事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都需要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要把原来的偶像取而代之谈何容易。背诗之初,孩子们对诗词的知识知之甚少,更遑论兴趣和热情了。每天只是例行公事般的背诵一首诗。有的甚至提问时“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面对现实,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如此博大精深美伦美幻的艺术,怎会唤不起孩子们心底的柔情?我太理想而草率了,竟然忽略了这是一群生活在网络时代,与肯德鸡、麦当劳为伍的“新新人类”。古典诗词对孩子们而言,已经遥远地不见踪影,除了课本上少的可怜的几首,剩下的,就是孩子们视而不见的“盲点”了。虽然孩子们有着强烈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并不是任何事物都能触动那根敏感而细腻的神经。作为师者,给予的一切只有属于孩子们所热爱的那个世界,他们才能为之倾其所爱。

起初的尴尬并没有打消我的“百年大计”。记得英国教育学家P·赫斯特曾在《教育的逻辑》一书中提到:“不去尝试把学生引入某一领域或者感到这件事有困难的时候就过早地放弃它,那就等于承认,学生只要是在学校里,就无论如何不能在这些领域中得到发展。”所以,我不能轻言放弃,我要用全天候的热情让孩子们心悦诚服地走进古典王国。“特色就是卓越。”此时正恰校本课程方兴未艾,于是,我经过再三思量决定,要和孩子们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一项具有本班特色的充溢着古典文化气息的“班本课程”。

当我把这个想法在班里宣布后,孩子们一脸茫然:“我们能做什么呢?”“你们有什么不能做呢?”我反问道,“古人云,富有诗书气自华。刚学诗词,大家觉得很没劲,那是因为不了解祖国的古典文化。你们知道么,古典的世界很精彩!苏老师要把今后的课堂和生活变成古典文化沙龙,诗词、对联、成语、歇后语、古文字溯源、经典名著……要么让你们带着耳朵美美地去旅行,要么让你们上来海阔天空。当然,我们要一起动手,充实我们的本色阵地……”

“吔!”孩子们一阵欢呼。

 

【实践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新课改强调的是思想的创生。我们的班本课程,立足于祖国的经典文化,以诗词为特色、以构造诗化生活为目标,所以,它的制定和实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无异于一种精神的历险,需要胆识,需要勇气,也需要宽松、宽容的氛围。

 

(一) 诗意课堂:创设“班本”的教育情境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我深知,走向班本,让孩子们爱上经典的前提是“爱”上我这个“掌门人”,而课堂自然成为我挥洒经典魅力的天然舞台。当代著名教育学者肖川先生曾对教育情境作了精辟的论述:“教育情境更多地关注教育主体所拥有的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所以,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彼此接纳和宽容,用心呵护和极力弘扬批判的思考力是教育情景中灵魂。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因此,对于我这个“掌门人”来说,用理想点燃理想,创设“班本”下的教育情境,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诗意与活力,成为实施班本课程的首要之举。

新课改的灵魂在于“创新”,这种创新,是一种游走型智慧的生存方式,是不断地探求人类求知境界的探险精神,它本能的摒弃认同于任何一个正确答案,摒弃停泊于任何一个特定领域,摒弃遵奉于任何一个传统规则。而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承载了太多的规矩和传统,如同带着脚镣跳舞的怨妇郁郁寡欢。为了让孩子们换双眼睛看世界,我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式,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老师和经典文化产生双重向往,并逐渐生发亲近经典的美好情愫。

1、蟋蟀,动物界的真君子

例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请孩子们总结蟋蟀的精神。当孩子们虽得要领但稍显拖沓的发言结束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句,并解释道:“所谓君子就是品行高尚的人。在古人眼中,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如同天体的运行,恒久不息。而蟋蟀,用柔弱的工具建造出如此伟大的工程,不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么?它堪称动物界的真君子。所以,这句古代名言把我们刚才对蟋蟀洋洋洒洒的赞美浓缩其中,可谓言简意赅,这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如此一番讲解后,孩子们啧啧称奇,经典之语铭记于心,课文难点迎刃而解。

2、英雄不寂寞

再如,在学习《白杨》一课时,我提出了一个总结性的问题:“边疆这么苦,建设者为什么还要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呢?”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很容易就回答出了《教参》分析的要点:“他们为了祖国的需要”“他们热爱祖国的边疆”“他们服从大局,不怕苦累”等等。这时,我话锋一转,“可是,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除了爱国思想,他们是不是还有别的精神在驱使自己做出这样无怨无悔的选择呢?”孩子们沉默了,显然,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命题。因为长久以来,学习此类课文早已总结出“传统窍门”,提到人物精神时,只要贴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顾全大局”“舍己为人”诸如此类的字眼,一定不会有太大问题,就像学习游记类的文章一定要扣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大帽子”,至于作者本身的意图,并不做太多揣摩。所以,我的问题让孩子们困惑了:抛去我们已知的,还有什么可以主宰一个人的心?看着台下孩子们渴求的目光,我挥笔写下了两句诗文:“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然后解释道:“同学们,自古以来,多少大英雄、真名士为后人称道,无不是源自他们高尚的人文修养。正如孔子称赞自己的得意门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仅在中国,外国也有许多大人物具有如此的胸襟。例如(国籍)著名的心理学家弗罗伊德在创作《梦的解析》时正饱受着癌症的折磨和身边人无情的攻击,没有人信任他,连曾经最好的朋友都认为他‘疯了’。而事后回忆这段痛苦的经历,他竟欣然说道:‘我最孤独的时候也是我最光荣的时候,它成就了我最终的辉煌。’这是何等从容的气度!再如蜚声世界的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一生的座右铭竟是:‘没有孤独,什么事都干不成。’虽然偏激,但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执着和对艺术独特的感受。苏老师写下的这两句诗,是对边疆建设者心灵的观照。他们之所以能够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而无怨无悔,不仅仅出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面对着大都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无穷诱惑,他们不为所动,毅然选择了远赴边疆,为的就是寻求心灵的寄托,他们是一群如白杨般傲立尘世的寂寞英雄,独饮一份孤独,于逆境中尽显本色;他们是一群如白杨般坚守信仰的真名士,视苦难为人生高贵的财富,把清贫当人生永恒的享受。”抛却了单一乏味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纵贯寰宇的鲜活。经典,让人性的魅力与光辉空前灿烂。

3、终于感动

由于一些课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在教学中往往难以让孩子们进入课文的深层内涵。为了使学生尽快破译这些难点,我没有步入因循守旧的传统教学怪圈里,而是用诗词的丰富意蕴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开启孩子的智慧。此时,经典不但是学习课文的美味作料,更是发挥“教育机智”的源头活水。记得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重点部分——送灵车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灵车渐渐地远去了,这意味着什么?”学生争相回答“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人们对周总理的不舍与怀念”……。忽然,一个十分淘气的学生自言自语道:“唉,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玩完了吗?”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向他投去反感的目光,但也有的禁不住笑出声来。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悲哀氛围眼看要功亏一篑,佯装不知继续讲课还是板下脸来进行教育?不妥,都不妥。我智慧的“小宇宙”在高速运转着。忽然,我的脑际灵光一现。我不动声色地说:“的确,人固有一死;但死的意义是一样吗?如果大家对周总理还不够了解,那你们一定知道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吧,他的死和秦桧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孩子们纷纷举手。“岳飞是大英雄,他是被奸人害死的,人们永远纪念他。” “秦桧是个奸臣,他老婆和他狼狈为奸,他们死有余辜!”“对!我小时侯去岳王庙的时候,看到岳飞的塑像非常高大,而秦桧这对恶夫妇却是两个跪着的铁人,我还朝他们身上撒尿呢!”看着孩子们的讨论热火朝天,我立刻挥笔在黑板上写下了“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联句,然后作以解释。尔后,我又写下了文天祥的千古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时候,已经有几位平时博览群书的学生要求自己解释诗义了。随之,我又引用和解释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和“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等相关诗句。此时此刻,孩子们已经激动万分,立即把这些诗句抄写在常备的《课堂偶拾》上,并不由自主地默诵起来。此后我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与黑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孩子们顿时说出了许多诗句:“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时候,我又将孩子们的思路拉回到课文中来,我感慨万千地说:“同学们,听了刚才大家的发言,苏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因为你们都有一个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大脑。苏老师认为,中国自古到今,堪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只有两人。古有诸葛孔明,今有周恩来。甚至可以说,周总理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诸葛亮关心的只是蜀国的社稷,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的蜀相。而周总理却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周总理逝世时,联合国降半旗致哀。当有的国家提出异议时,联合国发言人给予了有力的解释。他说,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周恩来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中国的经济在全面稳定的发展,周恩来却没有一分钱的私人存款。作为一国总理,还有比这更让人佩服的么?所以,当周总理离开人们时,才有了十里长街这感天动地的一幕。”言毕,我请刚才那个调皮的孩子再谈谈对课文“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的理解。此时,他的脸已通红了,忽然,他提高声音说道:“苏老师,我明白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总理虽已殁,千载有余情。”顿时,全班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此时,下课铃也响了。我的教学计划没有完成,因为我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解决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我一点都不后悔,我固执地认为,这种对时间几乎奢侈地支配是值得的,因为这二十分钟换来的是孩子们由衷的感动,换来的是对伟大生命响彻天宇的礼赞。这是我和孩子们真情的互动,这是我们生命中不死的二十分钟!我甚至认为,如果能让一个伟人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不消说二十分钟,哪怕用更长的时间都在所不惜!因为我们的孩子难得感动,我们的教育难得感动!

于是,那个下午,我取消所有早备的作业,“趁热打铁”地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收集赞美古今英雄的诗作并做课文感怀诗一首。第二天,孩子们果然给了我一个相当精彩的回应,一首首小诗争相送到了讲桌上。今选几首,

以飨读者:

1、共处千万日,分别在旦夕。泪眼两相望,遥问聚何时?

(作者:苏帅)

2、如果出生是最明确的一次旅行,死亡又何尝不是另一场旅行的开始?人生像落叶,片片飘零,却在大地上重新安家。(作者:石林)

3、长街送总理,  情深亦尽礼。  万人同一哭,  切切哀未已。(作者:董君)

4、十里长街送总理,  灵车来临伤人心。  两旁泪水止不住,  灵车载走万人情。(作者:郭梦嫣)

5、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含泪迎送, 怀念一生。(作者:杨琨)

4、带着耳朵去旅行

“带着耳朵去旅行”是诗意课堂更全面的表现形式,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精神氧吧”。每周我都会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对本周所学课文进行诗意的延伸,补充新鲜知识,或者让孩子们上来无拘无束地“华山论剑”,我做忠实的听众。为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我请孩子们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倾听,坐着、站着、趴着、躺着……只要喜欢,一切OK。所以,每周的“旅行日”让孩子们翘首以待,超大容量的课堂让每个饥渴的心灵如愿以偿。例如:学过传统的课文《燕子》,我把孩子们带进了春的世界:从朱自清笔下清丽婉约的《春》到钱中书《窗》外“下贱的春光”,从表现陆游唐婉情路坎坷悲春千古的《钗头凤》到李煜亡国之思的《虞美人》,从里尔克借春助盲丐到马克·吐温春天列车上的幽默……一切春光尽收眼底。在学习新增课文《阿里山的云雾》时,我努力让孩子们“耳朵的行程”更加丰富:从台湾的姓氏起源到高山族的古老民俗,从《温一壶月光下酒》的台湾作家林清玄到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从《万水千山走遍》的三毛到《站在高岗上》的高山族歌手张惠妹,从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到台独分子李登辉的狼狈收场……台湾万象让刚从“阿里山云雾”中走出的孩子们看到了一个清朗明丽的新新世界。而在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养花》之后,我的耳朵则美美地旅行了一番。孩子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选内容与形式进行了课文的诗意延伸:从“满州八旗”到海派、京派作家,从《骆驼祥子》到《四位先生》,从诺贝尔文学奖到川端康成,从陶渊明的“恋菊”、周敦颐的“爱莲”到苏轼、郑板桥的“惜竹”,从国花市花集锦到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说、唱、画、演一应俱全,孩子们的全情表现令人置身于“花花世界”。

肖川先生曾给课堂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和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其人类对象,不仅包括人类的智慧之美——科学美与艺术美,也包括人性之美和教师的人格之美。所以,当“经典”悄然走进课堂,每个孩子的眼中都涌动着一抹鲜亮。古老文明的通达,古老智慧的启迪,使得孩子们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崇高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而此时的教师,也幻化为“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守护者。

 

(二) 快乐诗词:打造“班本”的傲骨精魂

有人为教育做了一个诗化的比喻:“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的确,只有一个诗意沛然的人,才能享受教育,才能把教育解读得如诗如画。如果说诗意课堂让孩子们初识了经典的美丽,那作为“班本课程”主体内容即特色所在的“快乐诗词”,更让孩子们拥有了素面朝天的心灵。在与诗词亲密接触和与古人率性晤对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着思想的涤荡与真情的沐浴,回到了生命的真实状态,回到了本原的精神感觉,在诗样年华演绎了纵横诗界的“人间神话”。

1、青云兰若谁主沉浮

“每日古诗”遭遇冷落后,我痛定思痛,开始考虑如何让孩子们自觉主动地接受诗词。任何事物的发展没有量的积累难以达到质的飞跃,而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正如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认为的“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那样,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快感,保持一种安闲沉静的气氛。所以,我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渗透外,又通过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在各种沙龙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男生和女生所形成的天然竞争。所以,我把男女生组成两个棋逢对手的诗社,男生名曰“青云斋”,“青云”二字取自王勃的《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希望男孩子们能够壮志凌云;女生名曰“兰若轩”,“兰若”二字取自古文《上芷兰若》,希望女孩们都能如兰若般清新高雅。两大诗社成立后,当务之急就是物色“斋主”和“轩主”。在女生中有个孩子叫王晨燕,博览群书,酷爱诗词,七岁时就开始尝试作诗,虽然无甚特色,但天赋卓然,所以她做“轩主”自然是众望所归。而“斋主”的选择就没那么容易了。在三十多个男生中,没有一个表现出诗词方面的独特才华。在竞选斋主时,男生们胡投一气,最后,班里的“超级玩客”纪建辉高居榜首。原因竟然是“他玩游戏闯关最多,是男生的偶像” “他是电脑高手,人缘巨好。”我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纪建辉当选后的尴尬表情:“有没搞错?我不行啊!”事后和我谈起这段“册封”的非常经历,纪建辉笑言:“苏老师,当时人家王晨燕可是当之无愧,而我真是逼上梁山啊!”

不管怎样,掌门上任三把火。每周四中午的“诗词大擂台”成了青云、兰若的“主战场”。大擂台分为“必背诗对对碰”、“主打诗大亮相”、“自由诗大比拼”、“想象诗脱口秀”和“唯我诗逍遥游”五个竞赛环节。其中“必背诗对对碰”就是以当日抽取的青云、兰若对应学号进行“每日古诗”的背诵;“主打诗大亮相”就是青云、兰若秘密准备的“本门诗”,以和诵人数的多少记分; “自由诗”就是青云、兰若以互相提问的方式进行诗词接龙;“想象诗”就是根据显示的词语、画面或聆听音乐想象相关的诗句进行抢答;“唯我诗”即个人背诵成果展示。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和竞争意识,我郑重其事地提出了“为青云(兰若)的荣誉而战”的口号。在我的鼓动下,青云兰若摩拳擦掌,踌躇满志,擂台上可谓各显神通,激烈、精彩、兴奋、高雅。而我,既是观赏者,又是评判员。一次“兰若轩”的“主打诗”情报被“青云斋”窃取,初战败北。全体女诗友竟相拥而哭,成了“青云斋”揶揄对手的一大炫耀资本。在双方加强保密措施的同时,背诗的范围也在扩展,从仅背“每日古诗”到自己寻找多种体裁的诗文:古风、乐府民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所背诗文的篇幅也越来越长,从简单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到律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又到数十言的长诗“春江潮水连海平”,诸如《琵琶行》《木兰辞》《离骚》等长诗,有的同学们也已经背过。其中,《长恨歌》《琵琶行》《木兰辞》作为青云的主打诗屡试不爽,而《葬花吟》《水调歌头》《春江花月夜》等也为兰若挣得了不少容光。

谈起青云斋和兰若轩,我总是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激动与喜悦,在长期的教诗诵诗活动中,我和孩子们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谊,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若指掌。对于青云斋斋主纪建辉,我给了他这样的评价:堪称青云斋的灵魂人物。一年前对诗文尚且一窍不通,后经口诵心惟,刻苦攻练,终得“真经”。擅长作诗,尤以绝句与古体长诗为最,同时涉猎宋词和元曲。一年来创作诗文百篇之多。背诗稳居青云之首,不但可以将常规的百余篇诗文倒背如流,还能背诵《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琵琶行》《仙剑奇侠》等数百言长诗。执剑江湖,笑傲群雄,一呼百应,深得青云斋盟友的拥戴。近期背诗目标为:《前赤壁赋》《孔雀东南飞》与《葬花诗》。对于兰若轩的轩主王晨燕,我称其为女中诗杰,是兰若轩的核心人物。7岁尝试作诗,无何特色。五年级横空出世,技压群芳。精研诗法,百体皆通,百体皆精。上半学期即制作完成第一本网络诗集。通读中外古今名著,天赋卓然。除熟背常规的诗文外,对《红楼梦》中的诗词颇有研究,能够背诵解析《葬花诗》等几十首红楼名诗。近期欲背诗篇有:《长恨歌》《琵琶行》和《离骚》。

2、电子游戏?古典诗词?

有一次,在“唯我诗”展示中,斋主纪建辉一鼓作气背了一首数百言长诗,而且中间无一人能和。言毕,全班掌声经久不息。有同学禁不住问:“斋主,这是什么诗?”纪建辉不无得意地说:“这首诗的名字叫《相思长吟》。”“怎么没听说过呀?”“嘿嘿,那当然,因为这是首‘游戏诗’,就是咱们玩的《仙剑奇侠传》,在‘攻略’的第一页,你们没注意。”“哇噻,帅呆了!”男孩子们一片唏嘘。这时,我笑着说:“如果没记错,这个游戏讲的是黑白苗族的内部纷争,主人公是李逍遥和赵灵儿。”“不会吧?苏老师也玩游戏?”全班立刻炸了锅。只听几个男孩如获至宝地说:“这下好了,我回去跟妈妈说,连苏老师都玩游戏,看她还能阻拦我……”看着孩子们不一而足的表情,我作了个安静的手势,坦然说道:“同学们,我不仅玩过这个游戏,而且认为它是经典之作。但我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玩的,具体地说,是完成学业之余的放松。而据我所知,不少同学玩起游戏来却是废寝忘食,荒废学业,甚至有的夜不归宿。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有一位美国的知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亚洲男童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中国和日本各随机抽取了100名城市男性小学生,作了一个相同的调查:‘如果给你一个周的时间,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干涉,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青云斋的全体盟友,假如问你,你最想做什么?请你忠实地回答。”这显然是个诱惑力十足的问题,几乎所有男孩都举起了手。汇总了一下答案,“人气”最高的就是“打通宵游戏”。原因是“游戏太好玩了,闯关特别有成就感,而平日又是老爸老妈重点封锁的项目。”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苦笑道:“看来中国城市的孩子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同学们,这也是北京男孩最具代表性的回答。几乎每天,老师都能听到男孩子们的流行语:‘嗨!你闯到第几关了?’但你们知道日本的同龄人是怎么回答的么?”“不会是睡觉吧?”有的孩子窃笑道,“听说他们平时累得要命。”“告诉大家,日本男孩最具代表性的回答也和游戏有关。”“当然了,谁不愿意玩游戏啊!”男生们一脸的认同。“但是,日本男孩的答案并不是玩游戏,而是要用一周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个更有趣的游戏,把它卖到中国去,让中国孩子拼命地玩,让中国的钱源源不断地流进日本,振兴日本的民族经济。”“啊?” 全班立刻陷入了沉默。“真可恶!”忽然有男孩狠狠拍了一声桌子。

看着孩子们涨红的脸,我从里面读出了愤怒、羞愧、惊惶……我接着说道:“玩过《仙剑》的同学都知道,这是台湾制作的游戏。作者很聪明也很有文化底蕴,他用叙事诗的形式介绍了整个剧情,读来朗朗上口。我们的斋主是个有心人,在青云众多玩家中,他不仅玩转了游戏,也玩转了其中的文化。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刚才这首长诗中,有很多你似曾相识的诗句?”孩子们略一思索,脱口而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长恨歌》的句子。”“‘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这是《长安古意》的句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琵琶行》的句子。”……“看来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我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古典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没有古典文化的积淀,就没有作者的非常灵感,就没有为人津津乐道的《仙剑》。台湾文化的根在大陆,一切文化的根在古典。大家喜欢《还珠格格》,你们想过么,那首主题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上邪》改编的,而作家琼瑶本身就是唐诗宋词的追随者。她的名作《在水一方》《青青河边草》《却上心头》《庭院深深》等题目无不是源自古典诗词。我知道,有很多同学将来会出国发展,甚至现在已成了‘哈韩’‘哈日’派,似乎前卫时尚的装束举止是身份的象征。但你们知道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国外,一身名牌,黄发飘飘、不学无术的中国少年只能做精神上的‘下等公民’,而熟知祖国的古典文化并侃侃而谈者定会赢得尊敬的目光。在世界文化名人的席位中,我们伟大的先哲孔子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正如西方人眼中标准的东方美人,是身着旗袍举止优雅的中国女子,而不是黄发碧眼不伦不类的模仿秀,因为一个民族丧失了本土文化,就等于丧失了生存的根基。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人,就要拿出中国人的志气和精神,把根留住。”

从此以后,班里的流行语仍旧是:“你闯到第几关了?”但此关非游戏之关,而是古诗之关。班本课程中的古诗除了规定篇目外,还有代表孩子水平的闯关篇目,这些都是我与孩子们共同选择汇编而成的。无论是晓风残月的清丽,还是大江东去的豪放,都掉进了童真的记忆,孩子们虔诚地拜倒在伟大诗人的脚下,并与之进行着入乎其内的心灵交流。每周闯关优胜者,都会为本门赢得不菲的分数,在擂台赛中“潇洒诵一回”。往日痴迷于卡通片、电子游戏的孩子们,现在做完作业之后便迅速钻进古诗文里,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架势。晚上所读所诵,第二天便有了用武之地,不仅可以在诗社比赛中一展身手,甚至课间也自由搭配成赛诗擂台,对诗声此起彼伏,颇有《刘三姐》中对山歌的架势。

除此之外,我还根据个人的综合势力每周评出“青云十大才子”和“兰若轩十大才女”,并在月末优中选优,“册封”“青云三剑客”和“兰若三仙子”。周周更新的“才子才女龙虎榜”,月月变化的“剑客仙子圣名录”让孩子们翘首以待,诗海狂奔,究竟花落谁家,成为68双眼睛热力关注的焦点。激烈的竞争使得获此殊荣的“才子”“才女”们合则无往不胜,分则独挡一面,个个是诗词国域里的精英,个个对古诗文一往情深。

朱永新教授在其著作《新教育之梦》中提到:“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对于追逐时尚,紧赶流行的现代孩子们来说,古典诗词的“横空出世”,如同一场前所未有的脑力激荡,让孩子们在漫漫的道德长跑中找到了尊严的坐标。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班本”所倡扬诗词教育,其目的并不在于熟悉作品名称、文人姓氏,而是在于引导学生迈进价值观念、学术思想的角斗场,竞才智之技,将学生引领到广袤的时空之中,感受博大、丰富、深邃。惟其如此,人文精神方有望养成,才能实现诗词经典的真正价值。所以,在孩子们背诵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的基础上,我决定让孩子们跃向一个新的层面,即培养他们欣赏诗词的水平,使他们真正走进诗的意境之中。

起初,孩子们的“欣赏”杂乱无章,是一种无序的杂谈,既不能把握诗词的深邃内涵,也不知道欣赏的具体方法。我查阅了赏诗的大量资料,总结了诸如寻诗源、明诗意、悟诗情等所谓的规律并讲给学生,结果使欣赏变成了索然无味的对号入座。正当我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状态时,学校领导为我请来了专家,他们中既有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前辈,也有岛城文化界的名人和民间学者。他们让我从孩子的角度设计欣赏环节,甚至可以不作要求先倾听孩子们的“欣赏”,寻得契合点,见机引导,从而总结出适于学生个性的欣赏方法。他们还不辞劳苦地亲临指导,使我从尊重学生主体生命和诱发学习内因以及感悟诗词情境等方面,缕清了和学生共同欣赏诗词的思路。原本的条条框框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灵感火花的突发性碰撞,不成系统但却时有亮点闪现。渐渐地,有了自我赏诗的内在归依,有了赏诗的浓烈兴趣。赏诗,成了孩子们精神生活的必需,并使他们有了超乎先前的文化品位。于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赏诗渐入佳境。现为大家撷取其中的两个赏诗片断,共同感受一下孩子们的赏诗进化史。

片段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所以,每首好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出示画面)请大家看看这幅画面,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对,这首诗我们在《每日古诗》中已经学过了,今天就让我们从欣赏的角度读一读,然后和本组的同学议一议,说说你是如何欣赏这首诗的?”

(学生讨论)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是他在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时写下的。”

师:“你为大家介绍了这首诗的背景,那么,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

生:“在桃红柳绿、阳光明媚的阳春三月,老朋友于黄鹤楼辞去,顺流而下,前往美丽的扬州。小船扬帆而去,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眼前只有一江春水,滚滚东去,流向天的尽头。诗人目送老友,不忍离去;那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多么像诗人绵绵不尽的思念啊!”

师:“请你谈谈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好么?”

生:“作者虽然与老朋友离别,但起初的心情却是愉快的,因为诗的前两句描写的季节和景色都非常美。但当老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最终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时,诗人心中便悄然弥漫出依依不舍的情感,这也是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潜台词不绝如缕地传递出来: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我们却可以月共一轮。”

师:“看来,欣赏古诗不但要理解诗的意思,还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此丰富的内涵,作者仅仅用了28个字就表达出来了,可见诗歌的语言是多么凝练。为了使大家更好地欣赏这首诗,老师带来了一段录相资料,让我们一起欣赏。”

师:“如果你现在就是李白,你能诵读出诗人那种特殊的感情吗?”

生读。(指名读、集体读)

片段二:《忆江南》

师:“同学们,在过去耳朵的行程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词和古代著名词人及他们的代表作。今天我们就要真正地学习一首词——《忆江南》。我相信大家通过预习,已经有了对这首词的本色见解。今天,就请大家以‘四人组合’的形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并用三分钟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谁能成为今天的‘顶尖组合’,我们拭目以待。”

(十分钟后,每个组合都举起了手。)

师:展示显真功!

生:配合显真情!

(注:这是每次组合展示前,为了提醒台下孩子们遵守纪律、配合听讲的“自创口号”。)

师:好,首先有请“狮灵之心”闪亮登场!(注:每个组合都有孩子们自己设定的名字和广告语。)

狮灵之心:“狮灵之心,绝对精彩。” 嗨!大家好!我是中心发言人SAM。这次我们要以配乐诵读、绘画加表演的形式展示江南的无限风光,Are you ready?Let’s begin!”(自配古筝曲起)

一生声情并茂地诵读,两生在黑板上作画《江南春图》,一生作陶醉状表演。

师:“狮灵之心”让大家整体感受了江南之美,果然不同凡响。不知谁与争锋?好,有请“蓝色超越”!

蓝色超越:“超越,就是生活。”我是中心发言人马里哲哲昊。我们用散文诗的形式翻译了白居易的《忆江南》,奉献给大家。

“江南,你是我生命里最温柔的记忆。那如梦如烟的风景,对我来说是总是亲切而熟悉。太阳出来了,江边的花儿如火般热烈绚目。那春江的水啊,宛如蓝草儿绿得可爱,绿得轻灵。江南,我的江南,你的仙姿灵态,怎能不令我回忆联翩?江南,我梦里永远的春天。”

师:好一群深情款款的才子佳人!短短十分钟,就写出了如此佳作,佩服佩服!通过“蓝色超越”的浪漫散文诗,我们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和其中的情致。不知下面的组合能否继续超越?呵呵,“我酷我逍遥”已迫不及待,有请!

我酷我逍遥:“我酷故我在,我酷我逍遥!”大家好,我是中心发言人小豆豆。今天本人的角色是导游,你们叫我“豆导”好了,我要带大家去江南一游,还请各位多多配合。好了,朋友们,现在呢,我们来到的就是江南水乡。江南的美是无法言传的,要不然,怎会有那么多赞美江南的诗句呢?哎,说到这,豆导就要考考大家了,你们都知道哪些描写江南的诗句呢?

生:又是一年春好处,落花时节又逢君。

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小豆豆:很好很好,朋友们真是才华横溢。在刚才大家说的诗句中,以白居易的〈忆江南〉最具代表性,听听题目就知道了。确切点说呢,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景的词。

生:豆导,什么是词啊?

小豆豆:词嘛,又称长短调,是诗的一种变体。早期的词是谱上曲子用来唱的。这首《忆江南》词是白居易暮年时的感怀作。至于作者白居易,我们上午游览西湖时已作了介绍,他是唐代著名诗人,诗风清新平实。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因为白居易年轻的时候曾在杭州为官,西湖的白堤就是他修建的。所以等作者老了,回忆起当年在江南的快乐时光,自然禁不住提笔写下浓浓的思念。像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果没有亲身在江南生活过,是不可能写下这样的妙语的。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江南春的美不胜收。要不作者反问自己道:“能不忆江南?”好了,因为时间关系呢,我们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如果大家对豆导和我酷我逍遥的表现还满意的话,请跟我一起说:“Cool!”

师:江南的轻松一游,让我们不但了解了作者及创作背景、词的相关知识,更领略了豆导和“我酷我逍遥”的非常创意,真是不虚此行。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请出最后一个组合,获此殊荣者一定要独树一帜哦!好,有请“兰香青豪”!

兰香青豪:“兰若之香永飘,青云豪气长存。”我是中心发言人袁倩苒。今天,我们还是像以往一样,用最老土的形式展示最精彩的内容。我们四个人将直接轮番说出对这首词的本色见解。我先从基础知识说起。在这首词中,有两个词需要大家特别注意。下面,我将以抢答赛的形式进行提问。(提问“谙”,引申“不谙世事”;提问“蓝”)很好,希望大家能够牢牢掌握。下面有请其他三位继续。

生:大家好!我是梁辰。我想为大家补充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补充诗文略)这三首《忆江南》虽然描写了江南不同的风景,但都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眷恋。让我们一起诵读,共同感受诗人的江南情怀。(生齐读)

生: 嗨!我是苏运铎。先考考大家,我们上学期学了白居易的一首诗是什么?对了!是《暮江吟》。我觉得,它应该是《忆江南》的“姊妹作”。大家想想看,《忆江南》写的是江南春景,《暮江吟》写的是江南秋景,其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半江瑟瑟半江红”正好对应,一春一秋,一红一绿,把江南的美描绘地一览无余。

生:我是李韵。我为大家带来的是有关白居易的小故事:相传白居易年轻的时候,在没有什么名气的情况下去拜见当时的诗坛老前辈顾况。顾况是个非常挑剔的人,看到眼前的穷酸少年,问过名字后,取笑道:“你竟然敢叫‘居易’?要知道,长安这里百物昂贵,要居住可不是那么容易啊!”白居易没说话,只是恭恭敬敬地奉上了自己的诗文。顾况接过来一看,立刻惊呆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首词工句整的诗竟出自白居易之手!禁不住连声称赞道:“居易,居易,以你的才华,不消说长安,居在天下任何地方都很容易啊!”后来,白居易果然中了进士,做了高官,一生勤政爱民。

好了,兰香青豪展示结束,谢谢大家!

师:旁征博引,温故知新,兰香青豪的表现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小小《忆江南》,泱泱大世界,今天每个组合都为大家奉上了一顿精美的知识大餐。最后,让我们伴随着温婉的古筝曲《江南春色》,共同诵读这首传世名词。(生齐读)

通过前后两个赏诗片段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 当学生主体处于一种主动探究的状态中时,所呈现出的能量是何其巨大。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是天生的哲人、诗人、艺术家……当你给他一点阳光的时候,相信他能灿烂整个世界。这种信任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品格,一种生存智慧。因为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学生收获的不仅包括基本事实的掌握和认知策略的完善,也应该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所以,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还孩子以天真天籁的同时,也在成全着我们自己的快乐。

4、课文恒久远,感怀永流传

我们必须承认,诗词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再回到那个白衣飘飘的浪漫年代。在科技挂帅诱惑万千的今天,再谈创作诗词似乎有些不合适宜,我们不可能像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一样倡导全民写诗。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诗词却注定不会消失,因为它属于“永远的少数人”,正如里而克所说的那样:“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能够默守着高贵的人文岗位走到今天,诗词的生命力不言自明。所以,从让孩子们走进古典的第一天起,我就给了孩子们最真诚的言说:“苏老师之所以让你们学习诗词,并不是想让它成为你们将来谋生的手段,而是想用它为你们的精神打底。” 然而,“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孩子们痴迷于诵诗与赏诗的时候,那与诗情词意渐而融通的心灵好似受过春风暖意的拂慰般草长莺飞。于是,在没有任何指令和期待的日子里,孩子们给了我一个逻辑证实之外的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