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狼2福岛莉拉:约翰. 杜威:讲课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31:42
约翰. 杜威:讲课的作用  

    讲课要达到哪些目的呢?一般来说有三项:(1)讲课要刺激学生理智的热情,唤醒他们对于理智活动和知识以及爱好学习的强烈愿望______这些主要是指情绪态度上的特征;(2)如果学生具有这种兴趣和感情,并且相应地受到鼓舞,那么,讲课就会引导他们进入完成理智工作的轨道,就像把一条潜力很大的河流,导入一条专门的路线,以便用来磨碎谷物,或使水力转变成电能;(3)讲课要有助于组织理智已经取得的成就,验证它的质和量,特别要验证现有的态度和习惯,从而保证它们将来的更大的效果。

 讲课的这三种作用或目标,值得更广阔地加以考虑。

1、讲课应刺激理智的热情

学习和智力活动的最基本的动力来自内部。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一样,有一种欲望,如同生理上有饥饿和干渴一样,人们也有理智的欲望。然而,环境中的食物,无论是手边的或是寻找得来的,最后要决定人们能够吃些什么。这就是说,它们决定实际上满足这种欲望的方向。所以,外部的刺激,特别是社会情境中的刺激,决定了智慧动力继续前进的方向。婴儿要学会说话,就要有内部的动力,呀呀学语、打手势等等。起初,它们是不定型的、散乱的动作。由于同其他刺激的接触,它们便有了意义、有了理智的作用。

 讲课应当成为一种情境,使一个班、一具组成为一个社会的统一体,有着共同的兴趣,在一个成熟的、有经验的人领导下,促进理智的热情。一个学生可能是理智空虚而死气沉沉的,或者是虽有理智兴趣,但对手头上的功课却无兴趣。讲课这一段时间里的任务,就在于激起学生的心灵,使它有所作为,使学生产生某种程度的理智的兴趣。人们有时认为,有的教师并未受过教育理论、心理科学知识等训练,然而却成了伟大的教师,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比那些具有充分的教育课程修养的人更伟大。如果读者回顾自己的学校生活经验,他也许并不难发现这一事实的原因,把自己对知识或艺术的热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有探究的渴望,找到本身的动力。这是一件最为紧要的事。有求知的渴望,心灵就会有所作为;没有求知的渴望,即使给他塞满了知识,到头来也几乎毫无所得。

  在学习中,适合于传导这种求知热情的种种条件,在前面的讨论中已多次提到。教师本身必须有真正的理智活动兴趣,必须热爱知识,这样,于无意中就会使其教学充满生机。一个令人生厌的、敷衍了事的教师将使任何学科变成死物。再则,教科书必须再来作为手段和工具,而不能是目的。教科书的用途在于引出问题,并提供解答这些问题的知识。但是如果在讲课中,听任教科书的摆布,甚至让教科书占据主宰地位,其结果只能使思维变得迟钝。通常,对教科书的材料,应当采用赶回战术,不宜直接攻击。从字面上去对待教科书,就会使儿童的心智局限于书中已经定型的老套子上。在班级成员之间,应当主要依靠生动的交换意见、交流经验、交流知识。这种必备的前提要从事实本身中总结出来。

  一种生动的讨论能够突出地显示出主要问题的中心点。如果不把所有的事实和陈述看成是在同一个理智水平上,那么,就会破坏理智的观点,不能提供判断的机会,以便评价哪些事实是重要的,哪些事实确凿是次要的。讨论应当国境线中心思想,集中在几个要点上,别的知识要围绕着这几个要点而组织起来。它会引导学生从先前的个人的经验或别人经验(反省)中,反复探查其与当前问题的肯定与否定的关系。虽然不应容许退化为单纯的“争论”,但热烈的讨论也必须表现出理智的差异、对立的观点和解释,以便有助于具有同情心,教学语言要有适当的幽默,这些也是不可缺少的。

2、讲课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刺激和指导应当同时进行,这一问题,前面刚刚说过。从指导的方面来说,其所强调的是使讲课达到高潮,从理智的观点来看,是要促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我们谈谈有关学习的问题,不再秣重述其他。

 实质上,学习只是一种特别注重语言(口头的或印成文字的)所提供材料的反省思维活动。“勤学的人”,是指喜好阅读有丰富理智内容书籍的人。同时,成语所说的“格物致知”,是指一个人“研究”机器、财政、政治形势、个人品德和性格等问题。一个人的汽车不能启动了,他要“研究”毛病出在哪里;他为困难所迷惑并要找出困难的原因。显然,这一主动的研究过程,将以理解而告终,这与那种再三重复教科书或讲演稿中的说法,使它们在记忆中留下稳固的印象,以便于工作日后需要时能回忆起来的学习,是大不相同的。

 思维是探究、调查、熟思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总之,思维就是疑问。传统上既定的讲课的特点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但这种提问常常以取得答案为满足,而不是引起疑难,由师生共同讨论。在准备“学习”阶段,学生熟读课文,到了上课阶段,他们便表明他们以前学习的结果。这两个阶段割裂开来,是十分有害的。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指导。因此,所谓“讲课”时间里,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确定他们运用的学习方法;提供一些线索和暗示,帮助他们认识对其有害的不良的习惯。在一切情况下,讲课都应当是学习的继续,把已经学过的东西作为基础,继续向前,引导到进一步的独立的学习。

 提问的艺术。讲课的艺术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即向学生提问,指导他们的探究,以及养成他们独立探索的习惯;就是说,通过观察和回忆有关的教材而进行探究,以及通过推理,求得现有材料的意义而进行探究。提问的艺术完全是一种指导学习的艺术,它并没有严格控制的和固定的训练规则 。下面提示几个要点。

  第一,提问应当依据学生已学过的有关材料,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材料去解决新问题,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直接复述已学过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了判断练习,养成独创性,即使是应付别人已经熟知了的事物,也要如此。例如,一个学生,在这高年级班已经学过关于蛇的教材,包括蛇的解剖标本,一次局面测验问道:蛇怎样在地上活动?学生已经有了关于蛇的筋肉系统和骨骼的知识;这个问题促使学生使用那些知识,去想像蛇的实际运动的结构,去思维蛇的肌肉运动。然而,直接复述材料的那种提问,有时也是适当的。当问题已被积极地考虑过了,一位学生仍在漫无目标地东拉西扯,这时,可以制止他,让回到主题上来,尽可能精确地说明与本问题有关的事实和原则。

 第二,提问要使学生注意教材内容,而不是注意教师的目的。如果重点主要放在得到正确答案上,就违背了这个原则。那么,上课也就变成了追求教师真正答案的猜谜游艺会了。

 第三,提问要使问题能持续地发展下去。这就是说,提问应当成为继续讨论的原动力。如果每个问题都是各自独立的,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提出另外的特殊的主题,那就不会有问题的继续发展了。学生在思维之前,必须有一情境,有一个大的范围广泛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思维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进行连续的活动。如果没有这种情境,就会打断观念的连续性,使思维陷入紊乱无序的境地。

第四,提问要周期性地检查和回顾以前获得的知识,以便吸取其基本的意义,总括和掌握住先前讨论中的重点,并使之从枝节性问题和尝试性的、探究性的评论中突出出来。讲课一般应包含有两三次有组织的小型检查,以便使讨论国境线在一个问题上,防止漫无目标地东拉西扯。应有不定期的循环性总结,广泛延伸以前讲课的材料,并把旧材料放在新材料所提供的新框架之中。

第五,最后,在每一堂课终了的时候,要检查学生已经完成的作业和学到的知识,在学生的思想中,对某些未来的课题,应有更多地寻问,到底是什么,许多问题仍然是悬而未决的,这正如结构清晰的故事或戏剧中的每一片段,都会使人期待着,渴望循着线索继续看下去。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大意是说,教育一个儿童,须从他的祖父母开始。要在任何特殊情况下,引导思维活动就一定要有从先前讲课中形成的、继续求知的欲望。这种说法比较切合实际。

 3,讲课应当检查已经获得的知识

  关于讲课的第三个作用————检查,没有再多需要补充说明的。检查的作用应该是连续不断的。如果认为只有检查复述记忆的教材时才需要检查,那么,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前面的讨论已经表明那种目标不是主要的。检查的重要性表现在:(A)理解教材上的进步;(B)运用已经学习到的东西,作为一种工具,从事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的能力,(C)增进作为思维基础的一般习惯和态度,包括好奇心,有条不紊、复习能力、总结、定义、虚心、思想诚实,等等。

(许锡良摘选自约翰.杜威著,姜闵文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14页---219页。)http://blog.cersp.com/80111/81751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