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凯利:我读佛典 之 禅初识(十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55:23

我读佛典 之 禅初识(十九)

禅是一种思维修,玄奘翻译为“静虑”。静息念虑,心注一境,即定,慧双举;音,意兼用,谓之禅。“内见自性不动,谓之禅”

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即名禅定。禅定神妙,能引发性上无尽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行。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修禅。念佛求生净土,亦须修十六现禅,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十六观禅,是说在禅定中观想日,水,地,宝树,八公德水,总,华座,像,一切色身相,观世音,大势至,普,杂,上辈上生,中辈中生,下辈下生等想。

释迦摩尼除以经传其禅学外,还有离开言语以自心直接传与其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心,即印心。诸佛代代相传,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于南朝时传于中国,即禅宗之初祖,叫做祖师禅。

唐朝慧能发展中国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四句话是禅宗的出发点,是禅宗的宗旨。

禅的理论、禅的见地就是:“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这是达磨禅的基本理论。

禅的基本理论就是达磨祖师的“二入四行”这篇几百字的短文章,然后就有六祖大师“三无”的基本思想。“二入”和“三无”架构起了禅宗理论的基本体系、基本框架。

“二入” :一是理入、二是行入”。达磨祖师说:“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修行者当下一念,既有理论的指导,也有实践的落实,这就是佛法。理入是讲见地、行入是讲功夫。“行入”有四行:所谓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慧能六祖大师的“三无”就是无念、无相、无住。“三无”的基本思想和佛教的般若理论是一致的,和大乘佛教“缘起性空”的理论是一致的。六祖大师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无相、无住是戒、定、慧三学在禅宗修行上的具体运用。

无念为宗是“戒”:因为持戒要做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一切都能够顺其自然,不是有意的要这样去做,已经成为自己的本分的事。已经成为一种自性习惯。我无所求,以无所求的心去做一切善法,以无所求的心去持戒。

无相为体是“定”:定在三学当中有保持稳定的作用。修定也要做到无相,有相的定是形式、是浅定,不是深定;只有无相定才是大定、才是守楞严三昧,无相定才能成为禅心之体。

无住为本是“慧”:有智慧才能无住,没有智慧就会在一切的现象上、在六尘上、在五欲上、在一切善恶境界上产生执著。无相就是要破除一切的执著,只有破除一切执著,智慧才能显露。

关于禅行:禅行的基本方法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为安心之法、一相三昧为安心之处。

从达摩祖师一直到六祖这一脉相承的六代祖师,都讲了一个法门,就是一行三昧。六祖大师说:“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又说:“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在一切处,在行住坐卧当中,做到两件事:一是纯一直心,二是不动道场。修一行三昧,就要在行住坐卧当中去修,在行住坐卧当中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这就是一行三昧。三昧就是正定。还有一个“一相三昧”。“一相三昧”是什么呢?六祖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所谓的禅行,六祖大师说,就是要修这二种三昧。修二种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这颗心能够安定下来,禅宗就是一种安心的法门。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都是要实现安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