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御九界之东皇战影:单元说明 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13:02
单元说明#TRS_AUTOADD_1226651143353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6651143353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6651143353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6651143353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6651143353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yFav_1226651145478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26651145478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26651145478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26651145478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

教学目标

 

1.《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单元的学习,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3.《中庸》中的有些概念比较难以理解,要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中庸》中的学习过程论,对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当带领他们领会这个学习过程论的合理性。

 

 

 

单元介绍

 

《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宋朱熹为其做了章句,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儒家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大学》《中庸》成为官定的学校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了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一直沿袭到明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许多语句成为了尽人皆知的名言警句,到现在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大学》和《中庸》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的两篇课文,在内容上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论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过程,在论述中,阐释了“诚意”“慎独”“推己及人”等主张。这些论述都是有其合理的因素的。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遵循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中庸》中对“好学”“力行”“知耻”进行了论证,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总结。这些见解至今仍然能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本单元的两篇课文,在形式上也是很美的。

 

《大学》层层推进的严密逻辑性显示了思维的严谨和篇章展开的严整。《中庸》中大量地使用了排比句,表现了雄辩的论证力量和语言的形式美。这些形式上的技巧,是值得体味与学习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字词句的学习,也要注意引导他们梳理文脉,把握文章中概念的内涵,分析概念之间关系。关注基础,也要注重语文能力的养成。

 

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提倡自学为主,就是尽量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只有在学生真正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也就是处于不知想知、不懂想懂、难言想言的心理状态,教师的指导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对《大学》《中庸》中所论述的思想,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分析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因素,探讨它们在历史上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论述它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否应该继承和怎样继承的问题。

 

在教学的具体展开上,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比如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写读后感、小论文宣讲、互联网论坛上的切磋,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热情,都是有效的方法。但是,应当注意的是,采用的手段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不能脱离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能使“语文”在热闹的活动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