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凯瑞电影百度云:含山玉龟玉版上的文化信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3:45:26
三、含山玉龟玉版上的文化信息
含山玉龟、玉版同玉人、玉鸟一样,是对距今5300年前的盖天思想和天文历法的详细图解。它在表现伏羲时代的十月八节太阳历的同时,系统的总结了从伏羲时代开始的天文观象系统、立竿测影方法、历法图式等文明成就,也澄清了环绕在“元龟负书”传说中的神话迷雾。
精彩视频短片点击观看


玉龟玉版出土时,玉版衔在龟背甲和腹甲之间。龟,是先民表达天圆地方宇宙观念的象征物。古人对龟崇拜的习俗,源于天圆地方的盖天观念。古人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引发对龟的崇拜,故有“神龟”之说。在伏羲氏太昊部落生活过的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百余个龟甲[10]。说明在距今8000年前的时候,人们已经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观念。含山玉龟,象征的正是这种中华先民特有的宇宙观念。
安徽含山玉龟,分背甲和腹甲两部分(图1-8)。长9.4、高4.6、宽7.5厘米,通体精磨。背甲为椭圆形,横剖面呈弧形,以象穹窿盖天形。背甲中间有脊,把背甲一分为二,呈左右对称的两部分。背脊两侧刻有芒纹,象征着天球南北极的轴线。背脊两侧,有芒纹弧线左右相向对称,象征东西天区和太阳的运行轨迹。两弧线外侧,又各对钻2个圆孔,并刻凹线连接,这是古人对星座的表示方式,象征着东西周天运动的苍龙角宿两颗星。
按分至在黄道的位置每71.6年西移1度的岁差原理推算,冬至黄昏时,看到角宿二星从东方升起,春分时则看到心宿大火在东方升起,是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星象[11]。伏羲氏东迁贾湖遗址的年代最早在距今约9000年。由此看来,伏羲以角宿二星授时正合当时冬至的天象。因此,玉龟背甲上的角宿,表现的是伏羲时代观测授时星象。
含山凌家滩出土的带角的玉龙,呈首尾相接的环形团龙状。表明这里的先民对苍龙星宿等天象的认识水平。它与玉龟背甲上象征苍龙的东西二角宿星,可以相互印证。表现的是苍龙星周天运动的授时天象。
中华先民早在一万年前已经开始对北斗星的观察。玉龟背脊后部对钻四孔,表现的是北斗星的斗魁四星。与斗魁相应,在腹甲后部有一个钻孔,表示北天中的北极星,即后来被称为的天一、太一、帝星,它象征着盖天说的北天极极心[12]。
用斗魁建极,立竿与“天中齐”,是上古时代立竿测影的重要规则。因此,古人在玉龟上把北斗斗魁和北极星表现出来。这与距今6500年前,河南濮阳仰韶文化遗址45号墓的北斗青龙白虎图中,用斗柄指向龙角的做法(见图5-29),如出一辙。玉龟腹甲平面略成方形,四角内收,两翼上翘,象征大地。龟背甲为阳,象天;腹甲为阴,象地。龟背甲和腹甲构成一个立体的盖天宇宙模型。斗魁、极星、太阳、苍龙角宿,表现的是伏羲氏时代的天文观象系统。玉龟背、腹甲中间所夹的玉版图,则是十月太阳历和八节历结合在一起的“观象授时”历法系统。
玉版为长方形,长11、宽8.2厘米,剖面略呈拱形,呈牙黄色(图1-9)。玉版周边有钻孔,成5、9、5、4数顺时针排列。这是伏羲十月历的历数和内容。
玉版上边有9个圆孔,下边左右侧各有2孔,合为4孔。上为天、下为地。三三为九,为圆。二二为四,为方。上圆下方,天圆地方。这是用参天两地的阴阳数理,表示天地方圆盖天观念的作法。从玉版的上九、下四的数理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石器时期含山凌家滩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用方圆数理表达天圆地方观念的象数方法。

天以北辰为大辰,北辰即北极星、天一星。天数始于一,极于九。天有三辰,月有三旬,天见三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规圆于天,天数为阳,故天极数为九。二、四为地数。玉版下边的4孔,象征地方,也表示春夏秋冬阴阳四时。4孔一分为二,左右各2孔,表示上、下半年各有二季。伏羲历度三百六十,六六三十六为一月之期。玉版上9孔、下4孔,四九三十六,正表示了十月历每月是36天。
圣人面南“向明而治”。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是古代天文历法图式的基本形式。玉版左右边各有5孔,合之为十,分而为五,与含山玉人伸出的左右双手十个手指的意义相同。这是对伏羲十月太阳历上、下半年各五个月的表达方式。
玉版周边的5、9、5、4圆孔数,表达了天地阴阳的数理观念和伏羲十月历的历数等内容。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直接用数表达历法的做法,意义十分重大。参天两地阴阳方圆数理,首次在历法图式中出现,不仅表明历法由“鸟历”向着数理形式发展,同时也说明方圆数学方法已经出现。
原始的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定为360天历度,这是它的粗俗之处。先进的立竿测影方法产生后,当人们连续两次对夏至或冬至日影进行观测,就会发现一年的实际历数是365天,而不是360天。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每年在冬至和夏至前后重新测影,以确定上半年和下半年开始的日期,并把测影过程所用的二、三天时间,作为祭天和调整历度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用测影、祭天节日的五天,来补足伏羲360历度与太阳回归年365天之差。从而避免历法与天时节气失调。
至今仍保留在彝族等少数民族中的火把节、回星节,就是这种古老习俗的遗存。古代“女娲氏炼五彩石补天”的神话,应是这一历法变化的反映。
冬夏二至,是八节中最重要两节气。二至节是确定南北方向,区分春半年和秋半年的最重要的历法时空点,也是上古先民表达二至昼夜长短和寒暑变化的时空点。先民常以冬夏二至太阳出入方位来表达对这种自然规律的认识。因此,玉版图在紧临周边圆 孔之内,大圆之外,以四个圭形矢纹,分别指向玉版的四隅角,表示二至日太阳出入的方位。
上古先民在观象授时阶段,特别注意太阳出入的方位与节气的关系。中华大地的大部分在北回归线(北纬24度)以北。北纬33-35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古人的主要生活区域和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是冬至前后北极星出现在中天,建立观象中心的最佳区域。冬至日,太阳南游至南回归线上空;夏至日,太阳北游北回归线上空。生活在北半球中华古人,直接观察到是:冬至,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夏至,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并由此把春秋二分太阳的出没方位看作东、西方向。
《周髀算经》说:日出左而入右,南北行。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
赵爽注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故以东为左,西为右。日冬至从南而北,夏至从北而南,故曰南北行。冬至十一月斗建子,位在北方,故曰从坎。坎亦北方也。阳气所始,故曰在子。巽,东南。坤,西南。日见少晷,阳照三,不覆九也。夏至五月斗建在午,位在南方,故曰在午。艮,东北。乾,西北。日见多晷,阳照九,不覆三也。
《周髀算经》以古盖天理论和勾股法为主要内容,更多的反映了上古先民的宇宙观念和天文历法实践。由此可以说明,玉版图上特意用四个圭形矢纹,指向四隅角,意在形象的表达二至日太阳出入方位。
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玉版左上角的圭形矢纹与其他圭形矢纹的不同。它独呈五段十节,显然是古人有意所为。十数为天地数之终。数十岁成,“原始反终”,表示的是十月历的最后一个月,即冬至节所在的月份。因此,左上角的圭形矢纹所指,应是冬至日太阳升起的东南方位。右上方圭形矢纹所指,是冬至日落的西南方位。同理,玉版左下方和右下方两个圭形矢纹所指的方向,表示夏至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
凌家滩遗址的先民之所以用这样的形式表达二至太阳出入的作法,显然是为了突出冬至、夏至在十月历中的重要意义,强调每年在冬夏二至重新测影的必要性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玉版图中,刻绘有大小两个同心圆,两圆之间刻绘八个方格,方格内有圭形矢纹。大圆在外,表示的是冬至的日道,小圆在内,表示的是夏至的日道。八个格和八个圭形矢纹,象征立竿测影确定的八节。八节正在对太阳观测基础上产生的八个节气。
太阳是立竿测影观测的主要对象。上古先民在盖天思想的主导下,用勾股原理求圆于方,连续使用方形的外接圆方法,设计和建造了观象和祭祀天地的圆形或方形三阶高台。并用勾股方圆数学方法,计算各节气的日道直径、圆周和太阳出入在二十八宿之间的位置,达到“天与地协”的理想境界。
《周髀算经》载七衡六间图(图3-4),并有对不同季节的日道直径和圆周的实测计算记录。其中: 夏至日道径二十三万八千里,周七十一万四千里。春秋分日道径三十五万七千里,周一百七万一千里。冬至日道径三十七万六千里,周一百十二万八千里。
衡图的内衡为夏至日道,外衡为冬至日道,中衡为春秋二分日道。七衡六间图,简称七衡图。它是由二衡、三衡、五衡图发展而来的。我们不仅可以从春秋战国的铜镜上看到二衡、三衡图的饰纹[13](见图3-9、10),从殷商妇好墓出土的铜镜上有七衡、五衡饰纹[14](图3-11)。而且在距今7000前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兽塑”上,在“堆塑飞燕”“饰五圈附加堆纹”的残损器物上,可以看到三衡、五衡图[15](图3-7、8)。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三环石坛遗迹,则是距今5000年的祭坛。三环石坛内环直径11米、中环15.6米、外环22米[16](图2-9)。石坛三环直径的等比关系,与《周髀算经》对二至二分日道观测所得数据的等差关系接近,而且外衡直径都是内衡直径的二倍。说明早在距今5000年至距今7000年前,人们已经以圆形的盖天衡图表现不同季节的日道了。
二圆衡图表示夏至冬至日道,三衡表示二至二分日道,五衡则表示二至二分四立八节日道。因此,玉版上的内圆和外圆,应分别是夏至冬至的日道。它正好与指向是四隅角的四个圭形矢纹表达的内容,相互对应。一年四季,太阳往返于冬至日道和夏至日道之间,形成二至二分四立八节。八节是立竿测影的直接结果。
与衡图日道相应的是古人对日影长短的观测。《周髀算经》对八尺髀表在不同节的表影长度有详细的记录。其中八节的表影长度为:冬至晷长一丈三尺五寸。……立春丈五寸二分。……春分七尺五寸五分。……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夏至一尺六寸。……立秋四尺五寸七分。……秋分七尺五寸五分。……立冬丈五寸二分。
在《后汉书.律历志》等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立竿测影,亦称圭表测影。含山玉版的作者,在象征二至日道的两圆之间,刻绘八个方格和八个圭形矢纹,显然是把一年周天分为八个时段,即春夏秋冬的二至二分四立八节。八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八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
赵爽注释《周髀算经》说: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易纬.乾凿度》讲: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
《春秋考异邮》:阳立于五,极于九,五九四十五一变,以阴合阳,故八卦主风,相距各四十五日。
八卦即八节、八风。历法有了此八节,才能对农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所以《晋书?律历志》说:“分八节,以始农功。”
圭形矢纹,又有指向的意义。八个圭形矢纹,又象征地之八方。历法八节,对应地之八方。
玉版图中间的燕尾八角图形,是八节太阳历的历法图式。它的独立的含义,前面已经作了解释。应该说,玉版图上的所有图案,都是对八角历法图式的图解。这种作法,与距今6400年前湖南汤家岗先民在陶盘底部的八角图式中所作的图解一样。只是在象数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含山凌家滩先民开始用数;而汤家岗先民还没有直接用数,而仅是以矩尺纹,表达了数学方法的存在。
燕尾八卦八角图式的诸多含义,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和流失。相反,随着天文历法的发展,玉龟玉版以更进步的表达方式,赋予它以更丰富的内容。
令人惊叹的是,与立竿测影的含义相对应,含山古人把玉版左右的5孔与其下方的2孔,组成两个相对的“L”形矩尺状图案。其形状极似由4孔与3孔组成的勾股形。这与“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法暗合。勾股法是立竿测影的发展。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勾股方圆数学已经产生,并已应用于天文历法的观测和计算中。含山玉版图反映了这种数学进步,也应该是在情理之中。
古人把奇偶数区分为天地阴阳之数,并用参天两地阴阳数理表达天地圆方。天数为阳,象征温暖之气;地数为阴,象征阴冷之气。阳春半年阴气消退,阴秋半年阴气长进。参天两地,阴阳数之和为五。
含山玉版的作者有意把代表阴冷之气的二数,分别置于上、下半年的五数之下。阳在上,阴在下。表示了阴阳消长的寓义。左边代表阳半年的5个月数,减去下方代表阴数的2数,余3,表示阴气的消退;右边代表下半年的5数,加上其下方代表阴数的2,合为7,表示阴气的增长。这一减一加之后的3与7,其和仍然为十,十月历数不变。而3、7数又与春秋二分的授时星,即苍龙的心宿三星、白虎的参宿(不含伐星)七星的星数一致。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发现的蚌塑北斗青龙白虎图,表明早在距今6500年前,青龙星宿的心宿星座,白虎星宿的参宿星座,就已成为春秋二分的授时星[17]。而之后一千年的含山玉版图,用心宿三星、参宿七星,象征春秋二分的作法,与当时的天文历法水平符合。
与用心宿三星和参宿七星表达春秋二分的作法相应,玉版图还用表影的长度表现了二分昼夜的等长关系。在以立竿测影为主的历法中,人们十分重视四时太阳南北往来运动过程中的昼夜长短变化。这种变化又是通过用表影的变化表现的。根据《周髀算经》提供的数据,冬至表影13.5尺、夏至表影1.6尺,春秋二分表影是二至表影之和的二分之一,即7.55尺。取其整数,二分的表影为7尺。春秋二分昼夜等长,故都可用7数表达。玉版图把下方是四个圆孔一分为二,分别放置在左右的五孔之下,是左右都成7数。含山先民的这一作法,不但表现了春秋二分的表影长度,而且还表达了二分的昼夜等长的关系。
玉版的作者作如此巧妙的安排,不仅把立竿测影和对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的认识表现出来,也把新的天文授时星象寓于其中。从而丰富了早期的“燕尾八卦八角图式”。它既是星象图、方位图,也是立竿测影的十月八节历法图,同时也是古代的盖天图。
含山玉龟、玉版图以象数的表现方法,把上古时代的盖天观念、天文观测系统、观测方法手段、十月八节太阳历法内容,及燕尾八卦八角图式尽囊其中。
原来“元龟负书”,并不是什么神话,而是距今9000-5000年期间,以伏羲氏为代表的中华先民们,在认识天地自然过程中,对其创造的科学成就和思想文化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只不过这种概括和总结,在尚无文字时期,是以“制器尚象”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已。
含山凌家滩出土的这种“元龟负书”的文物,应该是洛书的原始形式。
第二节  关于《洛书》的正义
前面我们通过象数方法,对含山凌家滩玉龟玉版的文化信息进行了解读。尽管已有学者推测含山玉版图是“原始洛书”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人们在没有真正弄清它与洛书数的对应关系之前,与真正解开洛书之谜,还有一段距离。因而也无法明白流传了几千年的“燕尾八卦八角图式”与洛书到底有什么联系。
精彩视频短片点击观看


一、洛书的本义
洛书(图1-10),如《朱子图说》: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这个用四十五个黑白数点组成的数图,究竟是一幅什么图式?它的九组数点是怎么来的?又象征着什么?自宋代以来,各种解说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洛书的本义提供了证据。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M1出土的西汉太乙九宫式盘(图10-8),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洛书实物形式。
1、 洛书是天文天象图
出土的西汉九宫式盘的天盘上,由四条直线相交八分其圆,成九宫形。圆周排列数字与洛书完全一致,是洛书九宫数。中央有“招摇吏也”四字。天盘上与下一上九相应有“君”、“百姓”的铭文;与天盘的左三右七和对应有铭文“相”、“将”二字。
招摇是北斗斗柄前面的一颗星。在这里象征斗柄。“招摇吏也”,象征北斗所在的天之中央,表示中宫,象征斗柄在天空的授时作用。

《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斗为帝车,运乎中央”。天盘中间的“招摇”表示中宫。对应的是洛书中央的五数。五,为一至十天地数的天数之中数,也是洛书所用的一至九数的中数。所以,“招摇吏也”表示中宫所在。
天盘下一上九相应的“君”、“百姓”铭文。表示帝星天一与其他日月星的关系。一为极星,即天一、帝星,故曰“君”。君王“南面而治”,表示其位在北。极星是北天极的指示星。而日月众星环天极而拱之,犹如臣民北面而事,其位在南,故曰“百姓”。日月星三光,圜道而行。三三九,九数象征象征圜道,象征天圆。因此,洛书的一、九数,是北极星和日月星的天象。
天盘下北的“一君”和上南的“九百姓”之间的连线,象征的是天球的子午线和南北两极。天盘的左三右七对应的铭文“相”、“将”二字。左相右将,左文右武。表达的是心宿三星、参宿七星(不含伐星)。因为古人把心宿三星称为相星,把参宿七星称为将星。
唐代瞿昙悉达主编的《开元占经》卷六十在说到心宿时讲,石氏曰:心三星,五度。……心为天相;一名大火;一名大司空。心者,宣气也。心为大丞相。
卷六十二引《黄帝》曰:参应七将也。
引《命元苞》曰:参、白虎之体也;其星三列,三将也;东北星曰左肩,主左将军;西北星曰右肩,主右将军;东南星曰左足,主后将军;西南星曰右足,主偏将军。
又引《黄帝占》曰:参星,天右将军也;天市石武,金性刚强,斩刈平时,参应七将;其中三星,列三将也;右肩右足,右将也,左肩左足,左将也。
由此可见,双古堆出土的太乙九宫式盘的天盘,在左三右七数字旁,以“相”、“将”铭文形式告诉我们,洛书上的左三右七数是心宿三星和参宿七星的星象数。古人以心宿和参宿作为是春秋二分的授时星。春秋二分时节,太阳出入的方向正好是东西方位。因此,洛书的三、七数表达的是春秋二分的天象。
通过西汉太乙九宫式盘“招摇吏也”等铭文与洛书数组合成天盘这一事实,表明洛书是一幅天文天象图。
含山玉龟玉版上的文化信息 - 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致辞 (0602)昭阳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 (0302)秀峰区[全市商贸、金融、文化、旅游的中心区 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 九三学社副主席谈杜绝学术腐败首应推动大学体制的改革 -- 文化 -- 五柳村信息快递 基于海洋经济文化的沿海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探索 梯玛 土家族纠纷的调解者--土家族文化网--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0102)芙蓉区(中心城区 湖南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的中心) (0105)金水区(中心城区 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的中心) (0103)青秀区[原:新城区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金融、信息的中心] 挖掘有线网络资源 共享海量信息文化 水似情缘情似水,山含翠黛翠含山 (2601)凯里市[原:炉山县 州首府 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 贵州省第四大城市] (0202)大武口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商贸中心 宁蒙交界的区域中心 党政机关所在地] 开展“四位一体”(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 神州大地唱红歌 妙用无穷 -- 文化 -- 五柳村信息快递 response返回信息的时候,信息乱码 信息安全的发展前景 主耶穌重复的信息 昴宿星人的信息13 各种信息的查询!!! 八字经商的信息 信息的定义 自然界的意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