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分析国外教材:命运与奋斗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5:14:21
命运与奋斗之“道”     自上古以来,人们对命运和奋斗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争论不休。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人相信命运,逆来顺受,失去了进取心,有时候,毫无原则地、非常可惜地失去了很多机会,到头来,回忆过去,后悔莫及!有些人完全相信“斗争”学说,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刚愎自用,过分相信“自我”的力量,完全忽略了“我”与自然(除却“我”以外的所有的客观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有时候,碰得头破血流仍然不思悔改,一直到事情没有挽回的余地,甚至失去了性命!这些都是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命运与奋斗的关系,没有按照命运与奋斗之“道”行事做人的结果!    正因为在命运和奋斗的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的争议,所以,要懂得命运与奋斗之“道”,必须要首先弄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命运到底是什么?    2、命运是否存在?    3、人们对命运的兴趣为什么自古以来长盛不衰?    4、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人物对命运问题有过那些论述?    5、现代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对命运问题又是如何解释的?    6、“奋斗”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意思?    7、现代人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在奋斗?    由于“命运”问题是自古以来,一直纠缠不清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对它进行仔细的分析,并且采用各家学派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便于同仁能够从多角度自己去观察和分析。    “命运”这个词是晋朝玄学顶盛时期的产物。在这之前,“命”和“运”是分开的。    “命”,在古代和现代有下面几层含义:    1、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是命官之辞,大曰命,小曰令。王言同称命,有的用以命官,如《尚书》中的《说命》;有的用以封爵,如《尚书》中的《微子之命》、《蔡仲之命》;有的用以饬职,如《尚书·毕命》;有的用以赏赐,如《尚书·文侯之命》。秦并天下以后,改命为制。   2、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在《黄帝内经》的《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有这样的描述:“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    3、现代科学对“生命”的解释是“蛋白质的新陈代谢能力”。能力存在则生命存在,能力没有了,则生命也就没有了。    4、佛家和儒家对命是这样解释的:儒家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摘自《论语.颜渊》,人的一生的生老病死,荣华富贵等等问题都是上天注定的,人自己是无法改变。佛家说,人是有魂灵的。灵魂就是人的命。人之所以能够行使坐卧,有语言,有行动,有思维,完全是灵魂的作用,人的肉体只是装载灵魂的皮囊,并且,人的灵魂不灭,“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者则到极乐世界,反之,则下十八层地狱,一般人则在“六道”里轮回,受尽苦难。   “运”在现代和古代有下面几层含义:   (一)、1)移徙也。——《说文》;           2)是鸟也,海运。——《庄子.逍遥游》。           3)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二)、1)运量万物而不匮。——《庄子.天北游》。           2)三卜之运也。——《公羊传.定公十五年》。   (三)、运气,命运。          1)运穷福艾——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2)人的遭遇——亦特指迷信的人所说的遭遇。   (四)、命运,气数。          1)行猎中有几个小队运气不错。    关于命运的话题,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没有间断。就是当今社会还有一大部分人仍然在相信命运。那么命运到底有没有呢?之所以到今天人们还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说明了命运问题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用现代科学的看法,人的一生是必然要遇到形形色色的机遇的,并且,这些机遇就象五彩缤纷的云霞,瞬息万变;又象一串串泡沫,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干扰和影响,稍纵即逝。当我们回忆这些机会的时候,不得不承认,这些机遇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有时象是在冥冥之中被安排好的、固定的,令人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这些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命运问题。    从以上对“命”、“运”的解释看,命运应该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运动的,变化的因素,二是固定的,与生俱来的因素。所谓的“命中注定”,抛开“宿命论”的观点,站在科学的角度来思考,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质变量变”的论述,其中的量变过程就是我们传统国学的“定数”问题,而质变过程则是我们传统国学的“变数”问题。在解释命运问题时,如果我们把命运用我们传统国学的理论来说明那就简单而明了了。“定数当中有变数,变数当中有定数。定、变之数互相促进,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变化莫测,有时是非人力所为的。”    关于“定数”和“变数”的问题,古人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并且,结合天文、地理、星相等知识,对某些东西其实能够预测出来。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道理是一样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家们对人的命运问题是这样解释的,人的命运是自己决定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为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个人因素造成的,比如,人的脾气、性格、兴趣、爱好、毅力等。这些理论也有自己的道理。我们可以观察一个人,成功的人或者失败的人,都与他自己这些个人因素有很大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两部著作当中,用了大量的事实和篇幅充分论述了这个观点。    其实,西方的心理学家的论断,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传统国学理论基础上的那些东西。我们的易学,是一部非常令现在的西方人都叫绝的伟大哲学。但是,从它问世的时候开始就有了预测功能。所以,有些学者就提出,现代预测学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这里的预测的应用就是根据宇宙天地的大规律以及变数和定数的规律进行的,从而,也能够说明命运的有关问题。    在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国家唐朝贞观年间,有两个朝庭命官,官职叫做天监,他们的名字叫袁天罡、李淳风。两个人联手共同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预测著作《推背图》(这个作品的原版据说到现在仍然收藏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中)。对于这个东西是不是真的那么灵验,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验证。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明末清初的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他曾经为《推背图》写了一个小序。在这个小序里面,金圣叹阐述了自己对数术的看法。这对于我们研究命运的定数与变数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金圣叹的时代离我们不远,这个历史人物也是我们大家都熟识的,下面我们把他的小序抄录下来,以飨读者同仁:    “谓数可知乎?可知而不可知也。谓数不可知乎?不可知而可知也。可知者数,不可知也亦数。可知其不可知者数,不可知其所可知者亦数也。吾尝仰观于天,日月星辰犹是也;俯察于地,山川草木犹是也。我所亲见之天地,非犹是我所未亲见之天地也;然不得谓我所未亲见之天地即为我所亲见之天地也。天地自天地,而我异矣。我生以前天地可知也,可知者数也;我生以后之天地不可知也,不可知者亦数也。有我生以前之天地,然后有我生以后之天地,此可知其所未可知者数也。我生以后之天地,究不同于我生以前之天地,此不可知其所可知者亦数也。数之时,义大矣哉。唐臣袁天罡、李淳风著有《推背图》,父老相传迄末寓目。”    关于奋斗的形式和内容,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就不用多费口舌了。人们大多数还是在积极努力地去从事改造活动,相信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其实,这个奋斗的理论基础就是相信人是世界的主宰,通过人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人定胜天”就是这个理论的总结。这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可以随处可见,改造活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和作用,有的甚至成就了所谓的成功。这里的奋斗是人们按照客观规律、按照公德天理来做人做事情,绝对不是现在那些疯狂追求金钱的人们的所作所为。    在古代,有一种思想是和以上这些观点恰恰相反的。这种思想就是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有些事情是非人力可为的。在《列子.力命》这篇文章里面,就充分论述了这个观点。    文章在开头就用拟人的形式,讲了“力”(奋斗)与“命”(命运)的一段对话:    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于物而欲比朕?”力曰:“寿夭、穷达、贵贱、贫富,我力之所能也。”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于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札无爵于吴,田恒有齐国。夷、齐饿于首阳,季氏富于展禽。若是汝力之所能,奈何寿彼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邪?”    力曰:“若如若言,我固无功于物,而物若此邪?此则若之所制邪?”命曰:“既谓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    接着,文章又讲了很多事实来说明命运的不可抗拒。其中有下面几个:    1、北宫子自惭形秽,西门子戏弄他为“汝之颜厚矣”。东郭先生批驳西门子“夫北宫子厚于德,薄于命;汝厚于命薄于德。汝之达,非智得也;北宫子之穷,非愚失也。皆天也,非人也。而汝以命厚自矜,北宫子以德厚自愧,皆不识夫固然之理矣。”    2、管仲、鲍叔牙、公子纠、公子小白几个人之间处理一些事情的做法。总结他们的做法时讲了这样一段话:“... ...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鲍叔非能举贤,不得不举;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然则管夷吾非薄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终;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    3、邓析委曲子产,子产杀邓析;季梁病重,委托朋友杨朱劝子相信天命,不要去请医生。对生死、福祸、贵贱得出了“不由我,不由物,不由人,皆由天命”的结论。    在这篇文章最后,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    这个结论,把人们做事情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看做是规律,而把结果的好坏成败看做是命运。    那么,我们怎样处理命运与奋斗的关系才是正确的呢?    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在对待做事情的问题上持两种观点,一个是注重做事情的过程,一个是做事情的结果。按照中国的传统学说,只要做事情的方向正确,方法得当,符合公理天道,结果会自然就有,这是道家典型的“为而不为”的理论;相反,如果做事情的方向方法不正确,即使做再大努力去“奋斗”,其结果也会事与愿违。我们现在的人们往往追求的是最后的结果,对做事情的过程考虑的很少,甚至于根本不去考虑什么过程,这是造成人们特别相信命运的原因。    其实,在“过程”和“结果”这个问题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二者都不要偏废,做到适中中和。太注重结果,就会把奋斗看得高于一切,或者抛弃奋斗而听天由命,这样做事情做人就会给自己带上许多枷锁,一旦不成功,就会痛苦不堪,没有幸福可言。    所以,人们应该积极努力的去探索,去奋斗,至于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不要太在乎,不管别人怎样看待我们所做事的结果,我们都应该用一种平静的、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这个道理!                                          写于2007、12、20。   分享

0

阅读(624) 评论 (40) 收藏(5) 还没有被转载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前一篇:心得之十三   人生中对待“好”与“坏”之“道”后一篇:心得十五   漫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