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岛表情包:[原创] 声乐界重大发现--- 开 声 十 三 法_hen好东东吧_贴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06:13
声乐界重大发现--- 开 声 十 三 法分享到:
  • 5彩_MM
  • 0位粉丝

1楼


声乐界重大发现

                            序

开声十三法,可使国际声乐论坛得到从来没有的改观。它是声乐论坛新的里程碑,它可使众多从事声乐的人很快走出困境,世界上,那麽多的声乐专家,包括那麽多非常有 名的声乐专家,哪里个研究出像开声十三法这样清楚准确的理论?难道还不足以证明, 它的价值有多麽大吗?退一步讲,如果开声十三法没有问世,你就是出多少钱也买不 到。只有对艺术非常老实,非常尊重的人, 才可能有机会得到你梦寐以求的东西。反之,就是大风把它刮到你家门口,你也会把它放走,让别人得到。
   

开声十三法的简介:写的非常简单,多数人看了以后,都觉得简单。简单的都使他们看不懂。真正从事声乐研究多年,而且是上了路的人,才能看出此法的重要性。能看出 此法的重要性和价值的人,为数极少。 (我指的是国际上,并不限于某一国家)开声十三法的简介已然写的极其清楚,只不过你看不懂。不是简单,是差距的问题,差距 非常遥远。就好比地球人看UFO一样,弄不清楚是怎麽回事。
    

开声十三法是苦心,耐心,痴心,灵机,清贫,无奈加偶然,才得到的东西。有一点浮躁的情绪,都得不来它。(因为你可能中断研究)你不知道何时才能摸到它,一年两 年,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遥遥无期,就像人得了莫名其妙的病一样,不知道什麽药能治,也许到死都治不了。以前那麽多代搞声乐研究的人,我就不相信他们当中, 没一个有痴心的研究者,但都没有成功。我不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连钱都数不了,数多了就胡涂了。我这一辈子从小就喜欢艺术,也没有什麽名望,没干过什麽大事。但 在研究开声十三法上,耗尽了我所有的精力,包括身体。能得到它,是上天对我最大的恩赐,对此,我已心满意足了。在此,我郑重声明,我愿意转让我所研究的“开声十 三法”的版权,价格不能低于一千万欧元。能买到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艺术理论,这一价格已经很低很低了。这不同于买商品,货物,可以货比三家。独特的艺术理论, 购 买者如果没有实力相当的艺术水平,是不会理解的!


               本开声法的价格自二零零五年逐年递增一百万欧元。

                                                                            

                     开 声 十 三 法



声乐艺术是一门科学,凡属科学的东西就必定有它的规律性:
                                                           
         形似音
        

形似音是根据中国古音韵十三辙推算出来的,它出自唱词的尾音,因为每个字都属于十三道辙,比如:“江阳辙”阳字的尾音是“昂”字,而昂字里还有另一个音的存在,

这个音就是形似音,这样唱昂字时,必须同时唱“形似音”,也就是两个音同时唱,而且要以“形似音”为主,声音才会畅通无阻,声音可以推出去,拉回来,运用非常自

如。如果昂字里面不加“形似音”,声音不厚立不起来,而且一推声音就会扣死,有气也用不上,声带处在“封闭式”。所以声音绝对不会通,有的演员在演唱时声音总不

开,自己也很著急,但不知毛病出自何处不懂得一个声音里还有另一个声音存在;有的演员在唱时声音很好,都是已经运用了“形似音”也就是“双声”,但他们是感性

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虽然声音很好,但不知是怎麽发出来的,反复性很大。最轻者,也是会感到昨天演唱时这个音很好,今天怎麽有点不舒服,以此反反复复闹得演

员一生当中,对嗓子非常谨慎,恐怕出现什麽毛病,觉得嗓子非常难以对付,严重者已成心病。
         

“形似音”目前在声乐界里还没有发现
    

在众多的音乐专家当中,各有各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一针见血的说到病根上,学生在接受他们这种既“抽象”又含糊不清的理论时,理解相当慢,有的学生即便是摸到方


0

  • 2005-3-30 21:25
  • 回复
  • 5彩_MM
  • 0位粉丝

2楼


法,也不一定是教师教的。 “形似音”就不一样了,他很容易被演唱者接受。因为它有具体的东西,它可以指清楚演员在演唱时为什麽不行,哪里个音不通,哪里个音通,为

什麽不通,应该怎麽唱,用字或音把这个音标出来,标的非常细致,这样演员在接受时目标清楚,知道自己应该怎麽唱,以哪里个点为主,哪里个点为辅,思维清楚也就好练,

进度也就明显了。
    

“形似音”在世界上诞生了多少个世纪,现在已无从考证。我本人只是到现在才发现它,能发现它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收获,因为到目前还没有谁发现了它的存在。“形似

音”已经存在了那麽多年,为什麽文艺史记上没有记载,到现在仍然是个迷。从京剧的唱腔上分析 “形似音”太多了,多得离开了它你就无法使你的声音好起来。虽然

“形似音”到处都是,但是非常难发现,就在你眼前的东西,   而你却视而不见。“形似音”在过去京剧的老唱片里,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来,有的演员运用的很绝妙, 这说

明“形似音”在没有京剧以前的什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由于没有记载至今使后来人对这种东西总认为是个迷,随时捉弄演员,好多演员包括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对它束

手无策,听之认之,久而久之就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今天嗓子不在家,老天爷不赏饭”等等。
         

  如何把“形似音”唱好呢?
    

“形似音”贯穿整个唱腔当中,它随著字的辙口变化而变化,也就是一个字,是一种辙口。辙口不一样,“形似音”也不一样。 就是同一辙口里,由于字不一样其归音也

不一样,有时一个辙口里,就有几种归音。也就是用几种“形似音”来演唱,   “形似音”在拖长音时,作用更重要,因为它起著主导作用,使你的嗓子不会发涩,自然就

会省力气,声音是松弛的,音色也就更美。                                            
          

怎样识别声音通了没有呢?
   

最主要的要听他唱了“形似音”没有,“形似音”唱通了,声音自然就通了。在练习唱腔时,如果你的声音没通,   先别唱字的归音,先把这个字的“形似音”唱通,然后

加上字的归音,但一点都不能影响刚才所唱的“形似音”的音量,影响了就是不对。 加进字的归音后,声音应该比刚才演唱的“形似音”更响,这才算正确,否则就是没

有唱好“形似音”,在加进字的归音时,有的演唱者, 觉得字音有点模糊,似是非是的感觉;不象说话时吐字那麽清楚,这就说明你演唱得很对,本来舞台上演唱的字就

和日常生活中的字不一样, 这就叫做“艺术字”。
          

“形似音”在唱腔当中如何使用
     

在把“形似音”用作唱腔当中音与音之间的“过渡音”,也就是“转折音”时,要灵活掌握,不要死搬硬套,千篇一律, 要跟椐你所演唱字头的音量相对称,有时可以打

点,有时可以小点,还有时很小,必要时可以把它唱的“若有若无,似是非是”的样子。一句话, 就是要根据唱腔的感情变化灵活运用,不要把它看成是僵死的东西。中

国以前的一些艺术家当中,就有人把“形似音”运用得不好, 造成怪腔怪调,有的后来人还把他说成是一派,这真是天大的笑话。您如果愿意学,认为他好听这也无碍大

局,但必须指出这是错误的东西, 和流派不能相提并论。不管是哪里个流派,没有一家是以怪腔怪调起家的,当然这些流派各家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两个

字“悦耳”。当今通俗歌曲中个别的摇滚歌手的音色,不就是当年威震上海的艺术大师--周信芳的再现吗,周信芳和所有老生的味道都不一样,但他确实非常好听。所以

说,音色不能单调,这就和树林中的鸟一样,不能都一样,也不可能都一样,这才是大自然。虽然周信芳和别人不一样,但他在唱腔中的“形似音”和“靠音字”的用法,

却和别的老生名家一样,他把“形似音”,“靠音字”运用的相当好,只有自己音色和别人不一样,这就形成了--麒派艺术。


  • 2005-3-30 21:25
  • 回复
  • 5彩_MM
  • 0位粉丝

3楼

          

“形似音”与字的归音是相互制约的
     

在唱字的拖长音时,必须使用“形似音”,它能制约字的归音无法扣死,保证字的归音能强,能弱,运用自如。它可以使演员的境界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形似音”在汉

字当中也是一个字,如果在唱词当中出现“形似音”的字时,  那它的“形似音”就是本字的归音,就是“闭声字”。因为,它能使“开声字”不至于跑掉,起著扣著“开

声字”的作用。因为“形似音”都是“开声字”,而本字归音是 “闭声字”,“形似音”是“开声字”,喉部处于开声状态是松弛的,字音易跑,本字归音喉部处于“关

闭式”容易扣死,所以在演唱时,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谁也离不开谁。无论中国的戏曲,歌曲,还是外国歌曲,谁也离不开“靠音字”和“形似音”,  如果你把“形

似音”真正搞通,就是不懂外语,你也能清楚的辨别出演唱者的声音是否通,不管哪里个国家的戏曲或歌曲,都是以声音为主的,他们发出来的声音按中国的十三道辙来套

用,完全可以把他们的声音按十三道辙清楚,准确的归类,那他的声音好坏也就明显可见了  (这仅指“形似音”而言)。 “形似音”是汉字归音的“靠音字”与十三道辙

是紧密联系的,“靠音字”和“形似音”是没有国界的,  虽然国际上语言文字各异,但就发出来的音韵世界上全是一样的,哪里国没有阿音,依音等等。
    

“靠音字”和“形似音”是任何一位好的演唱家必须具备的,越是在演唱上达到高峰者,证明他们已经运用了“靠音字”和“形似音”但他们不一定清楚是怎麽回事罢了。

因为他们并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靠音字”和“形似音”这两点来讲,   “形似音”比“靠音字”就更难于发现,有的“靠音字”在演唱当中,可以著实的唱出来;有的

是似是非是的唱出来,在听觉上可以发现较快。而“形似音”就不一样了,它是汉字归音字的“开声字”不能著实的唱出来,一般演唱者是难于发现的,这就是演唱者之

迷。有的演唱者虽已到达高峰,但后来一下子又不行了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当成宗旨,所以后来导致急剧滑坡无有“回天之力”,  “靠音字”和 

“形似音”在演唱当中贯穿整个唱腔当中,没有它你的嗓子条件再好,境界再高,也无法使你的嗓音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辈子也登不上高峰;就是登上高峰者,也有掉下

来的,再也爬不起来。“形似音”是根据中国古音韵十三道辙来定的,十三道辙基本把所有的字分成十三大类,而个别的辙口里又有小的出入,同属一个辙口,归音就有四

种之多。所以“形似音”也要跟著变化,使用一种“形似音”是万万不行的,需要灵活运用。
     

在十三辙的范围里,绝大部分的辙口,也就是归音,都能用汉字来标出它的“形似音”是什麽字。  但也有的辙口归音的“形似音”用汉字无法标出来,因为在汉字里没有

这种字,只能讲,不能写。中国近代音韵家--赵元任就曾经说过: “反切语”,是说的不是写的,有了附加音的规则,无论遇到要说的字,他的反切就脱口而出。跟韵书反

切取易认字,注难认字的用意迥然不同。因此, 虽然文字的反切都是有字的,而“反切语”的“反切字”往往就碰到没有字的“反切音”。
   

所以说要想把十三到辙里的所有归音用文字标出来,是决对不行的,只能通过录音来解决。


                                           

                      开声法与演唱法



开声十三法是我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才研究出来的。
    

一个音里面有两个音,就是说一个音由两个音组成。任何一个音都是这样(包括半音),这是我多年来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千真万却,准确无误。凡是演唱的东西,都有两

个法,也就是两个第一。演唱者在两个法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开声法是第一要解决的。 声音开不了,怎麽演唱?这就和经商一样,你要先有本钱。开声解决了,演唱方


  • 2005-3-30 21:25
  • 回复
  • 5彩_MM
  • 0位粉丝

4楼


法就上升为第一,因为它是控制中心。艺术境界的好坏, 直接影响歌唱者的水平高低,如果开声解决好,那麽演唱方法永远是第一位的。两个法都是高水平的,才是完整

的歌唱艺术家。缺一不可,两者的关系是一分为二,是两家。但在演唱起来又合二为一,是一家。两个方法都好的情况下,它们之间能互补 ,使演唱者如鱼得水。到了自

由王国。如果有其中的一个方法没有得到解决,或没有解决好,演唱起来它们又互不帮忙。所以绝对不能把两个法混为一谈,混为 一谈是极其错误的。
    

在演唱方面:一个好的歌唱艺术家,他会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自然变化,不是强变。一个不变的艺术,是僵死的艺术,  没有生命力。发声方法是永远不变的,变了就会走向

反面。有几个音感觉不好,很可能就会起连锁反应。   严重者用不了一年就会使你自动退出舞台,很难东山再起。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京剧界的老前辈,鼎鼎大名的老生名

家--余叔岩,在他同时期的,还有几位艺术家,都是这样变化的。变化的无可挽回,过早的退出舞台,令人惋惜。
    

讲个小故事,一个农夫在田里到处挖,想挖到自己想找的金子,挖了很多年。终于有一天,突然挖到了一大块金子。从此以后,农夫便富有了。如果把这个农夫换成歌唱

家,就不一样了,歌唱家虽然刻苦磨练也得到了金嗓子,但他有时在不知不觉中,   就把它丢了。而且怎麽丢的,都不知道。原因是他不知道怎麽得来的,没有上升到理性

认识。想不丢也不容易,越是极其聪明, 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艺术家,越容易得此病症。
    

开声十三法,虽是个很好的开声方法,它能使众多的演唱者都能得到很大提高;但它不能使所有的演唱者,都能成为极有成就的歌唱家。因为演员之间条件有差异,差异各

不一样。因为歌唱家是有条件的,各种条件具备,才能达到。   大多数人永远也成不了歌唱家,几十年出一两个真才识学的歌唱家,也是正常范围。哪里能三天两头的出歌唱

家呢?出多了,自然有假。 十三法尤其对歌唱水平极高的艺术家和在学校里正在学习歌唱,而且是极具条件的学生最有用处。对艺术家,十三法能有效的防止歌唱家的演

唱水平走下坡路, 延长演唱的艺术寿命,使其不能过早的退出舞台。
    

对学生而言,它能使那些有条件的学生,而且将来能成气候的学生,不会因为开不了声而半途而废。发声这个东西,你悟出道理,它就在你眼前,悟不出道理,犹如大海捞

针,难上加难。多明戈在上海的演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就是在发音方法上出了问题。很可能他在发音方法上,没有明确的宗旨,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感冒能影响嗓

子,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感冒不到一定程度,不会对嗓子影响的那麽厉害。   一般感冒只能影响嗓音的透明度,不会影响到演唱不了的地步。就是多明戈正常的时候,他

有的发音也有压迫感,没有到声音真通的地步。这与他本人的音色无关。 音色与是否唱通是两回事,三大歌王的音色各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一样就没意思了。多明戈

曾在电视中讲,他在演唱当中,是用心去唱,这在京剧界里叫唱情,这话很对,但非常抽象,好象是一个心字,  一个情字,就解决问题了。那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失声是怎

麽回事?心字怎麽不管用了,派不上用场了?所以说,一个心字,一个情字, 都解决不了问题。能把内心深处的情,用声音都表达出来是有前提的,有条件的,有方法和

有技巧的。脱离了这些条件,谈什麽用心去演唱, 用情去演唱?你表现的出来吗?

                                           

                    声乐中的“海市蜃楼”
  


  在练习发声当中,尤其是在感觉上出现过大的紊乱,受的伤害比较重的歌唱家,这种人的练声之路,是很漫长的和遥遥无期的,不是三天两早晨就能解决的事情。这种人

在练声的过程当中,会经常出现“海市蜃楼”现象,也就是这几天声音非常好,影像一过,感觉全无,这是为什麽呢?是因为你根本没有找到发音的正确宗旨;也就是要


  • 2005-3-30 21:25
  • 回复
  • 5彩_MM
  • 0位粉丝

5楼


领,不知道你的好声音是怎麽发出来的,也不清楚不好的声音是怎麽发出来的。 “海市蜃楼”现象,一般都是好现象或好的感觉,因为你只是出现好的感觉,上升不到理

性认识,梳理不出头绪,也就无法把哪里个点当成宗旨。对于一个受伤害较重的歌唱家,不管你经验多丰富,多麽聪明过人,也无法使你逃脱“厄运”。一般来讲,这种人在

受过伤害之后,还把它当成命根一样,一直在进行研究,探讨,如果能在10年-30年内,把他原来的好声音重新找回来,这应当是奇迹中的奇迹。极有可能一辈子也找不回

来,这是极正常的事情。因为这种人,没有一个正确的宗旨,来指导他的练习过程,也就是检验每一个字或每一个音是否正确。因为这种人,出的毛病都是在开声法上,而

不是演唱法。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就是出现“海市蜃楼”也无大用。明确的告诉你,这种好的感觉,   最多维持一个月,最少几分钟,好的感觉就没有了;又回到使你烦恼

的境地,犹如帆船在海上遇到了无风区,使你无可奈何。这种情况的出现, 是非常可怕的,它能使你失去信心,失去斗志,失去勇气,失去精神寄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

怀疑。这种人,如果能真正找回来,并能找到正确宗旨,这个歌唱家在舞台上会像佛光一样,出现光环,光彩夺目。  他是真正的歌唱家,是“全无敌”型的艺术家,他的

声音一辈子也不会再变,因为他已到了发声上的自由王国。但是,这种歌唱家目前还没有出现过。 必须指出,有了开声十三法的问世,这种歌唱家一定会出现,而且时间

会大大缩短,不再是遥遥无期的,像捉神弄鬼一样, 打发自己美好的艺术青春。
   


摘要              论京剧老生名家--余叔岩
              

在演员当中,有很多人把会发声和会变化节奏误认为是一个问题。它们通称这是唱法好,或会唱,不知道这是两个问题。而且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当中,这种看法就存在,至

今还普遍存在。这种看法,就像人得了绝症一样,谁要是真中了这个邪, 不管你是哪里一位演员,都没有好下场,想得开的退出舞台,想不开的就要命。这好象是言过其

实,危言耸听,来吓唬别人。关键问题在于得了绝症, 还不知道怎麽得的,越是在演唱方面,攀登到高峰者,如果达不到理性认识,极有可能得这种病。且在很短时间里,

就会一落千丈。要想找回,那真是太难了。除非出现奇迹,可能性相当小,余叔岩先生,就是得此绝症。而丧命者。王少楼,李少春先生继余之后, 又是得此绝症者。这

几位真正的艺术家,是当今公认的艺术天才,才智过人。在京剧艺术上,贡献很大,造诣很深。 尤其余叔岩先生的老生音色和唱法现在依然不过时,生命力很强。那为什

麽得此绝症呢?病的原因在于,他不懂得把前面所说的两个问题分开看,而是混为一谈。 因为他的进取心极强,进取心不强也不会在艺术上达到那样的高度;就因为他的

进取心相当强,不满足于现状,在艺术上经常反省自己, 而自己并不知道在前进当中会失足落水;如果要知道的话,我看他是绝对不会探这步的。他只是知道“艺无止

境”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是绝对没错的。但是在怎麽前进上,必须有清醒的头脑。正确的东西只有一个,对了,就不能再改;再改就会像反面走。艺无止境, 是指一种艺

术要随著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步不前;任何一种停步不前的艺术,必将死亡。就以京剧艺术而言,也是要发展的。 京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唱,念,做,打;都

包括进去,并且成为一个整体,使人看起来很完整。就唱腔而言,里面包括,发声,强弱对比   节奏变化,这两个方面,也就是声与情。发音对了,绝对不能改。发声在演

唱当中,属于一个极重要的部件。发音对了,只有一个, 或对或错,而没有第二个。发音是不能随著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东西,而节奏和强弱就不一样了。它是有时代感

的, 必须随著时代变化而变化,而且变化的相当自然。艺无止境,就是指在这方面所言,而不是指的发声这个部件。古代人的声带和现代人的声带没有区别, 要想声音


  • 2005-3-30 21:25
  • 回复
  • 5彩_MM
  • 0位粉丝

6楼


大,都得用同一种方法。而在节奏和强弱对比方面就大不一样了。古代人听的节奏和强弱方面和现代人是绝对不一样的, 就以京剧的老唱片而言,节奏,强弱对比,到现

在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而发音,没有变化,过去好的名家,现在听起来,声音依然好。 而且现在的演员也无法相比,所以说余叔岩在这方面思想是乱的,没有分清,就

失足落水。根据老唱片来判断,余叔岩一生当中所录制的十几张唱片,就最后录制的“沙樵饯别”不是很好的,其它都是非常好的, 或是比较好的。最后那张就是他得了

绝症时的代表作,根据他的年纪,那是指不过三十几岁,声音应该正是好的时候,   不应该出现那样的声音。别人都认为余的声音好,余本身也一样认为自己的声音好。余

的声音确实好,而且在声乐上来讲,他的声音非常通畅,共鸣相当好。 但他并不一定知道,自己的声音好到什麽份上,只知道艺无止境,不断进取这个说法,余在唱腔上

的发音方法是感性的, 没有上升到理性。在艺无止境的鞭打下,把自己好的声音改没了,一个音影响另一个音,起了连锁反应。然而在当时红到那个份上的余,  他能跟谁

说呢?说什麽呢?说我找不著家了?在当时的时代的余决不会向任何人诉说他心中的话,因为说了,什麽全没了,只有收山。
    

余本人正在好的时候,这突如其来的横祸飞到他的头上,在精神上,他是很难接受的。心理极度不平衡,慢慢的余便得了病, 这绝对是事实。跟外面说他病得很厉害的说

法完全一样,但病因是从精神上导致到身体其它部位上的,余的精神垮了, 因为他失去了精神寄托,失去支柱。导致余不到五十岁就饮恨身亡。为什麽余会到如此地步,

就因为他以前在舞台上真正享受过艺术的魅力。而且在舞台上,能随心所欲,心想事成。他所能够达到的艺术水平,在那个时期,甚至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与之相比。这样

一位艺术天才,突然间在声音上飞来横祸,太使他无法接受,这对一个真正追求艺术的演员来说,在没有什麽东西对他打击有这麽大。他没有因为没有了好的声音而精神失

常,就已经很幸运了。别忘了,他这个人对艺术追求的心情,是一般演员不可想象的,也是一般演员所不能理解的。余是在真心追求艺术,渴望攀登高峰的前进路上走进了

“迷魂阵”,遇到了“鬼打墙”。并不是像当时传说的那样,中年变声。据有的老前辈讲余一生唱了十年戏,前五年是好戏,后五年就不行了。据说,余一气之下,把包头

的网子都跺了,决心不唱了,其心情的沉重,不言自明。
    

在当时那个时代,又不便讲出真相,这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余叔岩先生走错了致命的一步,但他依然是一位高深的艺术家。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换言之,只要京剧存在一

天,在老生这个行当里,余派还是无可争议的正宗。如果余是长寿的话, 余派艺术还会有非常大的改观。决不是仅限于他录制的唱片那样。对一种流派来讲,我们后人决

不能一味的肯定,也不能一味的否定。 必须对其加以全面的严格剖析,找出它的优缺点,才能真正继承,并且得到发展。对于一种流派加以分析,  去粗取精是一件非常艰

难而又是高水平的工作。一般演员是做不了的,凡事要问一个为什麽,你要是真正知道一种流派艺术为什麽好,好在哪里里,那你就登高有望了,如果你再有条件,成功就向

你招手了。虽然余走错了致命的一步,他依然是我们后人最最尊重的一位艺术大师。他对艺术的追求精神,对后人鼓舞太大了,我们后人因为要继承和发展京剧艺术,就不

能不把过去错了的观念纠正过来,使后来真正在艺术上有造诣的演员,不要重蹈覆辙,真正去粗取精,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然而余叔岩先生去世这麽多年,京剧界并没有人知道余先生走错这危险的一步,且都认为是中年变声,塌中等等, 没有对他进行长期严格的分析,这就对后来人在声乐艺

术这条道路上,投下阴影,而且还有可能别人会重走他这一步。 


  • 2005-3-30 21:25
  • 回复
  • 5彩_MM
  • 0位粉丝

7楼


                                                                                                        (end)


                                                 演唱法则 

                        

                                                
                                      声乐界重大发现--开声十三法(续) 
             
         
        音也是字,字也是音,不要把两者分开,人类在没有文字以前,就能发出各种声音。文字是人类按声音的不同,人为的造就出来的,
         
        这就是为什麽世界上的文字 各不一样的原因所在。现有声,后有的字,在唱腔当中,虽然都是有字的,但这和生活当中的字不一样,
         
        自要听命于声的管辖。因为所有唱腔都是以声音为主的,因为它是歌唱,要是以字为主,那是“快板书”。这就是为什麽字在唱腔当
         
        中表现得没有日常生活当中那麽清楚地原因所在。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各异,但就人类能发出的各种声音而言,一点差异
         
        也没有,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连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发出的声音也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两样的东西。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是入辙的,
         
        这不仅是人类,动物,还包括雷声,炮声等等,无一不进十三辙。驴子的鸣叫是“江阳辙”,乌鸦的鸣叫是“发花辙”,斑鸠的鸣叫   
         
        是“姑苏辙”等等,它们的叫声全入辙。所以说,中国古音韵十三辙是世界上通用的,别以为它是以字来分辙的,字只是属于哪里种声
         
        音而已,换句话讲,字是声音的代表符号。 
               
                                             
                                        什麽是演唱法则呢?这个法则又遵循什麽呢?     
              
         
        这个法则不是由哪里位高明的艺术家发明的,而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所造就出来的,有成就的艺术家只是有意或无意的摸到此法,运
         
        用得手而已,并没有上升到理性。在这个法则里,有它的“重点字”与“重点音”,它与开声法则同时用,但毫无关联。开声法则遵循
         
        的“形似音”是开声,而演唱法则遵循的是另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既严格,又灵活,它能使唱腔“口语化”,能把词意表现得“淋漓尽
         
        致”,使观众倾倒,歌唱演员在开声法解决以后,能否成为极有成就的“艺术家”全靠此法,而没有别的东西。 

                                                   
                                             什麽叫“重点字”与“重点音”呢? 

        
        在这个法则里,“重点字”与“重点音”很多,尤其是没有字的“重点音”更多。多的比比皆是,只有能恰到好处的掌握“重点字”与    
        
       “重点音”的演唱者,无疑都是“好角儿”,就是嗓子条件稍微差一点的演员,由于演唱法则运用得好,依然响当当的排在“好角儿”
        
        之列,甚至是艺术家之首,程砚秋,周信芳,杨宝森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说演唱法则是王冠,那麽“重点字”与“重点音”则是王冠
        
        上的明珠!因为它在唱腔当中起著“大强调”与“小强调”的作用,在不同的节奏里,轻,重,快,慢,各不一样,不清楚两个“重点”  
        
        的演唱者,永远也达不到“口语化”的演唱水平。这个法则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有起有伏,是有规律性的,前面这样运用,后面“必然”
        
        那样运用,这就和定律一样,不可更改。 

        弄清演唱法则及其规律性,你才有能力在前辈艺术家们的唱腔中,搜索出各种各样的“重点字”与“重点音”,来掌握它,运用它。分析
        
        哪里几位艺术家运用的最佳,凡事多问几个为什麽,因为在这里面很可能会出现帮你成功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