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绊脚套的钢丝尺寸:五泻心汤的临床运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00:24
五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仲景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内科杂证,如泻心汤治热盛之吐衄,半夏泻心汤治寒热夹杂之呕吐,甘草泻心汤治虚实间夹之狐病等。由于其组方严密,标本兼顾,虚实兼施,配伍灵巧,随证施治,疗效显著。在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及吴氏《温病条辨》中用于温病。适应证甚广。我在临床工作中,对五种泻心汤进行了认真的钻研,尚能灵活运用,现予以整理,并附医案举例,以期交流。
1. 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宋本《伤寒论》149条》)。此为柴胡证误下后的治法,该方主治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证。其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芩、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作用。《金匮要略》用以治疗寒热夹杂之呕吐痞证。《温病条辨》用本方加减治阳明暑温浊痰、湿热互结心下之痞或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
病案举例:胡某,女,50岁,1981年3月14日门诊,病历号267617。
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矢气嗳气则舒,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有自汗,背痛,寒热往来,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或不爽,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此为邪热阻滞心下,气机不利,则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失气嗳气则舒;脾虚气分不足,故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自汗;营卫不和而背痛及寒热往来;热扰心经、波及小肠,故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脾虚气机失常,则大便时干或不爽;脾虚湿郁化热,故口干不思饮,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证属脾虚湿滞化热,阻滞胃脘,气机不利而致痞。以辛开苦降,健脾利气,宣通气机为治,用半夏泻心汤减大枣之腻,加香橼皮理气宽胸,加白芍和营卫。处方:半夏9克,干姜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太子参9克,甘草6克,香橼皮9克,白芍12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心下痞,腹胀、胸闷、气短诸症减轻。继以代赭石汤加减5剂而收功。
2.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4条)本方主治关脉浮之热痞证。其脉浮非表证,乃邪热壅聚中焦之候。药用大黄泻营分之热,芩、连泻气分之热,共奏清热泻痞之功。《金匮》用以治疗热盛之吐衄血证;《温病条辨》用以治疗湿热痢,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或疟邪痞结心下等。
病案举例:周某,女,22岁,1979年7月21日初诊。
鼻衄一周,量多色红,心烦心悸,胸闷气短,苔薄舌红,脉弦细数。心主血属火,肺主气属金,开窍于鼻,心脉连肺,脉脉贯心。心经蕴热,故现心悸心烦;热灼肺府,则胸闷气短;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则鼻衄,上述诸症皆属心火刑肺,灼伤血络,治宜泻热凉血。方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3克(后下),黄芩1O克,马尾连4.5克,白茅根15克,牛膝9克。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7月24日二诊:服上方1剂后,翌日鼻衄一次,血量减半;服2剂后,晨起仅见鼻腔残留血痂;服3剂药后,未见出血,但仍觉气短。仍守上方,继服3剂。
7月27日三诊:仅觉心悸气短,予益气养心之品调理而愈。
3.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5条)该方主治痞而复恶寒汗出之阳虚痞证,方中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清热泻痞,附子辛热温经回阳。诸药共奏扶阳泄热消痞之功。
病案举例:高某,女,48岁,1981年2月14日初诊,病历号77784。
心下痞,不欲食,手足麻木,大便略干不爽,善忘,无故欲哭,胃中冷,阵发性心中热气冲巅顶渐出汗,汗后心神稍爽,复而如故,苔黄腻,舌暗红,有齿痕,脉沉弱。此乃湿热阻滞胃脘,气机不畅,腐化失司,故痞而不欲食;脾主四肢,胃通肠府,邪困脾胃,营气不布,气机失畅,故肢麻大便不爽;心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则胃中冷;正驱邪出,故阵发性心中热气上冲巅顶渐汗出,汗后心神稍爽;但因阳气不足,驱邪不尽,故复而如故。苔黄腻,舌边有齿印乃湿热之征;心阳不足,无力鼓动血脉,故舌质暗红,脉沉弱。证属素体心阳不足,兼湿热困阻中焦,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治宜扶阳泻痞。方用附子泻心汤:黄连3克,黄芩6克,大黄6克,上三味开水泡15分钟,熟附子7.5克,煎20分钟,两汤相合,日服2次。
2月16日二诊:服上方2剂后,痞满大减,食欲见增,阵热、汗出亦减,大便见爽。劳累后仍有阵热、汗出,口苦不欲食。舌质转红,尖微赤,苔淡黄,脉沉滑微数。原方继进2剂。
2月18日三诊:诸症基本消失,因药店未将药单包,病人将药同煎冲服黄连末,服后大便略溏,但无所苦,胃中由冷变热而舒适,口微苦而粘,不欲食,舌紫红,苔白腻亦减轻,脉弦微数。治宜清热祛湿,调理脾胃。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4剂,药后,心阳复,湿热祛,气机调畅,痞证自除。
4. 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4条)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主治胃虚水饮食滞之痞证。方中生姜、半夏散水和胃,降逆止呕;干姜温中化水;芩、连泄热消痞;参、枣、草补中益气,共奏和胃散水消痞之功。
病案举例:王某,女,38岁,1981年3月14日初诊。
腹痛,下黄白色脓性便,一天三次,伴里急后重,肠鸣,口苦,无寒热,近年来凡进食生冷即易腹泻,劳累则右眼睑、右口角抽搐。苔薄微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此为饮食不慎,湿热侵犯胃肠,阻滞气机故腹痛、肠鸣,排黄白色脓性便;热邪内迫,湿性重滞,故口苦、里急后重;脾虚运化失司,故进食主冷易腹泻;脾虚水谷精微运化失常,气血生化无源,络脉失养,故劳累则眼睑、口角抽搐;苔薄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乃脾虚有湿,气血两虚上征。证属饮食不当而感湿热,素体脾虚气血不足,络脉失养。治宜清热祛湿,益脾养血,通营活络,扶正祛邪。方用生姜泻心汤加减:当归6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生姜3片,半夏9克,黄芩9克,黄连6克,党参10克,甘草6克。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药后胃肠湿热清,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液均除。
5. 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8条)该方主治再次误下,脾胃重虚之痞。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狐病。
病案举例:舒某,女, 31岁,1984年1月22日初诊。
1983年底流产后即带环,数月后面部出现红色斑块,先由颧部开始,继而两腿膝下亦相继出现,触碰时疼痛异常,时愈时发,头晕阵作已一年,双目发胀,气轮布有红丝,口腔内常发口疮,外阴部曾有两块溃疡,胃脘痞满,纳谷一般,睡眠欠佳;腰部酸痛,带下色黄,月经正常,大便调,尿量多,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小数。证属脾虚湿聚,蕴久有化热之势,病为狐病。治宜缓中补虚,化湿清热,凉血解毒,仿《金匮》内外兼治法。
1. 生、炙甘草各10克,黄芩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干姜9克,丹皮10克,小蓟12克,川牛膝12克,枳壳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六剂。
2. 外用薰洗药:苦参30克,白矾10克,蛇床子12克,生甘草15克。水煎先薰后洗,日2~3次,二日一剂,三剂。
3. 口疮上药:冰硼散、锡类散各1瓶,混合均匀,以少许上于患部。
迭经五诊,进药30剂,用薰洗敷药,诸症减轻,带下由黄转白,量少,纳谷增加,口疮已一月未发。近因贪食鱼腥辛辣之品,致口疮又作,下肢紫色结节斑块又起,口干不欲饮,便溏溲黄,舌红苔薄黄,干燥少津,寸关弦滑。为饮食不谨,脾胃热盛引起。本急则治标之旨,以泻黄散加味:防风12克,生石膏20克(先煎),蕾香10克,栀子3克,黄柏9克,砂仁(后下)6克,甘草9克,三剂。药后口疮即愈。再以甘草泻心汤加枳实以调理气机,至第七诊(1986年3月26日)口疮已痊愈,下肢紫斑亦消退,目赤亦杳,诸症若失,一切复常。追访至1986年7月未再发。
体会:
1. 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证之临床,不仅伤寒误下邪陷等原因可以引起,即内科杂病、湿热病中亦较常见。
2. 仲景五泻心汤,首创了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和临床常见的病理表现而来,对治疗脾胃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五泻心汤的病因病机侧重点既有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失调,升降悖逆则基本一致,故理脾胃,调升降,则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4.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误下邪陷,内热壅盛之痞;附子泻心汤则适于邪热有余而卫阳不足之痞;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挟湿之痞。
5. 根据湿热轻重及舌苔之薄厚,而分别予以苦泻或开泄,或苦辛平等,芩、连为苦寒降泄,姜、夏是辛开温散,祛湿化浊,并非用其散寒,若湿热并存,过用寒凉,则湿凝不化,湿遏热伏,湿不祛热不清,所以临证依舌苔腻浊或润滑,即可配姜、夏,但要掌握病情时机和湿热邪气之比重而调节辛苦寒温药的配伍用量,热重则多以大黄、芩、连苦泄;湿重则多以姜、夏开泄。如胡某证属脾虚湿滞化热,用半夏泻心汤去大枣之腻,加理气宽胸等药,而脾运、湿祛、热清,痞证自除。
临床应用五泻心汤关键在于掌握虚实错杂、湿热兼夹、升降失调的病机,及苦辛并进、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的药物配伍,以及辛开温散、苦降泻热、补脾和中之方义。临床虚实夹杂,湿热阻滞,气机不畅的胃肠肝胆病症很多,邪热壅盛热伤血络的病症也不少,只要掌握得当,五泻心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易瑞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