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子这首歌难吗:基督教(景教、也里可温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08:01
宋以前的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
元代泉州的也里可温教
近代基督教在鸦片战争后再次传入泉属厦门
——《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入厦门。)
英国长老公会
——进入安海。
——进入泉州。
——向内地发展。
——泉州地区的基督教会基本属长老公会控制。)
英国伦敦公会
美国美以美公会(美国卫理公会、美国归正教会)
其他基督教派别(美国安立甘教会[美国圣公会]。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基督教聚会处。)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基督教泉南堂
基督教泉西堂
基督教聚宝堂
基督教聚会处(金刚巷)
基督教福音堂(承天巷)
基督教厚德巷小教堂
金井基督教堂(前期基督教在金井的传播。在现址新建教堂。设立学校。)
安溪基督教堂
龙门基督教堂
基督教信仰上帝,认为是上帝耶和华创造天地,圣经为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宋以前的景教
泉州古基督教派别,有聂斯脱里派(Nestorian Christians)和天主教的圣方济各会派(Francicans Mission)。
聂斯脱里派传入中国后称景教,为基督教之一派别,创于叙利亚人聂斯脱里氏。景教于唐中叶的八世纪以前即已传入泉州,只是还不盛行。
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祸及基督教,基督教被禁绝,但并未消灭。
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景教教主派僧侣及修士六人到中国查看,已见各处教堂废灭。
元代泉州的也里可温教
元代兴起,景教始借蒙古人之兵力,由叙利亚和波斯再次传入中国,改称为“也里可温教”。
元代的也里可温教不属罗马教皇,在东方自设有大总管,执行教皇事权,委任各处总主教及主教。
泉州发现纪年的最早的也里可温教碑,是元·前至元丁丑年(南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戴舍王氏十二小娘”为其“故妣二亲”,“郭氏十太孺、陈氏十太孺”合葬刻立的汉字墓碑,表明宋末元初泉州已有也里可温教的传播。
元代泉州的也里可温教已很盛行,在泉州设立主教区,“管领泉州路”和“管领江南诸路”。
已经出土的元代也里可温教各类石碑、墓碑有数十方。这些墓碑,有的雕刻叙利亚文字拼写的中亚地区方言,有的还掺杂进蒙古语,有的是回鹘文字拼写当地方言,有的则是雕刻两行蒙古的八思巴文字拼写的汉语。
如有一方八思巴文拼写汉字的墓碑,音读为:Kaj san Zeu jen ko tshi uin mu(开珊朱延坷子云墓),墓碑立于“至大四年辛亥”(1311年),可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冒充汉姓,或汉人信奉也里可温教的墓碑碣。
又如元·大德二年(1298年),也里可温教徒、福建行省(省治泉州)平章政事阔里吉思(乔治)的墓碑。
还有宗教职业者和宗教官员的墓碑,如“侍者长柯存诚”、“大德黄公”、元·大德十年(1306年)“管领泉州路也里可温掌教官兼住持兴明寺吴”、皇庆二年(1313年)的“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西雷蒙”。以及许多普通教徒的墓碑。
2003年,在晋江市池店镇新店村发掘出土一块元朝景教石刻,后移至泉州南建筑博物馆保存。
该石刻为辉绿岩质,呈长方形。石刻上部浮雕有一天使,飘带飞扬,手捧圣物,圣物上有莲花十字架。石刻下部阴刻22行奇特文字,似为叙利亚文。文字保存得相当完好,十分清晰,远胜于目前保存在泉州海交馆的8块刻有叙利亚文字的元朝景教石刻。
经澳大利亚悉尼黑可利大学摩尼教研究中心的华裔学者刘南强教授、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花莲士文教授、悉尼大学的加典那主廷讲师来泉时辨识,认为该石刻的文字是由叙利亚文与回鹘文混写而成。初步译出:“在天父、天子和圣灵之名字,信徒(也里可温)到……在菲利王父亚力山大大帝年历1629年(公元1318年),中历是……”
碑文中亚历山大历与中国年号的同时出现,可能是亚历山大历首次见于中国景教石刻。亚历山大历早于公元历311年,根据推算,亚历山大历1629年正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元祐五年。
但是随着元朝的灭亡,泉州基督教亦式微了。
近代基督教在鸦片战争后再次传入泉属厦门
近代基督教再次传入泉州,是在鸦片战争(1840年,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鸦片战争与泉州》)以后,随着不平等条约而进入的。
《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定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西方基督教会把中英《南京条约》称为在华传教的“转机”, 基督教乘机而入。
教会问题最先起于中法《黄埔条约》。《清史稿·邦交志3·法兰西》云:“(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许(法兰西)以开教堂传教,仍限于海口,禁入内地。”
后中、英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订立《天津条约》五十六款,其中第八、十一、十二、十三款就是关于教会的规定。如第八款:耶稣教暨天主教原系为善之道,待人如己,自后凡有传教习学者,一体保护其安分无过,中国官方不得刻待禁阻。第十二款:英国民人在各口并各地方,意欲租地盖屋,设立栈房、礼拜堂、医院、坟墓,均按民价照办,给平定议,不得互相勒索。
英、法两国于太平天国起义中,乘机对清廷勒索。法国以广西杀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订立《北京条约》,凭借这个条约,拓展教会在华势力。
进入厦门
最先来泉属地区传教的是美国归正教公会雅俾理牧师。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侵占厦门时,雅俾理第一个到达厦门、鼓浪屿,立刻得到英国军官的热情款待。他在厦门传教两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雅俾理在厦门建立“新街会堂”。
美国归正教公会发展如此迅速,其他教会也不甘落后,他们争先恐后派遣传教士来厦门活动。英国伦敦公会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派施敦力·约翰牧师从马六甲来厦门传教。道光三十年(1850年),英国长老公会雅各等也来厦门。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长老公会派遣杜嘉德牧师到厦门执掌教务。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长老公会再派仁信牧师来厦。
同治三年(1864年),英国与美国教会分工,“以厦门与附地(禾山、同安)及漳辖西溪一带,归美国公会,以漳辖南溪一带及安海以北诸地,归英国公会。”于是,泉州一带遂为英国传教的范围。
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主要有英国长老公会、英国伦敦公会、美国美以美公会、美国安立甘教会四派。
英国长老公会
英国长老公会传入泉州最早,势力最大。
进入安海
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长老公会牧师杜嘉德认为晋江县安海在地理位置上极为重要(位于厦门之北境,为兴、泉、永通衢,历来是闽南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港·安海港》),无视中国主权和“限于海口,禁入内地”的条约规定,亲自出马从厦门乘坐“福音船”到安海传教。此为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府之始。
但是,安海民众并不欢迎他,对他的到来极力攻击。始而禁人赁以第宅,继而禁与牧师传道者交游,终且掷石扬沙,使其无立足之地,只好退回厦门。
杜嘉德为了在安海建立传教据点,重新作一番精密的策划和准备后,于咸丰八年(1858年)再次乘坐“福音船”到安海,偷偷租赁咸德境黄氏住宅为讲堂,但多次被安海民众捣毁。杜嘉德又将布道堂从咸德境迁到玄坛宫后蔡宅私塾,这更激怒了安海绅士阶层和民众。
杜嘉德为了扩张势力,站稳脚跟,于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公历1861年9月9日),用小恩小惠拉拢郑爽、郑坦兄弟等四个二流子入教充其帮手。这样,安海民众不仅瞧不起教会,而且对杜嘉德本人也更加憎恨。
有一天,杜嘉德上街活动,一群小孩尾随嬉笑怒骂,杜嘉德老羞成怒,突然转身对孩子们“怒斥逐之”,致使一小孩惊慌扑地,受了重伤。此事引起周围居民气愤,有人喊道:“番仔鬼杀人了”,众人簇拥而来。杜嘉德见势不妙,急忙躲入教会堂所。但愤怒的人群冲进堂内,“将牧师拉出堂外,以石击杀,人以其为死,弃之。”其实杜嘉德并没有死,只是一时昏迷。后来蔡宅主人把他拖入屋内抢救。
杜嘉德醒后,即叫郑爽替他乔装打扮,躲藏在“福音船”中,逃往厦门。杜嘉德返回厦门,立刻向英国驻厦门领事报告,英国领事柏威林勃然大怒,决定派遣炮舰前往安海镇压。另一方面,他竭力要求英领事对福建地方施加压力,由清政府出面镇压。
同治元年(1862年),英长老公会呈报英国总会批准,正式成立漳泉大会。为了解除当地民众对于教会的戒心,闽南教会开会订立信条八则,其中竟有“戒除鸦片”一则。
同治二年六月(公历1863年7月),署福建分巡泉永海防兵备道周凯在英领事恫吓要挟下,发布告示刻立石碑,严禁安海反洋教,“官民人等,毋得阻挠”,“倘敢不遵,一经差役拿案,定即按律严办,决无宽贷”。
进入泉州
同治二年,杜嘉德自安海到泉州城南门外桥尾街传教。同治三年(1864年),杜嘉德又带安海教徒郑坦等到新桥尾寓戏院为旅舍,日出布道,信者甚少。
同治四年(1865年),泉州只有安海一个堂会,有教徒30人(据泉州地区英国长老公会记事册统计材料)。此年杜嘉德再度进入泉州城,行至五陵时,郑坦被劫,杜嘉德到五堡街河沟墘住宿旅舍,屡为人石击,避开得免。虽然如此,但基督教英国长老公会势力逐步发展到泉州城内。
同治五年(1866年),杜嘉德第三次进城。这时局势较缓和,开始进入泉州西街活动,后又改在南街头新花山活动。当地民众起来反对,泉州知府一味讨好英帝,马上出告示禁止民众“毁抢教堂”。
同治六年(1867年),英国长老会派越约翰牧师到泉州传教并建立堂会,成立“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泉州区会”,简称“闽南泉州长老会”。
英国教会得寸进尺。光绪元年(1875年),基督教英国长老公会泉州堂会成立。至此,英国长老公会拥有安海、泉州两个堂会,有教徒143人(据泉州地区英国长老公会记事册统计材料)。
光绪二年(1876年),基督教英国长老公会泉州堂会拟购井亭巷一座大厦为讲堂,翰林龚显曾(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龚显曾》)等城中绅士数十人起而反对,以为他们在此建筑楼台,有伤泉州城风水。晋江县长仍拘问业主,教会只好作罢。
光绪三年(1877年),泉州官绅将南街新花山教堂左右四家店屋,尽归教会。绅士暗令业主抬高价格,教会不肯,乃由官绅将公款赔垫,准许教会在新花山拓地建南街礼拜堂(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泉南基督教堂》)。这个教堂问题,才作了结。
向内地发展
此后,英国长老公会不断向晋江沿海、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发展。
光绪四年(1878年),英国长老公会派驻南安溪美传教士陈名标到安溪县传教。当时的安溪知县不准其进城,布道队只好在仙苑墟租用民房建立“讲道所”。基督教就此传入安溪,属泉州堂会管辖。
光绪五年(1879年),基督教英国长老公会在晋江安海教堂内开办义塾,不久定名为铸英小学堂,成为泉州府属第一所教会学校。
光绪六年(1880年),英国长老公会杜嘉德创办南安丰州教会学堂。
光绪七年(1881年)年初,英国长老公会派传教士、医生颜大辟从厦门到泉州传教行医,在南街新花山设立施医布道处。次年,扩大规模,在泉州连理巷购地创办惠世医院(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前身),颜为院长。此为西医医疗技术传入泉州之始。
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长老公会派传教士自泉州到永春五里街布道;陈宣令就任泉州南街礼拜堂第一任牧师,这是泉州基督教会自传的开端。
光绪十三年(1887年),安溪县仙苑讲道所向科名、长坑发展。是年,泉州长老会派员到湖头传教,受到群众攻击。当事者上告于泉州长老会。长老会束手无策。英国越约翰牧师虽亲到湖头7日,也无济于事。
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泉州南门聚宝街礼拜堂。
光绪十四年(1888年),英国长老公会医生颜大辟到永春街尾租用民房开办永春医馆(诊所),后扩大为永春医院,又增设永春妇女医院。医生马士敦设教学班,学制五年。培养出的毕业生能独立开业,如庄良屏、吴德福、黄衍爵、黄汉忠、陈伯濂、陈伯清、柳国烈、吴瑞香、何大年、苏德安。此外,安溪、德化、晋江、惠安等地,都有永春医院的毕业生开业行医。
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泉州城区设盲学堂(即培英女学前身)。
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泉州城区创妇女习道院(后改名圣经学校);在晋江金井创办义塾,后改毓英学堂、慕仁女校和毓英中学。此外,在晋江沿海各乡镇,教会也办了数十所小学。长老公会办育圣学校。安溪县仙苑讲道所购得县城南街王姓房屋两座,从安溪仙苑迁进县城,设立教堂,改称“讲道堂”。
光绪十八年(1892年),颜大辟在惠世医院开设西医讲习所,传授西医技术。学制五年,半天上课,半天实习。培养出一批能独立开业的医生,如陈浴波、黄中流、杜宗景、黄模章、苏天赐、苏年福、陈振辰、陈清源、吴祝三。他们开业时,都以颜大辟之“辟”字命名店名,如陈浴波之“辟仁堂”、黄中流之“辟生堂”、杜宗景之“辟安堂”(石狮)、黄模章之“辟传趾麟堂”(厦门)。
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真武殿(今儒林村)购地建永春医院,光绪二十一年建成迁入。
光绪十八年(1892年),漳泉大会分为泉属、漳属两大会,分别管理下属各堂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英国长老公会建泉州西街礼拜堂。次年成立泉西堂会,原泉州堂会改为泉南堂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前后,英国女传道士礼河莲在泉州驿内埕首创盲人学校,初名“指明堂”。招收男女盲人10余名,采用指摸拼音识字方法,兼授手艺、编织等,免费赠予学生衣食书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礼河莲回国,学校停办。
泉州地区的基督教会基本属长老公会控制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永春、德化一带的美国美以美公会和安立甘公会划归英国长老公会管辖。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经长老公会泉属大会批准,成立永春堂会。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9月,泉州长老会因教会发展需要,将安溪县城、湖头、长坑与南安的溪尾、大宇、英都、东田7个讲道堂组成“安溪堂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泉州地区的基督教会基本属长老公会控制。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英国长老公会又在泉州西街裴巷创办惠世女医院,并附设护士学校。
光绪廿九年(1903年),英国长老公会聘剑桥大学硕士、英国贵族安礼逊来泉州办学。先在泉州平水庙边创办培元中学。此为基督教会在泉州府最早创办的中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在东街相公巷创养正小学;培元中学迁西街花棚下,占地十亩;泉州城区的三个礼拜堂都办幼稚园或小学。培元中学的宗旨,在于培养亲英人才。该校的校训,是“真理、自由、服务”,意即“真理就是上帝,信上帝可得自由,而能为上帝服务”;星期天实行强迫宗教教育,学生一律参加礼拜;毕业后,有的被介绍到南洋去当牧师。1927年,培元中学校友为纪念安礼逊对培元中学的贡献,捐款在培元中学建造“安礼逊图书楼”。“安礼逊图书楼”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124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高24.8米。第一至第四层为西式建筑风格,第五层为中式楼阁风格,门窗仿英国伦敦教堂的建筑风格;1995年,台湾校友出资百万重修;2009年11月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泉州长老会分设溪尾(南安)、安溪两个堂。安溪堂会直辖县城、湖头、科名、长坑、祥东5个讲道堂。
民国4年(1915年),泉属大会再分为泉永、厦门两大会。
民国六年(1917年)11月,安溪堂会分设“湖祥堂会”,分管湖头、科名、长坑、祥东等地教会。湖头基督教会拟建教堂,受到天主教派多方阻挠,事延数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始改在来苏里的白灰楼地建立教堂。但从民国十一年(1922年)开始,由于匪乱四起,地方不靖等原因,减少教徒48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再减少39人,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只余下23人,民国廿年(1931年)3月,安溪堂会和湖祥堂会合并为“安湖堂会”。教牧人员的安排、调动和工资由泉州长老会负责。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增设蓬莱基督教会。
英国伦敦公会
清·同治四年(1865年),惠安慕平乡何乌梨在漳州海沦加入伦敦公会,引入传道讲道,基督教伦敦公会从厦门发展到惠安,为基督教传入惠安之始,势力集中惠安和晋北河市、马甲、罗溪一带。
同治五年(1866年),英国伦敦公会教士施约翰到惠安县城传教。次年在惠安城隍口购地建教堂,同治八年九月开堂布道。
光绪六年(1880年),伦敦公会余传书在惠安县城创办惠安时化小学(初为义学),以后又在各乡镇办20多所小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惠安县的基督教伦敦公会与天主教西班牙多明我会各自勾结地方封建势力,发生大规模械斗,焚烧对方教堂,一些教徒无辜伤亡,持续20年之久,经县署和地方绅士多次调解,方才平息。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国伦敦公会医生兼传教士陈和礼在惠安县城创办仁世医院,并招收学生,培训医师。
美国美以美公会
美国美以美公会,即美国卫理公会、美国归正教会。
清·同治九年(1870年),基督教美国美以美公会派传教士从福州到永春、德化布道。同年,同安双圳头美国归正教会派牧师到安溪县龙门、榜头一带传教,并由双圳头教会的归正教会协助筹建讲道堂。
光绪六年(1880年),美国美以美公会李玛利创办德化道德女校(后更名育英小学)。
光绪十七年(1891年),美以美公会在永春县创崇实学校。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永春、德化一带的美国美以美公会划归英国长老公会管辖。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安溪县龙门蔡厝寨建立“中华基督教会”。随后在庄灶、平原、大坪、西坪、举溪和龙涓的半岭建立6个教会。
民国六年(1917年)7月,成立“清溪堂会”。美国归正教会派吴尚贤为牧师,管理所属7个教会。教牧人员的安排、调动及工资均由美国归正教会负责。
民国廿四年(1935年),龙门蔡厝寨基督教会牧师陈惠民(浙江人),出于民族自尊心和爱国观念,不愿教会长期受美国公会控制,仿照浙江省“耶稣自立会”的组织宗旨,将蔡厝寨的“中华基督教会”改名为“中国耶稣自立会安溪总会”,并取得所属7个教会的支持,选举陈仁德当主席。
同安的美国归正教教会反对此项改革,并由陈神赐牧师提出诉讼,打了三年官司。
民国廿六年,陈惠民以胜诉告终。从此龙门等教会摆脱美国归正教会的控制。
美国归正教会
进入安溪
清·同治九年(1870年),同安双圳头美国归正教会派牧师到安溪县龙门、榜头一带传教,并由双圳头教会的归正教会协助筹建讲道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龙门蔡厝寨建立“中华基督教会”。随后在庄灶、平原、大坪、西坪、举溪和龙涓的半岭建立6个教会。
民国六年(1917年)7月,成立“清溪堂会”。美国归正教会派吴尚贤为牧师,管理所属7个教会。教牧人员的安排、调动及工资均由美国归正教会负责。
摆脱美国归正教会的控制
民国廿四年(1935年),龙门蔡厝寨基督教会牧师陈惠民(浙江人),出于民族自尊心和爱国观念,不愿教会长期受美国公会控制,仿照浙江省“耶稣自立会”的组织宗旨,将蔡厝寨的“中华基督教会”改名为“中国耶稣自立会安溪总会”,并取得所属7个教会的支持,选举陈仁德当主席。
同安的美国归正教教会反对此项改革,并由陈神赐牧师提出诉讼,打了三年官司。
民国廿六年,陈惠民以胜诉告终。从此龙门等教会摆脱美国归正教会的控制。
其他基督教派别
此外,泉州基督教还有一些派别。
美国安立甘教会,即美国圣公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美国的安立甘教会从福州派传教土到德化县城传教。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永春、德化一带的安立甘公会划归英国长老公会管辖。
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其聚会日为星期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长泰县人郭子颖传入泉州,在通政巷设会所,后移承天巷。
基督教聚会处(又称小群),是基督教分裂出来的别派,1938年,会址设金刚巷。晋江、南安、惠安等地都有组织。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宋元时代,流传于泉州的景教,因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已逐渐汉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不甚明显。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丧权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基督教趁机而入,这时泉州人民把反对资本主义侵略,仇外、仇洋,以及夹杂着反对西方文化的思想,以反对教会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的过程中,泉州城区、安海、惠安、永春、德化等地都爆发规模大小不等的地方绅士和群众联合反对教会的事件,称为“教案”。这反映了泉州人民的反侵略精神,但其中也不无以中国的传统抵制西方文化的成分。这些反教会的事件,大多数以清政府屈服帝国主义,支持教会而失败告终。
近代,在泉州传教的诸多教士之中,确有极少数教士干了坏事。如1896年,惠安县涂岭基督教会的外国牧师和天主教神父之间发生矛盾,导致了长达20多年的双方械斗。教会与乡族势力结合,牧师、神父亲赴督战,焚烧对方教堂,互相攻杀,死伤的是双方无辜的教徒。
但也不乏有虔诚的传教士,他们忠于信仰,忠于职守,尊重当地文化传统,施医赠药,捐款、捐衣、捐物支持抗日战争,百折不回,甚至殉教异域外邦,在泉州的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造成深远的影响。
如19世纪60年代,英国长老会驻南街礼拜堂的教士兼医生白氏,救活中营下吴玉成,吴氏发誓献身教会,一生任传道,义务到永春、蓬壶、安溪、湖头传教。吴氏虽然一贫如洗,但是坚持信仰基督教。而且吴氏的后裔也多为基督教徒。
又如创办培元中学的安礼逊,英国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出身,剑桥大学硕士。他经常以已资购买教学仪器,并新自示,且以已资引导高年级贫困学生绘地图,利用暑假带往福州鼓岭外国人避暑胜地义卖,在经济上自救。
基督教在传入闽南的初期,为便于对广大文盲教徒进行传教,英国长老公会教士宾为霖与美国美以美公会进行传教,以英文字母为基础,略加改变,缀成23个字母,又增加一个擦音字母,共24个字母,联缀切音。凡属闽南方言,均可拼读,称“白话拼音”。只要记住24个字母,不认字的教徒,都可以读《圣经》。又编写白话拼音《厦门音字典》,对外国人读汉字也起方便作用。
清末以后,泉州社会上还流行妇女缠脚的陋俗。教会反对妇女缠脚,教徒的女孩不得缠脚,这就起着移风易俗的革新作用。泉州地区、晋江、南安等地,民间婚、丧、喜、庆多铺张,积习难移,已成陋俗。基督教反对铺张浪费,教徒婚丧,仪式简约。
基督教泉南堂

基督教泉南堂,位于泉州南街新花山、今中山中路东侧372—374号、玉犀巷口北侧,西向;是泉州市基督教活动中心,也是泉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会址。
基督教泉南堂所处原是清·靖海侯施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后花园“新花山”书房旧址。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到泉州传教;3年后(同治五年,1866年)从施琅将军后人手中购买此地作布道所,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建为教堂。1916年扩建为哥特式新楼,可容千多人聚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扩建为四层骑楼式教堂。
1949年又建26米高的钟楼。1958年起,泉西堂、聚宝堂合并在泉南堂聚会。文化大革命中,泉南堂停止聚会,教堂被工厂占用。文革后重新开放,恢复正常宗教活动。
2000年开始大规模翻建重修,2002年2月竣工。教堂现有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新殿堂占地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650平方米,高度41.5米,钟楼部分还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样式。现聚会厅可容纳2500个座位,底层设有停车场,一层是综合办公层,周边是绿化地,并安装有中央空调与电梯。是福建省目前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教堂。
基督教泉西堂

基督教泉西堂位于泉州市区西街中段208号,坐北朝南。与泉南堂、聚宝堂同为泉州旧城区三大基督教教堂。1998年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英国长老会筹建,吴封波牧师主持。
民国十四年(1925年),牧师吴炳耀加以扩建,形成现存规模。建筑明朗宽敞玲珑小巧,主体别具欧洲哥特式风格。教堂含钟楼占地面积737平方米。砖木及钢筋水泥结构,东西分坡出水,堂内可容800多名教徒礼拜。紧连堂前的钟楼高三层,底层门面呈梯形状骑楼式,二、三层为方形钢筋水泥结构;三楼铸铁大摆钟是当时新加坡华侨购自意大利罗马,回国后赠与教堂的。过去泉州城区建筑物稀少且无噪音,钟声可以传至今湖心街处,有的信徒就是听到第一遍预备钟才赶来做礼拜的。教堂西侧增建牧师楼一座,上下二层各五间,呈曲尺状,朝南三间,朝东三间,砖木结构。堂前有埕及围墙,墙外临街。
1958年,泉西堂合并于泉南堂,场所作基督教兴办的“爱国针织厂”,文化大革命中改为“泉州荧光灯厂”。1989年,工厂迁出,同年12月重新修葺并举行复堂典礼,恢复宗教活动。
1999年,泉西堂重新翻建,拆除围墙,增设临街花岗石台阶,扩建牧师楼、钟楼及传道厅,可容教徒扩展到1200人。
基督教聚宝堂

基督教聚宝堂位于旧城区聚宝街109号。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设宣道所,民国四年(1915年)购置牧师楼,1923年兴建新圣殿。
文化大革命中,圣殿被占作粮库。1986年粮库迁出。1990年翻建,1992年重建新堂,1995年重建牧师楼。
建筑面积782.39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仿以前原有基督教钟楼修建,共三层含钟楼高25米,其中二楼为主堂,一楼与三楼均通过闭路进行礼拜,有500多个座位。礼拜半小时前与要开始前各敲钟一次。
基督教聚会处(金刚巷)

基督教聚会处又称“小群派”,位于泉州市区中山南路金刚巷北侧32号。南向。
“小群派”于民国廿四年(1935年)自厦门传入泉州,初在西街孝感巷信徒家中聚会,1938年由信徒捐献旧房屋修建教堂,会址设金刚巷。
“文化大革命”后相当一段时间停止活动。文革后重新开放活动。近年重修。
基督教福音堂(承天巷)

基督教福音堂,亦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泉州教会,位于泉州旧城区承天巷东口北侧(门牌95号)。南向。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信仰《旧约》的基督教派。以每星期六为安息日,信徒要在星期六作礼拜,礼拜是要先洗脚,读的是《摩西五经》,认为摩西是大先知,基督是小先知。他们吃的是必须有鳞的鱼和分蹄的兽肉,禁吃猪肉,有些生活习惯与其他基督教徒不同。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长泰县人郭子颖传入泉州,在通政巷设会所。民国十九年(1930年)移至承天巷建福音堂。
1938年夏末秋初,福音堂遭日本飞机轰炸。后来,教堂一度搬迁至市区其他地方。1947年,在旧址重建会堂,由惠安洛阳的会友陈付师负责建造。
1957年,基督教各派联合,各派均加入中华基督教三自爱国革新运动委员会,简称“基督教三自爱国会”。
“文革”后重修。
原本的教堂建筑是砖木结构的,由于时间久远,房屋里的木头腐烂,造成安全隐患,再加上主教堂面积仅有150平方米左右,活动范围特别窄小,因此于2011年5月奠基重建。新教堂面积3000多平方米,包括礼拜堂、牧师楼、各种小型活动室等。最大的特色是哥德式的西方传统风格,体现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基督教厚德巷小教堂
基督教厚德巷小教堂,在泉州旧城区豆生巷与厚德巷交叉路口。南向。始建未详。“文化大革命”以后关闭。
金井基督教堂
位于晋江市金井镇金井村中兴街,是晋江现存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现基本保持原貌。1999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前期基督教在金井的传播
清·光绪五年(1879年),洋下村民施金川从台湾返乡。施金川在台湾时受洗入教并任长老,返乡后也就成为了金井的第一个基督徒。至光绪十年(1884年),金井又有坑口人蔡友租、坑西人蔡杂2人信教。
光绪十二年(1886年),金井设立堂会于坑口,2年后移至□洲(金井西3里处)。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金井已有教众20余人,他们在安海教会帮助下在金井(时称井尾)建成小礼拜堂,称金井堂。光绪廿二年(1896年),金井教会自立为堂会,许声炎被聘为牧师。从此金井教会成为一所自养自传的堂会,并日渐发展为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中最大的会堂。民国廿年(1931年)创办教会刊物《金生月刊》,发行闽南、国内及南洋各地,影响日大。
至民国廿二年(1933年),金井堂会先后在东石石菌(后移至潘径)、深沪狮头、前港(后移至衙口),羊前山(后移至马坪,再移前村)、东安、湖厝、科任、伍堡、英林等地设立新堂、讲堂。
在现址新建教堂
民国廿二年(1933年),由会友捐资,在现址新建教堂;元旦奠基,10月19日落成。
教堂面南而立,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系钢筋水泥结构的西式建筑,包括礼拜堂、纪念楼、护厝。纪念楼与礼拜堂合二为一。
礼拜堂上下3层,高5丈许。会堂方6丈、高10多米,可容1500人。教堂的框架全由钢筋水泥铸成,偌大的厅堂不见1根柱子;堂顶4根钢筋水泥纵横交错,整座建筑的压力全由这4根横梁传递给了四面墙壁。会堂的天花板由无数漆成绿色的细长木板构成。会堂北面为“施恩宝座”,北墙当中高悬十字,前有讲坛与一平台,是整个礼拜堂的中心。讲坛上置一木桌,是牧师布道的地方。讲坛之后有1.5米高的平台连接北墙,平台上靠墙摆立着梯形木椅,专为唱诗班而设。堂中整齐排列几十条靠背长凳,供教徒礼拜时坐用。
纪念楼是蔡建忠、许月华夫妇为纪念他们3个蒙召的女儿所献,位于礼拜堂前。纪念楼5层,高近8丈,为悬钟式屋顶,最上为钟楼,顶有十字架。钟楼上原有大钟1座,毁于文革。现有的钟是旅菲华侨1986年捐赠的。
护厝布于四周。
设立学校
金井教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传教布道,培育人才。曾先后在深沪东安、金井湖厝、潘径、英林等地设立学校。其中最著名的是1891年由许声炎牧师创办的金井教堂附设义塾,即后来的毓英学校。
金井教会创办的另一所名校是闽南圣经学院。自1939年起,学院先后毕业7届学生,为当时发展中的教会提供不少新的传道人。不少学院学生后来应聘担任闽南及南洋教会牧师传道圣职。
安溪基督教堂
位于安溪县城南街。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长老会派陈明标等人率一传道队,由水路入安溪布道。当时知县不同意入城,即在仙苑租一民屋作讲道所。光绪十七年(1891年),牧师蔡择聚把县城南街王姓两座房屋(时称闹鬼厝)购买下来,改造作为礼祠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九月间,牧师黄沧海,即将礼祠堂拆建为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有礼拜堂、牧师楼、姑娘楼、日主学等组成。建筑面积约510平方米。
教堂坐东向西,平面长方形,土木结构,抬梁架,悬山屋顶。山面作正面,砖砌硬山式,山下开一圆形空气窗,窗下砖砌匾框,当中楷书“基督教堂”四大字。下面是四柱三券式通廊。开两大门进出,礼堂宽深各三间,排列椅座,迎面壁间贴挂十字架和“神就是爱”四字。
礼拜堂北侧附属建筑为牧师楼、姑娘楼、日主学等,姑娘楼与日主学今废。近年,教堂加筑大门、铁栏栅以及门市部,门庭略有改观。
龙门基督教堂
位于安溪县龙门镇蔡厝寨。
清·同治九年(1870年),基督教开始在龙门榜头市、官桥等地传播福音。不久,同安双圳头的美国卫理公会牧师伊树德,到龙门协助筹建讲道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在蔡厝寨建造西洋式教堂,并附设育化小学。民国二十六年(1937),牧师陈惠民,把龙门“中华基督教会”改名为“中国耶稣自立会安溪总会”,其宗旨“自立自主”,引起美国卫理公会的不满与反对,打了三年诉讼官司,终于获胜。从此,与卫理公会断绝关系。1963年被迫停止聚会。十年动乱,教堂被拆毁,夷为平地,土地被当地占用开垦。1979年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信徒逐步恢复活动。
1988年间,在原址重建教堂和附属建筑:宿舍、厨房、厕所、大桥等,总建筑面积436平方米。
教堂建筑,平面呈“凸”字形,西洋式,钢筋水泥与花岗岩石混合结构。坐西向东,大门拱券式,门前附筑遮阳平顶亭。亭上正面横栏以红釉瓷片嵌“蔡厝寨礼拜堂”六字。后为二层楼及直纵礼堂。楼上筑四方形攒尖顶钟楼,顶上竖一十字架。整体近似现代戏院形式。屋盖覆以红色瓦砖。礼堂高大宽敞。左右石墙辟二重窗棂,采光较好。石基座讲台,礼堂列座靠背椅,建筑朴实坚固。
Cheap Gucci ShoesCheap Prada ShoesCheap Coach ShoesCheap DG ShoesOakley SunglassesCheap OakleysOakley GlassesOakley OutletOakley Sunglasses On SaleCheap Moncler CoatsMoncler JacketsMoncler VestsMoncler SweaterMoncler Shoes for WomenA href=http://www.uggboots-5815.com>Womens Ugg BootsA href=http://www.uggboots-5815.com>Ugg OutletA href=http://www.uggboots-5815.com>Discount Uggs BootsA href=http://www.uggboots-5815.com>Cheap Uggs Boots On Sale Free ShippingA href=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106/08/t20110608_20988940.shtml>瑞卡 租车录自泉州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