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再为君妇 19楼:于建嵘的圣诞流水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2:45:34

于建嵘的圣诞流水席

2011年01月07日 11:56南方人物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于建嵘的圣诞流水席

文/范湘 图/商朝

“不管是谁,今天来了,你就是我的朋友。”

2010年圣诞节,于建嵘站在北京宋庄小堡村,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笑眯眯迎八方来客。他穿深蓝大棉袄,皮鞋不太干净,头发凌乱,看上去就是小堡村的一个村民。

圣诞节后的几天,于建嵘不骂当官的,也没顾上讲课,只为《我们这一年:2010》的活动在宋庄忙前忙后。《我们这一年:2010》的活动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于建嵘是今年的主人,他对活动的定义是:与风月无关,与政治无涉,可以有艺术,可以有吹牛,但不可以有任何收费。原定的活动内容为聊天、看摄影展《我的兄弟姐妹》、观纪录片《上访者说》、送自己的新书《底层立场》,同时免费供应自助餐,再送一袋大米。

这已足够丰盛。

不料于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后,赠品的名单每天都在不断更新,中国书报摊上卖得最好的几本刊物,闻风都送来数十乃至上百册杂志免费赠送。

于建嵘信心大涨,他觉得自己主持的流水席一定会成功,并在微博上大拍胸脯:“一年了,大家都很纠结,冬天又这么冷,只有抱团取暖,苦笑娱乐。我保证,来宋庄过节,您绝不会后悔。”

但于建嵘怕是有些后悔的,后悔没找个更大的活动场地。水泄不通的场面,从下午两点播放纪录片《上访者说》开始,一直持续到当天很晚。

《上访者说》是于建嵘平时接待上访者的工作记录。入镜的上访者遍及全国各省,他们大多拄拐戴纱,搀扶老幼来找于建嵘倾诉,衣服上的“冤”字写得比他们的脸面更大。在纪录片中,于建嵘作为采访者以湖南口音入镜。他本不想播放这“全是苦难”的纪录片,也不想在迎新年时让来客流泪。但不少人想看,最终还是列为活动项目。

《上访者说》放完,于建嵘看见从放映厅出来的不少观众在抹眼泪。于大声说:“今天是大家欢乐相聚的日子,不要哭,大家不要哭!”

看完影片,大家散坐在咖啡馆各处,喝咖啡,吃点心,还有网友带了家乡的特产分给素不相识的来客,气氛好不热闹。夜色四合,诗意随着站在椅子上激昂朗诵的诗人四处播散,掌声与掌声不时相遇。忙活一天的于建嵘站在人群里,听俞心樵高声朗诵《墓志铭》,手捧一碗蛋炒饭吃得喷香。

在咖啡馆举行的《我的兄弟姐妹》画展,画作同样是于建嵘以上访者为对象的创作。身居艺术家聚集的宋庄,于建嵘这两年除了接待访民,也误入他途迷上绘画。他的描绘对象来自全国各地,共同点是个个满腹冤屈。宋庄缺不少物件,独独不缺艺术家。于建嵘原本打算请宋庄的画家用画笔记录各地找来的访民,开价每幅两千,画成后作品归画家所有——他只希望访民的肖像被记录。第一批,于想先记录下10个访民的肖像。

但职业画家笔下的匠气,始终无法让于满意。无奈之下,毫无绘画基础的于建嵘在47岁高龄提起画笔。但他画的上访者人像,却颇得行家赞赏,并已有作品被国外大学图书馆和书展买去。

据于建嵘估计,4天里有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800多名网友、上访者、学者和官员及学生参加活动,共送出《底层立场》500多本,《上访者说》光盘300多张,及杂志社、出版社送的杂志和书籍近千册,大米200袋。

办活动那几天,于建嵘本不想接访。一年到头,他想在最后几天和朋友们一起迎新年。但这愿望还是无法实现。在4天活动中,各地访民潮水般涌向宋庄,走一批又来一群……即使是请客吃饭,于建嵘的流水席也做得独具特色。

作为一个摄影者,我注意到纪录片《上访者说》的拍摄背景构图一直不变:上访者左后侧是于的一幅油画,右侧则是一尊惩恶扬善、右拳高举的济公木雕。

“为什么坚持让降龙罗汉一直入镜?”我问于建嵘。

于哈哈大笑:“这个,我不告诉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点击这里在线阅读原版《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