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诱拐兵哥哥:壶公评论:关于毛泽东《讲话》的思考。[儒学联合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6:39:30
 

答网友:关于毛泽东《讲话》的思考。

――关于《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一)》(读了各种议论,故有此文,以求诸于正确的讨论)

 文章《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一)》是笔者关于《多难兴邦的思考》中的一篇,如果有时间,将以多章形式谈论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改造的思考,尽管现代中国的文艺状况极为糟糕――几乎找不着北,但是笔者的立足点并非讨论文艺。

 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从封建士大夫脱胎而出的。中国的仕大夫是仕文化的产物,首先是读书人,然后是当了官的读书人,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主要构成。

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特点,在人类种种文化中是唯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造也是独特的。对于知识分子的改造是一个矛盾交错的问题,相当困难、是长期的。但是笔者认为,改造知识分子的官僚情结和奴才人格却是应该有明确的方向,这一点也完全能够在毛泽东的《讲话》中读出。 

应该说,中国的仕文化具有两种情结:

其一,为实现道德理想,奉献于社会,如韩愈、范仲淹、朱熹等等,也就是君子品格;

其二,为升官发财,也必然刮地皮,奴役百姓,而对上司极尽奴才本色,也就是奴才品格。 

是满清政治毁灭了仕文化的君子品格:

由于满清政治的小民族特性,为了统治的需要,只能采取收容一些汉族仕大夫为其利用的手段。尤其是因为明朝中晚期仕文化自身激烈的矛盾,义利、王霸之辩形成了你死我活的各种派系,也就出现了如同现代的逃亡海外的各种民运分子和异议分子,以及大量的对政治产生失落感而消极观望的群体。这些群体为满清统治者提供了广大的人才资源,也就是这样的一群知识分子成为满清政治的忠实奴才,后来乾隆把它们收进《贰臣传》。 

满清一代,中国的仕文化彻底沉沦,也就是君子品格丧失殆尽,奴才人格甚嚣尘上。为了埋葬这种奴才人格,清末民初的思想家们竭尽努力。例如,有一个四川文人吴虞在五四运动中率先提出打倒孔子家店,吴虞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在我们现代看来是个道德败坏者,但是时为中国新文化而奋斗的北大教授胡适和钱玄同等人却把他拉进北大任教,为他提供保护伞。胡适和钱玄同在当时已经是国学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要保护人品恶劣的吴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彻底改变中国知识分子的满清情结,也就是改变中国文人的奴才品格,吴虞贵在反抗。

 当然,毛泽东在这一方面看得更加透彻,决心更为坚定,力量也更为强大。毛泽东实际上也是把文革作为一种试验,文革对于毛泽东来说也是一个欲罢不能的进程。但是为了中华民族走上正途,这一个伟人竭尽全力了,犹如孔子,知不可为而为之;犹如夸父追日,唯死方休。 

对于中国的仕文化,第一代的仕子孔子已经有了明确的理念,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弟子们这样记录孔子对于做官的意义和目的的看法: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一节说的是知识分子当官的意义,译,孔子说:

“ 冉有,你给我听着,当官干什么?发现领导损害人民的利益,你就必须坚决地阻止,竭尽你的全力。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你当的是什么官啊?听任季氏欺负他人,你敢说你没有责任?那么我问你,老虎跑出笼子是不是饲养员的责任?龟玉毁于椟中,是不是保管员的责任?”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一节说的是当官的目的,译,孔子说:

“ 冉有,你给我听着,当领导的想作什么事,他都能够为自己找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鬼话。但是,我们读书人要明白这个道理,对于国与家而言,不怕物质缺乏,只怕分配不均,你看毛泽东时代物质匮乏,可是社会平等,大家有意见了吗?可是现在物质充裕,可是官僚政客贪得无厌,老百姓怨声载道。大家贫困一点是可以克服的,可是老百姓怨声载道,这个社会还有安宁吗。。。。。” 

其实,无论是孔子也罢,毛泽东也罢,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都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和界定。而笔者想理解的就是这样的一些合理合度的理念。

 壶公评论写于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