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翼超进化猜想:青少年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危机处理(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12:13
                                                    青少年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危机处理(二)问题:班上有情绪困扰的学生上课骚扰别的孩子怎么办?来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描述了这样一个事例,有个孩子有情绪上的因扰,个子矮小,但力气很大,这孩子上学时表现不好,引起紧张的情绪,丢教室的东西,甚至发生攻击性的行为,和老师拉扯,最严重的行为则是咬同学及老师,情况之惨烈,真是叫人感到棘手。这样不但影向到自己的学习,也会影向到其它同学们的受教权益。点评:他是一个“冲动型”的孩子,对事物的忍耐程度或者说是等待的耐心非常的弱,当下想要得到某个物品,甚至是喝口水,即刻就要得到满足,否则就像是受到无穷的委屈似的,就此触发他情绪上的变化,如果师长处理不得法,就会产生行为问题。他还有好动的情形,上课的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时常要求离开教室,要去上厕所。即使是最喜欢的体育课,在列队时也会让周围同学破坏队形,有时自己就擅自离队,对该生本身的学习影向很大,时常需要老师,唤回他的注意力。         这个孩子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认知功能很好,口语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都不错。还知道自己的“爱捣乱”,同时又希望自己能表现好,情绪不稳定时,有时还会告诉旁边的师长“老师我快不行了,我要出去走走”,“老师我不舒服,快要生气了”,不禁让我想到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一灯大师的徒弟裘千仞,情绪极为爆燥,起起落落,嗜杀成性,无法自拔,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堕落下去,每次犯错,理智清醒后,都悔不当初,希望师傅能渡化他。该生还有一个特别的情况是,严重行为问题发生的频率不高,每个星期一至二次,大部分的时间约一个月会发生一次,且大多发生在星期一或放完假的第一个上学日。 解答:        当孩子伴随适应行为问题时,这些问题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具有某种复杂的沟通意义和功能的,只是一般人不清楚而已。我们用行为分析学原理建议可透过功能性评估来了解其行为表现的潜在动机。学校咨询老师可以透过访谈任课教师、还可进行A-B-C行为观察等功能性评估方式,透过“起因”、“行为”及“后果”的分析来了解个案问题行为的可能动机,或是原因,进行介入,之后还要进行假设考验以及了解介入策略对于问题行为处理的成效,视成效再做下一步的调整。最重要的是能够识别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具有哪些现实功能。        如果老师和家长一眛的想要改变孩子冲动,过动的特质,必定会受到很大的挫折,很可能走上放弃之路。但是我们能够怎样改变孩子的认知内容或者行为结果?最重的是改变家长及老师的处理方式。怎么说呢?透过功能性分析,目前孩子的认知是:“我不想要上课”(可能只是要暂时性逃离一下上课的情境),“我在课堂上捣下乱,我等一下就不用上课”;“我想要和老师说说话,但老师现在没空理我,那么我捣乱、咬同学,丢东西,老师等一下就会把我个别带离教室,老师就会陪我”。直到孩子的行为失去控制了,和师长发生冲突时,孩子的状况就更多了。因此,首先要做的是,在问题行发生后,在没有安全顾虑之下,不再让孩离开教室,老师也不对他“一味斥责”,停止“捣乱-老师陪我”,“咬人-不用上课”的不良连结。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教导孩子把需求说出来,这一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当他把需求说出来的时候,老师怎样设法满足他的需求。这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不管孩子要求什么我们都要答应他吗?这不是会宠坏孩子吗?之后怎样教育呢?甚至开始质疑这样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有帮助吗?”针对这些疑问,我们目前处理的方式是,给他这些特权,但是要附带一些条件,如:可以离开教室,但每次上课前达成次数、时间、地点,是否有老师陪同等协议。可以在下课前提早得到自由活动的权利,但每次上课前达成协议,必需先完成某些工作或不超过离开教室的上限,才可以有这个权利,同时约定好时间长短、地点,是否有老师陪同等协议。        另一个处理的方式则是提供他选择的机会,特别是在他表现的不好,甚至是发生行为问题时,特别是认知功能好的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心理也不好受,但有不会处理这样的状况,下次看见老师时,也有可能因为急于表现一些好的行为或者想要表示歉意,又产生情绪上的因扰,出现一些一般人无法接受的举动。因此,在行为问题发生后,帮孩子做好后续的处理,除了让孩子得到一些“教训”,也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让孩子选择被剥夺的权利,例如,不能参加明天的校外教学,或是今天回家不能听喜欢听的DVD,听DVD的时间要挪来写额外的功课等等。          事后的补救不如事前的预防,前述的两个处理方式,很显然事前的工作较为重要,我们要了解,行为发生的“前事”例如,前面提到,之前在学校发生的事件没有“结案”与否。孩子行为的结果,师长的处理方式是否增强问题行为的本身,例如,上课吵闹,被罚站,刚好不用坐在位子上听讲。还有问题行为是否特别容易发生在特定的时段,例如,早上的最后一节课,这时肚子最饿,早餐又没有吃。行为学派的理论基础中提到剌激及反应所带来的制约关系,基本上个体在刚出生时是一张白纸,所有的行为都是学习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孩子的行为反应绝大部分是外人给予的剌激所造成,因此孩子从小的教养方式就很重要,应避免不当的“管教”方式,免得孩子提早像裘千仞一样胡乱练功,最后“走火入魔”无法自拔。        此外,班上如果有孩子有严重的行为问题,老师们必定不能单打独斗,相关的任课教师一定相互合作,尤其是男性教师。以该生为例,前面提到孩子有严重的行为出现时,又不能够如孩子的意:“老师把我带离教室”,又担心他会攻击其它的同学或师长。此外,不定时和其它老师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孩子当天的学习状况,共同发展出一致的处理模式,对孩子的行为的进度也很有帮助。           当然,我们绝不能忘了家长,要和家长密切联系,了解每天第一手的信息,对孩子的态度也要同声一气,建立一致的共识。当孩子的行为严重到可能会伤害到他人时,尽可能和学校相关人员开会进行讨论,发展出适当且大家都能接受的处理方式,例如,适当的隔离,或限制孩子使用可能伤害到他的用品,与会人员签名,同时留下会议记录。有些家长可能对于开会、会议记录、签名,甚至录音感到反感,但是,我们要试着让家长了解其必要,这些事前的准备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即然进行了特别的处理措施,不应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但是,如果对其他的孩子造成伤害,其它家长也较能接受后果,反而对孩子有帮助。        最后,视孩子的需要和师长要能和心理治疗单位密切合作,建议老师能够和家长一同去接受辅导,籍此让心理咨询师得到较正确的信息,向心理咨询师解释孩子的状况外,和专业的学者专家请教,还能检视老师的介入策略是否适当,是否需要调整,也能让老师们“功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