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皇夫凶猛剧透:我的“童子军”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39:48
我的“童子军”生活 聂景康 撰稿 图1    1933~1935年,我在济南市立第一实验小学(简称市一实)5~6年级,和1935~1937年在山东省立济南初级中学(简称济中)读书时,都开有童子军课,着童子军服,接受训练。现就记忆所简述如下:
                                                      一、性质
    市一实的童子军教师是魏士杰、字秀生,高青县人,身高1.8米,精明能干。他给我们上的童子军第一堂课,就讲述了童子军的性质。他讲道:“童子军不是军人,是一门课。童子军是英国人贝登堡(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1857—1941)创建的。贝登堡是一个英国军官,他参加过英国人对南非的战争。在战争中,他曾使用一些儿童充当警探、传递信息,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战后,他就设计了个培训英国儿童的方案,于1908年创建了童子军,1920年在英国设立了童子军国际局,不久,流行于许多国家。中国也成立了童子军。国民党统治时期成立中国童子军总会,在初中开童子军课。市一实是在1930年开设的这门课。
    国民党政府把童子军设置为课程,中国童子军的性质就成为“三民主义的少年兵”。它明确地反映在中国童子军军歌中。歌词如下:
    中国童子军、童子军、童子军,
    我们,我们,我们是三民主义的少年兵。
    年纪虽小志气真,
    献此身、献此心、献此力,为人群。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同是我们行动的精神。
    大家团结向前进,
    前进!前进!
    青天高,白日明。
    中国童子军的军徽,也表明它的性质。军徽的样式是:外有一大圈。圈内,上有5个字“中国童子军”,下有3个字“智仁勇”,内圈为一个三叉戟,代表三民主义,三叉戟中,为青天白日国民党党徽。(如图1)
                                                     二、服饰
    中国童子军有规定的童子军服,基本上是采用英国的样式。军帽有两种:一是大檐帽,帽檐较常礼帽宽,约有7~8厘米,平伸不卷边,教练为呢质、学生为布质;另一种为船形帽,各校可任选一种。脖子上系有领巾,一般为方布,折成三角形,巾尖打结。通常为蓝色,偶有绿色,济中则为紫红色领带。上衣为套头衫式,束袖,有肩带,胸部左右各一口袋,口袋面上饰有垂直布条,有口袋盖。左口袋上有横布条,蓝地白边白字“中国童子军”符号。口袋内有军哨,哨带系于左肩带下。左臂中上缀有队色,队色为两色或三色布条,亦可做成盾形,用以区分队别。上衣扎入腰带内,腰带的铜扣铸有童子军徽,腰带上佩有六开刀一把,军绳一束。下衣为短裤,平口或猎式,女生为蓝裙及膝,下着黑袜黑鞋。(如图2)
    服饰各校要统一,市一实的装备齐全,尤其是参加检阅时,一定要佩带齐全。我在济中时,没有参加过检阅,也没有如此繁琐,只有童子军服、领带,冬季加一棉大衣。 图2
                                                     三、课目
    童子军训练的内容有: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旗语、侦察、救护、炊事、露营等。这些课目,并不是按部就班的一一训练,例如,我在市一实时没有学过旗语、侦察,炊事和露营,只有少数学生在露营的实践中学过。这些课目,分为内堂课(在教室内上课)和外堂课(在教室外上课)。各课目的内容简述如下:
    1.纪律。讲军纪和风纪。军纪是服从命令听指挥;风纪是服饰佩戴整齐,讲明各服饰的作用和佩戴的要求。还要求“日行一善”。
    2.礼节。中国童子军礼,是将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靠拢平伸,大指压小指,举手齐眉。平伸三指表示智仁勇和三民主义,大指压小指为扶助弱小。
    3.操法。除立正、稍息等徒手操外,还有持棍操。军棍高约1.5米,棍粗约15厘米,可作武器,可作抬东西的杠子。持棍操由左手持棍,抗于肩上,棍与身体成45°交角。另外还学棍术,有劈、打、抢、挡等动作。
    4.结绳。要求学会10个结,有平结、双套结、瓶口结、椅结、套马结、拴牛结等。各校所学的10个结大同小异。此外,对军绳的捆扎也有定式,有棒棰式和马蹄式两种,要求外形美观,用时一抽即开。
    5.救护。我们主要学了对人体各部位的包扎,和大出血如何绞紧扎带的方法。
    6.旗语。有英文和中文两种。英文旗语除26个字母各有不同的旗式外,还有几个示意旗式;中文旗语有三类旗式,一是表示横、竖、点等笔划,二是表示笔划的位置,三是几个示意旗式。
    炊事和露营将在后面叙述。
                                                    四、检阅
    那时,济南的童子军每年秋季有次检阅,地点在省体育场(今体育学院校内运动场),各小学的童子军都参加,并进行评比。记忆中没有中学生,那时公立中学只有1~2所,私立中学无童子军课,因此,没有可比性。
    检阅前,各校都加紧训练,检查服装佩饰,每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训操法,主要是持棍进行式,或准备检阅的表演节目。
    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对此检阅很重视,每次检阅他必到,派军队的军乐队奏乐;在分列式、进行式的检阅结束后,韩定要讲话,记得他有次的讲话是:“你们这些学生子,操演得还不错,不过比我们军人可就差得远了。比如这个立正姿势,步兵操典上要求:两足跟在一直线上靠拢并齐……头宜正、颈宜直,两眼凝神向前平视。从下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你们能做到吗?……你们要好好地上学,将来为国出力,成个有用的人。”
    训话完了,各校分别作表演、或叠罗汉、或武术、或仿作战……。
    检阅结束后各自归校,当场不宣布评比结果。
                                                    五、露营
    市立一实在童子军检阅中,常拿第一名,1933年奖励了两架帐篷连同两套炊具。其他获奖的学校也发给了帐篷炊具。
    1933年秋,济南小学的童子军组织3次露营,地点在省体育场东看台以东的空地上。参加者是由各校挑选的少量学生。共有十余架帐篷,约在百人左右。学生的帐篷都是平房式,长方形,一端为门,另端有小窗,房脊高不过2米,房顶斜下低处约50厘米,打地铺,住7~8人。另有指挥部的一架大帐篷,是圆形的,也较高大,内有桌凳行军床,有4~5个童子军教员住在那里,管理露营事务。
我们学生,先学扎帐篷,在指定的地点上,先打营钉,要求营钉向外倾斜45°,再将两根接插起来的支棍插入帐篷两头顶部的圆洞中,竖起来,将四周的绳索接在营钉上拉紧,再在帐篷周围挖一条不深的排水沟,以防下雨往帐篷内灌水。帐篷扎起来了。我们欢欢喜喜地住了进去。
    接着我们就挖行军灶。在黄土地上挖个长条形的坑,两头浅、中间深、呈圆筒形,上边放锅,下面烧劈柴。
    以帐篷为单位,领回炊具和大米、蔬菜后,开始做饭,这些学生都是男生,谁在家里也没进过厨房,两个人去提一筒水,洒一半,剩一半,添米下锅,下边烧火,上边就不断地搅,结果,下面糊,上面生,中间半生不熟,吃了点中间的,不饱,饿肚子。指挥部看着不行,就改发大面包,切开分着吃。自己做饭自己吃,虽吃不好,也挺有意思。
    晚上开营火晚会。在广场中间放了一堆木柴浇上汽油,点上个火把投上去,立时火光冲天。大家离火堆的半径有十几步坐成一圈,各校出节目,或唱歌,或跳舞,有个火把舞很精彩,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1934年秋又举行过一次,此后我升入中学。到了济中,童子军课除了学过旗语外,没有什么可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