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深爱txt番外:赫鲁晓夫是小学学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34:28

文渊二阁
文渊二阁欢迎您的光临
,要想在总体上把握一个政治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不仅因为政治家的活动往往不为公众所知晓,而且也因为政治家人格特征和时代特征胶合在一起导致的复杂性。他们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他们的私下议论和对外表态,他们的公众形象和公余形象都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既是他们人格的自然表露,也是他们自我保护的需要,而且也与他们的时运联系在一起。因此,对政治家的评价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所谓的定论,说低一点,叫看法不同,说高一点,叫流派各异。让我们来看一个颇有争议的政治家,他就是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同志。在《赫鲁晓夫传》的序言里面有这样一段令人寻味的表述:在当代大千世界,伴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人们对赫鲁晓夫的评价时而拔地而起,顷刻间又骤然倒下。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一言以蔽之,人们对赫鲁晓夫的多彩鉴赏,哪怕是鉴赏生命的行家里手,也被弄得团团转……
赫鲁晓夫,原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1953-1964),部长会议主席(1958-1964)。他来自于社会的底层,从一个牧童、农民、工人、军人,一步一个台阶,最终成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他1894年出生,早年在农村念了几年书并参加生产劳动,15岁开始当管道工,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第二年参加红军,1921年复员做矿工。1925年任彼得罗夫斯克-马林斯克地区党委书记。1929年入莫斯科斯大林工学院学习冶金,任该学院党委书记。1933年任莫斯科地区党委第二书记,同年升任第一书记。1938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任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1939年成为政治局委员。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以中将军衔加入军队。1947年受到降级处分。1949年重任莫斯科党委第一书记,兼任中央委员会书记。斯大林逝世后,1953年9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同年兼任苏共中央俄罗斯联邦局主席。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其非斯大林化运动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1958年3月兼任部长会议主席。1959年访美,他大力提倡与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和平共处,其政策受到一些共产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抨击,使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趋于恶化。1964年10月被迫辞职。1971年9月11日卒于莫斯科。
——让我们来看看赫鲁晓夫同志的智慧和愚蠢。赫鲁晓夫是有智慧的,判别一个政治家是否有智慧就要看他做决策时能否做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赫鲁晓夫能够从底层一步一步爬到高位,恰恰有其过人之处。早年他从政,但是当社会需要知识时,他就弃官求学,后来当社会的资源再次按照等级体系分配时,他又弃学从政。他给自己打制了三张不同的名片:在群众中他以党员自居,在党员中他以领导者自居,在领导者中他以专家自居,总而言之,他是高于别人的。在对俄罗斯政治家的研究中,你会看到许多这种“北极熊”式的精明,这是源于他们那个民族多年政治争斗历史的。另外,按照“隔代亲”的原则,肯定上上一届,否定上一届,既体现自己的执政套路,又安抚被上一届边缘化的人们,也可以安插符合自己思路的人们。在苏共二十大上那个惊人的报告,以及后来他对内搞团结,对外搞缓和的做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赫鲁晓夫是愚蠢的,判别一个政治家是否愚蠢主要是听其言,观其行。赫鲁晓夫掌握了大权后,逐渐得意忘形,一是好说大话,二是行动上不太谨慎。一次在出访中,他信口开河,面对西方说要“埋葬资本主义”,引起了外交争议,他后来则不断地进行辩解,到1963年11月6日,他又在接见美国资本家时承认:“我做不到这一点,资本主义太大了”。赫鲁晓夫的愚蠢还在于他不会识别干部,他被人戏称为穿“露底皮鞋”走路的人,他虽然积极推进改革,但是分不清谁是他改革意图真心的拥护者,他的周围充斥着一批善于察http://www.xmwb.com.cn/xmzk/html/2007-12/31/content_90774.htm言观色和惟命是从的人,而那些雄才大略和刚直不阿的人却得不到他的青睐。总之,赫鲁晓夫做决策好变、好显、好吹、好退,“猴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往往搞得下面无所适从,一个领导者如此决策,也算是蠢到了家。
——让我们来看看赫鲁晓夫同志的典雅和粗俗。赫鲁晓夫也有典雅的一面,尽管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非常喜爱小说和诗歌,也喜欢读书。而且随着他的地位升高,他开始挤出一切时间涉猎各种艺术活动,不过人们对他的才智并不看好,而且私下评价和当面评价大不一样。他退下来之后,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迷恋上了摄影以及园艺活动。那些艺术家恰恰是在他退休后时常来造访他,而且莫斯科的知识界也与他保持一定的联系。当然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死后没有葬在通常安葬高级领导者的克里姆林宫红墙下,而是与艺术家、诗人和学者相聚于新圣母公墓。不过他的粗俗较之典雅更为人所知。他最经典的故事是在联合国大会上用“皮鞋敲桌”。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最后的遗言》中,自己谈到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说,在离开莫斯科来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前,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伊巴露丽请他帮一下忙,“寻找一个机会让佛朗哥政权丢脸”,因此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就殖民主义问题发言时,谴责了佛朗哥“反动的、残暴的政权”。而当西班牙代表上台进行答辩时,苏联代表团“开始大声叫喊地吵起来”,“我甚至脱下皮鞋来敲桌子”。他承认,他采取的是一种“不合议会规则的做法”,后来成了“笑话”。他还说,“当这位西班牙代表回到座位上时,我们互相讲了一些粗话”,情绪激动地吵了起来,于是,“一名警察向我们走来……一个彪形大汉,可能是美国人,他走到我们跟前,像一座塑像站到这位西班牙人和我中间”,以防双方“用拳头打起来”。
——让我们来看看赫鲁晓夫同志的精细和马虎。赫鲁晓夫不是书斋里的理论家,而是在活的政治生活中的斗士,没有精细的一面就不可能保全自己,战胜他人。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的改革势头越来越大,他所面临的阻力和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他一方面在苏共20大关于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作为自己执政的思想基础,一方面有选择地讲一些斯大林的好话,仍然将其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特别是当以中国共产党为主的兄弟党对其政治路线提出置疑后,他不得不在列宁路线和斯大林路线之间找一条平衡点,直到有一天,这种平衡玩不下去,他再寻找新的方法。1957年6月7日,赫鲁晓夫等人出访一周,趁着他不在国内,反对派做出了让他下台的决定,并在他回国后实施。6月18日,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并以7:4的票数撤销了他第一书记的职务,而站在他一边的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如朱可夫、勃列日涅夫等人因为没有投票权而一时束手无策。但是,赫鲁晓夫没有放弃最后的战斗,他巧妙利用了党章的条款:“我是由中央委员会选举出来的,也只有中央委员会才能罢免我”,这一勇气最终鼓舞和动员了自己的支持者,不仅军队和在首都的中央委员支持赫鲁晓夫,而且多数州市领导者也支持他,只是苏联太大一时倒不了,但是时间和空间是可以掌控的,以朱可夫等人为首的特别纵队动用了飞机和坦克,一时间天上飞的,地下爬的苏联“新的一代”用自己的双脚来投了赫鲁晓夫一票,此时的反对派们才知道自己低估了赫鲁晓夫智商,但是已来不及了。不过,与斯大林不同的是赫鲁晓夫就此打住,不仅对这些人保留了党籍,而且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而且大小都是“一把手”,让他们过着没尊严但有地位的生活。但是,赫鲁晓夫清楚地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4个月之后,朱可夫同志被免职,理由是他“破坏了党关于领导武装部队的列宁主义原则”。赫鲁晓夫也是一个马虎的政治家,他的马虎首先在于没有方略,他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的改革,基本特点是:随心所欲地干,鲁莽草率地干,他似乎不懂得“治大国犹如烹小鲜”的道理,这么大个国家,涉及这么多人,要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更不要说过一段时间就抛出一个新的东西,从农业改革,到工业改革,从改变城市面貌,到改变城乡差别,他提出的东西越多他个人的公信力就越下降。他还有一个致命的马虎,那就是他不知道历史会是惊人的相似,1956-1957年发生的事情,到了1963-1964年就有可能重演,但是当年他的谨慎让他的精明占了上风,但是后来的自负让他的愚蠢产生了结果。1964年10月的“逼宫”,他几乎在最后一刻还蒙在鼓里 ,以至于对要他“退休”的要求,他毫无回手之力。
——让我们来看看赫鲁晓夫同志的开明和专制。赫鲁晓夫是一个开明的政治家,因为他进行了改革,没有搞“二个凡是”。虽然对其改革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失败的一半,而不是成功的一半,但可以说,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搞改革的先驱和第一人的历史性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改革往往是从认识原有体制弊端入手的,赫鲁晓夫清醒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敢于揭露和破除这种体制性障碍,这在当时是要有很大的政治勇气的。他的开明之处还在于,至少他在主政初期是听得进意见的,并根据不同的意见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大政方略:对内图变,对外思和。在他退休后,一次他与曾经是他提拔起来的一位高官的对话中,那位高官说:“你活得倒挺自在!”赫鲁晓夫针锋相对地说:“是啊,你可以从我这儿收回别墅和养老金。我可以到全国各地去伸手乞讨,人们肯定会施舍给我一些东西的。可是,假如你穷途潦倒的话,谁也不会给你任何东西。”赫鲁晓夫又是一个十分专制的政治家,斯大林时代那种个人决定一切、等级观念森严、裙带关系昌盛、唯意志论当道之风最初是赫鲁晓夫攻击的靶子,但是很快他就发现其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他反对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却又去制造对自己新的个人崇拜,而这恰恰是他被后来者打翻在地的主要理由。另外,赫鲁晓夫的专制对象选择的也不合理,他是“坛子里模柿子,专找软的捏”,他把一些科学家和艺术家鄙得一钱不值,哪怕他们不过是做或讲了一些对他来说不太顺眼或不太顺耳的事情。
在赫鲁晓夫去世后,他的儿子谢尔盖找到了当年与赫鲁晓夫多次争论并被批判,在其下台之后又经常去看望他的苏联极负盛名的雕塑家、画家因斯特·涅伊兹韦斯特内,请求他帮助设计一个墓碑雕塑。雕塑家在接受谢尔盖的委托时不无幽默地说:“死者生前毁了我好几年的时光,死后还要消耗我的时间。不过,这次是我自己愿意干的。”墓碑是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雕塑家在解释自己的设计思路时说:“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具体含义,我力求体现的是一种哲学观念,经过生与死的两种力量的不断斗争,生命、人性才会得到发展和进化。生与死、白天与黑夜、善与恶,两种力量紧密交织,虽然是不规则的,但同时又结合为一个整体。”4年以后的9月11日,同样也是在秋雨之中,举行了赫鲁晓夫墓碑揭幕式。那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他那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正如苏联《文学报》的一位评论员所说的,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 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文渊二阁祝你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