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智网打不开怎么回事:近代汉字简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06:45
近代中国汉字简化历程
2010年11月15日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1994年9月3日,《陕西日报》曾报道过一个新闻,陕西渭北澄城县发现了一口距今800多年的金代大铁钟,钟体铭文中有162个简化字。
1994年9月3日,《陕西日报》曾报道过一个新闻,陕西渭北澄城县发现了一口距今800多年的金代大铁钟,钟体铭文中有162个简化字。由此引发了一场汉字简化起源的论争。有三百年之说,有八百年之说,更有一千年之说。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先民为了使汉字的形体结构贴近或贴合其本义,汉字一直都是逐渐简化的,不能因笔画减少或者有些字与今天的简化字一样,就能断定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简化字。真正的简化汉字还是出现在清末民初时期。
一、汉字简化的初始阶段
在传统社会,虽然有少数人对汉字做了简化处理,但是这都是少数人自发对极少的书写困难的汉字,范围极小,不成系统。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民主革命潮流浩浩荡荡的形势下,要求普及教育和发展文化,先进的知识分子感到必须改革汉字。这才开始中国人自觉进行汉字简化工作。首先提倡自觉简化汉字是陆费逵。1909年,他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一文,在文中指出:“我国文字,义主象征,字各一形,形各一音,繁难实甚,肄习颇苦。欲求读书识字之人多,不可不求一捷径。”“笔画简单,易习易记,用于普通教育,事顺而易行。”他从教育的角度,主张采用俗体字。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响应,但是他的宣传酝酿作用不能忽视。

图1:汉字简化首倡者陆费逵
二、汉字简化的发展阶段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次年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辛亥革命史民主共和思潮深入民心,为了让民主思潮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扩展,简化汉字运动有必要深入开展。钱玄同和这时期的简化汉字运动的关系极为密切。他既是汉字简化的勇敢提倡者,也是汉字简化运动的积极实践者。

图2:民国时期汉字简化的提倡者和实践者钱玄同先生
钱玄同在1908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受到章太炎的影响,萌生了汉字改革的想法。回国后,在1917年加入过于研究会成为该会的会员。1919年4月,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钱玄同为会员兼任常驻干事。1920年,他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三号上发表了《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他“是极端赞成”改用拼音文字的,但是“拼音文字,不是旦暮之间就能够制造成功”,“这几年之内,只要拼音文字底制造时代,不是拼音文字的施行时代”,所以,“既然暂时还不得不沿用汉字,则对于汉字难识难写的补救,是刻不容缓了”。随后,在1922年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上,钱玄同又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并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直通过。在这个方案上,钱玄同把汉字简化看做是“刻不容缓”的工作,是“目前最切要的办法”。钱玄同提出“减省笔画”的办法,比他先前提出废灭汉语汉文,改用世界语的主张更符合中国社会的需求,因此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随后,钱玄同和黎锦熙一起创办和主持国语运动的重要刊物《国语周刊》。同时,他一直致力于国语统一和汉字改革工作,先后提出近20个议案,发表了数十篇文章,为汉字改革工作做出了大量的建设性的工作。
钱玄同的工作只是在理论层面上,把工作付诸实践的还是蔡元培、郭沫若等人的手头字运动。1935年初,蔡元培和郭沫若联合200多人和十几个杂志社,选定了第一批手头字约300个,并于2月24日在《申报》上发表了《推行手头字缘起》和第一批手头字表,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手头字运动的影响下,国民政府选定了324个简体字,作为“第一批简体字表”,于1935年8月21日,有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明令正是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