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擅始善终番外 m:蒋艳萍的狱中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1:56:13
蒋艳萍的狱中生活

发布时间:2011-6-24 8:32:04      文章来源:中国反腐倡廉网     作者:刘晓云     阅读803 次 

    她曾经在政治的舞台上,长袖善舞;她曾经在权力的巅峰上,意气风发;而今,她背负着内心无尽的悔恨与伤痛,用辛勤的汗水洗涮心灵的污垢,用不断完善自我的精神,寻找回家的路。她就是现年53岁的湖南省女子监狱服刑人员蒋艳萍。     从身居高位到锒铛入狱,从曾经的巨贪到如今的现身说法者,蒋艳萍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面对人生的巨大转变,蒋艳萍又有着怎样的真挚感悟……     “现身说法”告别“旧我”     2003年,蒋艳萍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湖南省女子监狱。让她惭愧的是,监狱领导和警官公正看待她,认为昔日的灰暗不能替代其自身的智慧与素养,其原本的素养加以正确利用有着积极的一面。秉着这样的原则,她被分到文化教员队进行改造,和其他服刑人员一样,生活在高墙铁网之中。     她最初的任务是只是负责管理图书室。她必须严格按作息时间起居,除了周日休息外,周一至周五,上午她必须八点到监区,打扫监狱图书室卫生后正式开始一天的清理,下午五点收工回到有铁门把守的监舍。     面对这一切,蒋艳萍感到一切都失去了——事业、前途、自尊、自由都离她而去。突然而至的事实给她巨大的打击,她终日以泪洗面,陷入深深的自责、内疚和悔恨之中。     蒋艳萍面对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剪掉长发成齐耳短发和着囚服。爱美的她哭着不肯,每剪一次会大哭一次。她觉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头发就等同于砍头,而囚服太难看了,又不合身,不仅损坏形象且是对自己人生的巨大讽刺。监狱的饭菜对她来说完全不能下咽,因为她患有胃病,最初的日子基本以饼干、牛奶维生。     监狱领导听说情况后,没有责怪与强迫她,而只是多次找她谈心,副监狱长赵兰多次和她苦口婆心拉家常,并用法律知识进行开导:“不管过去你多么优秀,但你毕竟犯了法,成了一名服刑人员,你就应慢慢调整心态,转换角色,适应环境。”     警官们一次次有意无意的教育终于让蒋艳萍醒悟,她主动找到管教警察自愿留起了齐耳短发,并按规定着囚服。让人意外的是,转变观念后的她处处低调作人,身份意识强,主动充当了劝导者,对剪发和着囚服,她以自身为例,劝导他人说,守法遵纪就是美。     湖南省女子监狱作为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经常接待各界来宾参观。为了警醒更多人,也为了让蒋艳萍更快地找准在狱内生活的改造点,告别“旧我”,监狱警官在蒋艳萍情绪已稳定后,决定让蒋开展“现身说法”。剥开伤口且去剖析之,这对刚入狱不久的蒋无疑是一个挑战,蒋最初一口拒绝了并放声大哭,认为是监狱领导故意为难她,让她出丑。按蒋后来自己在文章中的话来说,就是“我没有这个勇气面对罪错的昨天,更感到羞愧。”同时,她的亲属也强烈反对,儿子指责她是“自残”,爱人也不理解,说:“因为你,儿子大学毕业不敢回湖南工作,你要是再去进行什么警示教育,以后也别指望家里还继续支持你,我们的婚姻也会面临危机。”     当时分管改造的赵兰副监狱长亲自做她的思想工作,反复讲述现身说法的重要作用与特殊意义。“虽然你犯了法,但你可以将功赎罪,用自己的忏悔警示教育他人,让社会上少一个张艳萍、李艳萍,用佛教的话说,你也是在积德呀!”这话打动了蒋艳萍。同时,赵兰副监狱长又委托教育科的警官去做她爱人的工作,引导她多想想入狱后监狱和警官对自己的关照,心态慢慢平和下来的蒋艳萍思想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在狱内开始信奉佛法的她终于鼓起勇气揭开心中的伤口,并写信给儿子称:“妈妈因为不懂法而犯罪,给你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正因为这样,妈妈才要走出去,以自己的惨痛教训来告诉千万个爸爸妈妈不要再让子女受和你相同的委屈。”取得家人的谅解后,她终于勇敢地站在了现身说法大会现场,一次次以亲身经历警醒社会各界的参观者,其情真意切且发自内心的愧恨给参观者上了一堂堂生动而特殊的党性教育课。     几年来,蒋艳萍的身影先后出现在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以及省公安厅等省直单位的廉政大会上,是历年来女子监狱现身说法场次最多、听众人数最多的。她彻底认罪悔罪的表现,多次受到省监狱管理局和狱部的表扬,并多次授予她记功奖励,记重大立功一次。    “爱阅读的普通妇女”     反思过去,蒋艳萍开始用文字写下了自已的忏悔与在监狱的心路历程,反映女监生活,不仅仅积极向省监狱局办的《育新报》和女监办的《新路报》投稿,还积极向外省市的报刊投稿,多次被评为监狱优秀通讯员。     “过去,对我来说就像一场噩梦。”在《高墙内的忏悔》中蒋反思出三个教训:第一个教训是,身为领导干部,永远要铭记自己的公仆身份,要有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不能向党计算成本;第二个教训是,不管你曾经拥有多大的权力,身居多高的职位,都不要忘记学习法律,做到遵守法律。  领导干部尤其是从事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在你学习经营管理、攻读MBA时,一定不能疏于法律的学习,只有学法、懂法、知法、守法才能不犯法,有时你也许只是想投机取巧,却不知在无形或有形中已经触犯法律了;第三个教训是,自己一人的犯罪给所有的亲友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初来监狱时蒋艳萍负责图书管理工作,有心的她主动利用休息时间修补、翻新图书近千册。后来几年,监狱图书室藏书量由不足三千册增至近四万册,但她仍将图书室管理得井井有条。走进图书室,映入眼帘的是分门别类的图书,纤尘不染的环境,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成为女子监狱的窗口形象之一。     身为文化教员,蒋艳萍慢慢地并不甘心只是管理好图书,她还要争取做个好老师。2006 年,教师队与文艺队、食堂合并。 2006 年下学期,因师资缺乏,她被安排同时教两个班,好强的她觉得这是对自己能力的一个挑战,欣然接受了。可要把每堂课备好,并声情并茂地传授给成年学员,需要一定的功底和经验。为充实自己,也为了让自己心态平和,蒋充分发挥她同时继续担任监狱图书管理员的近水楼台之优势,阅读成了她的最大爱好。她深有感触地对周围的同改说:“只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堂才能吸引学员,所以我要尽量多看点书,丰富自我的知识面。”每当读到一本好书,她就会向周围的人极力推荐,然后一起讨论文学的真善美,一同感悟人生的真谛。这时,在周围人的眼里,她只是一个“爱阅读的普通妇女”。     就这样,一方面从无教学经历的她向经验丰富的警官与同改学习,另一方面她利用休息时间查阅大量的教参资料,对两个班采取复式教学,因人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反响大大超过了警官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她自己的汉语拼音也得了长足进步,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成效。     后来蒋艳萍又担任文艺队班主任,闲暇时间,她经常观看文艺队的排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还大胆地对文艺队服刑人员的服饰改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采取废旧利用的方法为监狱节约经费近 6000 元,其工作态度与钻研精神再度得到监狱领导的认可与表扬,也让其他服刑人员颇为信服。     此时的蒋艳萍已过着充实而平静的生活,周一至周五上午 8 点搞完教室的卫生后就开始备课,下午二点后得批改学员作业,晚上六点至七点半授课。与其他服刑人员一样,蒋艳萍必须完成定额的劳动任务——串豆干。蒋虽年龄是教师队最大的,但她劳动积极性一点也不逊于年轻人,有时还会帮助速度慢的同改。有的服刑人员不好意思,极力推诿,她总是说:“莫讲客气哒,你就把我当成姐姐或是姨来看待好了。共同生活在监狱这个大家庭里,互帮互助理所应当的。”     有时监狱领导来探望她,关心其身体恢复及有无困难,她只字不提任何困难和要求。而在与同改聊天中,她不止一次说,“自己自入监后各方面都已受到最大的照顾。人要知足。我会用更出色的改造成绩回报各级领导与警官的关怀。”     炼狱之旅的乐趣     2007年,为了让服刑人员释放压力,找回自信,监狱将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造的一个辅助手段,请了省内知名画家和大学教授在全国创新首办了监内油画班。蒋艳萍闻讯后第一个申请参加并从不缺课。虽然她画出的第一幅作品颜色搭配并不协调,但她并不气馁,一次次的培训,终于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绘画的心得体会中,她写道:“油画把我带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所有的伤痛、悔恨与幸福都可以用作画表达出来”。在2010年监狱举办的全狱服刑人员艺术品和工艺品大赛中,她的油画作品《非洲朋友》获得绘画类二等奖。     由于她一直身体不好,多次手术,2009年蒋艳萍因高血压引发各种疾病,住院治疗近半年,监区领导安排教师队的服刑人员轮流陪护。这份同改情谊让蒋艳萍刻骨铭心并饮水思源地期待回报。平时,身边的同改无论谁遇到了困难,她都会伸出缓助之手。在她所教学的班上,多名困难学员受过她的帮助,有一名叫邓双英的服刑人员,是无接见、无汇款、无通信的“三无”人员,从学习用品到生活用品,蒋艳萍对她的帮助几年来一直不曾间断。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这几年,平日里她会留意把同改丢弃的衣物收集起来,清洗干净再送给有需要的同改。不知情的人劝她,旧的东西收那么多干什么,她开始只笑笑,并不多解释。后来问的人多了,她就说,监狱里面有很多比自己更可怜的服刑人员;在她生病的时候,得到过警察和同改无私的帮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她要将这份爱,将心中的感恩,当成一支火炬,传递下去。     闲遐的时候,蒋艳萍喜欢伺弄花草。在她的教室后面摆着十几盆花卉,绿意葱葱,生机勃勃。每当学生称赞花草长得好,她就会借此教育学生:长在花旁的野草与枯枝败叶,就如人身上的缺点,需要定期修剪,才能让生命更加蓬勃。当然,有的时候她也学画国画、练毛笔字等等。她积极参与监狱创办的免费油画班中,其作品以大气而不失细腻见长。但蒋仍不满意,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迈入老年人行列的她对知识的渴求令身边的服刑人员为之惊叹。     岁月静好,蒋艳萍努力找寻炼狱之旅的乐趣。繁华褪尽、回归平淡的她在书中寻找回家的路。相信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更深地体会生命的意义。
责任编辑:任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