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薛仁贵:红歌溯源:《春天的故事》差点没迎来“春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06:16
《春天的故事》差点没迎来“春天”
词作者之一蒋开儒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揭秘这首新时代红歌背后的创作故事
谷岳飞

特派记者:谷岳飞
(17)

邓小平和他的“春天的故事”已成特区一景。  (资料图片)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首新时代的“红歌”——《春天的故事》几乎是人人会唱。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深圳的故事,然而当人们得知其原始词作者竟然是来自于千里之外的黑龙江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惊讶。
他为何想到了用“春天的故事”来形容创建深圳特区?他为何敢用“一位老人”来称呼一代伟人邓小平?将深圳比喻成“一个圈”,其灵感又是来自何处?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春天的故事》的词作者、76岁的蒋开儒老人。
《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1994年
创作人
词作者:蒋开儒、叶旭全
曲作者:王佑贵
创作地点
深圳
本次报道相关视频见
扬子晚报网www.yangtse.com
扬子晚报新浪官方微博weibo.com/yangtse
情感酝酿
“邓小平总是喜欢在春天做一件大事”
创作《春天的故事》之前,蒋开儒曾任黑龙江省穆棱县政协副主席。蒋开儒1935年9月出生,籍贯广西,当兵后落户北大荒。
当被记者问道为何要用“春天”借喻,藉此来讴歌邓小平?蒋开儒表示,他早就注意到,“邓小平总是喜欢在春天做一件大事”。“1979年春天,邓小平提出办经济特区;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蒋开儒举例道,他对邓小平的活动一直特别关注。
蒋开儒形容自己写出《春天的故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因为家里有海外关系,在“文革期间”,属于“运动的对象”,因而特别盼望春天的到来,而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蒋开儒表示,那个时候就感觉“春天已经到来”——当然,这个春天不仅仅对于他个人而言。1979年的春天,蒋开儒经由深圳第一次到达香港。一个分离长达30年的大家庭终于团聚,这次活动是由香港的表妹召集的,蒋开儒的姐姐、姐夫在台湾,姑妈去了美国。
这是蒋开儒对“1979年的春天”情有独钟的个人原因。他说,要不是改革开放,组织上是不会批准他去香港的。在香港的8天里,一大家人几乎都是在泪水和感慨中度过的,“在亲人的抽泣中”,蒋开儒用长短句记日记。
“原本想写小说,觉得太生活化;用戏剧表达,又觉得太冲突,所以找了一种诗化的语言”,蒋开儒表示,这其间凝聚了太多的情感,当他把这些日记念给亲人们听后,大家都特别感动。
时代的变迁就这样集中体现在这一个大家庭之上,后来蒋开儒将这些日记整理出,一共有38首,其中5首集中发表在《香港文学》上,名字就叫《香港留下我的歌》。从香港探亲回来后,蒋开儒又回到黑龙江。1992年,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这和他印象中的13年前的深圳反差巨大。蒋开儒特别好奇,希望能够实地看一下深圳。于是,揣着老伴给凑来的2000块钱,57岁的蒋开儒只身来到深圳。13年之后,再见深圳,蒋开儒的第一感觉是“震惊”,“13年前我是踩着田埂到海关去香港的”,没想到13年之后,映入蒋开儒眼帘的全是摩天大楼,一座生气勃勃的现代化城市。
激情写歌
“我一到深圳就有‘圈’的感觉”
“从一个沿海小村到一个摩登城市,深圳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曾有过的”,蒋开儒连连感叹深圳前后巨变,“我决定赖着不走了!”蒋开儒表示,虽然自己已年近六旬,但为眼前深圳的欣欣向荣景象所感染,因而决定留在深圳不走了,他在深圳一个企业家艺术团谋得一份工作,“有焕发人生第二春之感”。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中,蒋开儒激情写就了《春天的故事》,“至今我记得成稿是12月16日(1992年)的早上”,和此前主旋律歌曲不一样的是,在《春天的故事》中,蒋开儒称呼邓小平为“一位老人”,建设深圳特区被其形象地描绘为“画了一个圈”。
时至今日,蒋开儒都“特别得意”这两处用语,这也是他本人对《春天故事》整首歌词中最满意的地方。面对本报记者,蒋开儒说,正因为个人身世的背景,因而有了将邓小平表现为“一位老人”的独特感觉——这里面饱含了亲切、尊敬和感激之情。也正因为这份情感,使得蒋开儒在表达时采用了平视的视角——以往大多是仰视,这使得《春天的故事》从一开始便让人耳目一新。而开创深圳特区,蒋开儒将其描绘为“画了一个圈”,这是源于蒋开儒对深圳特殊的感觉。他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一到深圳就有‘圈’的感觉,我进关的时候深圳是用铁丝网圈的。圈外还是计划经济,而圈内可以搞市场经济。”
“我们过去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看成是你死我活的,是不能够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小平画出的这个圈内,它的蓬勃发展颠覆了这一论断,创造了一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发展奇迹,而这正是这个圈的意义。”蒋开儒说。
一次,蒋开儒在深圳的公共汽车上,听到了一段特别有意思的广播。在广播里,老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形容深圳,结果一个学生奶声奶气地回答:“深圳是邓小平爷爷画的一个圈。”这段对话让蒋开儒开心不已:“特别兴奋作家的一个感悟,能够被大众所认同。”
因为有这两处难得的灵感,其后蒋开儒一气呵成,写就了《春天的故事》,“后面基本上都是技巧,词句的对仗、语句的平仄啊等等,技巧性的东西都好办,可贵的就是灵感”,“灵感一来,便获得了整体”,蒋开儒对本报记者说。
■走红背后
创作大赛上因“过于通俗”引争议
1994年3月,又是一个春天。广东团省委、省青联和省音协主办了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由蒋开儒作词、王佑贵作曲的《春天的故事》参选,但不幸落选。两人有些沮丧,于是在曲作者王佑贵的联系下,两人找到了当时在深圳词坛已非常活跃的广东省青联常委叶旭全。
在叶旭全的帮助下,三人合作完成了新的《春天的故事》,因为叶旭全的身份,歌曲得以直接交到了广东青春歌曲创作大赛评委会。令人没想到的是,对于这首歌曲,评委们分成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
据媒体报道:当时多数评委认为,这是一首政治题材歌曲,唱的是改革开放,是国家领导人,用“画了一个圈”和“一位老人”这样通俗的语句来写,不够严肃,不能选用。但另有两位评委却坚持认为,群众歌曲正是需要这种通俗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写法,需要清新贴切充满深情的比喻,这首歌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
正因为这两位慧眼独具的评委的坚持,《春天的故事》得以从成百上千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广东“94青春歌曲创作大赛”金奖。其后,自信这是一首好歌的叶旭全又张罗将歌曲拍摄成刚刚在中国落地不久的音乐电视——MTV。“他运用市场操作的方法,比较科学的制作了这首歌”,说到这一点,蒋开儒感谢叶旭全让《春天的故事》很快成为流行。
《春天的故事》MTV的参与者都是大牌,1994年10月,这部由孟欣总创意、策划,张国立总导演兼摄像,董文华演唱的音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处传唱,红遍中国。  本报记者 谷岳飞
 
放大缩小默认
© 版权所有 扬子晚报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