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成了汉武帝:中医的混乱出在“病因”二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34:20
          中医的混乱出在“病因”二字其实我越来越有一个强烈的直觉,中医的混乱真的出在“病因”二字上。因为中医的道就是象思维,这是大家现在比较公认的。也就是说,中医注重的不是“体”而是“用”,是据“用”来推“体”。中医无论是藏象学说还是辨证论治都是以“用”为依据的,而不是以“体”为依据的。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讲的不是病因,而是病性(病机),是一种“用”的偏态,而不应是“体”的实物。“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中医关注的是“之变之化”,而不是“风寒暑湿燥火”。感受风寒,中医治病不是治风寒之邪,而应据“证”治之,表寒、表热、外寒里热者,用药是不一样的。如果见到炎症,就要清热解毒,必不是真中医。治疗肿瘤也是一样,必须据“证”治之,而不应简单地清毒活血化痰。
          对“病因”二字的怀疑,缘由去年的教材编写,随后写了一篇《内生“五邪”与“内生五邪”》登在《时珍国医国药》上,当时觉得内生五邪既是病因也是病机,后来感到外感六淫何偿不是呢?直到最近对“道、器”、“体、用”的感悟后,才发现原来中医的本源是象思维,而不应纠缠于具体之实物,一个多年解不开的“病因”包袱终于放下。其实现代中医之所以讲“扶正祛邪”也是因为不明这个道理。扶正祛邪与补虚泻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含义,一个是体,一个是用。
         当前中医学教材存在很大的误导。其实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道,西医重体,故有解剖、微生物、病生、病解,治疗的重点也是消除病因和病灶,恢复“体”;中医重用,故无解剖、微生物、病生、病解,治疗的重点不是消除病因和病灶,而是以偏治偏,达成常态,恢复“用”。西医重形态,中医重偏态,故西医要找到病因,而中医可以不管病因。王清任不知中医,故有《医林改错》;陈无择不懂中医,搞了个三因分类,贻害无穷。其实,张仲景只有发病途径分类法: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并非病因也。中医理论认为,疾病发生与否以及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主要受到当时正虚邪实关系的影响或制约,正邪相争导致平衡失调而发病,机体出现虚和 / 或实的病理状态。“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机”者,《说文》曰:“主发谓之机”,意指发动的枢机。病机,即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要素。病因与病机,一个为体,一个为用,中医重用轻体,或者说,只研究“用”而不研究“体”,故中医的本源应该是没有病因学说的。风寒暑湿燥火与阴阳五行一样,只是“属性”而已。病机是“病因”这个“体”之“用”!不明此中道理,以西医思维理解中医,则会出现扶正祛邪,而不知补虚泻实乃为正法。
         中医的因果并非病因——结果,而是病机——结果,这就象一个小孩感受风寒得肺炎高热休克,厥因热起,而非寒起。寒为病因,热为病机。
         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要素是病机,不是病因。这是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有人说,没病因何来的病机?试问,一部《伤寒论》,病因为何?一个肝癌,病因又为何?白虎汤既治伤寒,又治温病,理由为何?
         其实,我说的废除病因学说,皆因病因学说易使人误入歧途。如王清任之《医林改错》一样。
         中医的象思维重“用”轻“体”,故中医治病不应说“扶正祛邪”,而应说“补虚泻实”。中医关注的重点不是邪气,而是正邪相争的结果导致机体处于何种反应状态。
        从胁痛来论之,病因可为外邪之温邪!可为内因之气郁!可为不内外因之外伤! ____临床治疗肝炎,并非针对温邪、气郁,而是有是证用是药,或滋阴,或温阳而获效者甚多,其中可以没有一味消除病毒之药。
       中医要发展,一定要从“体”思维转到“用”思维上来。
       西医从体上去认知,说中医经络不科学,因为找不到实体,却不知中医认知是从用中去感悟。犹如电线与电流,西医只会找电线,故为“器”;中医却能找电流,故为“道”;高下之见分明矣。
       中医近60年之困惑,皆不能从体中走出来。故中西结合越结越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