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影后再临txt:古今贤母(之十一)至二十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26:51

古今贤母(之十一)

2010-08-02 13:01:04|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   陶母断发筵嘉宾

 

东晋时有个名叫陶侃的人,从小死了父亲,家境很穷,在浔阳县当一名小差使。一次一位有名望的绅士范逵路过该县到陶侃家。当时陶侃家无钱,没有什么可招待宾客的。陶侃的母亲通达人情,处事有方,立即把自己的头发剪下两缕卖掉换了些酒菜,大家高高兴兴的吃了一顿。范逵临走时,陶侃送出一百多里路。路上范逵问陶侃想不想做官,陶侃说:“当然想,只苦于没有门路呀。”后来陶侃由于范逵的推荐做了官。其实陶侃很有才能,加上自己的努力,逐步升迁到征西大将军、太尉等职,成为国家的重臣。这真是:

为儿前程苦费心,毅然断发筵嘉宾。

人生最是得意时,贵有高朋和芳邻。 

古今贤母(之十二)

2010-08-02 12:56:45|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景伯  儿子  母亲  妇人  贤母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房母仁德教化不孝人

     北魏时,清河太守房景伯是一位有名的孝子,又是一位清廉仁义的好官。有一天,从贝丘县来一位妇人,控告她的独生儿子不孝。房景伯听了十分生气,本来想把她的儿子关在监牢里重重处罚一顿。可是他又想:“儿子虽然不孝,那妇人三餐还有一碗米汤喝。如果把他关在监牢里,妇人不就连米汤都喝不成了吗!”

房景伯想起自己的母亲熟通经史,见识比较多,也许会有很好的处理办法。于是就回家请教母亲。他的母亲想了想,最后说:“不要判她儿子的刑,只在我的房间里,加上一个床位,请那位控告儿子的母亲来住。再叫那个不孝的儿子,跟你住一个房间,天天看你侍奉我的情况,来感化他,使他自己觉悟,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房景伯就照着母亲的意思办了。

十天以后,那个不孝的儿子,果然惭愧地向房景伯请求说:“大人,我知道错了。请大人饶恕我,我回家以后,一定像大人一样孝敬父母,让我回去吧!”房景伯的母亲说:“这么短的时间,我看他只是表面上的惭愧而已,内心里并没有彻底改过自新,再过十天再说吧!”

十天又过去了,那个妇人和儿子,多次被房景伯的孝行感动得痛哭流涕。房景伯的母亲说:“好了,你们回去吧!”

那儿子回去以后,果然改过自新,变成了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这真是:

房母真仁德,教子做贤良。

有人不孝母,免其坐牢房。

以身做榜样,尽孝侍亲娘。

贫家不孝子,竟成孝义郎。

房母重教化,千秋美名扬。

                                                                                   原载于《中华孝德故事》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4月第1版第035页

                                                                                                      2010年10月     重新整理 

古今贤母(之十三)

2010-08-02 12:50:02|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欧阳  反叛  贤母  讨伐  朝廷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   冯母兴兵讨贼捍皇室 

 

南朝陈宣帝时,有个盘踞广州十几年的欧阳纥,势力过于强大,朝廷怕对他难以控制,就下诏调欧阳纥入朝为右卫将军。欧阳纥明白这是在明升暗降削他的实权,很不愿意受诏入朝。这时,其部下不少人都劝他造反,他采纳后举兵攻袭衡州。朝廷闻变后,立即派大将章昭达率军讨伐。欧阳纥亦加紧联系各处力量,扩大反叛势力,并召阳春太守冯仆到广州共商反叛大计。由于事关重大,冯仆派人报告母亲洗夫人,洗夫人说:“我家忠于朝廷,已经两世,不能因此而背叛国家。”随即派兵拒绝叛军入境,并亲自率领各部落酋长讨伐欧阳纥。欧阳纥闻知章昭达和洗夫人的讨伐军到来,慌张得不知所措,叛军见状四散逃走。欧阳纥被生擒送到建康(陈朝都城),陈宣帝大喜。为了奖罚分明,把欧阳纥立即斩首示众。召冯仆以其母功封信都侯,升迁石龙太守。又遣使持节册封洗氏为石龙太夫人,以资表彰。诗曰:

反叛战乱春复秋,生灵涂炭实堪忧。

冯母兴师讨贼兵,安定南陈三十州。

                                                                                       原载于《中华孝德故事》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4月第1版第037页

                                                                                                      2010年10月     重新整理 

古今贤母(之十四)

2010-08-02 12:43:32|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李义府  王义方  正义  奸佞  贤母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     王母教子舍身弹奸佞

     唐高宗时,中书侍郎李义府受到皇帝的宠爱,依此干些卖官鬻爵、贪赃枉法的坏事,天下 人都讨厌他。洛阳妇人淳于氏有美色,犯法下了大理狱,李义府命大理丞毕正义非法释放,想纳为妾。事办成后,李义府又逼毕正义自杀,以灭其口。

身为侍御史的王义方,为人耿直,不畏权势,知道情况后,要揭发李义府的罪行。由于事关重大,回家告诉母亲说:“视奸臣不纠则不忠,纠之则身危而连累老母为不孝,二者不能自决,奈何?”其母深明大义地说:“昔王陵之母杀身以成子之名,你能尽忠以报国,吾死何恨!”王义方得到母亲的许诺,立即上朝向唐高宗劾奏说:“李义府在天子脚下,擅杀六品寺丞,虽说毕正义自杀,亦由畏李义府之威杀身以灭口。如此,则生杀之权不由上出,而出于徇私枉法的奸佞,请严加惩处。”可惜昏庸的高宗,听罢王义方的劾奏,不仅不惩罚李义府,反指责王义方言辞不逊,毁辱大臣,贬为莱州司户。其母得知后,不仅不后悔,而且仍然支持儿子,坚持正义。并说:慢说是贬官,即使是杀头也不能助纣为虐,做昧心事。正是:

王母堪称女英贤,教子为官洁而廉。

宁舍性命不舍义,爱国爱民为除奸!

                                                                                                            原载于《中华孝德故事》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4月第1版第039页

                                                                                                      2010年10月     重新整理

古今贤母(之十五)

2010-08-02 12:33:49|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官吏  御史  朝廷  贤母  母亲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李母教子当官图清白

    李畬生活在唐朝武则天执政的时代,因廉洁清正,才能超群,被朝廷命为监察御史,颇有名声。

一天,李畬在官邸审阅案卷,官仓小吏奉命前来送廪米(薪俸)。家人量米时,发现比规定的数字多了三斛。李畬感到十分奇怪。小吏解释说,这是多年沿袭下来的惯例,过去给历任御史大人送米也是如此。李畬正色说:“我是朝廷执掌考察百官的官员,岂能执法犯法?多收三斛,无功受禄,是不许可的。”要小吏速将多出的米带走。小吏因奉上司之命到此,不敢擅自作主,婉言拒绝了李畬的要求,向他保证下不为例。

李畬见状转念一想,如今官场积习已久,颓风难改。况且三斛米和那些贪官污吏们搜刮的钱财来比,真是九牛一毛。于是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正在这时,后院里传来母亲的呼唤。李畬赶至后院,原来母亲也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只见她神情严肃地说:“儿啊,这可千万使不得。妈妈只吃你份内的廪米,这多余的一粒也不能留!”

李畬自知有错,但因已答应小吏“下不为例”,如今又要悔言,面子实在难舍。于是便对母亲说:“这次就算了,我已吩咐小吏下次不要再多送。”

李母一听大怒,声色俱厉地说:“廪米是万民血汗,怎能随意多收?‘下不为例’原是官场恶习,如何可以说出口?你身为考察百官的官吏,自己却不能遵纪守法,又如何去正人呢?”

李畬听了不觉愧疚难当,连连谢罪,并立即回到前厅,将多出的三斛米命小吏带回,还付给小吏力资。小吏十分感动地说:“付力钱朝廷虽有明文规定,可从来就是句空话。小的不知给朝廷御史官送过多少次廪米,可谁也不曾付过一次力钱。

小吏走后,母亲又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妈妈早对你说过,处贫贱时,要有志气;为官吏时,要图清白。三斛米虽然值不了多少钱,却在官德上沾上污点。你要记着,办事要秉公,不畏权势,不欺弱民。即使仕途不顺,妈妈宁愿和你回河南老家,你种田,我打草鞋,照样能过日子啊!”

李畬听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连夜写出自劾状纸,揭发廪官滥送廪米讨好官吏、糟蹋百姓血汗的罪行。迫使大小官吏纷纷退出多收的廪米,付出该付的力钱。

李母不因为自己儿子已成功名、身居高位而放松对他的严格要求,这对当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很有启示。原是:

三斛廪米鸿毛轻,关系国策法不容!

李畬幸得有贤母,为官才能留清名。

                                                                                                            原载于《中华孝德故事》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4月第1版第041页

                                                                                                      2010年10月     重新整理

古今贤母(之十六)

2010-08-02 10:39:48|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寇准  子图  寒窗  贤母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        寇母遗诗教子成贤相

 

宋朝名相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一边为人织布,一边教寇准读书。但寇准做官后不久,母亲就病逝了。临终前,寇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母让仆人刘妈将这幅图收藏起来,并嘱咐刘妈在适当时候交给寇准。寇准一路仕途顺利,做官一直做到了宰相。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于是,寇准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了寿礼。从此,寇准清正廉洁,勤于政事,终成一代名相。有诗赞叹曰

 

宰辅自是无量功,清正廉洁烈烈风!一帙《寒窗课子图》,百代长明寇母灯。

 

 

                                                                                                                                  原载于《中华孝德故事》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4月第1版第046页

                                                                                                                                  2010年10月     重新整理

古今贤母(之十七)

2010-08-02 10:32:12|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欧阳修  郑氏  贤母  母亲  教子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欧母画荻教子成功名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名叫欧阳修,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中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墨,就拿荻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墨,教儿子识字。这就是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欧阳修是一位有志青年,在他母亲的督促教导下,读书非常刻苦。由于天资聪明,不少书读过就能背诵。家里书读完后,就向邻居借书,遇到重要的书还亲手抄写一份。在他二十岁时,他的散文、诗、词都已经写得很好。做官后,写有《朋党论》、《醉翁亭记》等文章,至今为人传诵。

   欧阳修的文章好,书法也好。他的字体端正,上下横竖如刀切一样,是著名书法家。欧阳修的成名成家,是与他的母亲郑氏的教导分不开的。正是:

时艰出贤圣,人穷志气高。

郑母课孤子,荻杆出文豪。

                                                                                                     原载于《中华孝德故事》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4月第1版第048页

                                                                                                      2010年10月     重新整理

古今贤母(之十八)

2010-08-02 10:19:03|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岳飞  报国  岳母  母亲  精忠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    精忠报国岳母刺子背

     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其父早死,母姚氏贤明。岳飞小时,母亲对他教育很严格。为了学文化,家中贫困没钱买纸墨,母亲教他在沙盘里练字。晚上读书,把白天拾的枯柴点燃起来,凑在火光下攻读。他熟读了《左氏春秋》、《孙子兵法》等书,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他又拜周侗为师,涉足武林,能刀善剑,弓马娴熟,成为武艺高强的武杰。

北宋末年,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日益强大起来,不断派兵南下侵犯中原。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兵攻破都城开封,把宋徽宗、宋钦宗掳走了,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

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岳母虽是女流之辈,如今看到国家遭此空前浩劫,也感到十分痛心。便把二十岁的岳飞叫到面前问道:“我儿可知,男儿当以何事为志?”岳飞知道母亲有重要教诲,答道:“男儿志在四方,为国家效力!”岳母说:“既然知道,当立即投军报国才是。”岳飞说:“孩儿早有此意,可是,母亲年事已高,儿投军去,谁来照顾你呢?”岳母听了儿子如此说,立即正色说:“我知道我儿是个孝子,放不下娘,但孝与忠,是不能分割开的,如果人人只知“孝”而不知尽“忠”报国,国亡了,哪还有家?哪还有娘?吾儿应当做一个忠孝两全的人才好!”岳飞对母亲的深明大义很感动,便说:“儿依母亲去投军便是。”

隔了几天,岳飞准备好一切行装,向母亲拜别说:“孩儿这次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来与母亲团聚,希望母亲能给孩儿一个教训,作为以后行事准则。”

夫人想了一想,便叫岳飞脱了上衣,背向她跪着,然后取出绣花针和灯油说:“儿,你的为人娘明白,对你并没有不放心的地方,只是你太记挂我了,怕你在战场上分心,娘在你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你时刻记着。”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时刻铭记母亲的教诲,率领岳家军纵横疆场,屡战屡胜。一一四0年的郾城之役胜利后,岳飞又指挥大军向东北挺进,直捣距汴京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面对全军将士发出了“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尔”的豪迈誓言。可是坚持投降主义的赵构、秦桧借口“孤军不可留”,以十二道金牌相逼,严令岳飞班师。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逮捕入狱。在大理寺受审时,岳飞悲愤交加,撕破衣衫,露出背上母亲刺下的“精忠报国”四个字表白心迹。

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已经载入了历史的史册。岳母用刺字这种独特方法教诲儿子报效国家的举动,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真可谓:

     岳母刺字助儿男,精忠报国万古传。

纵然喋血风波亭,自有收拾旧河山。

                                                                                                      原载于《中华孝德故事》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4月第1版第050页

                                                                                                      2010年10月     重新整理 

古今贤母(之十九)

2010-08-01 12:58:06|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   程氏勉夫教子德望高

          程氏,苏洵之妻,苏轼、苏辙之母。世居眉山,出身名门。自由熟读经书,深知礼仪,颇具远见卓识。十八岁嫁给本县破落子弟苏洵为妻。

         苏洵虽然为人正派,但好侠游,不喜读书。程氏利用一切机会,因势利导,勉励丈夫读书求学。但毫无效用。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苏洵被妻子的诚心所打动,始而发奋。后来他在回忆此事时说;“昔余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予知子心,忧我泯没”。苏洵读书之初,并不认真,读过几本,自以为差不多了。又在程氏的帮助下,有了新的认识说:“我知道现在还可以读书,并不算晚,何况全家要靠我生活啊。”

  ...........(待编) 

古今贤母(之二十)

2010-08-01 12:36:31|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徐霞客  母亲  贤母  远游  奇书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   志在四方徐母励子行

 

 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母亲,被人称为是一位“异人”。与一般封建家庭的妇女不同,她不信鬼神,疾恶巫觋之流的邪说,教育子女也一反读书做官的世风,鼓励儿子走自己的道路。

在母亲的训导下,徐霞客自幼博览群书,胸怀“倾泄四海,踔塌五岳”之志,对地理有着强烈的兴趣。二十二岁那年,徐霞客准备远游去考察名川大山,但考虑到父亲刚逝,母亲年高,内心十分矛盾,一时拿不定主意。母亲知道以后,正色说道:“志在四方,男子事也。一个好青年,不能像关在篱笆里的小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驹,坐困于狭小的天地。”徐霞客受到很大的激励,坚定了出游的决心。临行之前,母亲还千针万线,为他缝制“远游冠”,以壮行色。分别时,母亲豪爽地说:“你游历名山大川,可要绘好图,我等着看呢!”

此后,徐霞客多次旅行考察,都受到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一六二四年,徐霞客计划进行一次时间更久,旅程更长的出游,但看着年届八十、白发苍苍的母亲,实在放心不下。母亲猜到了儿子的担心,安慰儿说:“不是对你说过吗?我身体很好,饭量不错,无需牵挂。不信,我和你出去走走!”后来,她真的让儿子陪同她到荆溪和勾曲游历一番。一路上,她抖擞精神,走在前面,用实际行动减轻儿子远游的顾虑。

在母亲精神的激励和影响下,徐霞客一生奔波三十年,往来数万里,登山到最高峰,观察河流追溯到源头,寒风雪雨中露宿,猪圈牛栏旁假寐,终于写出了具有高度地理学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可以说,这部千古奇书,不仅包含着徐霞客的汗水,而且渗透着一位伟大母亲的心血。

诗曰:

明代徐弘祖,一生在旅途。

贤母鼎力助,才得出奇书!

 

                                                                                                     原载于《中华孝德故事》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4月第1版第056页

                                                                                                      2010年10月     重新整理

古今贤母(之二十一)

2010-08-01 08:00:39|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顾炎武  气节  志士  爱国  教育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  顾母教炎武坚守气节

明末清初杰出的爱国志士、进步思想家顾炎武,他的成名,是与他母亲的道德教育分不开的。

顾炎武从小过继叔父家,嗣母王氏是太学生王逑之女,出自书香门第,年轻时便失去了丈夫。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和精力都放在教育嗣子顾炎武身上。这位颇有远见和学识女性,不仅注重对孩子文化知识的灌输,更重视对孩子道德的培养。

年幼的顾炎武,每天在母亲的督导下读书写字,母亲还经常给他讲各种爱国故事,讲屈原怒沉汩罗江的悲壮;讲文天祥、岳飞为了坚持民族气节而宁死不屈的故事。讲到志士名言,还常常再三吟咏,让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顾家有田四五十亩,收入可达小康。但顾母从不私蓄资财,将大部分收入资助贫困的乡邻,自已和儿子过着相当俭朴的生活。有意用生活的清贫来砥砺顾炎武的意志。她那富有同情、乐于助人和排忧解难的美德,对幼小的顾炎武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顾炎武生活的明末,北方清兵压境,形势岌岌可危。一六四五年五月,清军占领南京,并纷纷南下,占领了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由于满清贵族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不堪忍受压迫的江南各族人民,纷纷举行反清起义。顾炎武也毅然参加了义军。义军失败后,他又返回故乡参加昆山保卫战。昆山陷落,顾炎武生母何氏被砍断右臂,两个弟弟均遭不幸。嗣母听到凶讯,悲痛欲绝,她不愿做异族统治下的顺民,便绝食殉国。在未死之前,她再三叮嘱顾炎武:“我虽妇人,与国俱亡。汝勿为异国臣子!”要他“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还告诫儿子,要坚持民族气节,不做清朝的官。她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完成了教育孩子的最辉煌的一课

国破、家亡、母死的惨景在顾炎武心里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母亲的临终嘱咐,使他永世难忘。他拒绝和清政府合作,对那些为个人荣华富贵,媚事清廷,毫无民族气节的明朝降臣降将,痛加斥责。清廷多次请他赴京入仕,都被他严词拒绝。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口号,后来又成为清末的维新志士和千百万爱国者的口号,影响十分深远。

          这真是:

        学者顾炎武,家有贤良母。

        千篇忧国文,气节高千古!

                                                                                  原载于《中华孝德故事》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4月第1版第058页

                                                                                                      2010年10月     重新整理

古今贤母(之二十二)

2010-08-01 07:54:23|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颜希  何氏  太后  济宁  饥民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   颜母命子赈灾救饥民

清史记载:一次乾隆帝和慈宁太后南游时,所过州县官员,一律接驾供差,格外恭谨。唯独到了山东济宁,御道上没有什么供奉,也不见知州迎驾。这可恼了护驾的和坤,认为目无皇上,藐视国法。于是便派人立传知州颜希深,可回报说,颜希深奉母命下乡赈饥去了。和坤又命山东巡抚缉拿颜希深家属。不久,仆役们把颜希深的母亲何氏拘到。慈宁太后见何氏白发苍苍,眼泪汪汪,暗加怜恤,便问道:“你是济宁知州的母亲吗?”何氏微应道:“是”。太后又问道:“你儿子到哪里去了!”何氏说:“前日河工出了险,地方绅士请求急赈。臣妾儿子颜希深,因预备恭迎圣驾,不敢离身。怎奈难民纷纷来署,哀求不息。臣妾见他们凄惨万状,令儿子希深发粟赈饥。希深因未奉省抚台批文,不敢擅行。臣妾素仰圣母仁慈,圣上宽慰。一时愚见,竟把仓粟开发,安排希深下乡施赈,快去快回。不料希深今尚未到,将供差接驾的大礼竟致延误。臣妾自知万死,伏乞圣母圣上宽恕。”

开明的慈宁太后,见何氏应对称旨,不禁喜形于色,并说道:“国无民,何有君?就是礼节少亏,亦应赦宥。”说完后,便顾乾隆帝道:“赦了她罢?”仁孝的乾隆自然说出“遵旨”两字。在何氏谢恩起立的时候,其子颜希深亦战兢兢地膝行进来了,向太后、皇上叩头说:“微臣下乡赈饥,认为事情好办,不料饥民太多,误了日子,胥吏放赈,又恐出问题,不得不亲自监督。今日返署,敬闻圣驾到此,不及恭迎,罪该万死。”太后微笑道:“皇上已加恩赦宥,你母亲也在此,起来吧!”希深谢过了恩,慢慢起来,方见母亲,也站立一旁,太后赐何氏坐,问了年龄子女等情况,由何氏一一奏明。太后又说:“你回署后,要常教你儿子爱国爱民,更不失为贤母了。”何氏连声遵旨。后来颜希深官职升迁,做到了河南巡抚。

有诗赞曰:

济宁知府颜希深,遵奉母命赈饥民。

偏遇乾隆来济宁,不能迎驾做罪臣。

颜母当面诉衷情,皇帝亦发怜悯心。

希深无罪仍做官,爱国爱民爱明君。

                                                                                 原载于《中华孝德故事》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4月第1版第060页

                                                                                                      2010年10月     重新整理 

古今贤母(之二十三)

2010-08-01 07:36:20|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葛健豪  蔡和森  蔡畅  儿女  湖南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  葛健豪引儿女成美名

 

 革命家蔡和森、蔡畅,湖南湘乡人,他们是兄妹俩。母亲葛健豪是一位思想开拓的妇女,虽家中不富裕,却一贯支持子女好学上进的要求。蔡和森从小酷爱学习,十三岁到酱园当学徒,一次因看书挨了老板一顿痛打,于是便愤然辞工回家。父亲见他砸了饭碗大为恼火,举起旱烟袋要打儿子,葛健豪护着蔡和森,据理力争地说:“你自己也做过生意,结果越做越倒霉。这孩子不是做生意的料,何必硬叫他走这条路呢?”蔡和森在妈妈的支持下,终于争得了求学的机会。

葛健豪对女儿更是如此。当时许多人家都要女孩子恪守“娘家做女,莫出闺门”的古训。她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让女儿缠足,而且还让蔡畅和姐姐到外面跟男孩子一块儿玩。一九一三年,丈夫为了五百块银洋的“聘礼”,准备把十三岁的蔡畅许给一个财主做小老婆。葛健豪很气愤,表示坚决反对。她不顾丈夫持刀杀人的威胁,毅然带着蔡和森、蔡畅和已婚丧夫的大女儿及外孙女,老少三代一起到长沙求学。湖南女子教育讲习所见葛健豪年过半百,拒绝不让报名,她便带着状纸到县衙去评理,最后因县官批了“奇志可嘉”四个字,方被破格录取。

一九一七年,蔡和森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一九一九年十二月,葛健豪远涉重洋,伴子赴法勤工俭学。这一消息,被上海报纸刊登。消息说:“乘法国游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有三十余人,均乘四等舱位,内有湖南女生葛健豪、蔡畅、向警予等”。葛健豪年过半百,伴子赴法,在当时传为奇闻。

在法国期间,葛健豪一面在蒙达民女子学校求学,一面从事刺绣,帮助子女安排生活。蔡和森赴法后,身体状况不佳,一时没有找到工作,因为有妈妈的照顾,免去了许多后顾之忧,得到读、译马克思著作的机会。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在妈妈葛健豪的教育和支持下,儿女们纷纷投身革命。蔡和森成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蔡畅也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有诗盛赞曰:

蔡氏之母葛健豪,巾帼自是一英豪。

摒弃千年旧观念,倡导女权开新潮。

支持儿女求真理,报国何惧万里遥!

伴儿读书法兰西,受尽艰难和辛劳。

儿女皆成革命家,蔡母风范日月高。

                                                                                                     原载于《中华孝德故事》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4月第1版第066页

                                                                                                      2010年10月     重新整理 

古今贤母(之二十四)

2010-08-01 07:27:54|  分类: 古今贤母 |  标签:茅盾  母亲  儿子  革命  父亲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沈母育儿文坛成巨匠

茅盾父亲临去世的时候,曾立下遗嘱,要两个儿子将来学习理工。丈夫死去以后,茅盾的母亲亲自撰挽联一幅,挂在丈夫遗像两侧。其中有一句是“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表达了自己坚决挑起死者的重担,实现丈夫遗志的决心。

茅盾于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投入了繁忙的党务工作,常至深夜方才归家。而每次,母亲都在耐心地守候着他。久而久之,儿子从事革命工作的秘密露了“馅儿”,然而她却从不阻止。当茅盾告诉母亲自己已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她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嘱咐儿子以后可以把家里作为开会的场所。儿媳参加革命活动以后,母亲又主动担负起抚育孙儿孙女和操持家务的重担。

这年五月,茅盾的弟弟即将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由于他不满现实,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渴望研究政治,多读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书,决心到日本去半工半读。于是,他专程来上海请求母亲放行。母亲经过再三思索,终于同意了。她感慨而又欣慰地对两个儿子说:“你父亲遗嘱要你们都学工程,如今文凭快要到手,又不肯学了。这世界变化太大,你们的父亲何曾料到。我如今这样做,你们的父亲若死而有知,大概不会怪我的。”她还安慰儿子:“你们走的路是对的。如果你们父亲不死,说不定他也会走这条路的。”
   一九三三年,茅盾的弟弟沈泽民在鄂豫皖苏区病故。茅盾怕母亲过分忧伤,不敢告诉她。不料,母亲已从一张小报上看到凶讯,茅盾只好将实情相告。当着儿子的面她没哭,只是说:“我不会难过的,阿二(指沈泽民)从小身体单薄,活到现在,总算做了一点事情,也就想开了。”可是,当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却泪如雨下。

母亲顺应历史潮流,支持儿子参加革命活动,历尽忧患,吃尽辛苦。因此,茅盾对母亲十分敬重,常常提到母亲的教诲。在晚年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的序文和《八十自述》的诗文中,都追忆了母亲对自己的辛勤教育。作为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巨匠的茅盾,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令人尊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诗曰: 

                  沈父嘱儿学工程,儿却报国为民生。

               最是沈母助儿志,成就文坛一巨星。

                                                                                  原载于《中华孝德故事》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4月第1版第068页

                                                                                                      2010年10月     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