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庶不从命:一个人留给我们的温暖:记复旦教师于娟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20:57

一个人留给我们的温暖:记复旦教师于娟

2011年06月22日 15:1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孔令君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读者陈盈盈看了解放日报3月28日的报道后,打来电话向记者打听于娟的联系方式,要给于娟推荐治疗癌症的方法。还发了许多条短信给于娟的父亲,反复叮咛一定要将她的方法当面转告于娟……听说于娟老师去世的消息,“流泪流个不停。”陈阿姨说,她现在成了一名防癌志愿者,“我周围的朋友都知道于娟,我们组成一个志愿者团队,向大家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防癌抗癌的方式。”陈阿姨相信,会有更多人,因为于娟而改变。

一家钢材贸易公司的老总程先生,特意从杭州来参加于娟的追悼会。他与于娟素不相识,但“于娟让我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她教会了我生活的意义”。程先生说,他曾经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身不由己地拼命赚钱”。看了于娟的博客后,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家庭,前段时间特地带家人去了一趟西藏旅游,“享受天伦之乐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于娟教给我的。”

患癌症后,于娟对自己之前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反省,影响了很多人。“丈夫每天都有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书的习惯,有时候看得起劲就熬到半夜,因为偶然的机会,看到同事‘转帖’于娟写的文字,之后一到晚上11点,我就会把丈夫手上的书拿掉,就算变得不近人情也不愿意他拿健康冒险。”一位网友这样记述她看完于娟博客后的生活点滴。

也许于娟自己都不曾想到,她影响了不少读者对生活态度乃至对生命的看法。“于老师的文字告诉我,凡事不要太强求自己。”于娟的学生小付说,他一直向往着像于老师一样出国留学——“读完博士,成为精英”,“但现在我要想一想,我到底想要追求什么?”小付说。

“对生命,我始终充满敬畏!医学发展到现在,看似很先进很发达,其实在对生命的理解上,严格来说还处在懵懂状态!”一位读者曾给记者打来电话,表达自己读完报道后的感受,并托记者有机会一定要向于娟说声谢谢,但记者也想不到的是,3月那次采访见面竟成最后一面。

“她这一生,一路奔腾,奋发向上,一次次冲破关卡,用她的纯真、热情、善良和上天赐予的天赋,留下一篇篇传世文章,一片片拔地而起的能源林,还有笑对生死、无畏施的精神。”于娟的丈夫在答谢词中说。

生命日记,向现代人呐喊

“于娟曾说,不要关注我,请关注我用命换来的文字。她的生命日记,其实是在向我们这些在追逐着红舞鞋和穿上红舞鞋越跳越快的现代人呐喊,醒来吧!放慢吧!停下吧!重新学习爱自己,爱身边的人甚至素不相识的人吧。”一位网友在于娟博客后留下这样的文字。

于娟逝世前,她的博客访问量超过了500万次。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关注于娟?

也许是对美好生命的一种惋惜。于娟曾告诉记者,在病房里她几乎一直是“最受同情倒霉蛋”:如此年轻,如此优秀,又上有高堂,下有幼子,但查出癌症已然转移到全身躯干骨发黑,实在令人唏嘘。她生病之后,收到过很多礼物,其中不少来自素不相识的好心人和癌症病人家属。有位陕西老伯背着一筐药材送到她家,还有一位广州大姐,专程跑到医院把自己打算庆祝结婚10周年的2000块钱给了于娟……

更多人,是被于娟数万字的博客打动了心扉,那是于娟在病中忍痛写下的感悟。“读过于娟《为啥是我得癌症》的博文,感觉自己被拍醒了。”大学生小张说。熬夜、胡吃海喝、争强好胜……今日,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成为某些人的常态,看到于娟文字中苦口婆心的忠告时犹如当头棒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反思之外,于娟也让每一个普通人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活着的重要。一天两次骨髓穿刺,14次化疗,于娟从没有哭过,她说:“别人形容说刺骨的痛,我想我真的明白这中文的精髓,一日几十次痛到晕厥。但我想,坚持下去,我就能活下去。”“人生目标从未如此简单而明确——活着,专心挣扎努力活着。”

“牵挂于娟,是因为她的坚强。”来参加追悼会的退休职工蒋云海说,“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为琐事烦恼或痛苦,但和于娟的痛苦比起来,那些是多么无关痛痒。”

让杭州的程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于娟这样一句话,他甚至可以背出来:“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在程先生看来,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我心上”,一直以来,买房买车、事业有成、功成名就是程先生所认为的终极目标,并为此孜孜以求,“但在一个目标达成后又滋生了另一个更大的目标,生命就在这些目标中疲于奔命……”程先生说,“我今年42岁,才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

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于娟用生命写就的书里,没有答案。但她的遭遇、她的思考,令许多人停下匆忙的脚步,想一想。

于娟用生命写下了一本书,一本关于生命的教科书。她走了,但留下来的东西不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