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迪邦皮肤科医院:沪上八景(旧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30:06

沪上八景 (2007)



过去的地方志中多有“八景”及“八景诗”,推其根源,大约始于明代。因篡修地方志者“竞美所居”,在志书中装点名胜,于是“地志景必有八,八景之诗必七律”。这种风气,在万历年间达到鼎盛。

   我在临淄生活已三十多年了,临淄作为古代齐国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咏赞“临淄八景”的诗作很多,其中有一首如今广为传诵:


高阳馆外酒旗风,矮矮槐荫夏日浓。

秋入龙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蒙蒙。

古冢遗迹怀晏相,荒台古址吊桓公。

淄江钓罢归来晚,西寺楼头听晓钟。


由于时光的推移,自然的变迁,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临淄八景早已湮没,杜有虚名。

   无独有偶,上海作为当今中国第一大都市,在明清时期也有“沪城八景”。这八景为:


海天旭日,黄浦秋涛,

龙华晚钟,吴凇烟雨,

石梁夜月,野渡蒹葭,

凤楼远眺,江皋霁雪。


由于它们折射的是旧时农业社会贴近自然的生活习俗,只属于那个时代民众特有的文化欣赏视角。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昔日文人津津乐道的“沪城八景”也不再为人提及。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沪城八景”绝大部分也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


我在青少年时代也到过号称“沪称八景”的那些景点,现在依稀尚记。(待续)

 

 
沪上八景 (2007)

过去的地方志中多有“八景”及“八景诗”,推其根源,大约始于明代。因篡修地方志者“竞美所居”,在志书中装点名胜,于是“地志景必有八,八景之诗必七律”。这种风气,在万历年间达到鼎盛。   我在临淄生活已三十多年了,临淄作为古代齐国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咏赞“临淄八景”的诗作很多,其中有一首如今广为传诵:
高阳馆外酒旗风,矮矮槐荫夏日浓。秋入龙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蒙蒙。古冢遗迹怀晏相,荒台古址吊桓公。淄江钓罢归来晚,西寺楼头听晓钟。
由于时光的推移,自然的变迁,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 ...
zmq1939 发表于 2011-5-22 12:15



   

 

 
 
 


   


一“海天旭日”:

    指清晨去南汇海滩观看日出。……五更天海日初升,波光鳞鳞,须臾红日高照,海天一色,景色壮观。


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星期天,和两个同学约好去吴淞口去看日出。那时从北站到吴淞还有小火车,车站在宝山路上。我们上了车,那小火车开得很慢,中间还停了好多站,约一个小时后,停在“蕴藻浜”站。我们下了车,顺着大路走了一会儿,又拐到一条小路上。接着打开了指南针,向东北方向走去。慢慢地出现了庄稼地,不远处有一大片湿地,上面长满了芦苇,还有些水禽飞来非去。我们刚想往前走,忽然前面出来一个解放军战士,拿着枪,叫我们站住,问我们干什么的!他一看我们都是小孩子,就叫我们不要再前进了。我们三人吓了一大跳,估计已经到了边防哨所附近,就慌忙离开。因为时间的关系,日出是看不到了。我们继续向东走,远远望见一条大堤,大家飞快地奔去,登上了大堤。我们是第一次来到这儿,但见滔滔江水,一望无际向东流去。远处有一艘大轮船停泊在长江口,真是极目千里,心旷神怡。归途时遇雨,到家成了落汤鸡。

二“黄浦秋涛”:

   指沪人在农历八月十五到陆家嘴看潮头的传统习俗。


在我小的时候,对上海外滩最深的印象是天文台、海关大钟和汇丰银行的铜狮。从延安东路外滩向东远远望去,浦东陆家嘴那一地带,只有一些仓库,农田等。一阵风吹来,黄浦江上泛起微微的波涛。江上有很多帆船,这种船有三个蓬帆,船头两侧画了两个大眼睛。还有小火轮,行驶的时候,冒出长长的黑烟。那是开到平湖、苏州等地去的。一些跑单帮的、做小买卖的和返乡归宁的市民大都坐这种船。再有一种舢板船,极小,长约丈余,两头高翘,中有一蓬,除船夫外仅能坐两人,主要是摆渡用。这些船只在浦江上航行,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如今的陆家嘴早已成为著名的金融贸易区,浦江两岸高楼林立,狭仄的江面船舶密集,哪里还有半点波涛汹涌的气势。但是自从浦东金茂大厦建成后,在雨后暮霭中的的某一时刻,金茂大厦的上部会反射出极其美丽的金色的光彩,那就是所谓“金茂奇观”这一壮丽动人的奇特景象。

 

     

    下载 (325.48 KB)
2011-5-23 11:40

  篆刻拙作 : 海天旭日,龙华晚钟 (38X38MM)

 

     


   

三“龙华晚钟”:是指上海的千年古刹龙华寺。


龙华寺在上海的西南,童年时代那里还是郊区的小镇,青石板的小路,两旁白墙青瓦的房屋,早晨起来,农人们踏着露水,挑着蔬菜进城,一片农耕社会的宁静气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龙华有庙会,引来大量香客。有“竹枝词”云:“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



我在上大学时,有一年夏天暑期的一个下午,拿着画板到龙华去写生。谁知天公不作美,乌云连片,暮霭沉沉。我躲在屋檐下,以龙华塔为主题画了一幅水彩画,取名为“古塔暮雨”,此画在文革中丢失。


龙华的庙会至今犹存,千年古刹的钟声,也仍响彻云霄,其特殊的穿透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龙华寺从古代的沪城八景之一转变成为今日上海的城市新景观。

   我觉得奇怪的是,从前的人描写寺庙场景常用“晨钟暮鼓”,而这里用的却是“晚钟”,


四“吴淞烟雨”:是指古代苏州河两岸柳枝婆娑,烟雨朦胧的景色。


打小时候起,苏州河两岸就布满了工厂和仓库,河水漆黑如油,河面上来往着成排的木船,一派忙碌的景象。近来上海开始着手治理污染的河水,两岸又拆迁了一些工厂,种植树木、草皮,恢复了生态。但“吴淞烟雨”的景象是不会再现了。

 

     


   

下载 (334.03 KB)
2011-5-25 07:57

拙作篆刻 “凤楼远眺”、“黄浦秋涛”

 

   


   

五“石梁夜月”:

据考证,上海老城厢地区小东门外在明代有一座陆家桥,又名学士桥,由翰林学士陆深出资建造。


当年上海妇女有“走三桥”之习俗,中秋之夜携伴同行,须到三座桥上赏月,还要看水中之月穿桥洞,遂成“石梁夜月”之佳景。如今陆家桥早已拆除,此景遂湮灭。我小的时候,小东门外都是一些弹格路,两边有店铺,民居。早晨起来,沿街都是倒马桶的声音。靠近十六浦的地方是一个客运码头,从上海到宁波的轮船就在这里开发,下午上船,次日早上到达宁波江北岸码头。

六“野渡蒹葭”:

蒹葭者,芦苇也。此景是描述浦南一带莲径苇塘、石桥野渡、溪舍渔庄景象。


有诗曰:“金风颯颯响回塘,渡口呼船正夕阳。知否侬家烟水外,蓼花红处近渔庄。”这种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在以往的上海郊区俯拾皆是,但在乡镇企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已很难再见到这样的天然野趣了。

 

   


    下载 (331.82 KB)
2011-5-26 07:48

篆刻拙作  石梁夜月、野渡蒹葭

 

   


   

七“凤楼远眺”:

沪地民众旧时有重阳登高之习俗。凤楼即丹凤楼,原在小东门外供奉天后的顺济庙内,明嘉庆年间筑城墙后,此楼被移到城头万军台上,丹凤楼本身具有一定高度,遂成上海人重阳节登高首去之地。端午节黄浦江上赛龙舟,丹凤楼也是最佳观赏处。


丹凤楼在民国拆城风兴起之时,也遭厄运。其旧址处的马路今为丹凤路,有大量的石库门民居。二十世纪末期,在老城厢方浜路建了一条“上海老街”,老街上的“丹凤茶楼”就是丹凤楼的再现,它继承了当年丹凤楼的风韵。在复建时附近又发现了一口古井,以此以古井之水烹煮茶水,别有一番风味。

八“江皋霁雪”:

此景是指民国初期拆城墙时仍被保留的小北门大境关帝庙。


庙后原有石坊题有“大千胜境”额,遂有“大境”之称。由于城外是空旷田野,冬天下雪,放眼望去,一片银装世界。大境庙于清代扩建为三层楼阁,底层城墙,二、三层在城楼上。如今大境阁之一隅尚存于上海城区,在南市老城厢那弯弯曲曲的街道上,那里有一条“大境路”,附近有一个“大境中学”,场地狭小,我上初中时曾去玩过。



写此文时,正值酷暑时节,然近日夜雨霏霏,颇似深秋谨以拙诗《沪城八景》一首作为结尾:

海天一色旭日红,

黄浦秋夜波涛涌。

龙华古刹晚钟起,

石梁新桥月影动。

渔村野渡蒹葭苍,

吴淞江畔烟雨浓。

登楼远眺千帆归,

江皋霁雪迎隆冬。



(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