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纽科伦:走向革命是必然的吗?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0:51:54
走向革命是必然的吗?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连清川 【作者微博】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评论[83条] 打印 电邮 收藏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事实上,所有熟悉晚清历史的人,都会扼腕叹息几次重大历史时机的失之交臂。第一次重大的机遇是太平天国,这个带有基督教色彩的农民起义,在初期势如破竹,眼见就要掀翻清政府,谁知道出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几个中兴名臣,把他们灭了。然而其本质当然不是这几个人真的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大能,最终还不过因为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不过传统的皇帝轮流坐的思维;其次当然是戊戌变法。说起来似乎是叶赫那拉氏这个老妖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扼杀了维新力量。但是以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几个累卵之力,毫无军力配合的情况下,擅动保守派大本营,悲剧一早已然注定;辛丑之变,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搞东南互保,李路过香港时已经得到暗示,列强会支持他当皇帝或者拥戴光绪,但李张等人却顽固地力拥慈禧,终于错失良机;1905年预备立宪,万众拥戴变革君主立宪,但终于以皇族内阁的结果导致最后一次变革的崩溃。

这几次的变革中,几乎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所有层面,包括平民与贫民、宗教势力、知识分子、朝廷重臣、满汉各族、外国势力,哪一次不是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又哪一次不是因为偶然的个人或团体不作为、不运筹、不响应而致?哪一次不可以撇开客观性必然性从而改变国祚民运?

所谓历史的必然性是一个带有强大的欺骗性的词汇。看上去似乎所有的历史都指向这样那样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其实其中带有强大的歧路可能。就晚清的历史而言,的确清政府的腐败与昏庸,要对最终的结果负重大的责任,但满朝文武、贩夫走卒、揭竿而起者、孔家子弟或者西学新派,哪一个没有责任?

概括来讲,晚清的故事乃是上层颟頇,下层蛮干(包括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中层蒙昧(知识阶层和统治精英阶层)。无人可以推托责任。

为什么,在同样的历史时期内,在别国新的可以战胜旧的,而中国却一再新的败落给旧的?乃是因为在变革时期中整个社会都仍然在旧的惯性中运作而新事物试图一跃而起取代旧制度。太平天国是一群农民的改朝换代妄想,洋务运动是少数执政精英的科学梦想,戊戌维新是少数知识分子的政治幻想。说到底,整个社会还在王朝政治的大车上行走,少数精英却想要在里面开民主汽车。

到最后,惟有孙文式的、原始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改变了一切。其中的偶然性因素乃是在广东和湖北的保路运动销声匿迹之后,盛宣怀没有搞定四川的股东补偿。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中国继续在没有方向的路轨上乱窜到今天。一直到今天我们都没有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变革的失败,导致了一场又一场革命的成功又失败。因为从来国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要什么干什么。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推倒重来,却没有弄明白如何保守如何自由如何宗教如何权利。可是有一点大家倒都是明白的,就是“走向革命”,轰隆隆上去墙倒众人推重新分配资源积聚下一次革命。这就是“走向革命”的必然性?还是走向暴民的必然性?还是历史真的没有什么决定论而只是在一次次的偶然性的触发之下对以往的重复?

西方的政治逻辑反而有一个薪尽火传的历史。从十字军东征到文艺复兴到英国革命,其间有个人性自我复苏的过程和权利意识的普及。终有一战的结果不过是利益分配的各方差异需要战争进行强行修订,但其结果早就在战前已经确定了,以战确认变革,而已。

中国的“革命”多属于冲动而不是激进。激进是有其建设目标的,冲动则没有。从晚清开始,革命从来就不是什么必然,而乃是选择。选择便有概率。“人民”被谁选择了,就必然是什么。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要等到海晏河清,十亿人民尽尧舜,而只是要说明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选择变革的耐性,走向革命就是选择走向下一场革命。只有人民不被选择,个人不被人民,人民才有选择权。

上一页‹‹12

连清川上一篇文章:

刘香成眼中的中国 2011-06-20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历史在轮回 2011-06-13
专访书商路金波 2011-05-30本文涉及话题:我是书虫 晚清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