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机动车检测:“不讲道理”何以成为“共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35:22

“不讲道理”何以成为“共识”

周彪

年轻时看过几本武侠小说和几部武打影视片后,我有很多年不看这些东西了。原因有二:一是情节太荒诞,二是人物多变态。单说其中的人物性格,似乎都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有功夫的没功夫的都有一个共通的毛病:非怪即傲,不讲道理。

人到中年后,阅历丰富了,耳闻目睹了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终于明白了我曾经认定的荒诞武侠小说或影视,并非小说家们闭门造车、一意虚构,而是和现实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还真应了小说是“源于生活”的论断。你看我们这个社会什么荒诞的事没有呢?无良官员之间争权夺利的杀伐争斗不是血雨腥风吗?跨省追捕发贴小民、监狱非正常死亡接连不断不是很离奇吗?“萝卜招聘”事件频频上演非怪而何?“替谁说话”之类居高临下的质问非傲而何?至于某些地方强制拆迁过程中的斑斑血迹、离奇命案与武林江湖何异之有?诸如此类的离奇事件应有尽有、举不胜举。比照现实,武侠小说的荒诞、离奇实在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武林江湖的门派在现实社会中转化为不同社会群体、利益阶层,“非怪即傲”则成为权势阶层或既得利益阶层的专利,“不讲道理”则几乎成为这个社会中所有成员的“共识”。

有权的怨平民百姓不讲道理、有钱的怨出力挣钱的不讲道理、无权无钱的怨有权有钱的不讲道理,“仇官”、“仇富”、“仇穷”共生共存,构成了一个龟裂型社会形态。为什么都认为对方不讲道理?为什么都觉得自己是受损者、受害者、爱虐者?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心理背后一定有其深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不可否认一个刚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转型的群体———不论个体身份有何不同、职业有何差异,其思维方式、利益诉求不可能立马超越传统窠臼,自我意识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很容易扭曲为偏执型人格,其结果是人人———有权的、有钱的、无权无钱的,或者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思考,都不会也不愿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彼此之间只有鸿沟没有交集,一旦出现利益分歧,立即进入白热化对峙状态,于是“不讲道理”就成为逆向“共识”。从现实的角度讲,大政府、小社会的传统治理结构模式,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没有中间组织协调平衡,也就没有缓冲地带,个体权利没有明确的参照物,也没有可靠的法制保障,于是每个人都出自本能地寻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不配合或者不讲道理,就成为讨价还价的有效筹码。

一个正常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不同利益阶层都能找到共点的社会,这个共点就是公共利益空间。这个空间是不同社会群体的权利组织发挥联结、协调、平衡、制约等作用的地带。这些公民的自组织既能制约公共权力,也能维护个体权益,同时还能推进公共事业的发展,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问题是我们的社会治理模式从来都不给公共利益空间留下余地,由此也就铲除了产生群体“共识”的基础。一个没有“共识”的群体,它的每个个体不穷尽一切手段维护自身利益才是咄咄怪事!

一个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社会彼此都认为对方不讲道理,可不可怕?一个文明社会里每个个体必须以不讲道理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可不可悲?当然最可怕且最可悲的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从根本上消除这种逆向“共识”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