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截拳道馆学费:故宫永乐宣德文物特展侧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53:40

故宫永乐宣德文物特展侧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1日 15:40 文物天地

  本刊记者  王征

  9月初,北京的暑气还未散尽,随着故宫午门展厅内部装修工作的开始,2010年故宫“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进入了具体制作的倒计时阶段。“目前处在灯光、空调安装调试阶段,几天后将进行文物的布陈工作”,筹展组总负责人、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说,“午门展厅是故宫最现代化的恒温恒湿的展厅,这是午门重新整修后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展览”。

  定于9月26日开幕的“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是故宫博物院有史以来首次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文物予以集中展示。计划展出三个月。共推出170余件(套)文物,分为书画、玉器、金器、瓷器、漆器、佛教造像、珐琅器、宣德炉8个部分,涵盖了故宫现存永宣时期文物藏品中的绝大部分精品,其中一级文物有77件,一、二级文物的数量占展品总数的85%。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展览画册序言中说:“如此大规模集中展示明代永宣时期的文物珍品,在国内乃至世界博物馆展览中尚属首次”。

  为什么是永宣

  提到故宫,十几年来的充斥荧屏的“清宫戏”,使人们轻而易举地联想到清朝的辫子和马褂。一般观众很少想到,故宫始建于590年前的明朝,曾经是明朝224年的皇宫。

  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朱棣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诏令建造北京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由此后代人才得以看到这个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大成,五千年建筑文化的丰厚积淀的宏伟富丽建筑群。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就是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为什么选择永乐、宣德时期的文物举办这个特展呢?

  “选择这个主题有很重要的纪念意义”,吕成龙说,“今年10月10日是紫禁城落成590周年和故宫博物院成立85周年,院庆期间又恰逢海峡两岸故宫博物院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召开,‘永宣展’作为故宫博物院系列院庆活动的献礼展览之一,具有特殊的意义”。

  所谓“永、宣”,是明代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孙三代帝王统治时期的略称,在中国数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史上曾博得后人的高度评价。史学界一直以为,历时仅33年的明代永乐、洪熙、宣德三朝(1403—1435年)虽是短暂一瞬,却是明政权在政治、军事统治的鼎盛时期。尽管当时的中国小规模的战争不断,但是中原农耕儒家文明、北方草原游牧文明、西北伊斯兰商业文明和雪域藏传佛教文明的相互融合和影响,使得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初显雏形,并且为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面形成打下了基础,因而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朱棣(年号“永乐”)统治时期,进行了远航“西洋”、迁移国都等一系列开拓性壮举。然而,永乐社会的歌舞升平之后隐藏着尖锐、深刻、积重难返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朱棣死后,宽仁治国、发展经济便成为人们反复经历朱元璋和朱棣所实行高压政治后的殷切期望,并且成为社会发展必然的历史趋势。新皇朱高炽(年号“洪熙”)和朱瞻基(年号“宣德”)一改与朱棣不同的治国理念,任命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等人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两人的统治时期也成为明代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仁”、“宣”分别是两人的庙号。被人们誉为“仁宣之治”,并比之于西汉的“文景之治”。

  “大明气象,恢宏雄浑,永宣时代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著名明史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毛佩琦说,“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奠定的规模制度,经过他的继承者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不仅使明朝延续了二百七十余年,并对清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从永乐到宣德的经营”。

  他说,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重农恤民、提倡文教、远征漠北、巩固疆土、迁都北京、派遣郑和下西洋,建立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大一统的、面向天下的大帝国。永乐年间的文物制作,无不显示出一代雄主的宏大气魄。

  仁宗朱高炽一改朱棣的积极开拓进取,而为消极的保守内敛,但他在位短暂,而宣宗朱瞻基执政却颇有乃祖之风。其时国家承平,天下富足,政局稳定,太平盛世。宣宗朱瞻基书艺风雅,倾国家之力打造器用玩好,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珍品,影响了一代风气。

  毛佩琦和其他一些明史学者参加了展览筹备期间的论证会,他说:“故宫博物院举办‘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使我们得以见到许多文献中所描述的实物,形象地亲近那段辉煌,实为一大文化盛举”。

  永乐、宣德时期,两位皇帝不仅于治国理政中颇显韬略,同时也是雅好文墨、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雅士”。永乐皇帝好文喜书,书法甚为奇崛,常常将墨宝赐予亲眷和臣僚。宣德皇帝更是诗词文赋、书画丹青无所不能。故宫现藏明代皇帝御笔绘画作品7幅,其中5幅即为宣德皇帝所画。这些记载和遗存,足见永宣二帝的文化追求与品位。在帝王本人的直接倡导和参与下,明代前期宫廷文化艺术多姿多彩,取得了令后世瞩目的成就。

  倾故宫内外之力

  “永宣展”是今年故宫博物院院庆的重头戏。“这是倾故宫全院和其他博物馆以及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之力共同完成的”,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曾担任此次展览总负责人的张荣说,“为筹办展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

  展览是2009年5月由院办公会议集体决定实施的。在故宫常务副院长李季的总策划和总协调下,“永宣展”开始启动,副院长陈丽华具体负责与协调。展览由古器物部牵头,古器物部主任张荣总负责。2009年5月14日筹展组成立,古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具体负责。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筹展组召开18次讨论会,对内容和形式大纲进行了反复商讨,不断碰撞出亮点与火花。

  故宫以前举办的多是清代文物展,举办明代文物展很少,何况是这样大规模的综合性展览。它涉及到几乎各个文物门类,需要向各个门类的专家请教。一年来,筹展组进入古器物部、宫廷部、书画部、图书馆所属库房挑选、察看展品12次,召开大小筹备会议15次,邀请有关方面专家专门论证3次,展览大纲先后修改16稿。

  为确保展品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邀请了故宫老专家耿宝昌、杨伯达、肖燕翼、单国强、夏更起对陶瓷、珐琅、玉器和书画等藏品把关。佛教造像部分藏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筹展组请宫廷部研究员王家鹏等专家对大纲提出修改意见,并请他们到库房鉴别文物的真伪和年代。

  2010年1月28日,在故宫兆祥所会议室召开了特展论证会,来自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行政学院等单位的明史学界知名学者和院内专家30余位代表应邀参会,会后对大纲作了修改和调整。“在京的明史界著名专家几乎都请到了。展览不仅反映了汉文化,还反映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如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等,在京的相关著名专家基本上都请到了”,筹展组负责人林欢说。

  为使展览图录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水平,邀请了明史界著名学者王天有、商传、王熹、毛佩琦、谢贵安、何孝荣,故宫专家肖燕翼、单国强、赵中男为图录撰写论文。

  在展览设计上也独具匠心。“整个展厅以朱红色为主色调,因为明朝立国后,朱元璋规定,在服饰方面,以红为贵”,吕成龙介绍说,“因为永宣文物文物风格比较朴素,这次展览采用匀光照明,用亮一些的光线,来更好地衬托文物”。

  集永宣艺术之精粹

  “永宣展”从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早期大量文物中,共遴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物精品150余件(套),力求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这一盛世时代的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以及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永宣时期,众多门类的艺术创作都取得了非凡成就。其中,装饰简洁明快的瓷器、刻工圆润娴熟的雕漆、造型雍容典雅的佛教造像、婉丽飘逸的台阁体书法、笔墨工谨的“院体”绘画等,尤为世人称道。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宫廷及上层社会的审美意识,凝聚了艺术家和匠师们的聪明才智,并对后来中国工艺美术和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拿瓷器来讲,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对永宣瓷器非常喜欢,他们仿制明代瓷器大量是仿永、宣的”,古陶瓷专家吕成龙说,“永宣艺术品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这也是举办永宣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代第一个“画家皇帝”,他对绘画的兴趣、才能和精力投入,使明代宫廷出现了第一个绘画创作高潮。此次展出的书画作品中有《明成祖朱棣像轴》、《明仁宗朱高炽像轴》、朱瞻基《山水人物扇》、《行书新春等诗翰卷》、明人《朱瞻基射猎图轴》、明人《朱瞻基行乐图卷》等11件;

  展览中瓷器和漆器所占比重较大。有明一代,景德镇御器厂为宫廷烧造了大量瓷器。通观明代瓷器的发展,以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取得的成就最大,受到的评价也最高。展览中的瓷器有甜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青花阿拉伯文无当尊、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青花折枝花卉纹方流执壶、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罐之盖等45件。这是从故宫现存的近千件永宣瓷器中精挑细选出来的。

  吕成龙对展览中的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津津乐道。这是故宫博物院所藏4件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之一,这种杯在全国其他各处也顶多有一两件。“这件太重要了。它是迄今为止所见传世和出土永乐御窑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而且能与明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标准器”。

  永、宣时期的官造漆器庄重大方,华贵丰满,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典型的宫廷风格。其工艺成就超越前代,后代亦无法企及,可谓空前绝后。此次展出的漆器有42件;明早期玉器的制作工艺承袭宋元遗风,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迁都北京后,雕工趋向简约精致,出现了一些精致而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展览中的玉器有青玉明太祖谥册、青玉明宣宗谥册等11件;明代金器日益趋向华丽、浓艳,皇家宫廷气息也愈来愈浓厚,器形趋向雍容华贵。展览中的的金器有金壶、金云凤纹瓶等6件。

  展出的还有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等佛教造像20件,珐琅器11件,宣德炉14件,以及《永乐大典》《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等5件古籍。

  为了弥补故宫藏品在种类上的不足,从西藏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借用文物13件(套),无一不是各馆的镇馆之宝。例如青海省博物馆的瞿坛寺铜鎏金观音菩萨立像,高146厘米,是现存刻有年款,体积最高大的永乐铜像,为来源准确的永乐佛像艺术典型代表作,堪称国宝。

  除了文物本身的精美夺人眼目,与院内外学术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力求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也是此次展览的特色。由于朝代鼎革、频遭兵燹等种种历史原因,造成了明代档案的阙失和严重匮乏。至今,明代前期特别是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的一些史迹情形,学界大多无从稽考。这些久藏禁闱深宫的皇家珍品首度亮相公众,以物证史,以物言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明代档案材料不足的缺憾,对于学术界特别是明史学界的相关研究也大有裨益。

  故宫佛像研究专家王家鹏研究员说:“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宫,收藏的是传世的皇家旧藏精品佛像,其可靠性和权威性都比较强。几百年来故宫里佛堂、库房等处的佛像混杂,有不少佛像没有年款,近些年来,随着《故宫藏文物精品大系?佛像卷》的出版,故宫专家对永、宣时期佛像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其类型、年代和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和清晰的认识。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也都体现在这次展览中”。

  两岸故宫专家再聚首

  与永宣展有关的又一个亮点是,以展览为契机,继去年在台北举办学术研讨会后,两岸故宫的专家学者将再一次学术聚会。

  9月26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将出席“永宣展”的开幕式,并出席同日开幕的“故宫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18日至2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召开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定名为“永宣时代及其影响——两岸故宫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特别邀请以冯明珠副院长带队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学者团队,两岸故宫专家以及国内外对明代永宣时期宫廷文化、艺术、宗教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研究造诣较深、影响较大的专家、学者约60人参加会议。

  据介绍,台北故宫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负责人共10人,提交论文5、6篇,内容涉及永宣时期的工艺以及文献考证。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展览画册序言中说:“回想2009年10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雍正时期文物大展,北京故宫所藏的雍正皇帝画像等数十件文物精品渡海赴台,合作办展。两岸故宫时隔六十年后首度合作,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反响热烈,大展取得了预想不到的空前成功。展览期间举办的题为‘为君难——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更是开启了两岸故宫专家、学者学术交流的大门。藉本次“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开展之机,北京故宫也将举办‘永宣时代及其影响——两岸故宫第二届学术研讨会',邀请多位台北故宫同仁出席会议”。

  20世纪4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抗日战争时期南迁文物的1/4被运到台湾,1965年在台北成立故宫博物院。从此,世界上有了两个故宫博物院。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故宫长期未有正式的交往。2008年底,台北故宫在筹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时,向北京故宫商借部分文物,北京故宫慨然借出37件文物。在经历六十年“冰封”之后, 2009年上半年,两岸故宫实现了院长间的首次互访,这被誉为“破冰”之举。两岸故宫开始了交流与合作,就联合举办文物展览、共同召开学术研讨会、在文物影像资料互惠共享、信息化技术交流、图书资料交换、互派人员到对方从事短期研究等方面签订了八项合作协议。2009年10月,两岸故宫在台北故宫合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郑欣淼院长出席了开幕式。

  今年是既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紫禁城建成59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两岸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展多项活动。6月4日,启动了为期半月的“温故知新——两岸故宫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活动,这是两岸故宫对不平凡历史的又一次深情回眸。

  2010年5月,郑欣淼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两岸故宫的交流总的发展态势是好的。两岸故宫的交流有三个特点:一是交流合作的项目由点到面,范围不断扩大;二是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三是通过两院合作,带动了与相关文博单位的交流。

  9月5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蔡武率交流访问团赴台湾访问,到台北故宫参观时,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亲自导览。前一日,周功鑫在香港出席一个活动时对中通社记者说,两岸故宫仍然有不少合作的空间。

  “我们相信,两岸故宫专家、学者的再度聚首,一定会在已有基础上为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应有贡献”。 郑欣淼在“永宣展”画册序言中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