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天方食品有限公司:三聚氰胺后,中国牛奶全球标准最低说明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7:59:41
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奶业已经没有什么新闻可以令人震惊了。所以,这几天“中国奶业标准全球最低”的消息(中广网6月18日),不过是灰头土脸的面孔上再擦一把泥而已。
“标准全球最低”的证据,是相比2010年前,蛋白质每百克由2.95克降至2.8克,细菌总数由每毫克50万个增至200万个。我记起来了,《生乳安全标准》去年有过争议的,只是“抗议无效”。
GDP真不是一切,一包牛奶都可以包含社会的信息。不过,牛奶跟世界差距大,为什么跟自己的过去比,也要蛋白质越来越少、细菌越来越多呢?据说,这是“国情”,因为中国的奶牛大多是散户养的。去年国标施行时的理由是这个,现在解释也是这个。去年以前,中国的奶牛难道就不是散养,标准为何高一点呢?据说,那以前的标准执行并不严格。那我们不免要继续疑问,难道标准降低了,就准备严格执行了?
还有辩解降低标准不太影响牛奶质量的,说“表面上看低了,实际上是高了”,因为新标准中的2.8克蛋白质只是最基本的,比这高的,再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按质论价。明白了?新标准一施行,原本不合格的,可以合格了;原本合格的,可以“优质优价”。这就是“牛奶质量没有太大影响”的意思。
与一切领域一样,牛奶这个行业,行当又专业,利益也复杂。我们看到整个奶业在增强蛋白质含量的数据之战中被三聚氰胺攻陷,看到奶业巨头之间相互攻讦恶斗无底线,看到“国际奶业趁乱入华”之类的“盛世危言”,看到从“鲜奶之禁”到“标准之争”的大戏。大戏中,既有行业整体性的沦陷,也有市场寡头的战争;既有“民族品牌”直击消费爱国主义软肋,也有照顾奶农利益口号诉诸底层关怀;既有“国情”幌子下的标准改定,也有标准实被大企业绑架的传闻。
巨头相互攻讦时奶业同行恐怕会有越来越多不为人知的情况被曝出来,并且会涉及到更多的企业,显示这个行业其实有着许多消费者无法了解的内情。这些内情、行规或者潜规则,消费者或许永不知悉,甚至,消费者也未必一定要知道,然而,消费者需要的只是一点,得到合格的、与其支出相称的商品。
这是《生命时报》去年7月的报道:在新西兰,超市中随便一瓶全脂普通牛奶蛋白质含量每毫升3.2克,加钙牛奶的蛋白质含量5.8克,低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3.7克。美国和欧盟的牛奶菌落标准都是每毫升10万。国外有些奶牛专家甚至主张,牛奶菌落数超过每毫升1万,就应追查原因。
牛奶里面蛋白质会有多少,细菌只能有多少,国外的情况如上。我们并非不知道蛋白质的好处,否则添加三聚氰胺做什么呢?不许添加三聚氰胺了,蛋白质含量就要“合格”地下降,而且表示营养仍然足够。细菌,我们当然也知道细菌含量高了,“即使高温杀菌也不能将其完全杀死”,但毕竟也死不了人,所以细菌“合格”地上升到了过去的4倍、国际水平的20倍。
我们津津有味地消费着全球标准最低的合格牛奶,就是说这些奶在全世界都不合格,而只有在中国它是合格的。2006年,商务部巧克力行业实现国际认可的标准,全国80%的巧克力一夜之间不得不改名。如果奶业也用国际认可的标准,又会怎样?
今年5月,卫生部表示“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不存在比国外松的问题”。验之以牛奶,这是说牛奶不算食品,还是说细菌数不属于安全指标呢?当然,卫生部是有才的,2200多种食品添加剂,六成因技术原因无法检测残留,却能宣布正规食品添加剂无害,宣布食品安全上“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又有何难?至于存在的差异,卫生部也说了:“都是客观情况,并将长期存在。”我理解,这是一个解释,但如果它是一个预告,或者决心呢?有多少东西像牛奶这样,贴着“合格”标签为我独享?(刘洪波 杂文家)
***************
中国牛奶标准为何全世界最差
导语:
没错,中国的生乳质量,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的了。
这本不算一个“新”闻,但当“乳业大炮”王丁棉在某会议上喊出“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的时候,人们还是被震住了。
导致王大炮再度发射的,仍然是卫生部去年敲定的“乳业新国标”。
在新的国家标准中,生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不低于2.95%降到了2.8%,细菌含量(菌落总数)从2003年的不超过50万提高到200万。
这一质量标准被媒体称为“历史新低”,“一夜倒退25年”。
为什么,中国人制定了全世界最差的牛奶标准?

乳业标落后 折射出中国乳业整体弊病div>牛奶标准落后的现实因素

漫画:“乳业标准大倒退”
中国乳业国标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一直以来,对于生乳(又称鲜乳),中国奶业从不乏标准,引用最频的当是1986年农业部颁发的收购标准,以及2003年卫生部的鲜乳卫生标准。
三鹿事件后,奶业标准混乱之弊屡被提及。2009年初,卫生部受托领衔清理原有乳业标准,再造新国标。
此前国务院曾明确要求“把提高原奶质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总数”。前有国家指导思想,后有三鹿事件血泪教训,大家都认为,新国标必将更趋严格。
然而,2010年4月,等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国标正式颁布时,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若单纯从数值上看,新国标甚至连25年前都不如了,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下调至200万,均为历史新低。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更是严至中国的数十分之一。
年近八旬的原国家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质问:“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标准放低至此?二十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历史经验,为什么骤然被推翻?”
现实因素:中国生乳质量的确太差
但“七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11个部委机构的联合”不可能完全是摆设,“全球最低标准”的背后,是尴尬的现实——中国的生乳质量的确太差了。
的确,1986年国标中的蛋白质含量是2.95%,但这个2.95%却并非强制标准,从没有被严格遵守过,所谓的“一夜倒退25年”并不严谨。比如辽宁奶协秘书长就说,他们发现40%的奶户原奶质量不能稳定在2.95%之上。农业部官员亦表示,“没有哪个企业敢说它没有收过2.95%以下的牛奶。”
从1986年的旧生乳国标颁布至今,中国奶牛的养殖水平仍在低水平徘徊,生乳质量也没有顺时改善,反而频露混乱之相。这就是必须正视的无情现实。
甚至有专家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生乳标准强调蛋白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户奶农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
生乳质量为何会这么差?

中国乳业 一地鸡毛
个体散养模式 降低了牛奶质量
中国奶牛的小规模养殖比例较高(超过70%),因养殖水平低、奶牛生存环境较差导致菌落控制不易;同时,粗饲料结构单一、奶农不舍得花钱购买优质饲料,导致即使良种奶牛,蛋白含量也偏低。
根据国内外养殖经验,奶牛养殖是一个标准的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发达国家的平均饲养规模至少要在50头以上,而我国饲养5头以下的比例为32.4%。
纵观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奶业的飞速发展,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国家拥有的奶牛总数不如中国多,但产奶总量和质量却远远高于中国,正是因为中国新增的奶牛大多处于个体散养状态。而中国奶业的发展,也是基于数量上的粗放式增长,在单体增长上几乎无所作为。
这样的养殖模式,是“政策之果”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各地政府一直把“稳定国营和集体奶牛场、大力发展个体养殖户”作为当地原料奶生产的指导方针。并动用国营和集体的力量,扶持群众养奶牛,还采取低息货款、划分饲料地,以奶换料等政策,鼓励奶牛专业户,抓家庭奶牛场,出现了一批奶牛专业村。
任何会危及个体养殖的事件,都会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比如黑龙江曾出现过饲料涨价幅渡过高,养牛效益下降的问题,并挫伤了养牛农户的积极性。为此,黑龙江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解决当前奶牛生产滑坡问题的紧急通知,调整了饲料和鲜奶的价格,扭转了奶牛生产滑坡的局面。
而本次农业部门弃2.95%取2.8%的用意之一,正是怕强制性新国标定高了,要么会增加散户奶农造假的几率,要么“万一出现企业拒收,奶农倒奶,则事关三农稳定的大局了”。
中国为何不像国外学习
中国不是没有搞过大规模奶牛养殖,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政府一直都限制私人养牛,也不允许私人投资奶牛业,奶牛生产者只限于国营或集体奶牛场。
根据多年数据对比显示,国有大型奶牛场的平均产奶量远高于个体散养户。
但这样的国有大型养殖却有个致命问题:公有产权导致劳动激励低、劳动积极性不高,缺乏节约成本的内在动力。随之带来的是国有奶牛场的成本过高。
如果说个体养殖是“低投入低产出”,那么国有奶牛场就是“高成本高产出”。两者都不会带来高收益,而国有奶牛场还会带来国家资金投入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一些民间资本打造的“奶业基地”正在蹒跚中起步,却屡遭不正当竞争的侵害。
牛奶标准落后的人为因素

中国奶业振兴态势分析会
我国乳品行业存在两大派系
我国乳业行业目前存在两个协会, 一个是中国奶业协会, 一个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奶协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农业部,乳制品协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发改委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奶协和乳协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各自为政、针锋相对。
奶协代表着部分南方奶企的利益,倡导鲜奶。
乳协代表着部分北方奶企的利益,倡导常温奶。
所谓鲜奶,即“巴氏杀菌奶”,通过低温消毒后,营养流失少,原汁原味,在国际上通行。
所谓常温奶,即“超高温灭菌奶”,营养流失较多,但可长期保存,易于长途运输。
国家标准,正是“派系斗争”之后的产物
新国标的制定从始至终,一直被指责受企业干扰。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是,新国标起初吸纳了某些大企业参与,这本是国标制定的惯例,但后来引发指责,最终的折中结果是,新国标有史以来第一次没了起草人和起草单位的栏目。
新国标专家起草组组长王竹天也承认,新国标是“各方利益协调后的产物”。
在2009年5月的一次专家研讨会上,某乳业公司质量总监制定的《酸奶安全标准》遭到对方阵营的炮轰,对方认为应杜绝该公司掌握而自己并不掌握的新技术。这引发很多与会者的反感,而该公司质量总监也被气得“浑身发抖”。
而在6月份的专家组会议上,关于蛋白含量的争议,“会场就像是钟摆,左边喊2.8,右边喊2.95,甚至还有喊2.7的,莫衷一是。”
到了8月份,双方似乎在博弈后取得了共识:常温派系认可了巴氏奶标鲜的地位,易于其市场识别;而在蛋白质标准上,则适当倾向于常温派系阵营的诉求(2.95%)。“再也听不到2.8%的呼声了”。
但局势在此之后再次急转直下,代表养牛业利益的中国奶协接管了剩下的程序——先是两个月后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中,蛋白质含量标准被折中为2.95%,附加每年5-9月为2.8%,至正式发布稿,则只余2.8%了。
一年后,卫生部声明,“据调查,标准颁布以后,绝大多数奶农赞同现行生乳国家标准。”
乳品企业混乱竞争,导致牛奶质量止步不前
2004年,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的现场,一位山东乳品公司老总上台演讲。语气激动地指责“两家上市公司”到该企业的奶源基地抢奶,“投资几个亿的基地还不如几毛钱的利润。”
在原本应该注重奶源地建设的时候,乳品企业依然醉心于通过低价战及不正当竞争抢占市场。
4年之后的那个夏天,由于“考虑到市场的巨大需求,各家企业对奶源争夺都很激烈”,三鹿领导班子决定,对已被封存的奶粉,三聚氰胺含量在10毫克以下的予以放行。之后,由于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一标准又被放大到了15毫克……
中国乳业目前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补课——为奶源建设上的工作缺失做出弥补。
普通消费者如何应对
乳品新国标对日常生活影响有限
虽然国标中,生乳蛋白质标准下降了,不过对于最终产品影响不大。
生乳是指无任何成分改变的常乳,当奶制品经过加工成奶粉后(其实我们日常喝的部分常温奶和巴氏奶都是用奶粉冲的),水分挥发掉,蛋白质含量远高于生乳。
此外,与原来的标准相比,每100克里蛋白质含量只减少了0.15克,这对人体营养补充影响不大。因为人体每天所需的蛋白质主要来源并不是奶,而是谷物、肉类、豆类和蛋。
至于“细菌含量增加”,除了口感上的损失外,对于没过期的巴氏奶(中国式高温消毒)和大部分常温奶(完全杀菌),其实影响并不大。
更何况,就算之前的2.95%,也是个幌子,一直也没有执行到位,现在把这个羊头扔了,狗肉就不能吃了?
实际上,最可悲的是,中国消费者花着“鲜奶”的钱,担着“三聚奶”的心,喝着“奶粉”冲泡而成的乳制品。而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局面并不会很快得到改观。
结语:
两年多前,中国乳业经历了“三聚氰胺”危机,谁曾想到,在奶品问题被暴露得越来越多的时候,乳业标准不升反降了。这不是纵容是什么?(http://view.news.qq.com/zt2011/MilkCrisis/index.htm)
***************
乳企沉默以对新国标之争 网友称被逼买进口奶粉

乳业国标引争议 大乳企集体缄默
专家称乳业新国标被大乳企和行业协会挟持,引发业内争论
本报讯 (记者李静)有“中国乳业第一大炮”之称的王丁棉近日表示,中国乳业现状十分混乱,中国的乳业标准被大乳企以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等所挟持,远远低于全球标准。对于这种质疑,昨日本报记者联系几大乳企负责人,然而他们对此问题集体沉默。
几大乳企保持沉默
在日前举办的牛奶行业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表示,现在国内的乳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200万个/毫升,是欧美标准的20倍,并称这个标准是遭到大企业利益挟持的结果。
记者就此联系国内多家大型乳企,对方均未予回应,有的明确表示“不作任何回应”,有的则以“开会”为由拒绝表态。
据了解,卫生部去年敲定的乳业新国标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标准是50万个,欧美标准在10万个左右。新国标还将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来的2.95%下调至2.8%,欧美标准则是3%以上。
引发利益之辩
王丁棉称,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整个行业并未达到整顿的效果,一些大企业还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并称当前乳业标准低是因为被大企业和乳业协会挟持,“制定乳业标准,行业内引发争议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出现一边倒的声音,就不正常了”。
他的这个说法遭到了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的反驳,那达木德表示,新标准顾及到我国超过70%奶农都是散户的现状。目前许多散户牛奶的蛋白质含量都达不到2.95%的标准,细菌群落也都超标,如果倒掉则害苦奶农。
王丁棉对此并不赞同,他称牛吃了优质饲料,不用三五天牛奶中的蛋白量含量就会得到提高。也就是说,蛋白质标准调低只会对企业有利,一方面企业大大降低了饲料成本,另一方面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收到质量低的奶源,更容易抢占市场。同时,他表示新国标在国际市场遇冷,“有的大品牌的奶制品出口都退回来啦,只好出口转内销!”
■ 小贴士
常温奶与巴氏奶
我国把在牛奶加工过程中,137℃高温瞬间消毒杀菌制作的牛奶称为“常温奶”,冷藏下保质期一般能达20天至30天,新国标针对的主要是这种奶。国际上普遍实行的“巴氏奶”则没有任何添加剂,通过60℃到85℃缓慢加热杀菌,营养破坏少,保质期一般在7天左右。目前,欧美市场80%以上都是巴氏奶,我国巴氏奶份额仅为30%,大部分是常温奶。(http://hb.qq.com/a/20110622/000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