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到洪安古镇有多远:《陈东有的个人空间 》日志 2011年3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0:54:58

窒息世界里的挽歌

--读温燕霞的长篇小说《围屋里的女人》2010-03-09

陈东有

温燕霞的长篇小说,最擅长的,是写女性,写女性中的客家女性,写客家女性中一群特别的女性。围屋,本是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相邻地区客家人集中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建筑风格与艺术风格都很特别,透溢出一种很独特的文化意韵。生活在这种围屋里的客家人团结、亲和,虽然围屋里可以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人家,但就像是一家人。然而,温燕霞笔下的这个被叫作“谢家老围”的“围屋”却是另一种围屋,另一种世界,十多年前,她写出了四十余万字的《夜如年》,把生活在如同地牢一般的谢家老围里百多位寡妇的命运泪淋淋、血淋淋地展现了出来,让人们对她细腻地描写女性形象及其女性心理的创作有了勒石而铭的认识。最近这几年,由《夜如年》改编的电视剧《围屋里的女人》播出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于是,作者把《夜如年》作了修订,也以《围屋里的女人》为书名,于近日再版发行,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书名是对书的高度概括。一部作品,前后两个书名,《夜如年》、《围屋里的女人》,前者以感受取名,后者以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取名,一虚一实,两个名字加在一起,已经可以让人们知道作者要讲何地何人何故事了:铁桶般围屋里面的女人们,其夜漫漫,度一夜如熬一年。作品值得关注之处有二:一是为中国小说增添了新的悲剧女性形象,二是成功地展现出了特定环境中的女性心理。

                                   一

小说的文字,是人物命运的轨迹。因此,与其说是温燕霞小说的文字吸引人,不如说是她讲述的人物命运感动人。《围屋里的女人》最有力量的所在,就是让读者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无时不刻地感到人物命运不断地撞击着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生发激动,去悲愤、去爱、去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中不断站立起来,站立在字里行间,站立在读者的面前。

谢家老围从它建成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座凶宅,是女人的地牢,是寡妇的墓地。一百七、八十年前,修建围屋者全家莫名其妙地死光,到了故事讲述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成了专们收住寡妇的“清洁堂”,除了外表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就是产生出“散发着哀怨与血腥甚或暴戾的传说”。这种围屋,还有作者的笔触已经伸展到的围屋外面的社会,是不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但却是整个故事黑沉沉的背景,是小说人物命运悲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作者展现了100多位来自各个地方的这么一个特殊的寡妇群体,其中十几位性格不同、长相各异、年龄不同、经历各异,让读者印象深刻;最为惊心动魄的四位女性:豆苗、五娘、铁板嫂和阿芸婆,她们上演的是一幕幕既无奈又不甘无奈最终还是在无奈中死去的悲剧。小说为那个令人窒息的铁围屋世界吟唱了一曲深沉的挽歌,挽歌里,作者为中国小说增添了新的悲剧女性形象。

十八岁的豆苗是“清洁堂”里最年轻、最健康、最青春靓丽又最苦命的“寡妇”。她一生下来就被遗弃,是后来成为自己婆婆的女人收养了她,并让她成为了自己的儿媳。然而,进入“清洁堂”真是冤枉,一直体弱多病的丈夫是否占过她的身子还是个问题,有点气息想占时,天公不作美,一声炸雷,让他口喷血浆而亡。她就是这样的一位“寡妇”。婆婆恨她害死了自己的独生儿子,恨她年轻,恨她成了寡妇还这么美丽、青春、活泼,于是决定把她送进“清洁堂”。地牢般的围屋里,可以把她封闭起来,但封不住青春,封不住靓丽,更封不住她的理想和春情的冲动,甚至封不住她对一个陌生的男性青年的向往。那百多位寡妇对她既羡慕,又嫉妒,甚者更仇恨。她在这种窒息的围屋里挣扎,经受着自己的“苦命”;最后,她带着被不知名的男人强暴而怀上的身孕,走出了围屋去为别人生子。这对她这样一位山里女性来说,似乎有了新生的希望,却不知是自己悲剧结局的开始。她不能去认自己生的孩子,还被打成了痴呆,割去了半截舌头。她所面对的世界,无论围屋内外,都是铁桶一般让人窒息。当理想不再,春情毁灭,她用斧头斫开围屋角楼的铁锁,从高高的墙垛上跳了下去,以死来实现自己的“最后一个想法”。渴望生活的最年轻的生命和活力就这样作了了结。

五娘是位三十来岁的少妇,曾经在戏班子里闯过几年,给人当过姨太,不仅美,而且十分地优雅,这是她当女伶给她带来的特质。她的那个老东西是把她送进围屋之后死的,所以她在围屋里就不是一个安分的“寡妇”,成了人们常常指说的“尤物”。不一样的女人自有不一样的美,而美丽的女人也各有其不同的姿色。比起豆苗来,五娘当然更为成熟,包括她的一举一动,一姿一式,都像在舞台上一样,是经过训练和打扮的,显得那么经看、经议论。她自己也常常如此摆弄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即使在围屋这样窒息的环境中,也常有自己既无意又刻意的打扮,让自己的美傲然于其他人之上。她的理想中,有更多的是浪漫、是冲动,甚至在一些特定的时候是无所顾忌。她对自己认定的情人“戏子”,真是一往情深。这又使她不仅常常成为围屋里的女人们议论的同类,也成为包括围屋以外的人们盯和咬的对象。为追求理想,她不屈,她出逃,抓回来后遭受同类对她施行的惨不忍睹的刑罚,她仍然不屈也不悔。五娘在经历炼狱般的一番苦难之后,终于被戏子救了出来。戏子没有接受五娘的多情,却给她安排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为她找了另一位可以作为依靠的男人玉郞。被这个世界窒息已久的五娘虽然很失望,很痛苦,但毕竟已经看到上天为她打开了一条光明的小道。然而,她无法挣脱自己的“苦命”,就在她奔向光明的小道上,连同即将成为自己丈夫的玉郞一起被白匪将错就错地枪杀,并把头割下来悬在城头示众多日,直至成为两个骷髅头。

铁板嫂是谢家老围的管家婆,也就三十来岁,身材高大,力气健壮,三分是女,七分像男,长相是比较粗丑的那种。但她十分能干,也有几下本事。她小时跟着老娘当过乞丐,老娘死后,给人家当佣工,被东家配给长了癞疤的脚力。癞疤嫌她丑,包了婊子,把她当出气筒,常常拳脚相加,打得她小产。她忍无可忍,用自己的力气,把癞疤打得头破血流,又戳瞎了他的双眼。她从福建逃到赣南,艰难地逃到了谢家老围下,谢家老围的寡妇们救了她,收留了她。她从未有过家,现在开始感到了一种家一样的温暖,于是把围屋当自己的家。她并不奢望太多,管好大门,做好围屋里的力气活,感谢阿芸婆。但她仍然是一个有着十分活力的少妇,人虽然长得丑,并不缺少想法和欲求。从事农会运动的老龙子成了她的偶像。她并不懂得革命,也不准备参加革命,但为了老龙子,她什么事都愿意干,“了不起自己当打靶鬼”。为了保证老龙子藏在自己房间的阁楼上把伤治好,也为了报答阿芸婆当年收留之恩,她义无反顾地去放火烧死阿芸婆认定的仇人。然而当大火烧起,传来里面还有孩子的叫喊时,已经逃离现场安全撤退的她竟然冲进火场去救仇人的孩子。第一次救出了两个,她没事;再冲进去想求第三个,自己却再也出不来了。不知情的人们,把她当作英雄。而我们都知道了,她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一生,只不过她的悲剧比别人加上了壮烈和善良的色彩。在她的人生命运轨迹中,我们发现了她的多面性:围屋里的管家,管起谁来都十分的严厉,但她自己也被窒息的世界压得透不过气来,先是产生了同性恋的行为,后来又不顾一切地追求老龙子,在铁桶般的围屋里藏起了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意去放火杀人,却又义无反顾地冲进自己放的火中去救孩子。

阿芸婆是谢家老围的堂主。原是才色、人品皆佳的美人,无奈命苦,结婚第四年,丈夫和公公婆婆被山洪夺去生命。朱氏本家兄弟们为占家产,极力排斥阿芸婆和她的儿子。为了儿子的生存,她与朱家族人达成协议,把自己送进了谢家老围,并承诺终老于此。阿芸婆虽然如此让步,虽然又成了围屋堂主,却依然摆脱不了“苦命”。艰难地管理着百多号寡妇的围屋并不是她最累的事;好几位寡妇春情盎然,发生种种出墙藏男的事,她也好处理。唯有自己儿子的成长和前程让她心焦,对情人的相思总使她魂不守舍,所以常常身在围屋内,心在围屋外。为了儿子,她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付了出去,用尽心思,献出身子,承受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女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中年丧夫,晚年丧子。而阿芸婆,人未到中年,还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妇,丈夫、儿子都死了,连情人也死了。她算计不过县长夫妇,算计不过朱家叔伯和族长,算计不过和她作对的围屋外的女人,她没有战胜任何人,连自己都战胜不了。最后选择鱼死网破,抱着同归于尽的决心,狠下手段,先结束了她认定的对手,再结束了自己。最后一个死的,是悬梁自尽的她自己。“一个女人在世上能够遇到的苦难她都遇到了,一个女人在这世上不能承受的悲伤她竟然也都承受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真正的绝望和彻骨的悲哀”,这句话是作者给她特制的墓志铭。

生活在谢家老围里的女性形象是独特的,具有典型意义。围屋和女人,就是这个世界与女人,在温燕霞的笔下,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这座凶宅就是为这群女性建筑的,有了这座凶宅,就有这百多位女性的悲剧命运,作者以形象解释悲剧的社会原因,用围屋把整个社会、女人群体的悲剧元素都集中起来,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氛围。而这群女性的苦难和悲剧,又构建了这座围屋的所有内涵:阴森森寡妇之居,血淋淋凶相之宅。正如所有的建筑原本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文化含义,是设计者、建设者、居住者用理念、用形式、用习俗为它注入了特定意义。

                                   二

《围屋里的女人》还有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特点,就是它的女性心理特别是性心里描写。

中国的小说自觉重视心理描写是三十年代的事,但由于传统伦理的习惯作用,女性心理,特别是女性性心理的描写总受到自觉与不自觉的限制,因为这些心理写出来,总有许多“不雅”,所以,不写,少写,谨慎地写,便成了许多作家的自觉。还有一个原因,过去,小说作者基本是男性,男性作者写女性性心理,无论多么深入生活,总是隔了一层,而且是厚厚的一层。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人类最大的集团分类,就是男女两类,男人永远弄不清女人的那些事,女人也永远明白不了男人的一些事。所以需要女性作者来完成这个任务。九十年代,一批所谓“新潮”“新人”,特别是“新女性”作者涌现,人数一下膨胀了许多,胆子一下大了许多,以自曝自家心理,特别是性心理为时髦,来写作品,写得越多、越露骨,就像这年头一些女性穿衣服越少、越露一样,自我感觉就越好,越漂亮。是否合乎创作的逻辑,合乎人物、情节的需要?她们不管那些。因此,期待具有文学意义的女性心理描写,特别是女性性心理描写是我们小说发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围屋里的女人》的人物环境十分特别,一座想要与外界隔绝,更要与男人隔绝的女人围屋,其内涵总是异化变态的。一个独居的女性要想心如死水尚且很难,更何况百多位各种各样长相、经历、个性、心理的女性聚居在一起,变幻不定的心理、自然的性要求和压抑下的性心理变态,都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温燕霞作为一位深入观察生活、研究客家女性的女作家,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美学追求,也有自己独到的描写功底,她把自己的笔触深深地深入到了人物的骨髓里,深入到了人物的心灵中,揭示了人物行为的原动力。所以《围屋里的女人》恰到好处地进行了女性心理描写,把豆苗、五娘、铁板嫂和阿芸婆等女性正常的、自然的和变态的心理和性心理及其行为艺术真实地表现出来,作为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成为作品十分成功的部分。这些女性心理描写对读者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和说服力,孤独、寂寞、好奇、恐惧状态下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自觉或不自觉地生发出来的自省、自慰、自抑、冲动,有的甚至是同性恋行为无疑是在特定环境下人物命运的重要轨迹。被困在深山围屋里的女人,深山已是一层禁锢,谢家老围又是一层禁锢,传统是一层禁锢,被传统扭曲了的观念更是一层禁锢。当一位女性发现不了这层层禁锢,日子会在种种沉重的窒息中不知不觉地过去,直至某天死去。但是与传统相冲突的社会转型期的观念被带进了这里的深山,撞击着这些敏感的女性,她们终于发现了这些要命的禁锢,感受到了自己窒息的命运,于是求生的本能和本能的欲望时时刻刻在想着法子要把围屋或挖个小洞,透口气,伸展一下自己优美的肢体;甚或从围屋的片刻缝隙中,与外面的男人嬉闹一会儿,耍个野,好让干涸的情欲得到一点滋润和满足。有了这些心理描写,人物形象饱满、丰富,情节更有逻辑性;看了这些心态表现,读者对围屋里的女性心思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她们的命运产生更为深深的认知和同情。

                                   三

作者在小说的首页对自己作品的内容有概括的两句话:寂寞铁围屋,煎熬女人心。我想,这是她的创作灵感,也是她的创作动机。合上小说,豆苗、五娘、铁板嫂和阿芸婆等十数位女子的形象总在我的心里跳荡,她们的悲剧命运不断地在我面前一幕幕地再现,豆苗跳下墙垛时的飘动,五娘临死前绝望的叫喊,阿芸婆颈项下的那根红色背带,被熊熊烈火吞噬、熔化的铁板嫂对老龙子发出凄厉的呼号……

我意识到作品最后一段象征手法的描写具有的特别意义:窒息人的世界必将在这些被窒息的人的愤怒中,在被她们的力量召唤而来的巨雷暴雨中倒塌,高墙不再,人群散去。

(《围屋里的女人》,温燕霞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2009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自问自答: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关于我自己的“一张让我们心动的照片”的提问

2010-03-14

陈东有

2月19日,我在博客里发了“一张让我们心动的照片”,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得到了许多博友的支持,大家都发表了很多很有价值的见解,其中也有对我和我的博文的提问和质疑。这都是好事,更促动我去思考更多的问题。

我是在2月1日看到1月31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上的这张照片的。当时,我被照片紧紧地吸引住了:首先是母亲怀中的孩子。由于重负在身,母亲似乎已经很难把孩子抱紧,孩子很有可能掉下来。其次是母亲身上那一大包行李。从照片上看,母亲身体很结实,但也已经被这包行李重重地压弯了身子;还有就是她左手还吃力地拎着一个背包,背包已经快要拖到地上了。第三是她那朝前期盼的眼神,我真不知道她离车站进口还有多远,她并不是在期盼谁来帮她,不期盼任何人,她是在期盼自己能赶上回家的车。她的眼神里透出的全部信息,就是心里默默念着的:孩子,别急,再坚持一下,我们就要进站了,我们就要回家了。

我很佩服这张照片的拍摄者,这位母亲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此行此为最有社会价值的内涵都被他抓住了:回家的路还是这样地艰辛。我很佩服这张报纸的编辑,用这张发生在春运第一天的照片以特写的形式告诉人们:给数以亿计回家过年的朋友,特别是农民工兄弟姐妹,带来期盼的春运又一次从艰难中起步了。

坚强、伟大,很多博友给了这位母亲很高的评价,我都赞同。但是我却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这位母亲的伟大坚强,是在一种什么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我曾经在一个大型车站看到这样一句醒目的提示语:请不要与陌生的人交谈,也不要接受陌生人的东西和帮助。我,当然还有不少人在一些电视台,甚至是国家级电视台的法治节目和生活节目中听到主持人或者是法治工作者非常严肃地向广大观众建议:千万不要与不认识的人接触,千万不要接受不认识的人的东西和帮助。当然,这些忠告是诚恳的,也是有益的。还有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某些执法部门竟然以“钓鱼法”,宁可冤枉好人,也不放过黑车,对那些好心帮助他人的人以黑车论处,不容解释,加重处罚,并作为自己的执法业绩。于是,如此是是非非的举措揉在一起,使一些地方显现的社会后果就是:人人不再为我,我也不再为人人。或者,我何必为人人,也拒绝人人为我。所以,我们在宣传上无论用多大的力气,一再提倡助人为乐,一再宣传现实中不断出现的感动中国的好人好事及其种种美德,但仍然看到社会伦理道德中不断出现问题,而且往往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是原本不该算是问题的问题。再加上“拜金主义”的金钱至上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解释占有相当的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地方不是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而是相互猜疑、相互排斥、相互设套,使我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困难再增。

我不能凭这张照片表现的瞬间来下这么一个结论:这位母亲是孤立无援的。也许就在照片拍摄过后,就有好心人前来帮助,就有青年志愿者来帮忙,就有车站的工作人员来帮忙。但我从这位母亲的坚定而有期盼的眼神中,看不到她对周围环境的期盼,而只有对自己和孩子的坚定、执着的自信。

诚然,我们现在的社会的确常常发生有以相助为名,行诈骗之实的犯罪案件,有一些人上当受骗,后悔不已。但不能以此来告诫全社会要以“陌生人”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在提醒人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帮助的同时,不也在提醒人们不要去帮助陌生人吗?开放与流动的现代社会与相对封闭与静止的传统社会不同的特征之一,就是人际关系已不再能以血缘、地缘、业缘来作为亲疏的判断标准,人必须经常与陌生人相处打交道,必须经常与陌生人发生互动、互助、互利的关系。不能以“防备陌生人”来牺牲保持一个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人和人之间、特别是与陌生人之间的友好、互助、理解、和谐的伦理关系。何况,在我们一再提醒“防备陌生人”之后,反行骗的问题解决了多少?而社会需要的和谐又失去了多少?

某些采取“钓鱼法”执法的部门以摧残人们的良知、善意来保证他们的业绩,这是对社会、对公民的不公甚至是犯罪;法律在他们手上已不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武器,恰恰相反,是破坏社会安定和谐的工具。像这样执法下去,黑车可能没有了,人们的良知、善意也将失去,社会也将死水一潭。我想,每一位公民都可以这样要求有关部门必须调整思维:当抓黑车与护美德发生冲突时,宁可放过“可疑”黑车,也要保护社会的美德,保护人们的良知。放过黑车,下次还可以再抓;打击了美德与良知,公民心灵的创伤再难修复。

由此,我更深深地理解了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几个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的那句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提高,我们还需要尊严,每个人都要有尊严地生活着。尊严不仅需要经济作保障,需要幸福作基础,更需要尊重来实现,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不分东南和西北,不分男女和老幼,不分职务高与低,不分工人和农民,不分富裕和贫穷,不分民族和宗教,以人为本,对人尊重。无尊重谈何尊严!正如有的博友所论,所有的人都“需要尊重”,所有的人都要尊重别人。从温家宝同志的讲话逻辑来看,让人民有尊严地生活,首先应该是我们公务员要做的事,而且要作为我们执政党的职责和义务来落实。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来说,无论多高级别的公务员,都要带头尊重他人,尊重百姓群众。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才会产生人与人之间不以利己为动机,只以互利和利他为目的的互信、互助、谦虚、谨慎,社会和谐才能实现。

人生活在现实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总要走过坎坷不平的路程,总会有沉重的负担压在肩头。好在人是社会的人,不是孤立的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伦理美德,营造健康不俗的人际关系,就是要以社会群体来解决个人人生旅途中的艰难坎坷,帮助人们解脱生活的重负,生活得既幸福,又有尊严。如果我们都这样做了,这样的照片也许就再也拍不到了。

这就是我的“心动”、我的想法、我认为要去做的事。

希望得到各位博友的批评指正。

 

 

 

清明时节――

  让我们为曾庆香、刘薇献上悼念的鲜花,点上追思的蜡烛2010-03-30

陈东有 

  三月九日深夜,发生在北京市北六环高速路上的车祸至今让人们心情不能平静。曾庆香、刘薇,两位青年人,携手共同救援车祸受害者,用自己的宝贵生命书写了崇高的人生价值信仰。

曾庆香,一位十分普通而又平凡的、从江西赣南信丰山区走出去的农民工,就像正奋斗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两亿农民工兄弟姐妹一样普通、平凡。说他普通,在家,他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兄弟、好村民,在外,他是好员工、好朋友、好同事、好乡亲。说他平凡,为了家里的生活更好一些,为了能把儿子的病治好,为了村前的那条路早日修好,到处奔波、辛劳,他17岁开始,从赣南打工到广东,从广东创业到北京。然而,他又是一位真正了得的伟大英雄。在车祸发生之时,他虽然只是路过,却义无反顾,奋不顾身。他和同行的妹夫一起把卡在小车里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刘薇救了出来,又和刘薇一道去救援另一辆车。分秒之间,两次救人,不因为父母在堂而退缩,不因为妻儿盼望而犹豫,这决不是一时感情的冲动,而是平时造就的人格品质的驱动,是长期建树的人生价值的体现。在他奋力拉开已经变形的车门救出刘薇时,中国汉子的形象是钢铁铸成;当他再冲向第二辆车实施救援时,农民工中的英雄正顶天立地!平民草莽自有高尚品格,农民兄弟更有光彩人生。

年轻的女记者刘薇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美好,什么是爱,什么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她毕业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留学归来后,一直在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工作。作为栏目组做暗访调查的唯一一名女记者,她以超常的敬业精神,推出多篇力作,揭开一个个行业黑幕,为广大消费者维护权益,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清障除污。这位善良而又敬业的女性被广大读者、观众、网友赞誉为“一个有良心的记者”,良知和责任是她最美的内涵,正义和爱心是她最真的本分。不要忘记,当她和曾庆香去救援第二辆车时,她自己刚刚被曾庆香救出险境,身上还有伤痛,可她就像平时工作一样,义无反顾。她在牺牲前,用曾庆香递过来的手机对自己的爱人报说了平安后,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又有车撞上了,我先去救人!”温柔中蕴含千丈正气,善良里透出百般刚毅。

两位英雄,曾庆香38岁,刘薇33岁,都还年轻,都是家庭的顶梁柱、主心骨,都还有太多太多的牵挂,都还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做,在事业上正扬帆远航、前程无限……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不论我们走在哪里,别忘了念念这两位平凡而又普通的年轻人的名字,好让他们走得安心;如果我们正在网上,请点击这两位英雄的名字,为他们献上悼念的鲜花,为他们点上追思的蜡烛,好让这个世界永远记住他们。

写于庚寅清明前夕

 

 

 

中国汉子――咏农民工兄弟曾庆香

2010-03-31

           陈东有

两亿农民工,中国之梁栋。

江西曾庆香,舍己成英雄。

孝义和诚信,闻者尽动容。

高山可仰止,长水永传颂。

我等天下人,敬重农民工。

 

 

 

井冈山上杜鹃红

2010-03-31

陈东有

 又到了上山看杜鹃花的季节了。

立春一过,只要春风一吹,春雨一浇,江南的山山水水都开始绿起来。一阵雨呀一阵晴,那是山花烂漫青草吐芽的催生剂。不怕你寒流再来,不怕你乍暖还寒,哪怕是雪飞冰冻,都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挡不住绿的漫延,更挡不住像一丛丛火苗似的红色杜鹃花漫山遍野突突突地开放。

上山看杜鹃花,那就上井冈山去看。不是我偏爱井冈山,而是井冈山的杜鹃花太神奇、太可爱了。真可谓“井冈翠竹连天碧,映山杜鹃别样红。” 很多地方的杜鹃都是灌木,井冈山的杜鹃不仅有灌木,还有很多是乔木。灌木杜鹃枝条多细直而脆,乔木杜鹃的枝干十分坚韧,主干高者也有好几米,海碗一样粗,一般不作笔直状,而是虬曲委婉,给人以坚强不屈的意味。在井冈山的笔架山中,有一条十里杜鹃山谷,那就是十里杜鹃花廊。从四月初开始,“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支”,山谷上下内外,开满了赤红、粉红、橙黄、金黄、纯紫、淡蓝、净白、乳白的杜鹃花,而且,在不同的生长期和不同的光线下,你会看到纯紫色幻化出深绿或淡青,玫瑰紫慢慢变成了玫瑰红。总之,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杜鹃花,真可谓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远近高低各不同”。一直要开到四月底、五月初,好迷人哟!你说,谁不爱井冈山的杜鹃花?

井冈山的杜鹃七彩斑斓,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让人迷醉其间。但我最爱那火红火红的赤红杜鹃。在我看来,黄杜鹃高贵但有些张扬,橙杜鹃色艳但有些飘浮,蓝杜鹃娇媚但有些轻佻,紫杜鹃雅致但有些孤傲,粉杜鹃鲜润但有些脆弱,白杜鹃洁净但有些单调。唯赤红杜鹃,开得最多,漫山遍野;开得热烈、生动,近看是花,远观是火;太阳下昂首怒放,风雨中依然挺拔,给人以美丽,更给人以精神。有的杜鹃花瓣可以吃,但不能乱吃,黄色和白色的还有毒;只有红杜鹃花瓣让人放心,我尝过好多次了,甜中带酸,酸过之后,还是甜津津的,令人回味。井冈山的杜鹃花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说得最多的是红杜鹃。井冈山人偏爱红杜鹃,把她叫做“映山红”,因为红杜鹃一旦开放,不仅漫山遍野都是,还把大山都映红了;井冈山人偏爱红杜鹃,更因为她象征着井冈山斗争、井冈山精神、井冈山人为中国革命流血牺牲作出的巨大贡献。今天,无论是否上过井冈山的人,说到井冈山,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鹃花,哼起那首动听的、反映艰难困苦的井冈山斗争岁月和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井冈山精神的《映山红》。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常上井冈山。无论春夏秋冬,我都惦记着山上的红杜鹃――映山红,春天上山去赏花,夏秋上山去品叶,冬季上山去观枝,每次都有收获。我们用映山红装扮“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高大的馆厦更显得雄伟壮丽、大气磅礴;我们用映山红构思情景歌舞《井冈山》,历史的旋律、红色的故事催人泪下,激人向上;我们用映山红渲染声光电全景画《井冈山革命斗争》,让所有的参观者惊叹震撼,深受鼓舞。

井冈山上,在我相识的朋友中,小张的小名就叫“映山红”,她长得就像映山红那样清纯可爱,甜美的歌声最动听就是《映山红》;小张工作起来十分的认真、细心,又活泼、麻利,为整个团队增添了许多的乐趣,大家都非常喜欢她。那天我们一起去五指峰采风,她一路上唱着歌儿为我们领路。阳光下,她的脸儿红红的,额头上渗出细细汗珠,闪动出百般青春、千种靓丽,那分明就是一朵朝阳下盛开的点缀着晶莹露珠的映山红。

我问她:“映山红,谁给你取‘映山红’这么个好听的名字?”

“我的男朋友。”她脱口而答,那漂亮的脸蛋儿更红了,黑黑的大眼睛更亮了。

“为什么?”

“唔,你想知道?他说:只有井冈山上最美的女孩才配得上叫‘映山红’。”

同志们都乐了,为她的直率、纯朴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和着映山红的歌声,在巍巍的五指峰上回响。

好一朵井冈山上的映山红!

 

“春路雨添花,花动山传神。”上井冈山去看杜鹃花吧,五百里井冈山好一派雄伟壮丽的美景!鲜艳夺目的映山红在绿色的海洋中燃烧,在多姿多彩、争奇斗艳的杜鹃花中突显,如火如荼。啊,那何止是绿的海洋、花的世界,更是美的胜地、精神的家园。

我爱井冈山上的杜鹃花!我更爱那红遍井冈山的映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