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凯雪冷藏展示柜:《建党伟业》中三个曾有功于国的“卖国贼”(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16:12

    抗战爆发后,汪精卫等建立伪国民政府,为日本服务,大汉奸们多次拉拢章宗祥入伙,尤其是汪精卫对章宗祥惺惺相惜,因为二十多年前章曾在他性命攸关之际帮过他。这要追溯到1910年那起轰动全国的大案,汪精卫、黄复生在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不成,事情败露,被捕入狱。当时主审汪精卫一案的是民政部大臣耆善,章宗祥为民政部右丞,主持一切庭审事务。审汪一案出现两种论调,一边是御史胡思敬等主张极刑,一边是肃亲王、章宗祥等人认为现在正推行宪政,革命党人也不止汪、黄二人,不如从宽处理。耆善非常清楚革命烽火不可遏制,打算宽待汪精卫以市惠,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以“误解朝廷政策”为由免了汪精卫一死。当时来操作一切具体事宜的就是章宗祥,他非常善待狱中的汪精卫,汪犯了这么大的事得以不死,章可谓出了大力气,不过那时候的汪精卫也还远不是大汉奸。

    1931年3月,章宗祥应汉奸王揖唐之邀到北平出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委员。1942年又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委员、伪电力公司董事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迁居上海,以汉奸罪被捕。1962年10月1日在上海病逝。

    陆宗舆:“经商奇才”立起首钢一号炉

    从“五四”期间的经历来看,陆宗舆无疑比章宗祥和曹汝霖幸运一些。学生们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后,本来准备前往陆宗舆家的,但因没能找到陆宅而作罢。后在向政府递交辞呈、为己开脱的同时,陆宗舆将事件的原因归于“党争”,认为发动“五四”的人并不是青年学生,而是背后的“黑手”,“以名爱国,实为祸国;以此救亡,是为速亡”。

    陆宗舆是三人中年纪最长的一位,浙江海宁人,少年时乡人称他为神童。1896年,二十岁的他结了婚,新娘子徐金凤和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是同学,还曾结拜为姐妹。婚后三天,陆宗舆就告别妻子前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学习,一年多不回家。再过一年,他向妻子的娘家借贷了一笔钱,独个儿去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一去又是三年。

    1902年秋,陆宗舆学成归国,在殿试中考得法学第一名,获举人出身。1906年冬,陆宗舆以三等参赞的职务陪同五大臣出访欧美,一路走了英、法、美、德、俄、意等国。他们在德国待的时间最长,不仅考察了宪法、国法等现代法律制度,还研究了市政、警政等新政建设。第二年秋天归国,陆宗舆将考察成果写成一本《欧美政治要义》论著,朝廷据此制定新官制,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1907年,陆宗舆调任奉天洋务局总办兼管东三省盐务,前往沈阳。当时吉林、黑龙江两省用骡和马运盐,大车一次只能拉几百斤,从长春到哈尔滨一个来回要走一两个月,一年中又有七八个月积雪不能走,几万吨的盐积压着运不出去,而哈尔滨等地的老百姓却买不到盐吃。为什么不用火车运盐?问题出在当权的慈禧太后身上,她历来对铁路恐慌,害怕修铁路会冲坏了风水;再则,东北的铁路是俄国人和日本人修筑的,手下人不敢用火车运盐。陆宗舆假装不知此情,找了中长铁路俄方路长谈判,很快第一批盐从铁路起运了。

    用铁路运输后,每斤盐的运费由一元钱降到几分钱,且一年四季可随时出运。运输通畅了,盐却不够卖了。陆宗舆又从东北最大的盐场——营口田庄台盐场着手,命县令督办将盐工们全找回来,开矿采石,垒堤筑坝,先筑海塘,后建盐场,不到一年,盐场就变得繁忙异常。他还发明了补征法杜绝官员舞弊谋利,后被推广到全国。陆宗舆在东北管理盐务的三年里,第一年就增收盐税九十三万两税银,到了第三年达一百六十余万两。当陆宗舆卸任离开沈阳时,营口百姓敲锣打鼓送来一顶乡民们你一针我一针轮流绣成的“万民伞”,表达对他的感激和拥戴之情。从此,陆宗舆也被誉为“经商奇才”。

    袁世凯上台后任命陆宗舆为总统府财政顾问,1913年12月他作为驻日公使赴日,时年三十八岁。不久后,陆宗舆接到袁世凯的来电,说国内正抓捕革命党人,许多参加二次革命的人纷纷逃到国外避难,孙中山等人就躲在东京,要求驻日公使迅速办理引渡他们回国。再三考虑后,陆宗舆找到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献出“调停法”——“我们筹措学费供给上学,给予生活补贴,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钱由我们大使馆出,你们日本只要取消引渡一项就可以了,首相以为如何?”日本人对袁世凯一向没有好感,因为他的发迹,恰是在朝鲜与日本人斗智斗勇之时,当时就结了怨。眼下,大隈首相更不愿意帮助袁世凯对付其政敌,所以一口答应了陆宗舆的方案。

    一个多月后,孙中山特意来会见陆宗舆。一见面,孙说:“由于你的调停,许多国民党人不被杀害,我在这儿也安全,这是你的功劳,我得好好谢谢你。”他拿出张自己的照片,在背面题写“润生兄留念——孙文”送给陆。因为有这个“调停法”,国内战争时期,许多共产党人如周恩来、郭沫若等逃亡日本,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北京石景山下有一处建筑,两排房子全部由青石砌成,通体青白色,人称“白屋”,颇为神秘。1918年4月,段祺瑞委任财政部次长陆宗舆为督办,瑞典专家安德森为技术顾问,组建公司着手办矿事宜。1919年春,陆宗舆和美国专家一起在北京周围进行实地考察、选址,最终敲定在石景山的东麓,这就是九十年前首钢的最初蓝图。炼钢所需要的铁矿石来自于龙关山和烟筒山,陆宗舆故而为这家炼钢企业取名为“龙烟铁矿公司”,寄希望于钢铁厂像龙一样烟气滚滚,升腾壮大。1921年春天,从美国购买的大型冶炼设备运抵石景山。这座炼铁炉是京津地区的第一座高炉,也被称为首钢一号炉。为了给这个庞然大物打造一个坚实稳固的地基,工人们用近一年的时间炸平了二三十米高的两座山包。开山所得的这些石头,青白纯净,质地坚硬,是优良的建筑材料,于是陆宗舆就地取材,在厂区建造了前述的那排“白屋”,现已成为“首钢厂史博物馆”。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和吴佩孚的二十二万人马在长辛店一带交火,石景山炼厂正处在夹击之中。7月,陆宗舆逃避抓捕躲往天津租界,龙烟炼厂出铁之事随之搁浅。白屋成了军阀政府的临时议事厅。1936年,在日军夺取龙烟铁矿的开发权后,陆宗舆受命于国民政府,重新接管龙烟铁矿。那一年,陆宗舆住进白屋,频繁奔波于平津之间,企图重整他的钢铁王国,但最终也没能完成让龙烟铁矿公司炼出钢铁的夙愿。直到1945年,这座命运多舛的钢铁厂才终于从一号炉流出了它的第一股铁水。

    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陆宗舆被聘为行政院顾问,再次附逆为汉奸。1941年6月1日病死于日本,他没有葬回家乡浙江海宁,而是葬在了石景山福寿岭的东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