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成都 美女:【时评杂谈】市、县党政“一把手”成腐败重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21:47:56
2011年04月11日 10:06 来源: 《法治周末》  【时评杂谈】市、县党政“一把手”成腐败重灾区         3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加强地、市、州、盟党政正职干部的管理工作。

  地市干部管理成为政治局议题十分少见,尤其是会议聚焦正职干部,也就是常说的“一把手”,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地市“一把手”缘何突然成为了中央关注的焦点?

  此间观察人士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中央政治局此举其实并不突然。只要稍加留意,便可发现,中央拟加强对地市“一把手”的监管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在中央层面也早见端倪。

  市级腐败导致县级腐败

  县委书记腐败案件多发,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一些地市党政“一把手”选人用人存在失察、失误、失职等问题

  正月初八,在向市民拜年后不到一周,广东省茂名市市委书记罗荫国在自己家中被广东省检察院带走。

  没有像通常接受调查的官员那样首先经过纪委“双规”程序,罗荫国因涉嫌职务犯罪直接被检察院调查,一并接受调查的还有他的妻子和秘书。

  至3月底,据媒体报道,全面崩溃的罗荫国已交代出100多名处级以上官员同伙。

  “罗荫国案”凸显“一把手”腐败对官场生态的破坏力。而罗荫国并不是唯一个案。

  据广东省纪委介绍,2003年至2009年,广东共查处151名地厅级“一把手”,占被查处地厅级干部的79.9%。

  近些年,地市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贪腐犯案层出不穷,对当地发展造成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和公信力。

  中山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曾对广东省查处的54起“一把手”权力腐败案件进行分析研究,共发现18个腐败环节,其中“一把手”权力腐败主要集中在用人和办事领域。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今年“两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共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723人,其中厅局级188人。

  不仅仅是数字。“一把手”前腐后继,“拔出萝卜带出泥”的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地市“一把手”对区县党政“一把手”、市直各部门“一把手”以及地市党政副职的人选,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而“一把手”在人事任免权上的“一言九鼎”,给买官卖官者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被称为“卖官书记”的马德受贿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最大的买官卖官案。马德原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市委书记,2005年因受贿落马后,牵出当地的涉案官员达265名,仅绥化市各部门“一把手”就有50多人。

  马德在任时,其下辖的10个县(区)干部为买官、保官都给他送钱,他受贿款项达到600多万元。

  “市级腐败导致县级腐败,上梁不正下梁歪。”学者胡星斗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近年来,县委书记腐败案件多发,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一些地市党政“一把手”选人用人存在失察、失误、失职等问题。         权力过于集中又得不到约束

  日渐凸显的地市“一把手”贪腐现象,使得地市“一把手”成为反腐工作的重点

  关于“一把手”的贪腐问题,中央其实早就注意到了。对于社会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中央层面也作出过正面回应。

  在今年“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三次在线与网友交流回答网友提问时就坦陈:“之所以出现‘一把手’滥用职权、渎职侵权这类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政府和主要领导人权力过大、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约束。”

  温总理当时明确表示,今年政府反腐倡廉将把查处主要领导侵权渎职、贪污腐败作为第一位的任务。

  “当前,我觉得最大的危险是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温总理在今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

  这不是温总理首次提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在去年国务院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温总理就曾指出,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而孳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

  观察人士指出,日渐凸显的地市“一把手”贪腐现象,使得地市“一把手”成为反腐工作的重点。“(反腐)打击是必要的,也是目前的重要手段,但预防才是治本之道。”

  对地市级领导干部管理的重视,从干部管理战略的角度上,也与中央充分意识到“地市一级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紧密相关。上述观察人士指出,“启下”,是对地市治下的县域而言,而“承上”,则是相对于大量从地市级干部中产生的省部级干部而言。

  事实证明,对地市级“一把手”品质的担心并不纯粹是出于对该地市本身的担忧,而是出于更深远的考虑。

  马德落马后供出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后者随即被中纪委“双规”。与马德案有所牵连的还有黑龙江省原政协主席韩桂芝等高官。

  辽宁省原人大副主任宋勇的腐败,也是从他主政朝阳市时开始的。时任朝阳市市委书记的宋勇,在朝阳北大街的改造工程中,有数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没有按程序使用,以缓缴的形式给当地房地产商提供便利,并从中收受巨额贿赂。但当时没有案发,并带病提拔。

  相似的还有贵州省原政协主席黄瑶,也是在其任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期间,对中央扶贫项目的违规操作,但随后也得到提升。          制度性解决途径是“省管县”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官链”过长,应当压缩行政层级

  如何加强对地市党政“一把手”的管理?3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从“一把手”的选任、提拔、考核等各方面作出了原则要求。

  其实,面对这个命题,中央和地方早就开始了探索。观察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中央对“一把手”的限权,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

  这一年,中组部就在吉林、浙江、湖北、四川4个省,试水“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目前,这一试点已扩至17个省(自治区)。

  该观察人士表示:“最近两年对县级干部的轮训,可以看作是中央对‘一把手’加强监管的真正开端。现在,是到了给地市级干部轮训的时候。”

  有人预测,这番轮训很可能在年内就会展开。

  公共行政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很多省的县级“一把手”已经实现了全委会票选,这是用人机制的一大进步,但很多地方的地市级“一把手”全委会票决还没有实现,多数仍是由省委组织部长或者省委书记提名,开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他认为,在“一把手”干部的选任上,要增加体制外的话语权,这也是强化干部管理的重要措施:“必然发挥民众的力量,外部的力量更大。”

  在具体的制度构建上,他建议县、市两级的“一把手”(书记)不应当兼任同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因为人大是独立的,在制度设计上本来应该对地方上的“一把手”发挥监督作用,但现在普遍由同一人兼任,自己监督自己并不可行,这也是目前县、市级“一把手”腐败的重要原因。

  公共行政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和胡星斗则不约而同地认为,推行“省管县”是真正实现强化干部管理的关键性根本途径。

  竹立家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官链”过长,应当压缩行政层级。

  省管县改革的呼声实际上由来已久,这源于市管县在现实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弊端,例如财政上的漏斗效应(即市一级政府对下辖县区财政的收缴和截流)、束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城乡利益分配失衡、增加了行政成本等,此外市管县还遭受缺乏明确法律依据的指责。

  “目前全面推行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技术上也不存在任何问题,但因涉及面广、利益纠葛较大,阻力很大,地市一级并不愿意放权。”竹立家告诉记者。

  “省管县,并不是说不存在市一级政权,而是将市、县作为同等重要的两个基础单位,两者是平级的基础行政层次,这是改善行政系统的重要部分,也是统筹行政管理的关键环节。”胡星斗解释说。

  他猜测,这次加强地市级干部管理进入中央政治局议题,表明市很有可能成为未来行政改革的一个重点,中国的行政改革将向更广阔的范围推进。

  “没有市一级的改革作为先导,县一级的改革是进行不下去的,下改上不改,就算改了也可能被改回来。”胡星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