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半挂牵引车头价格:中国必须发展壮大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3:34:32
中国必须发展壮大自己

西窗月|2011-06-24

        美国向中国出手,在中国周边制造事端的基本原理,从战略层面着眼,是谋求围堵遏制中国之“势”,压抑中国的地缘、政治、安全、发展空间;从战术层面操作,则是意图将中国拖入动荡乃至战争漩涡,急剧恶化中国内外部环境,最好是造成秩序大乱,迫使中国境内资本逃往美国,并趁机抢劫中国储备的巨额财富,以帮助美国度过当前危机恢复“强盛”。与对欧洲的策略不同,欧洲自身经济显出漏洞,切入欧债危机可以直接从经济、金融、货币领域下手,但中国不存在这样明显的经济漏洞,索罗斯们本想从香港打开缺口,或者期待中国经济“泡沫破裂”,但时至今日无可奈何。不过,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存在领土争端,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使美国看到挑唆这些矛盾的机会,东线海洋存在岛礁争端,越南、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则利用美国抗衡中国,于是南海、东海、黄海轮番掀起风浪,西南线中印之间的矛盾更为美国所用,曾想以其驻阿富汗部队,与印度形成夹击之势,彻底拿下巴基斯坦,切断中国凭借巴基斯坦通道与中东特别是伊朗的陆路联系。        之所以西南线是美国经营的重点,因为中东包括伊朗才是美国战略的核心要地,地缘、能源皆与美国、美元霸权紧密相关,这个自不必再多说。那么,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后,大幅增兵阿富汗,使驻美军从奥巴马上台之初的3万多人,陆续增加到10万人,体估计美国政府每月为阿富汗战争花费100亿美元。其中在2009年12月,奥巴马曾下令向阿富汗增派3.3万名士兵。这在中国西南线构成一定压力,但数次挑动印度冒险皆被中国化解。现在看,美国冷不防突袭击毙拉登,嫁祸巴基斯坦窝藏拉登,是美国孤注一掷的一次努力,随后巴基斯坦访俄、访华等等,巴基斯坦得到强力支持,印度受到明确无误的警告,事情未能如美国所愿,当前巴基斯坦境内虽乱,外部威胁却再次化险为夷。这次应看作美国在中国西南线的最后一次大动作,连拉登都牺牲做了祭品,既然如此,接下来到了美国该从阿富汗撤军的时间。

        今天看到了奥巴马宣布从阿富汗撤军的演说情况。这里援引媒体的综合报道: 6月22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向全国发表讲话,宣布他从阿富汗撤离美军的“三步走”计划,今年7月起年内将撤回1万名士兵;2012年夏季结束之前,3.3万名作战部队撤离阿富汗,驻阿美军的任务从作战转为提供支持;撤军行动将在2014年结束,完成向阿富汗方面的防务移交。奥巴马在讲话中称,驻阿美军沉重打击了塔利班势力,阿富汗安全部队数量已经增至10万人,在某些省份和自治区,美军已经将安保重担交给了阿富汗人民。奥巴马还说,2012年5月,美国将与盟国就阿富汗过渡时期的下阶段问题在芝加哥举行峰会。相关媒体称,美国民众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长期耗用国家庞大资源,已越来越感不耐烦。他们对这场进行了将近10年的战争的支持率一直在下降。最近一次民意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人中有64%的人认为,阿富汗战争不值得再打下去。而在2009年年底,这个数字是44%。最近几个星期,“阿富汗战争疲劳症”问题也成为2012年总统大选共和党参选者辩论的议题。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此时宣布阿富汗撤军计划,正是出于政治考虑。

        拉登死后,到奥巴马正式宣布从阿富汗撤军计划,标志着“拉登时代”的结束,再到2014年美国完成从阿富汗撤军期间,将可能是美国战略转折的过渡期,美国下步动向值得关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东依然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如果美国还想维系石油美元本位制的话。不排除美国腾出手来,向中国周边之海洋既东线加压的可能,这将是美国从重点利用印度对付中国,到重点利用日本对付中国的演变,然则中国东线将慢慢地吃紧。俺认为,美国若执意这么做,把自身资源向中国东线倾斜,同样并不完美,相反会出现另一个漏洞,就是它的“大中东战略”将会弱化,而中国西进的“新丝路计划”则可以作为,与俄、欧协同,直取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地带——中东地区。同时,下步美国重点利用日本对付中国的话,还应考虑地震海啸核事故之后的日本,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的日本经济,能否担当的起美国的这份期望?

        前期,中国的应对策略是两线兼顾、重在西南,随着形势的变迁,不妨开始考虑调整,来一个两线兼顾、重在东线。这是因为,巴基斯坦方向的压力正在减轻,拉登刚死了那会,巴基斯坦面临危险境地,一方面美国刻意施压,一方面印度蠢蠢欲动,随着巴基斯坦获得中俄支持,巴基斯坦对美国进行反击,迫使美国低头,修复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先是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说拉登藏身一事巴基斯坦确不知情,后是国务卿希拉里等人访问巴基斯坦,现在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上阵修复美巴关系。据国外媒体6月22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天给巴基斯坦总统卡尔扎里打电话,两国领导人同意逐步修复双边关系。巴基斯坦总统在声明中称:“在相互尊重、互利的基础上,两位领导人同意通过适当的步骤修复两国关系……奥巴马总统对巴基斯坦的反恐努力予以肯定。”卡尔扎里总统还表示,打击极端主义是巴基斯坦自己的战斗,为了国家利益,巴必须打完这场战争。两国领导人还同意为了更好解决问题,双方在各个层面应定期接触和互动。这些,说明美国又开始拉拢巴基斯坦了。

        巴基斯坦方向的压力减轻,日本这里又开始跳。日本核事故都到八级了,那几个堆的安全壳何时融穿将是看点。其震后重建捉襟见肘,政坛逼宫风波频仍,就是这么个熊样子了,日本还是跳出来,美国让它跳它也不敢不跳一下,姑且这么理解吧。据日本共同社6月21日消息,美日两国政府21日公布了共同战略目标,强调“将敦促某些国家不追求及部署可能给地区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军事力量”。报道称,声明虽然并没有点名敦促对象,但明显展示出牵制中国军力扩张,联手对抗中国的姿态。共同社报道称,这是两国自2005年2月以来首次全面修改共同战略目标。中国2011年度国防开支约比2005年度增加了约1.5倍。据日本外交消息人士透露,美日双方一致认为“地区安全环境趋于严峻”。报道还称,鉴于南海争端日趋紧张,共同战略目标强调“遵循国际准则”和“通过遵守航行自由的原则维护海洋安全”尤为重要,并明确要求中国停止对他国船只采取“妨碍行为”。此外,美日共同战略目标还指出,双方“将就实现稀土等重要资源及原材料的供给多样化展开对话”,并谴责中方自去年9月发生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以来采取了“限制对日稀土出口”的措施。美日安保磋商2+2会上大谈“中国威胁”,其实老掉重弹而已,新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并不陌生的。

        近年来,日本联合越南等国对付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越南也有这个意思,都想着“合纵”起来抗华,当然借助美国撑腰。所谓美日共同战略的转向,说白了就是重点从台海转向了南海。台海两岸关系转暖,除了美国拿对台军售说事,不大好切入了,相反的由于两岸需要共同应对岛礁之争,共同维护中国核心利益,携手对外也不无可能。那么,美日这次把注意力,转移到南海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越南、菲律宾等与中国的矛盾,不但没有解决,而且存在激化的走向,有朝一日战争解决是最大可能,因为中国南海被占的那些个岛礁,谈是谈不回来的,就算现在打不起来,不代表将来不打起来。现在怎么说南海打不起来呢?各方纷纷打口水仗、军事演习之后,穿出了中国、越南联合巡逻以及越南军舰访华的消息,说明“强硬”之余“理智”还在,都不想立马干架。对于中国来讲,集中精力谋发展、促和谐仍是第一要务。国际几大玩家美欧中俄,看谁能在经济、社会治理方面最终胜出,则是第一要事。

        做好自己的事,发展壮大自己,保住发展果实,对中国尤为重要。美、欧遇到危机,往往想着打别人的主意,通过攻击别人、抢劫别人,化解自己造成的危机,这是其本质,强盗逻辑有着历史传承。中国和他们不同,那么,不妨先看看美欧经济、金融、货币战争,会有什么情节和结果。美国对中国下不了手,如果也打不倒欧元,肯定转而盯上其他的目标,中东不用说了,搞乱了把中东资本驱向美国,还有日本、印度等等,美国逼急了未必不从经济上劫掠他们,日本不敢不给美国输血,一直这么做的,有苦难言,想和中国谈自由贸易,建“汉字经济圈”什么的,政治、军事上却和中国对立,夹在中美之间走钢丝,也不容易,还是那句话,日本要在中美之间好自为之才行。至于印度,随着美巴关系修复,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印度失去那么大的利用价值,难保美国不向印度下手,印度本事经济金融开放程度高,很容易被人算计。

        中国发展壮大自己是根本,经济金融货币领域,继续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确保美国无从下手。同时,加大国防建设,强化海空力量,更是越来越紧迫的任务。既然,无论如何,人家都要视中国为威胁,非要压制中国,那么,就让他们说着“中国威胁论”好了,大搞军备竞赛就是,一旦示弱人家就来讹诈,不可不防。

        国际上看,法国这次急着打利比亚,是想推进“地中海计划”,延展欧盟及欧元战略空间,按理说,具有挤压美国“大中东计划”的趋向,与中俄的整体目标暗合,只是启动战端容易,战争进程、结果未必如料,且为取得美国支持利比亚战事,又把叙利亚搅乱,打利比亚、乱叙利亚,难免损害中俄利益。目前看,利比亚战事胶着,叙利亚平乱但遭指责和制裁,局势还未明朗化。在利比亚问题上,俄国倒向西方又慢慢修正,中国基本仍持公正立场,同时与卡扎菲政府和反对派接触,支持非盟调解等,说得过去。北约、欧盟内部分化,参战国也出现分歧,意大利提出停火,法、英不同意,美国早就不出力了,后事待观察。利比亚战事与欧元保卫战也有关连,迟迟解决不了卡扎菲,恐对欧盟、欧元不力,其反制美国的措施,是比美国更快地从阿富汗撤军,用阿富汗把美国拖死,或用阿富汗合作换取美国出力解决卡扎菲,这是欧盟可用的一个招数,欧盟再打叙利亚牌的话,似乎不太明智了,总之边走边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