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十七岁影评:大汉奸陆徵祥比利时当神父的隐居生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03:10
大汉奸陆徵祥比利时当神父的隐居生涯 (2011-06-24 07:45:01)转载 分类: 巴黎笔记

 
大汉奸陆徵祥比利时当神父的隐居生涯

 

高 远

 

     陆徵祥,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他一生参与了两次著名事件:一、1915年,时任外交总长,代表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二、1919年一战胜利,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陆徵祥带团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竟同意在被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转让给日本人的协议书上签字,后被旅法华侨阻拦,签字未成,背负恶名,巴黎和会后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中年后,这位曾担任八任外交总长和阁总理的民国风云人物,竟远赴欧洲,遁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郊区圣安德修道院当了洋和尚。

 

     陆徵祥为何非要到比利时归隐?他回顾签署《二十一条》又是如何阐述这段历史?陆徵祥怎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外交事务?这先要从他的家庭和婚姻说起。陆徵祥1871年生于上海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一位基督教新教徒。陆徵祥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西方语言。1862年,陆徵祥先后考入总理衙门主办的上海广方言馆和北京同文馆,成绩优异,被送往大清国驻俄使馆任四等秘书兼译员。

 

   驻俄期间,陆徵祥一次在外交舞会中结识一位在俄国教贵族法语的名叫陪德·比夫的比利时女孩儿,俩人一见钟情,遂至谈婚论嫁。陆徵祥的婚姻选择在当时是极为大胆的,他家乡认为养媳妇生下的混血杂种既不能进祠堂,又不可入祖坟;陆之恩师驻俄大使许景澄也不同意陆娶洋人做老婆,认为他身为外交官,处理此事甚为不当。无奈陆徵祥与陪德·比夫铁了心,一个非他不嫁,一个非伊不娶,俩人1899年2月12日于俄国圣彼得堡的圣女加大利纳大教堂举行了婚礼。

 

    据说许景澄后来开玩笑:“你学外国学得真彻底,连太太都娶外国的。如果将来有后便罢,倘若无儿无女,太太又先你而去,你就只有去修道院了,这是外国人的习惯。”怎料许景澄一语成箴,陆徵祥夫妻曾许愿“要在天主教会内教育上天赐给我们的儿女,可后来,无法理解上天的旨意为什么剥夺了我们生儿育女的喜乐。”俩人终生未能生养,许的这句玩笑话竟然成为陆徵祥半生写照。

 

    陆徵祥携夫人回国后,陆夫人恪守中国习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绝不参与任何社交活动。这位表面温柔贤淑的洋女子,骨子里倒有几分刚毅气概。陆徵祥担任外长与日本人签署《二十一条》之前,陆夫人对他说,我很难理解中国地大物博,人口比日本三岛多出去多少倍,为什么见了日本人像老鼠见了猫?甘受他们的欺凌!

 

    陆夫人1926年去世,时任驻瑞士公使的陆徵祥即以为夫人守丧的名义辞去公职,次年送夫人灵柩回布鲁塞尔皇家莱肯公墓移葬。数日后,陆徵祥便到圣安德修道院参加圣神降临节,随正式入院。陆徵祥为何入隐修院?他在自传中说:“对于我的同胞和挚友,很难明白我的动机为何,我决意弃俗修道,葬身欧洲异邦的一座天主教的修道院中……我不追求什么,既没有求光明,也没有找幸福,我仅是鼓励尽我之职。当我妻子去世后,我立刻感到孤独,我一生只在此寻求一件东西,我求一退省时机。在退省中,我有意寻路走入仁慈天主的家中。我只有一心靠天主,一心靠自己,仁慈的天主引我前行,我就进入了隐修会的生活中。然而,身在异国修道院的陆徵祥,时时心系家国,中国战争年代,陆徵祥对祖国的命运时时关心,在给朋友的信中常常提及。

 

    1945年前后,两位中国记者造访遁居比利时修道院的陆徵祥,询其外交旧事。陆徵祥回答:“《二十一条》签订很仓促,时逢回国述职的日本公使回来,见到袁世凯转达天皇的问候,随说‘我还另外带了点儿东西,请看看’”。这“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二十一条》!袁世凯何其圆滑,当场未接受条约,回头把烫手山芋交给了外交总长孙宝琦,孙宝琦老于世故,随召见陆徵祥,称己年老体衰,欲请他接替外长职务。陆当时不过44岁,意气风发,如能当外交总长,为事业之大幸。当然外交官出身的陆徵祥非常清楚签署《二十一条》的后果。签字前夕,他对袁世凯说:“从此我陆徵祥千秋万代被人唾骂!”陆徵祥自认为身受国恩,国家危难之时理当竭力相报,于是代袁签下《二十一条》。后来,他在给天主教史学家朋友的信中说签署《二十一条》,非出于自愿,而是无奈,悔不该随袁之意。

 

    陆徵祥认为晚年稍有慰藉的是《二十一条》中“最重要的第五项各条,我却没有承认,如军械一切限用日本造,警察中日各半,顾问遍设全国,并要扶助日本佛教传信。至今想来,稍感欣慰。至少还保存了一点儿国格。”他定位“自己是职业外交家,与日本并无人和直接牵扯,较之‘亲日四大金刚’——曹汝林、章宗祥、陆宗舆,多少还可以稍受原谅。”陆对两位记者说:“30年来,我一直为此深深内疚,因此从不愿和人提起这件事。即便被问道,我也会拒绝回答。今日两位不远万里前来探候,回顾前朝旧事,总归一句话——弱国无外交!

 

    1949年1月,陆徵祥病重,修道院院长去看望他,对他说:“中国占去了你一半的心。”陆徵祥无力说话,只伸出三个手指头,院长明了,又对他说“中国占去了你四分之三的心。”他微微点头。国人评价陆徵祥:是善良而软弱的书生性格,“谦谨和平而拙于裁断”,性格注定他人生饰演悲剧为结局。

 

     陆徵祥死后,被安葬在修道院地下墓室第二行第一孔(第一行安葬去世的前任院长)。现在的隐修院建起陆徵祥纪念馆,为游人,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客人了解这位清末民初数任外交总长以至国务总理,后来成为西方隐修院院长的陆徵祥修士的奇特人生。


 



注:上为陆徵祥隐居的比利时布鲁日圣安德鲁修道院;下为陆徵祥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