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的故事50字:为了孩子,先把自己整明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0:41:06
周末在家收拾小时候的玩具和图书,翻出一大堆“小人书”:传统名著系列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有《小英雄雨来》、《二小放牛郎》、《小兵张嘎》、《闪闪红星》等等。温馨的回忆寄存在泛黄起卷的一页页黑白的线条画上……忽然发现,我幼年时看的书,怎么都是暴力题材的?历史名著中是这个将军斩了那个总兵、这位好汉劈了那位豪杰;“革命题材”中是一位位智勇双全的小英雄最后将白匪、鬼子置于死地,或是与敌人同归于尽。可能正因为如此,再加上《地道战》、《地雷战》等等充满喜剧元素的战争电影,我年少时对战争的认识一直是“很好玩”、“很过瘾”,甚至“很期待”,直到我看了《拯救大兵瑞恩》。

     现在回忆起我们小时候接触过的国产少儿歌曲,几乎无一不包含意识形态因素在内。从《小松树快长大》到《我爱北京天安门》、从“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到“池塘里面养了一群的小鸭子”,全都是“寓教于乐”了励志歌曲。现在有很多家长抱怨:为什么现在没有这样优秀的少儿歌曲给孩子唱呢?

 在欧洲文化传统中,“童话”中是严禁暴力内容的。故事里面聪明的小朋友也会智斗坏叔叔坏婆婆,但绝不会将其置于死地,更不会壮烈的以命相搏。他们也有励志歌曲,宣扬诚实、忠诚、善良、勤奋,但是没有我们这么具体的指向性和这么强的战斗性。记得当年动画片《蓝精灵》刚被引进,有的小伙伴就抱怨:为什么每一集最后格格巫老是不死啊?一枪毙了他多好啊!于是中文主题歌中有了一句正义凛然的“他们齐心合力开动脑筋斗败了格格巫……”还好是在八十年代了,再早十年可能就是“他们排除万难不怕牺牲消灭了格格巫……”就这样我们这一代少年儿童在这样充满正义感、战斗性的歌曲中成长起来,如今看着自己的孩子成天唱着软绵绵、内容“不健康”的流行歌曲,当然痛心疾首了。

但是,我们这些“大人”们扪心自问:咱们在KTV飙歌时都在唱些什么歌?我们会有多少次选择“内容积极向上”、“体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励志歌曲?别忘了,我们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和我们唱的是同一类歌曲;而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和我们唱的不一样?

成年人和孩子不一样,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有时甚至可以很“虚伪”:在公开场合的选择,不一定是私密时间的喜好。而孩子们没有选择的能力和机会,大人给他们什么音乐他们就接受什么样的音乐,并由此开始他们审美倾向的建立。这就像孩子长大后觉得“好吃”的味道,通常是断奶后父母最初给他(她)尝的味道。我没有证据说现在如此多的虐待动物的行为,就是受到我们小时候文艺作品中“暴力喜悦感”影响的结果。但是欧美国家对于动物生命权的尊重,应该和他们从小接触的宣扬“仁慈”、“宽恕”的艺术作品有关。

谁都知道“孩子是未来”,但是我们很少能够意识到我们也曾经是“未来”,我们现在的社会风气和主流价值观,是我们小时候所受教育以及耳濡目染的结果。在苦思冥想“该给孩子们些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反思是什么把我们塑造成现在这样,而我们对现在的自己是否满意。之后也许我们“继承传统”,或者“开创未来”,但为了孩子,先把自己整明白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