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发动机哪家强:日本社会与动画(五)人工智能与反乌托邦 (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2:55:27
  在计算机还没有诞生之前,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就已经被科幻作家提上了日程,1927年弗里茨朗的无声电影【大都会】(注)[科幻电影史上的丰碑之作,早在计算机诞生数十年之前就首先用影像手段表现了对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和思考,其思想和手法被后世无数次效仿]第一次把人和机器人之间的矛盾用影像的方式展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0年代艾萨克阿西莫夫(注)[大师级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著作丰富,其对科技发展的预测和人本主义理念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基地》系列、《我,机器人》等]的短篇小说集《我,机器人》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被之后的大多数人工智能作品作为道德基准。之前说过战后的日本主要是将机器人看作人类力量的延伸,第一个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作为严肃主题提出来的漫画家——不好意思,还是手塚治虫。


  大都会(动画版)

  在深刻探讨人与机器人关系的杰作【铁臂阿童木】之前,手塚治虫在50年代就将电影【大都会】改编成了漫画,漫画版【大都会】将人性善恶的矛盾加入了故事,将电影原作探讨的主题更加深化,不过手塚本人认为该作仍不完美,因此一直拒绝将其动画化。直到2001年,可以说是手塚门徒的林太郎和大友克洋在漫画的基础上又一次改编,制成了剧场动画【大都市】。在保持手塚画风和故事主题的基础上,对人物性格和情节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并对手塚原作的一些缺陷进行了补完,使得剧场版【大都会】成为视觉效果和思想性都具有相当水准的杰作,虽然当年全球最为风靡的动画电影是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但就艺术和思想价值来说,【千】是无法与本片相提并论的。

  


  攻壳机动队


  上世纪80年代,以【银翼杀手】为代表的反乌托邦主题电影开始受到关注,唯科学主义也不断受到挑战,人类对科学技术是否过于依赖?如果产生了人工智能,人与机器人会不会爆发战争?正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黑客等主题的动画也开始涌现。1985年,被称为【黑客帝国】系列雏形的【无限地带23】系列推出了第一部,将“完全由人工智能支配的虚拟世界取代了现实世界”这一概念具象化;1995年,赛博朋克(注)[Cyberpunk,由文学拓展至其他艺术形式的一种思想主题,赛博朋克作品往往在虚拟世界、人工智能、托拉斯企业、太空殖民等科幻背景下表现出多样化的社会批判色彩,具有强烈的反乌托邦和悲观主义情绪]动画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士郎正宗的漫画《攻壳机动队》被押井守搬上了大银幕,【攻壳】的强大之处在于模糊了国界的概念,将个人意识作为冲突的主体,更伟大的是它所描绘的未来犯罪不再是物质上的掠夺,而是通过虚拟网络对于精神信仰的粉碎和剥夺。由于叙事手法和故事结构的诡异,这部作品刚推出时在日本本土反响冷淡,却在美国受到了热烈追捧,从而引起了日本国内的广泛关注。


  


  大友克洋


  大友克洋的动画作品几乎就是赛博朋克的博物馆,【AKIRA】(1988)中过度膨胀的物质欲望对人类精神的剥蚀;【老人Z】(1991)中冰冷的机械与温暖的亲情之间强烈的反差;【机器人嘉年华】(1987)中对于人类与机器人矛盾的探讨;【遗迹守护者】(1998)中关于技术发展和文明轮回的思考;【大炮之街】(1998)对工业化体制下麻木人性和教条主义的辛辣嘲讽……他的作品几乎无一不与科技相关,但总是在剧情的逐渐发展中对既有的体制提出挑战和质疑,进而将主题回归到人类自身的宝贵品质上,对人文主义的提倡是大友克洋作品的主旋律。


  


  虽然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2004)现在已经被视为蒸汽朋克(注)[Steampunk,蒸汽朋克作品特点是以蒸汽动力作为科技基础,虚构出富有古典色彩的未来世界,该类型不同于赛博朋克作品的悲观格调,往往带有浪漫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怀旧气氛]动画的代表作,但是这部过于注重画面的作品,主题探讨的深度并不如2003年GONZO推出的TV动画【最终流放】,此片在世界观的架构上独树一帜,充满了浓厚的古典主义气息,蒸汽风格的飞行器设定也是美轮美奂,对片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演绎非常真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铃音LAIN


  1998年的深夜动画【铃音】(注)[全名为【Serial Experiments Lain】,中文译名为【玲音的系列实验】,简称【Lain】或【玲音】],是不得不提的一部赛博朋克动画,这部风格阴暗、格调诡异、情节扑朔的作品,用晦涩的表现手段将虚拟世界的主题进一步深化,将个人意志、唯我论、群体无意识等现代哲学元素糅合在一起,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信息网,由于提供了充分开放的情节架构,本片和【EVA】一样可以有多种截然不同解读方式。一时成为网络探讨的热门话题。【铃音】后来也衍生出很多同类理论架构的作品,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凉宫春日】系列就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日本在90年代后期出现大量从意识层面和自我认知角度解读人类本质的动画作品,主要也是在经济停滞的大背景下,社会价值认知的方向由外向内的转变造成的;主流文化的导向由盲目乐观转向盲目悲观,使得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知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给社会情绪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也为日本宅文化的发展铺下了更为深厚的土壤。


  注:反乌托邦主义反映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赖于物质,精神受控于物质,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