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出江湖mud单机版:大鲵的生存与繁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01:09
大鲵的生存与繁衍2008-10-17 22:45 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其叫声似婴儿啼哭, 俗称娃娃鱼, 是3.65亿年前由水生鱼类演变而成的古老陆生类过渡性两栖动物, 它与恐龙同一个时代, 由于地壳运动, 环境变化, 身材庞大的恐龙灭绝, 而大鲵存活了下来,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它生活于山区溪河之中, 生长缓慢, 性成熟较晚, 受精率、成活率均低, 资源再生能力差, 在我国仅有为数不多的省份才有分布。卢氏县历史上曾有一定的数量, 近二十年来, 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过渡开发、人为滥捕等诸多因素影响, 大鲵濒危程度加剧, 导致该物种减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皮书中已经提到大鲵被列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在我国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 生物多样性的趋减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不断丧失, 意味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 长此以往必然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我们已经认识到维持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越来越注重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十分重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维护和保持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就是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因此, 对大鲵实施保护不但有利于维持和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而且能够通过恢复保护区的生境, 有利于大鲵资源的恢复, 通过对大鲵保护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1 生理特征
  大鲵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四肢及尾部四个部分, 有暗褐色、深棕色、黄棕色三种颜色, 眼珠如绿豆大小, 扁头大嘴, 是一个十足的近视眼, 上颚为两排牙齿, 下颚为一排牙齿, 牙齿呈交错状, 当吃东西时上下颌合拢。它共有四肢, 分前肢和后肢, 前两肢各有四只爪, 后两肢各有五只爪, 身体能分泌一种胶原蛋白, 经常保持身体湿润, 属有腿有尾两栖类动物。
2 生态习性
2.1 生存环境
  大鲵喜生活于水质清澈的河流涧溪、阴暗湿润的洞穴或岩石缝隙之中, 白天躲在洞穴里, 夜晚出来活动。具有独居和残食性, 为食肉性动物, 在个体差异较大时, 大的会把小的吞食。
2.2 呼吸系统
  大鲵小的时候在水里用鳃呼吸, 逐渐转为肺呼吸,大的时候即鳃毛脱落后多, 若遇高温在水中用肺呼吸, 当夏季气温高时会躲到深水中, 白天每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头伸出水面透气一次。
2.3 食性
  摄食时间一般晚上7: 30至12: 00左右, 夏季气温高时3: 00至6: 00还要爬出洞穴寻找食物。在摄食过程中, 不主动追袭食物, 只是静等食物游弋到自己的摄食范围内, 它会迅速张开大嘴咬其头部将食物整吞下去, 摄食活动完全是在水中进行, 摄食强度随气温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温度越高摄食强度越大, 当水温低于5℃时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以一条3公斤重大鲵为例, 一次可吃掉20厘米长重约0.25公斤鲤鱼一条, 或10厘米长野生鱼类3~4条, 或青蛙两只, 或蝉四只, 幼鲵一条一次可吃2~3厘米长鱼苗一条, 它可隔2~3天吃一次。
2.4 光对它的影响
  光对大鲵的摄食、繁殖行为有一定影响, 因大鲵的生活习性在于夜间进食和在阴暗处排卵受精, 这是大鲵在特殊环境下繁殖而不被人们掌握的一个技术难题, 而在人工养殖下不会繁殖。
2.5 声音对大鲵的影响
  大鲵对声音较敏感, 如遇洪水或打雷时, 它会爬上岸等洪水过后或响雷结束, 才会重新回到自己的洞穴, 从捕捉幼鲵的经过看, 幼鲵的神经系统比较敏感而且行动灵活, 而成年大鲵神经反应迟钝, 行动迟缓。声音的强弱会对大鲵的反应不同, 有些声音对大鲵有强烈的刺激反应, 如打雷或人为制造的强烈噪声, 会使大鲵逃离洞穴。有些声音则有吸引作用, 如大鲵会生活在有流水哗哗的河流涧溪附近, 而不会大鲵的生存与繁衍生活在如水库、堰坝等水面平稳的深水区, 说明声音对大鲵的生活是有一定影响的。
2.6 活动时间与气温、水温关系
  一般每年的4~9月份为活动时期, 活动的高峰期在7、8月份, 进入冬眠后躲在洞穴或岩石缝隙里不吃不动。以活动的时间看说明活动都在气温较高时期。据观察最适宜活动的温度是14~25℃, 即4月20日谷雨前后至9月23日秋分左右。
  以上6个方面说明大鲵年活动周期短, 除在水中游动和捕食外, 一般行动比较迟钝, 对温度、光、声较敏感, 感受水流压力和各种机械刺激较灵敏,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以上介绍的大鲵生态习性都是通过自己观察、了解、听取有经验者的介绍, 自己整理的六个方面。

3 食物与营养
  大鲵和其它动物一样, 需要从食物中汲取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和基础代谢需要。食物来源主要有水生昆虫、鱼类、蛙类和甲壳类、蠕虫等, 营养价值最高和最喜爱吃的是鱼、泥鳅和杂鱼。
4 大鲵的繁殖
4.1 亲鲵的选择
  亲鲵就是作为选留参加繁殖后代的成年雌体与雄体的总称。
  只有良好的亲鲵群体, 才能得到产卵率高, 受精率高、孵化率高、初生稚鲵体格健壮、生命力强的效果。
  从外观形态来看应选择躯体肥厚, 达到性成熟阶段的成年亲鲵, 体重应达到1公斤以上, 越大越好。
4.2 雌雄识别
  无论人工繁殖或自然繁殖, 首先, 要识别大鲵的性别, 特别是在幼鲵阶段及幼鲵前期, 雌雄性别区分是很困难的, 只有接近性成熟阶段之后, 才有可能分辨出雌雄, 因为从外观上不能分辨雌雄, 只有从泄殖孔内仔细观察, 才能分辨。
  方法: 将大鲵以背贴地, 以腹朝天( 防止大鲵袭击人) , 拨开泄殖孔, 若内有一圆形勾齿者为雌性, 长圆形勾齿者为雄性, 个别雄性在泄殖孔周边有小米粒样突起( 在描述上很笼统,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相对比才能准确判断) 。
4.3 排卵与受精
  大鲵是靠气味来寻找对象, 它属体外受精, 每年的七八月份为排卵受精阶段, 环境、温度影响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的时间有所差异, 排卵受精是在水中进行。当雄性与雌性相遇后, 雄性刺激雌性而排卵, 雄性排出的精子与卵泡相遇后刺破卵膜与卵子结合即成为一个受精卵。
4.4 孵化
  一个完整的受精卵要经过40---60余天的孵化,《也要根据水温的情况》才能完成胚胎发育, 这个时期对水质、环境、温度要求比较严格, 进入九月份孵化出的稚鲵和青蛙蝌蚪一样, 当春季气温升高, 已发育成的幼鲵到外界活动寻找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