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射击冠军是谁:“理解万岁”诞生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16:40

“理解万岁”诞生记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6月22日   16 版)

    一位作家曾经送我一句话:“或许有人会忘记那场战争,但一定不会忘记由那场战争带来的一句口号。”他所指的这句口号,就是“理解万岁”。作为“理解万岁”的提出者,我见证了这句口号二十多年来走过的历程。“理解万岁”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从改革开放大潮中走来的所有中国人。

    时间走到1985年5月份,共青团中央、总政治部组织“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邀请战争前线的英模代表在全国巡回演讲。我有幸被选为这个报告团的成员。

    “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先后在北京、长沙、上海、武汉等11个城市进行了七十多场演讲,直接听众达三十多万人,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特别是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强烈反响。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经历了这样动人心魄的场面,沉浸在滚滚的青春热浪之中——

    在北京大学,演讲会刚结束,同学们潮水般涌上台来,争着让我们在他们的笔记本、学生证甚至手帕上签名留念,每个演讲者都被团团围住,签名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校方工作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我们从人堆里“抢”了出来。在汽车上,我们又受到了学生们的包围,他们激动地拍打着窗户,不肯放行。

    在北京航空学院,学生们在我们演讲的会场里拉起了“战士和大学生永远在一起!”“战士万岁!”的横幅,把登有演讲团同志事迹和讲稿的报纸高高举过头顶。

    在浙江大学,演讲开始不久,天就下起了雨。当会议主持人要宣布结束演讲时,听众们高呼:“没事,继续讲,讲下去!”

    在上海,团市委在文化广场组织了有各界青年参加的万人报告会。一万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汗流浃背的听众没有一个走动,没有一个退场,演讲结束我们离开会场时,青年们把鲜花扔进车里,把要求签名的本子扔进车里,追着汽车喊我们的名字。

    在武汉,那天下着大雨。当我讲完走出礼堂的时候,我看到,有几位老教授任雨水飘打着他们的白发,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有一个小伙子朝我走来,递上一本不算太新的《中国地图册》,托我转交给前线的战友,上面写着:“亲爱的战友,这里是你们亲爱的祖国,这里有你们亲爱的故土。我把她谨献给你,让祖国的中国心和故土上的灵魂永远伴随着你们战斗的日日夜夜。”

    ……

    这样动人的场面一直伴随着我们报告团的足迹。但是,随着我与后方青年的交流增多,我发现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仍然存在着另外的声音。很多青年大学生其实并不是真正了解、理解前线战士的心灵世界。比如有的人曾问,“战士们之所以这么勇敢,是因为有战场纪律的约束吧?”还有的人认为,战士们这么勇敢是不是想立功啊?显然,青年学生们对前线将士的了解程度还显得非常有限。为了表达这种感觉,在一次座谈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马立竞同学要求我给他们题字的时候,我在他们的班级日志上写下了“理解万岁”四个字,意思是希望青年大学生透过前线官兵的英雄事迹,真正理解同龄人在前线流血牺牲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前线官兵们谈论“理解”问题,不是为个人乞求“怜悯式的理解”,他们希望得到后方人民在更高层次上的理解,那就是──自己在战场上做出的无私奉献,能够唤起更多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唤起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共同关心我们伟大祖国的强盛和民族的腾飞,并共同为之做出应有的奉献。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题字被《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发现,很快进行了报道。1985年5月17日,《中国青年报》还发表了以“理解万岁”为题的专题评论。此后,我也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介绍、阐释了“理解万岁”的内涵。“理解万岁”由此在全国传播开来。

    当时跟随我们报告团采访的记者还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在山大化学系,三月份毕业班上搞了一次调查,结果百分之八十的同学想到大城市工作,有的同学在“如果你所学的专业有到边疆的任务怎么办?”栏目里写道:“我不去。如果一定让我去,我要找领导力争”。有的干脆不表态。听了前线的报告后,大家受到震动,有了转变。前不久,系里在又一次摸底中,还是这个栏目,百分之九十的同学明确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山东大学有一千多名同学主动要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生周平听完我们的演讲后,紧紧抓着我的手,问起工程兵部队建设的情况,他说毕业后要到西藏某工程兵部队去工作。座谈会上,他激动地宣布了自己的选择。

    “理解万岁”从我的演讲走向大学生,进而开始在全社会流行。当人们被身边人误解的时候,人们常说“理解万岁”,借以宽慰自己;当别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时候,人们会说“理解万岁”,借以宽容别人。诸如此类,“理解万岁”已然成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常用的心理暗示。1998年底,“理解万岁”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起,被《中国青年报》列为改革开放二十年最响亮的十句口号之一。2001年初,《人民日报》对中国近百年的口号进行回顾,70年代末到80年代共有11句口号入选,“理解万岁”赫然在列。

    最近,我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打上“理解万岁”四个字,竟然有约320,000篇相关网页。一位朋友在网上留言说:“理解万岁”,一个多么响亮的口号,曾经风靡一时,成为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时至今日,虽然已经不再吵得那么热闹,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其实时刻都在呼唤“理解万岁”。

    (本文摘自《理解万岁——口号提出者的回顾与思考》,刘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出版,定价:3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