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女排八强名单:福来:今天我来当回教育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54:03

4、教育·人生

今天我来当回教育家

福来(fly)2008-8-25

最近我接触到了一些好的视听作品,让我频频对人生产生了一些感悟,并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发现它们很有趣。也许一说到教育,让人更快想到的是教授知识和技能,这里我要说的是教育中的学做人。

个人认为要育人,第一步就是要分析人的品性,这个也许我们的祖先——孔子、孟子等大师都有很多研究了。作为新时代的年青人,我没有研究他们的成果,接触也不是很多,我想针对当前社会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理解,我觉得是有意义的。

能力和善良,看似两个不相关的内容,但我觉得这两个方面最能够征服别人,并且是长时间、彻底征服他人的最有效的个人魅力。能力和善良也应该是社会教育工作不能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下面我具体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能力

对一般群众来说,高能力的人,他能够做到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或是做起事来要比一般人更好、更漂亮。认可一个人是需要理由的,而群众一般很容易就认可高能力的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备出众的能力和才华,还有,每次漂亮地完成任务本身就有很大的魅力。尽管得到认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并不意味着能够得到支持和帮助(社会人更多的还是会从利益关系需求出发来决策),但得到认可是开启一种新的利益或人生关系的最有效的钥匙。

表现出高能力,对能人来说,是一个由付出到收获的过程,天然因素造就的特别之处的影响一般要远远小于加上自己努力而造就的才华,也正是由于其中有艰辛的努力,有付出,才让人觉得出众的才华更有魅力。“处事的高超让他突显了出来,而背后的艰辛付出让群众认可他们”,这便是能人有魅力、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收获也是造就牛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不能太过压抑、太过舍弃,所以绝大部分的牛人都是自信的人,因为这是牛人付出努力的强大动力和压力。另外还有一种类型的能人,就是类似电视剧中的霍元甲,先掩饰自己的才能,待到发展成熟的时候突然一鸣惊人。要想真正成功,被大家认可,要一举成名、力压群雄,除了需要具备惊人的才干之外,还需要有这样一个比拼的大舞台、好机会;再或者就是那些有能力却不积极(其中,当然也包括不是他自己不积极,而是环境没有重视它,他的才干不能得到充分释放),选择了自己过好就行,不必非要去争着为社会立功、争着去表现自己,当有机会送上门时,他们就发挥出他们的才华,其实,这类能人是社会上最为普遍的一类人,因为实际上,我们的社会上聪明人是非常多的,正如歌唱得好的人很多一样,并不是只有歌星歌唱的好。另外,有潜能的人如果一直去压抑自己、保持足够的谦虚,这样,他发展的外界动力和压力就会很小,当他只获得一般的成绩或表现时,他也相对会更容易满足一些,慢慢地,这样就成为他的习惯,他对自己的定位也就明确在一般般的水平上,而没有追求的人,注定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

在客观因素方面,天赋和舞台是非常重要的,两者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因素,即条件,内在的和外在的。天赋包括身体条件或智力条件等,包括性格和兴趣,包括环境和个人生活习惯的影响等等,这要求人在各个发展时期都需要好好地认识一下自己,好好地分析一下自己。舞台,对个人来说,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机会、机会的多少也不一样,但个人能够把握的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自己准备好了吗?自己重视吗?自己能把握好吗?对社会来说,则需要给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公平的机会。

二、善良

不知道大家是怎样来理解善良的?可能大家更多地是感受到善良的人做了善良的事。我认为善良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有爱心,一个是献爱心。按这样理解,我同意,“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爱心的。那是不是每个有爱心、有善良品性的人都善良呢?答案是“不是”,因为善良是需要体现出来的,只存在于内心的爱心,没有实际行动,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不能体现为善良,最多只能算是一个祝愿。

善良怎样成为主体的表现特点,爱心怎样体现出来,这也是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爱心真的正如我所理解的那样,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那善良举动发生的关键就在于主体怎样来表达爱心、受体怎样接纳爱心了。因为爱心是可贵的,是发自内心的,是容易感染别人、受他人称颂的,于是爱心在社会交际中,有了真假之分。而人们真正认可的发自内心的真实善良,人们更讨厌虚假的爱心,这样使得人的爱心有时害怕表现出来,比如,按照我以前的个性,我不喜欢在领导面前做好事,哪怕有这样的机会,如果自己感觉自己不能自然地完成它,特别是当这个事情很小时,我不会去做(现在有所改变,因为我知道领导了解我不需要在他们面前刻意去表现什么,我工作方面的表现和我平时一贯的表现,已经足以让领导认可我了,所以我可以比较自然地去做好事,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很多时候大多数人想做好事却不好意思去做?这是因为不少人误把一次爱心的表现看得影响很大了,应该把表达爱心的个别举动摆在一个“平常”的位置上,应该将不去做它摆在“不好、该批评”的位置上,而我们应当推崇的,应该是一个经常表现爱心的人。

接受爱心,在我们的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当然,对于两个陌生人之间,献爱心和表达谢意是较为简单、较容易进行的一个过程,但有时爱心以物质的方式传递,人们往往除了献爱心,还想关注献爱心对接受人的作用影响,也即是献爱心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有比较完备的组织机制来引导、来管理了。对于两个熟悉的人,爱心的接受与表达需要相互进行,这样才能送得自然、接得舒心。还记得,我第一次用自己很不习惯的、感觉很肉麻的话给爸爸妈妈写信时(那一年,我写了几次),我很不自然,感觉当时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来邮出这些信件,而爸爸妈妈估计也不适应,他们没有回复,没有任何表达;但到了我上大学之后,他们在语言上明显地表现出了对我更多、更细致、更明确的关心,这让我们之间拉近了距离,再之后,我们相互发短信,大家可以用短信,更多更自然地去表达相互的关心,这时爱心的传递彻底通畅了,爱心的相互交流让大家适应了它,变得自然。

爱心的表达,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不损害自身利益的,体现善良也有很小的事情,但无论大小,爱心都是很有感染力的。对于这些情况,引导社会更多地去表达爱心的关键,就在于表达爱心的条件要求和大家对表达的理解是否很自然,这也是我们的教育需要教导孩子从小就要降低表达的条件要求,让爱心的表达更生活化、自然化。

还有一些爱心,是主体需要更明显、或更多地牺牲掉自己的一些利益来帮助需要的人,比如捐款、献血、捐器官、在生活中对需要帮助的人以方便或利益上的谦让等等。这种献爱心,主要是人性善良在有能力帮忙与需要别人帮助的人之间发挥作用的一种表现,我觉得这种爱心是非常可贵的,是一个和谐社会所不能缺少的。而对这样一个爱心的评价,不需要对献爱心者是否真善良或是别有用意来进行讨论,我觉得能够放弃自己的利益本身就是一种美,如果他能够从中收获更多,那是他们的本事,也是对社会的一个有益的激励。我觉得应该用“献爱心有没有让爱心发挥更大作用”来进行评价。如果爱心的传递能够使两者比之前的处境好,那就是成功的,但我不提倡去鼓励一种盲目的献爱心。爱心是表现了,但不仅对需要帮助的人没能产生实质性的改善效果,献爱心的人也变糟糕了,这不仅仅毫无意义,还是一件可悲的事,是不值得提倡的。当然,这样的事不倡导是应该的,我也不反对,毕竟人是存在激情和亲情关系的,但这样的事,我们的媒体就不需要正面宣传了,大家也不要去正面称赞了。我看过不少好人好官的事迹报道和电视电影,但每次除了被感动之外,我还是觉得他们很愚蠢,很不负责任,也不值得,我一点也不赞同他们的做法。社会选拔、培养出一个好官不容易,好官长寿是人们的福气。我希望社会上的好人、好官,不要把自己生活的底线、工作精力的底线都拿了出去,这样人民提早失去了你,是很大的遗憾,你会让身边的亲人、喜欢你的人民心疼,是你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是一种短视。而且让我觉得更可悲的是,我们的社会似乎在倡导大家要玩命地去奉献,特别是出大事的时候,这似乎成了一个命令、一个要求,就是要你去玩命,否则,你就是不称职。呵呵,你看看,每次出大事,有多少报道是关于某某某,不顾安危,连续工作几天几夜。我甚至开始怀疑,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吗?

另外,善良、表达爱心、献爱心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社会需要重点宣传倡导这个,教育孩子、引导社会上的每个人,能够从中发现乐趣、感到快乐,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这首先需要激发人们一定的表现欲望,希望表现自己的人永远不满足的就是表现机会,而且他们对表现之后的满足感,比没有表现欲望的人要强上百倍;其次,要让人们有一种美好的世界观,让每个人都有多做有意义的事的人生观,(外国人常常嘲笑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人们对自己做好事会更加认可自己、欣赏自己;第三,就是需要人们在生活中更积极,要让自己充满活力,不能一味低迷、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