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孙杨成绩:“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46:03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白子超


  卫灵公篇载: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古今通行说法,此章主旨是“勉人为仁”。译成现代汉语,大约是:民众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火的需要更急切;我见过溺水蹈火而死的,没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孔子真是在勉励人们去行仁吗?读者诸君读了译文不觉得别扭且糊涂吗?鄙人可是读起来别扭,想起来糊涂。反复学习之后,愚以为这是误读。

  此章有个关键词组“水火”,何义?《孟子·尽心上》有言:“民非水火不生活。”指饮用之水、烧饭之火。绝大多数人,包括杨伯峻先生等权威学者,都把第一句的“水火”理解成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水与火,结果自然有上述译文。而后一句的“水火”显然是另外的意思,即其比喻义,患难困苦或危险。同是孟子,在《梁惠王下》中说:“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孟子回答齐宣王问话时说,齐国攻打燕国,燕国的百姓热烈欢迎齐国的军队,只不过是他们想逃离水深火热的苦日子罢了。两个“水火”意思不同,造成整章文字不通畅,内容不易解。事实上,第一句的“水火”也是比喻义。而水火危险,需避之;生活痛苦,亦欲远离。故第一句的正确意思应该是:民众远离仁比远离水火更甚。

  鉴于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影响较广。因此提一下相关论点。先生正确地理解了“水火”的困苦、危险义,但错误地理解了全句,认为民众害怕仁比害怕水火更甚。民众害怕仁,没有任何理由,说不通。事实是民众无知,不懂仁为何物,所言所行客观上离仁甚远。换句话说,就是民众无仁。

  此章后两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补充说明,进一步强调。“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是说,人们一般都远避水火,可仍有为大义而赴汤蹈火者,有因顽劣而戏水玩火者,有因厌世而跳水投火者,尽管人少,毕竟未绝,而无论哪种人都有可能丧生。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是说民众离仁很远,比离水火更远,远到根本没人去实行仁。民众虽远离水火,然而终究有人去蹈水火而丧命。“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就甚在此。南怀瑾先生解释最后一句说,仁不可怕,真去做的话不会死人的,还会有好处云云。用意虽好,却不是孔子本意。远水火是有意的主观行动,远仁是因无知形成的客观局面和状况,两者比较,似乎不尽妥帖。或者说,远水火与远仁的可比性很低。这可能是后人难以正确理解此章的一个原因。

  其实,南北朝时皇侃曾引三国时王弼的话:“民之远于仁,甚于远水火也。见有蹈水火死者,未尝蹈仁死者也。”(《论语集释》)只不过,此卓识被湮没在一千多年浩若烟海的俗见之中,未被人强调罢了。

  总而言之,此章主旨不是“勉人为仁”,而是两句“时评”,以文学性的语言委婉地批评民众无仁!

  孔子是社会批评家,主要抨击上层统治者,但对社会现象以及民众也时有针砭,《论语》中并不少见。如雍也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深沉的感叹,批评民众缺少中庸这一至德已经很久了。如阳货篇:“古者民有三疾……今之狂也荡……今之矜也忿戾……今之愚也诈而已矣。”激烈的愤慨,批评民众放荡无羁、忿怨好争、欺蒙狡诈。以及前文“我未见好仁者”。这类批评,与委婉地批评民众无仁,是同一类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