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色婚礼:金木水火土 灾害五行之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2:18:56

金木水火土 灾害五行之变

【《博物》2010年第12期】在遥远的古代,人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五种要素相生相克、此衰彼兴,造成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种种灾害也由此而生。虽然我们已经不再用古人的学说来解释自然灾害,但借由五行的属性与相互关系,可以赋予灾害以一个更宏观的视野,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综合、整体地理解这个星球,并且注意到其中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自然知识。

“五行”中的“金”有变革之意。“金”的特性就是刚硬,地球各大圈层中,属岩石圈最为坚硬。在地球内部力量的影响下,这个“硬汉”出现突然断裂而造成地面振动,就是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再加上年初海地和智利的强震,近年来,这个圈层特别不安定。

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虽然时隔两年,震中又相距600多公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区,分别位于巴颜喀拉地块的南界和东南界,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巴颜喀拉地块一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2001年地块北部的昆仑山口还发生了8.1级地震。尽管发生在同一地块,但两次地震的差异很大:玉树地震断裂带的长度只有汶川地震断裂带的十分之一,而能量释放的强度只有大约三十分之一,但因玉树地区的建筑主要是土木结构,所以房屋受损情况也很严重。另外,汶川地震后灾区普降暴雨,灾后救援十分困难;玉树地震后虽无降水,但高寒天气也给救援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木之焚灭——森林火灾

五行中的“木”有生长之意,“木”生“火”,森林最容易引发的就是火灾。今年7月俄罗斯西部的特大森林火灾,着火面积超过19万公顷,甚至威胁到了首都莫斯科以及核设施的安全,连普京也驾机参与灭火。这次火灾主要归咎于夏初的持续高温干燥天气,莫斯科的气温一度达到42℃,刷新了该国的历史纪录。高温容易引起森林中的腐殖质自燃,干燥的空气又使枝叶更易燃烧,加上风的助阵,森林大火便一发不可收拾。

天然火源比人为火源更让人头疼,火山爆发、腐殖质自燃,甚至滚石擦出的火花都可能引发不可收拾的大火,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雷电—雷电劈中树木后,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导致枝干燃烧。

从树冠到地下,森林火势的蔓延也有高低层次之分,燃烧的也不止是树木:地表火烧毁近地面所有的物质,但传播速度较慢,每小时约几十米;还有一种地下火,是地下的腐殖质缓慢燃烧,但持续时间最长;树冠火破坏力最大,温度最高,烟柱可高达几公里,顺风的时候跳跃式传播,速度可达每小时8~25公里。树冠火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的针叶林地区,俄罗斯这场大火就以树冠火为主,出现了数百个着火点,扑灭一个又点着一个,所以扑救过程十分困难。

水之失调 台风、暴雨

自然灾害很多都与“水”有关系,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水在时空分布方面容易失调,少之则成旱,多之则易洪涝。

台风今年来势汹汹,10月发生在海南省的两次台风暴雨,都导致超过200万人受灾,房屋受损,农田被淹,旅游业也受到巨大损失。特别是超强台风“鲇鱼”,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7级,堪称今年全球最强。

台风是指中心风力达到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台风登陆前后以大风、暴雨造成破坏。暴雨是受气团控制的强对流天气,短时间内大量降水造成洪水和内涝。

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是这几种灾害频发的国家。我国东临太平洋,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台风最大的老家,因为只有在较高的水温(26℃以上)和广阔的海域才能发育台风的胚胎。热带气旋的产生还需要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赤道上地转偏向力为零,所以热带气旋产生于低纬度地区而不是赤道上。太平洋上的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就可能登陆我国东南沿海,造成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

水之失调 干旱

今年春季,西南出现百年一遇的旱灾,给初春的农耕带来致命的打击,上千万人饮水困难。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

西南干旱并非是一个局地现象,它是东南亚,甚至全球干旱的一部分。南至越南、缅甸、菲律宾,向西至印度,都在发生严重的干旱。再向西,北非的大范围地区正处在干旱之中。再继续向西,跨过大西洋,拉美国家也在发生干旱。很明显的,干旱正盘踞在这条环球的“带子”上,这条“带子”就在北半球的热带地区。

这样看来,西南干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部分。这次全球干旱的原因很复杂,也没有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厄尔尼诺现象和大气环流的异常不但是导致干旱的元凶,也是世界上很多气候异常现象的始作俑者。

火之炎上 高温极端天气

“五行”中的“火”有温热、上升的特性。高温极端天气在夏季虽常见,却如同烈焰炎火一样会造成各种危害。

如果持续5天以上超过35℃就叫持续高温。这种天气首先危害人体健康;酷热天气下,用水用电量猛增,加大城市负荷,出现供水供电中断事故;高温酷暑还有可能引发特大干旱、森林火灾等,形成更严重的灾害链。

近年来高温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是不是全球变暖造成的?从最近200年来看,全球的平均气温确实有所上升。但全球变暖不仅仅是以百年、十年为尺度。通过研究发现,第四纪冰期以来,最近的1万年相比之前的3万年,全球气候确实是变暖、变干燥了。之前的3万年就是第四纪冰期,而现在正处于两个冰期间的“间冰期”,人类文明正是借助于这1万年的温暖天气才得以孕育。

地球气候冷暖呈周期性变化,“冷”与“热”交替,一次波动可能会持续几万年,而期间大趋势下的小起伏是不断的。正如从一年的秋季到冬季的大趋势是逐渐变冷,但在其间可能出现回暖的情况。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趋势究竟有多少影响,还都只是个问号。

土之崩塌 泥石流

土为万物之母,承载农业的重要物质,一旦发生流失,动植物就失去了生存之本。泥石流是沙石、泥土、岩屑、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或坡面向下运动的流体。泥石流有吞没一切的气势,今年夏天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县城三分之二被淹,近1500人遇难,300人失踪。

泥石流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形条件,一般只有成型的泥石流沟才会周期性爆发,我国大约有2万条这样的泥石流沟。舟曲县城位于甘肃省南部,秦岭山脉以南,岷江支流的白龙江河谷,河谷两侧地形陡峭,有大量松散堆积物,具备发生泥石流的环境。泥石流还离不开暴雨冲刷,水不但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决定其流动性的关键因素。有人说,泥石流是植被破坏造成的。虽说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但一旦暴雨冲刷导致土石堆积物崩塌,植被的作用就显得“螳臂当车”了。

和地震灾害一样,泥石流可以瞬间释放巨大能量,这种能量释放是一种周期性的过程,每次释放之后又是下一个周期的积攒。发生泥石流的沟谷都是“年轻”的,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被流水无数次冲刷,山体物质不断被搬运和堆积,沟谷渐渐“老去”之后,就可以静静地安享“晚年”了。(撰文/徐品泓 节选自《博物》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