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361度赞助:唐昊:香港政治的“台湾化”倾向值得注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33:36

唐昊:香港政治的“台湾化”倾向值得注意

发布时间:2011-06-08 13:59 作者:唐昊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588次

——从“特首遇袭”说开去

    据中新网2011年3月2日电,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1日黄昏在一个公开场合遭遇社民连成员暴力示威,心口被撞,胸部肋骨受伤。由于感到持续痛楚,特首于深夜往玛丽医院求医。     香港社会向以理性、法治、文明为特色。此次特首居然遭遇暴力袭击,为香港社会敲响了警钟:社会中的非理性和暴力因素的抬头,其实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香港政治运动的走向开始发生某种偏差。简单回顾就会发现,香港公民运动的“台湾化”、社会运动化及非理性因素的萌芽,其实早有端倪。几年前有“长毛”之称的梁国雄当选议员,就引起了社会震动;社民连的活跃,更多只是起替市民发泄而非建设的作用;而像台湾的议会乱象一样,香港立法会中这几年开始有抛东西、骂粗口的现象,政治风气渐变;同时底层民众以游行示威等方式作出的政治诉求不断,让港府疲于应付。这次政府财政预算及“派糖”举措是对底层诉求的直接回应,但依然遭受猛烈批评。     有两个原因使得这种“台湾化”现象愈演愈烈。一是香港社会长期两极分化的格局;二是理性诉求受到压制。说到两极分化,最近有一本描述香港社会的书——《地产霸权》,在香港热卖,图书馆里也是一书难求,其背景并不简单。香港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贫富差距却是惊人的巨大。此书对香港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合作宰制社会的指责,反映了长期以来民众的愤懑情绪终于有所指向。书中所指问题有些也许有所夸张,但“实际如何”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却是“人们相信如此”。另一方面,十几年来,香港的市民其实已多次发出理性的诉求,如通过和平示威等要求香港政治改善。但在理性诉求挫败的情况下,非理性的诉求抬头,就是可以逆料的了。     香港的公民运动和政治风气目前正在“台湾化”,台湾却正在好转之中。本世纪陈水扁 “执政”的10年里,台湾经济每况愈下。十几年下来,“亚洲四小龙”其他三小龙——香港、韩国、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早已达到3万美元,而台湾连2万美元都没有突破,被远远地抛在后面。甚至每有大陆的旅游者到台湾后,感叹台北市的市容市貌还没有大陆的大城市现代化程度高。如此的经济发展现实,庞大的底层人群,使得台湾的社会运动带有强烈的底层政治运动的色彩。陈水扁本是煽动民意的高手,但他作为执政者,既然不能利用这种对政府带有强烈反对情绪的底层运动,便只有诉诸“族群”,制造台湾社会分裂,与大陆为敌。但越是这样,台湾就失去越多的经济发展机会。于是台湾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直到马英九上台,台湾才开始走出这种恶性循环。     相比台湾,香港的公民运动有利之处在于: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当然,这种整体的经济发达其实也掩盖了很多问题——但经济发展毕竟为纾缓社会矛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香港社会的法治传统当不致让公民运动变质或走向失控。此次特首遇袭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香港的警醒,如果政府和港人因此警惕暴力的萌芽,回归理性解决问题,未必不是社会风气和政治风气走向好转的分水岭。     但香港也有其不利因素,一是香港不像如今的台湾那样有一个初步定型的民主政治和法律架构,为化解社会运动及将社会运动中的有利因素化为政治进步的现实而提供前提条件;二是香港本身虽然具有高度自治权,但毕竟不拥有完全主权,其政治经济事务解决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三是与台湾相比,香港的贫富差距更大,潜在的社会风险和社会不满情绪也更大。     历史经验证明,纯粹的底层化的社会运动,对政治进步和发展并无好处,在极端的情况下(革命)甚至会使精英阶层和底层民众的利益同归于尽。但问题在于,如果不能解决贫富分化问题,以暴力和非理性为特色的所谓“民主诉求”就不会停止,这种有缺陷的社会运动将把社会导向更加混乱的境地,港人引以为自豪的法治文明和经济发展必将受到威胁。     要使香港社会的公民运动重新走上在政治领域良性循环的轨道,首先必须致力于破除大企业商家与政府的现状,推动立法分割二者之间过于紧密的联系;同时,香港的公民社会应转为关注民生、扶持弱势。不应采用“派糖”的方式,而应扶持市民经济发展的能力,为平民子女的受教育权、劳动权利积极伸张;此外更要积极发展市民网络,以催生更成熟的政治运动。总之,香港的公民社会应有更长远的眼光,不但要争取“有利”,更要“有力”。这里的“力”便是自我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无产者”的民主运动转化为更理性也更给力的“有产者”的民主。如果不是依循这样的路径,香港社会原有的理性公民社会运动就会陷入两难境地:一是遭遇政治和商业主流的排斥,政策上鲜有成效,挫败不断;二是遭遇底层民众的不信任,甚至被非理性的社会运动所取代。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